基因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它是如何构造出鲜活多彩的生命的?基因真的可以再造生命吗?在诸多疾病面前,基因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人类真的可以通过基因找到一条长生之路吗?
本书精选基因发现和研究过程中诸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为您深入解析神秘的基因,解读生命的密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秘的基因/身边的科学人体的奥秘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身边的科学人体的奥秘编委会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基因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它是如何构造出鲜活多彩的生命的?基因真的可以再造生命吗?在诸多疾病面前,基因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人类真的可以通过基因找到一条长生之路吗? 本书精选基因发现和研究过程中诸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为您深入解析神秘的基因,解读生命的密码。 内容推荐 小小的基因是如何构造出鲜活多彩的生命的?基因真的可以再造生命吗?在诸多疾病面前,基因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人类真的可以通过基因找到一条长生之路吗? 本书立足于世界四大纪录片之一的《传奇》,凝炼着我国百家电视台连续八年热播奇迹之精华,为您深入解析神秘的基因。解读生命的密码。 目录 第1章 从一张画谈起——基因的发现之旅/1 “史前一万年”/2 诞生于一个人头脑之中的遗传学/1 果蝇带来的“诺贝尔奖”/20 附录1:基因百年/26 第2章 解读生命天书/31 基因是什么?/32 揭秘DNA/37 附录2:薛定谔与《生命是什么?》/47 附录3:被遗忘的英国玫瑰:罗莎琳德·富兰克林/48 第3章 通天塔——从DNA到蛋白质/51 生命存在的基础+蛋白质/52 人体通天塔的翻译官——RNA/56 从DNA到蛋白质/158 生命的起源/661 第4章 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遗传与变异/77 人类基因组计划/78 0.1%基因的突变造就你裁天壤之别/85 基因突变与疾病/93 长寿的奥秘/112 附录4:人体老化过程/126 成长的秘密/128 危险的胚胎/135 第5章 天使?魔鬼?——基因技术的应用/145 考古学上的重要砝码/146 克隆技术/155 附录5:克隆大事记/163 分子诊断与个性化治疗/165 个人基因信息的隐私问题/169 看不见的福尔摩斯——基因技术与现代侦破/171 承载生命密码的基因芯片/176 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革命/181 试读章节 虽然站在现代的观点上来看,希波克拉底的解释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却提出了遗传学史上三个重要的观念:1.遗传具有物质基础,而且是以看不见的“种子”形式进行传递的;2.认为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提供了“种子”这种遗传物质;3.后天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 一个世纪之后,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对于希波克拉底的遗传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他分别举例证明和反对了希波克拉底的遗传观念,之后,他认为反对的理由更加充分。我们来看一下,亚里士多德反对的理由有哪些。1.头发、指甲等这类死组织也能产生“种子”?2.父母不仅仅把自己的身体特征遗传给子女,声音、走路的姿态等行为特征也可以遗传给子女,而这类的行为怎么可能产生“种子”呢?3.年轻的父亲最初是没有长胡子或者白头发的,但是生了儿子以后却会变成长胡子或白头发,胡子和白头发的“种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4.子女有的时候并不像自己的父母,而是和他们的远袒长得非常像,远祖的这些性状在父母身上并没有体现,因此父母也就不可能产生携带这些性状的“种子”;5.将植物的某些部分去掉后,其后代仍然能够长出这些部分,而且与亲本很相像,说明了这些部分的遗传并不是来自他们本身产生的“种子”;6.如果身体的每个部分都产生了代表它的“种子”,而子女同时从父母那里继承这些种子,那么他们就应该有两个头,四个胳膊,四条腿,等等。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证据并没有给希波克拉底的遗传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亚里士多德由此得到的结论却影响深远:“为什么我们不直截了当地承认精液是用于形成血肉的,而它本身并非就是血肉?”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认识直到两千多年以后还有科学家深信不疑,认为精子是具体而微小完整的人。亚里士多德不仅确认了遗传是具有物质基础的,同时,他还首次提出这样的概念:父母遗传给子女的并非是性状本身,而是能够发育出这些性状的因素。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这个因素就是遗传信息,而在当时,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形式因。亚里士多德的遗传学说认为只有精液才提供了形式因,遗传主要由雄性来决定。雌雄在遗传上的不平等是亚里士多德遗传学说的重大缺陷之一。 尽管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对于遗传学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很模糊,甚至有一些错误的结论,但是,他们对于遗传学的重大贡献不仅仅在于他们提出的这些遗传学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把生命看成神秘的现象,而把它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门可以研究的学科。 当进入中世纪,由于宗教的统治,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停滞了,遗传学也不例外。近代,第一次把基因是生物体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提出来的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1868年,他提出了泛生论的假说。这一假说认为身体各个部分的细胞都能产生出特定的“芽体”,身体不同部位的“芽体”能够发展成为不同的器官,例如,来自于心脏的“芽体”今后就会发育成为心脏。这些“芽体”随血液循环汇集到生殖细胞,在以后的个体发育中决定后代的各种性状。他的这一观点,显然受到希波克拉底(Ltippocrates,460~377 BC)关于来自人体各个部分的“种子物质”通过体液带入生殖器官的遗传观念的影响。虽然“泛生论”这一臆想现在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它却开启了人们探索自身奥秘之门。 继达尔文的“泛生论”之后,“独特分子”、“生殖质”、“泛子”等概念应运而生。这些概念都设想它们是构成遗传的物质基础。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认为遗传物质是一种极小的粒子。这些不成熟的概念,都反映了在当时遗传学尚不成熟的时候,人们对于自身的初步探索。1883年,魏斯曼(August Weismann,1834~1914)提出了有名的“种质论”。这个理论主张,生物体从本质上而言,是由两种不同的部分组成:种质(germplasm)和体质(somaplasm)。种质负责生命的遗传与种族的延续,是独立的、永恒的、连续的。而体质仅仅是起到营养个体的作用,是由种质派生的,它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亡,因而是临时性的、不连续的。魏斯曼认为,种质只存在于核内染色质中,染色质是由存在于细胞核内的许多遗子(ids)集合而成的遗子团(ident)。遗子中又含有许多粒状物质,他称之为定子(determinant),定子还可以再分为更小的单位——生源子(biophore)。而生源子是生命的最小单位。种质论认为,随着个体的发育,各个定子逐渐分散到适当的细胞中,最后,一个细胞含一个定子。生源子能够穿过核膜进入细胞质内,使定子成为活跃状态,从而确定该细胞的分化。而种质(性细胞)则储存着该生物特有的全部定子,遗传给后代。 虽然,魏斯曼将生物体截然分为体质和种质两部分并不正确,但是,他的这个“种质论”却启迪了人们去深入地研究遗传物质,为今后发现染色体、基因以及DNA奠定了基础。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