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谓是一部为中国广大父母量身定做的亲子教育读本。书中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以及真正了解和解决孩子所存在问题的方法方案。每一个案例都是你的孩子在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有许多可以尝试的主意,许多真实有趣有例子,还有许多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教育方法。让这本“说明书”,帮助你读懂你的孩子!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懂孩子的说明书(如何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
分类 | |
作者 | 孔谧//沈丽丹//陈文科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可谓是一部为中国广大父母量身定做的亲子教育读本。书中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以及真正了解和解决孩子所存在问题的方法方案。每一个案例都是你的孩子在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有许多可以尝试的主意,许多真实有趣有例子,还有许多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教育方法。让这本“说明书”,帮助你读懂你的孩子!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内容推荐 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爱的孩子,只有读不懂孩子的父母。 唯有先读懂孩子,才能正确的爱孩子;只有正确的爱孩子,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有些父母总是想“鱼与熊掌”兼得,因为他们既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去获得自己的所需,又要把自己的教育方式,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不是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不是从孩子身上学到管理孩子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同时,这样处理孩子问题的方式,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人父母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其次要深入孩子当中,与孩子相互学习,再次要与孩子建立合作的关系,最后才能与孩子共同建立一种“双赢”的育儿方法。 目录 第一部分 言传身教 第一章 成功的父母 你期盼着什么 你的孩子幸福吗 你是合格的父母吗 你会是成功的父母吗 爱不是总能起作用的 三个成功的前提 小结 第二章 正确地管教孩子 如何正确地管教孩子 注重与孩子合作而不是控制 怎样管教让孩子快乐成长 管教孩子要注意十三戒 父母意见不同时如何管教孩子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小结 第三章 孩子是怎样进行模仿的 孩子成长从模仿开始 孩子模仿对象及需遵守的准则 如何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和孩子一起模仿 孩子从环境中学习 小心,孩子在模仿中学坏 小结 第四章 与孩子互相学习 小麦考尔的故事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 如何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引导 如何引导不爱说话的孩子 孩子说谎话怎么办 如何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 当孩子不听话时的对策 家庭教育关键的十个“一分钟” 小结 第五章 积极的反应 如何积极地倾诉 积极的反馈 如何教孩子从挫败中学习 如何鼓励孩子做事负责 小结 第六章 奖给孩子的“冰激凌” 如何运用鼓励的方式 如何活用激励法 如何激励12岁以下的孩子 如何激励12岁以上的孩子 小结 第七章 图表与合同 一张简洁的图表 一张改进孩子在校表现的图表 父母与孩子的合同 小结 第八章 怎样运用规定 检查单 你自己拿主意吧,孩子 小结 第九章 占据主动 如何运用预先协议 使孩子进步的计划 小结 第十章 如何激励你的孩子 用成功体验激励孩子的成长 用兴趣激发孩子的热情 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让家“幽默”起来 小结 第十一章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自信 什么是自信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自信 如何帮助孩子自己建立自信心 小结 第十二章 教育孩子要坚持到底 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不坚持到底,后果会怎样呢 “再给5分钟”与“等等看吧” 父母坚持到底对孩子的意义 父母之间的一致坚持 小结 第十三章 坚持到底的好办法 注重最初的锻炼行为 有形的提醒 一定要有耐心 注意每天中的“特别”时段 面对孩子的挑战 小结 第二部分 有效的惩罚方式 第十四章 如何使用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 惩罚方式 父母不要在生气的时候惩罚孩子 不要用令孩子尴尬的方式惩罚孩子 要始终如一地执行惩罚 用积极回应代替惩罚 小结 第十五章 如何去惩罚孩子 惩罚犯错的孩子而不是惩罚所有人 选用易坚持到底的惩罚方式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惩罚他 采取约束行动 小结 第十六章 体罚 是否使用体罚 冲动的体罚 生气的体罚 有计划的体罚 小结 第十七章 禁闭法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关禁闭是个有效的方法 选择最佳的禁闭环境 掌握好关禁闭的时间 需要“优先”解决的错误行为 如何向孩子解释“禁闭” 做好记录,效果更好 拿走孩子喜欢的东西 在家以外的地方实施禁闭 小结 第十八章 如何面对孩子的争辩和权力斗争 你为什么无法获胜 如何运用父母的权力 如何区分权力与权威之间的区别 如何打破报复的恶性循环 小结 第三部分 培养与成长 第十九章 给孩子适度的注意 怎样注意才不为过 三种注意 怎样学会忽略孩子 小结 第二十章 “工作”和零花钱 如何让孩子靠自己的“工作”挣钱 让孩子了解金钱的价值 “工作”与责任 小结 第二十一章 面对家庭作业 如何促使孩子更好地完成家庭作业 对孩子做作业应给予的鼓励 小结 第二十二章 如何解决单亲家庭中孩子面临的问题 父母离异与孩子的反应 孩子的想法 别让孩子感到被遗弃 痛苦的周一早晨 孩子的三个心愿 扩展的家庭 小结 第二十三章 孩子与他们的同龄人 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同龄人的压力所起的作用 小结 试读章节 3岁的卡娜想帮助妈妈摆桌子准备吃午饭。她起一瓶牛奶想往杯子里倒,可妈妈却一把夺过奶瓶责备地说:“咳!孩子,别动,你还小,会把奶洒得满地都是,让我倒。你来铺桌布吧。”卡娜生气地看了妈妈一眼,转身离开了房间。 安妮的儿子安东尼在他6岁时经常扣错上衣的纽扣。有一天安妮对儿子说:“宝贝,我有个主意。为什么你不试试,从最下面的纽扣开始扣,那会怎么样呢?”儿子安东尼照办了,用一双小手从最下面的那颗扣子开始扣,当上面不再有“多余”的纽扣时,他高兴得眉开眼笑。 第二天,安妮决定再用这种方法试试,帮助孩子解决别的问题。安东尼总爱把自己的衣服挂在带钩的衣架上,可是因为他不把裤子舒展开,而是弄成一团就往上挂,所以往往蹦上好多次,裤子总是挂不上去,儿子急得满脸通红,还不让妈妈动手帮忙,似乎偏要让裤子“听他的话”。 安妮在儿子失败几次之后轻声地建议他:“宝贝,要是你抓着裤子的背带抖一抖再往钩上挂,看看会怎样呢?”