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宁蒗卷)
分类
作者 沙蠡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民间故事,作为宁蒗民族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县分布范围较广。山区坝区,城乡各地,几乎到处都有流传。其中:彝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战河、永宁坪、蝉战河、烂泥箐、跑马坪、新营盘、西川、西布河等地。摩梭人民间故事,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拉伯、永宁以及大兴镇等地。普米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在拉伯、永宁、翠玉、西川等地。傈僳族民间故事,分布在翠玉、西布河等地。汉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在大兴镇、红旗、红桥、宁利等地。本书共收入宁蒗民间故事107篇。

内容推荐

民间故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文化艺术甚至生产生活的种种表现,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激情,还将长期地作为某种重要的工具,为人类提供教育和慰藉;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民间故事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热心的听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丽江分卷》(包括《古城、玉龙卷》《永胜卷》《华坪卷》《宁蒗卷》4个县卷)所收录的故事都是民间文化中的奇珍异宝,这是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推进丽江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它的编辑出版,对真正加固“文化立市”的基础,夯实“文化遗产”的内核以及开发丽江文化资源,促进丽江社会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金沙丽水玉龙雪(代前言)

 神话

创世神话

 开天辟地

 洪水朝天(一)

 洪水朝天(二)

 帕米查列

采金光

洪水朝天

青蛙舅舅

和仙女成亲

百鸟求种

狗找来了谷种

英雄神话

 统格萨·甲布

 失踪的猎犬

 青蛙丈夫

 人母和龙母

 蘑菇公主

 紫花地丁

 鹦哥魂

 一对红头鸟

 

 传说

风物和习俗传说

 拉母与打史

 罗锅帽的来历

 小凉山彝族不接吻的由来

 水牛在人间的来历

 永宁坝和泸沽湖的传说

 龙女

 猪槽船的来历

 找神水

 烧杜鹃木的来历

 善良的扎巴甲茨

 喇嘛和老虎

 宝珠

 火把节的故事

 齿改阿鲁抓雷问药

 羊尾巴的故事

 打猎的来历

 阿各

 亚兰卡和华绢

 布阿诗嘎尾的传说

 植玛姑娘

 铁匠与魔王

 哭牛

 牧童和魔鬼

 三个伙伴

 镰刀不割肉

 前看和后看

 牛犁地的来历

 贪心的皇帝

 高尚的猎人

 七颗宝珠

 夜明珠

 复仇的青母牛

 桑拉与丹都

 青蛙指引人喝到智慧水

 神牛喊寿岁

 红桃

 母女重逢

 故事

生活故事

 舅父奔丧

 子母斯根和苏尼

 两兄弟

 恶业和坡史

 见过三个月亮的财主

 阿米

 骑虎的胆小鬼

 独儿子格茸

 青蛙为何呱呱叫

 毛狗精的故事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三弟兄学艺

 槐树和棕树的故事

 从悬崖上背回父亲

动物故事

 青蛙和老虎

 兔子为啥耳朵长

 聪明的兔子

 狐狸学老虎

 聪明的公鸡

 聪明的小白兔

 蛙鹿赛跑

 烧死老虎

 毛狗牵老虎

 兔子智斗老虎

 蚂蚁和蝉

 水獭猫、猴子和蚱猛

 乌鸦唤青蛙

 兔子为何变成了长耳朵

 大灰狼钓鱼的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丹史尔千的故事三则

“烂民”受骗

巧杀白山羊

得了枣红马

 阿匹打洛的故事十四则

会唱歌的葫芦

牵羊上竹梢

背木楞房

治腰疼

请喇嘛

捉野鸡

吸鼻烟

犁院墙

买布

银洞里的金菩萨

赌骑骡

弯枪打斑鸠

治鹰

给龙王送磨子

 

 笑话

猪要吃糁

肉当菜

 

附录 故事家小档案

后记

试读章节

很古很古的时候,有弟兄俩人。

一天他们正在山坡上犁地撒麦种,忽有两只乌鸦,飞来啄吃刚撒到地里的麦种,弟兄俩便拿起石头去赶乌鸦,可乌鸦不但不飞走,反而伸伸脖子说起话来:

“洪水要朝天了,地上万物都要被水淹没,你们还在这里撒麦种干什么?”弟兄俩听了,心里很急,便问乌鸦:

“那我们有没有办法逃命呀?”

乌鸦说:“你们两个赶快回家,用牢实的麻线把牛皮密密地缝起来,洪水来的时候,你们钻进里面去,把口封好它就会漂在水面上。这样,你们就不会被淹死了。”

弟兄两个赶忙回到家里,杀了两头牛,两人一齐缝起牛皮来。哥哥粗针大线,一会儿就做好了,便去休息。老二呢,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地缝着,一直缝到天黑。他还怕缝得不牢实,又放在水面上试了一下。

夜里,洪水果然暴涨起来,弟兄两个各钻进自己的牛皮袋子里,封好口,随水漂流。

哥哥在缝牛皮时,马马虎虎,结果在水面上漂了不大一会儿,水便漏进牛皮袋里去,牛皮袋很快沉到水底,哥哥被淹死了。

弟弟的牛皮袋缝得好,一点水也漏不进去。牛皮袋随洪水涨落起伏,一直在水上漂荡。

过了三天三夜,弟弟的牛皮袋落在了稀泥地上,当他划开牛皮袋钻出来一看,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了。他从东走到西,又从南走到北,找来找去,再也找不到一个身影,他便坐在地上抱头大哭起来。

他孤孤单单地徘徊了很久,最后便走向东方去询问阿波独(神仙):

“大神呀,人们被洪水淹死了,请你告诉我,有什么办法人类才能又繁衍起来?”阿波独给他九根阳花木,九朵山茶花,告诉他说:

“拿回去插在地上,九天以后,你去大声地喊,阳花木会变成九个男子,山茶花会变成九个女子。有男有女,双双成对,这样人类就可以繁衍起来了。但是,一定要到九天才能去喊醒他们。”

他遵照阿波独的吩咐,把山茶花和阳花木拿回家去插在地上。

可他一个人感到太孤单,太心急了,才过了三天,就跑去对着那些阳花木大声喊了起来。他喊时,九根阳花木只张了张嘴,九朵山茶花也只伸了伸手,都仍旧埋在土里。因为还不足九天他就去喊,所以,山茶花和阳花木不但没有变成人,反而都枯死了。

他很懊悔,又去找阿波独,请阿波独再想办法。阿波独又告诉他,等到下过九天九夜大雪以后,玉皇大帝的九个女儿要从天宫下凡来玩儿,那时,你就躲在她们要经过的路上,往第二个姑娘身上用指头摸一下。她就会嫁给你,你们就可以成为夫妻了。

下过九天九夜大雪后,他就去躲在仙女们要来的路上,哪知仙女们都是变化了下来的。

他见第一个是只斑斓的老虎,第二个是头凶恶的豹子,都不敢伸手去摸,只见第三个是只美丽温顺的小白兔,他大着胆子去摸了一下,那小白兔突然说起话来:

“呸!死没出息!要是你摸了大姐,你们种一年庄稼够吃三年,你摸了二姐,你们种一年庄稼够吃两年,摸了我这个无本事的小妹妹,种一年庄稼只够吃一年。你为什么偏偏要摸我呢?”

三姑娘虽然这样说,但还是把他带到天上,准备找机会向父王禀报。到了天宫里,晚上,玉皇大帝的打猎队归来了,在喂狗食时,几只猫狗抢食,把木桶撞翻了。

他俩出现在天宫里,大家都惊慌起来,天兵天将们一见天宫来了个来历不明的陌生人,便要举刀去杀。  三姑娘挺身护住小伙子,不准兵将乱动。兵将把事情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把女儿召去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陌生男子是什么人?他是怎样来到天宫的?女儿害羞地回答说:

“父王,人类在洪水朝天时都死光了,就剩下了他一个人,他是到天上来要讨我做媳妇,去大地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请父王开恩,答应我们吧!”

玉帝听了女儿的话,心里很不高兴,嘴上却说:“既然这样,从明天起,我要考考他。”

第二天,玉帝交给小伙子一把砍刀,叫他去砍一片树林。

小伙子使劲砍了三天三夜,才砍了三棵树。他难过地告诉三姑娘,他不想砍了,一个人回去算了。

三姑娘告诉他不能灰心,过不了考验关,就成不了亲。又告诉他,让他第二天带上九把砍刀,放在九棵树上,只要大喊三声“啊嘿嘿”,再吹三声口哨,说声“砍”,九把刀就会帮他砍树。

第二天,小伙子按姑娘吩咐的去做,很快就把那片大树林砍光了。

树林砍完了,玉帝又叫他去烧荒地,可他一天只能烧得一小块,小伙子又心焦起来。

姑娘又告诉他,叫他带九把松明去,放在九处,说一声“烧”,荒地就会很快烧完。小伙子又按姑娘的吩咐去做,很快又把荒地烧完了。

烧完后玉帝又叫小伙子去挖地,他一天只能挖一小块,挖了几天,他又没有信心了。

姑娘告诉他,你带九把锄头,放在地上说声“挖”就行了。

小伙子真的带上九把锄头,放在九个地方,说了一声“挖”就回来休息了。

第二天,那一大片地全深挖了一遍。

挖好了地,玉帝又叫小伙子去撒荞子。玉帝只给了他三杯荞种,却要他收回九十桶养子,他明明知道,这是玉帝故意刁难自己,但他还是硬着头皮把荞子撒到地里。

到了收割的时候,那一点荞子无论如何也装不满九十大桶。

玉帝问他荞子哪里去了?他说被牛吃了。

玉帝叫人杀了牛,剖开牛肚子取出几颗荞子。

P7-9

序言

民间故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文化艺术甚至生产生活的种种表现,它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激情,还将长期地作为某种重要的工具,为人类提供教育和慰藉。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民间故事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热心的听众。真正的民间故事不是偶然抄录下来的故事,它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经过长期流传与冶炼并体现了多数人情感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丽江分卷》(县卷本,包括《古城、玉龙卷》《永胜卷》《华坪卷》《宁蒗卷》)的编纂工作,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丽江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经过丽江市文联千方百计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工作,终于如期完成,并将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这些故事都是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所以,正如有位哲人说的:当任何故事的存在历史被勾画出来时,这种地区图将提供界标来澄清这些故事从一地到某地漫游的线路。与此相关的人们的共同与差异、发展与变化等等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这是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推进丽江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它的编辑出版,对真正加固“文化立市”的基础,夯实“文化遗产”的内核以及开发丽江文化资源,促进丽江社会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四、有关丽江分卷的编辑说明

民间故事的编辑、出版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更何况此次丽江市民间故事的编辑较为规范,体例科学,不同于以前的搜集整理。而丽江市文联人少事多,再加上丽江市除了原丽江、宁蒗两地(县)以前曾整理过纳西族民间故事(20世纪60年代由丽江地委宣传部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纳西族民间故事》;1988年由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编的三卷本包括丽江和小凉山民间故事的《纳西民间故事集成》)外,永胜、华坪以汉族为主的两县在此之前是一片空白,这就给难度很大的这项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系数。由于在搜集前无任何第一手基础资料,因此编辑成册后一定还有许多优美传说故事遗失、断代于民间,这是很遗憾的。因为一方面有的具有口述天分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传承者已作古,而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人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具备一两次就把这两县所有民间故事搜集囊括到手并纳入其中的条件,所以这两县的字数要求也没有达到30万字。而丽江(县)则因为内容较多较长,已超出了30万字。但为了统一标准,规范体例,有很大一部分就不再收入其中,只力求做到保留其精华的要求和目的。

民间故事的搜集、记录方法是老老实实地把民间的艺术传达出来。为了能够原汁原味忠实地传达出原貌和挖掘出民间创作的思想和固有的艺术价值,我们力求遵循科学性。所以在编选过程中,丽江市(4卷本)严格遵照《全书》编选原则,忠实地保持了口传文学的特点和突出了地方民族色彩,尤其在同一题材,或相类似内容,但记录不同,版本不同,说法不同,内容有大同小异的情况都没有把几个故事综合整理,而是一并收入、比较,并在必要的地方作了注释或加以说明。如《古城、玉龙卷》中《石鼓的来历》和《石鼓的传说》《龙女树》和《龙女和樵哥》《金钟的故事》和《金窝的故事》《火把节的来历》(一)和《火把节的来历》(二),《永胜卷》中《金葫芦的故事》和《葫芦笙的来历》《程海的来历》和《程海的传说》《鸡饥鼠暑》和《饥鸡暑鼠》,《华坪卷》中《二十四个望娘滩》 (一)和《二十四个望娘滩》(二),《边凹岩石的传说》和《边凹偏岩洞》《两脚儿刨土》和《考女婿》、《老变婆》(一)和《老变婆》(二)、《香香屁》(一)和《香香屁》(二)、《狐狸精的传说》和《毛狗精的故事》,《宁蒗卷》中《聪明的兔子》和《聪明的小白兔》《洪水朝天》(一)和《洪水朝天》(二)等,在同一的故事上,都可以让人感到异样的情态和色彩,所以特意放在一起,并在涉及方言土语、风土习俗时尽量作了保留,使故事体现求“真”即科学性,尽量避免其中的再创作和整理。当然,更主要的是“民间文艺的类同性,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特点。不管它是散文的神话、童话,还是韵文的民谣、俚谚等,大都一个作品,同时或异时,在同一个地域或许多地域的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和它相同的或相近的东西。甚至于时代相隔千年以上,地域相距数万里,都会有这种现象”(钟敬文语)。所以为便于研究,尽量作了不同的保留。

在编辑过程中,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对这项重要文化工程极其重视,特别是市委副书记何金平、宣传部长李世碧多次过问、具体支持此项工作,从而带动了宁蒗、永胜、华坪的县委主要领导出来直接过问此项流传百世的工程,三个县的宣传部在市委有关领导和市文联的具体部署下,积极配合,多方协调,为我们的搜集、记录、汇总编辑工作提供了很多支持和方便。正是这样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市文联才能够团结各县文艺、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乐于奉献,上山下乡,遍访村村寨寨的民间艺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本人虽然不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但身为文联主席,同样深感责任重大,为此,虽然是在身患严重眼疾期间,但绝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倦怠和懈慢,只得不顾疾病折磨,利用早晚和周末、节假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休息时间去查资料,带头搜集整理。在市文联几个屈指可数的同事千方百计的拼搏下,终于保证了丽江市各县卷本的顺利完稿(《古城、玉龙卷》直接由市文联一手完成)。在此我应该向所有支持参与这一重要抢救文化工程并一直指导、关怀我们工作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副主席、党组书记白庚胜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也要向永胜、华坪、宁蒗三县的宣传部以及宁蒗、华坪的文联和永胜文化馆的同志们致敬!

民间故事的重要意义就在民间。民间故事虽是一种口述文学,但它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遗产,在丽江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民间故事必然为神奇的丽江起到种种奇妙的作用。为了有效保存、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料,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完成了此项工作,因为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由对象本身和社会的条件看来,要求民间文艺研究向着系统的科学之路迈进,并不是笔者个人的大胆或好事,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需求。像树上的果子到了一定时期必然要落下来,这种对象的研究到了今日,也自然地要求成为一种系统的科学。”钟敬文先生早在1935年《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这样说过,如今在70年之后,它确确实实已成了一种必然。

2006年6月27日

后记

宁蒗山奇水美,民族众多,在幅员6025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生息繁衍着彝、汉、摩梭、普米、傈僳等12个民族。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小凉山,四季鲜花盛开;这里有风光秀丽的泸沽湖,终年游客不断;这里有被称为“人类社会活化石”的摩梭母系文化熠熠生辉;这里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光彩照人。

宁蒗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距今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纳入封建王朝的版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别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各民族古老的英雄传说和精彩动人的民间故事,可以说在全县16个乡(镇)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到处都有流传。宁蒗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笑话、音乐舞蹈、工艺美术、饮食服饰、礼仪习俗、宗教文化……真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民间故事,作为宁蒗民族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县分布范围较广。山区坝区,城乡各地,几乎到处都有流传。其中:彝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战河、永宁坪、蝉战河、烂泥箐、跑马坪、新营盘、西川、西布河等地。比较著名的有《勒俄特依》《火把节的来历》《人为什么会说话》《彝族年的来历》等;摩梭人民间故事,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拉伯、永宁以及大兴镇等地。流传比较广的有《格姆女神》《失踪的猎犬》《猪槽船的来历》等;普米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在拉伯、永宁、翠玉、西川等地。代表性的有《统格萨·甲布》《帕米查列》《丹史尔千的故事》《阿匹打洛的故事》等;傈僳族民间故事,分布在翠玉、西布河等地。主要有《开天辟地》《祖先的迁徙》《龙女》等;汉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在大兴镇、红旗、红桥、宁利等地。

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多方面原因,宁蒗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抢救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这次承担(宁蒗卷)编纂工作任务的县文联,又因机构设置方面的原因,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困难。在这样的状况下,仍然搜集了20多万字的民间故事,确实难能可贵。

宁蒗县委宣传部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了使宁蒗县卷能够早日出版,和庆光等同志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克服困难,放弃了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广泛深入到各民族作者群中调查了解掌握情况;耐心细致地联系作者,查阅资料收集稿件,认真负责,确保质量。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使这项任务得以按期完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先后联系作者60多人(次);打印稿件9l篇;收集故事153个;最后经筛选、修改、审定,宁蒗卷共收入107篇。

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宁蒗卷》的搜集过程中,还得到了宣传部长王海宁的高度重视、积极过问和具体支持;普米族作者贺兴泽、摩梭作者杨尔车以及宁蒗县图书馆资料室在这项工作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编 者

2006年8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