安东尼想了想拾起掉在地上的裤子,抓着背带使劲地抖了一下,往钩上一挂,裤子挂上了!孩子面带笑容高兴地喊道:“哇!成功了!妈妈,我挂上啦!” 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年仅11岁的少年,把足球踢到一家商店的窗口上,砸碎了玻璃。商店老板找到少年的父母,要求赔偿损失。少年的父母赔了钱之后,却把账记到儿子头上,他对儿子说:“玻璃窗是你弄破的,你应该负起赔偿的责任。我现在先帮你垫上,你要利用假期的时间打工,把这笔钱还上。” 结果,少年干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活,才还清这笔总共15美元的账。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当了总统以后,里根还常常提起少年时的这件小事,他说是父母教他学会做个负责任的人,使他一生受益无穷。没有父亲的教诲,他很可能长成另一种人,当不了美国总统。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会不会说:不就一块玻璃吗?爸爸妈妈帮你赔。 有这样坚强的后盾,做子女的还有什么好怕的?或者,你会严惩不贷,打骂、不让吃饭……这种管教有时会适得其反。 孩子或许会把惩罚记在心里,或许会化作仇恨——干脆再打几块玻璃,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在你的管教下,孩子再也不犯错误了,那也要看看是迫于压力还是真的明白了道理。孩子做错事,是难免的,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可能每天都会做错事。所以这就给我们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父母喜欢高声说话,孩子的声音估计低不了;如果父母经常口出脏话,孩子的口头语肯定也不少;如果父母不注意仪表,孩子可能会拖拖拉拉;如果父母处事强硬,孩子也许会比较霸道……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孩子从出生到上学,或者到离家求学前,与父母的接触是最亲密最频繁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主要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作为父母,你有责任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而又和谐的环境,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要慎而又慎。 负起责任,做成功的父母。负起责任,育成功的儿女。 P2-4 序言 请把真正的爱传递给孩子 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有位科学家说:“人类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后,终将会发现自己还有一种更大的能力,那就是爱的力量,当这天来临时,人类的文明将迈向一个新纪元。” 父母的爱是博大的爱,会让孩子刻骨铭心,永生不忘。但是,在爱的记忆中,有的爱让孩子幸福,促孩子成长;有的爱让孩子痛苦,令孩子反感。 有的父母,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好,总唠叨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其结果是孩子真的不行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接受爱的“大口袋”,拼命往里塞,却不给孩子爱他人的机会。其结果,孩子感觉不到爱,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谁让你生了我,你理所应当要给我爱——于是孩子变得无情无义,自私冷漠。 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还认为“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成才”。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 第一是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赏识的神情告诉孩子:“太好了!你让我骄傲!” 对孩子,你爱的目光足够了吗?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源。 与孩子交流时,成人爱的目光,往往胜过语言。93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爱哭闹的孩子只要一见到内藤博士就会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男孩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妈妈说,一升装的牛奶,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睡不着觉,举止焦躁不安。 内藤先生不慌不忙地将白大褂脱下,然后跪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对方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先生温和地问道。 男孩点点头。 内藤先生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男孩显出一副烦躁和不满的神色,并且把脸扭向一边。内藤先生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拒绝回答,内藤先生的目光一直充满着信赖,口气也十分诚恳。 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 奇迹发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消失。一年半以后,他的母亲认为可以少喝点儿牛奶了,可男孩说:“大夫说能喝我才喝。”母亲只好请内藤先生来帮忙。 这一次,内藤先生仍然是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从那天起,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 内藤先生通过这件事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这个口号提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亲切。 因为,今天的孩子仍然渴望爱的目光! 假如你的孩子变得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孤独寡言,你是不是扪心自问,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第二是爱的微笑——面对孩子,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爱你,孩子!” 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问个明白。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父亲也常常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只好拍拍儿子的脑袋瓜说:“去,问你妈去!”只有妈妈能够回答他那些奇怪的问题。 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忙着,爱迪生好像有了个惊人发现似的跑来,睁大眼睛问:“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妈妈呵呵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她把那些蛋暖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爬出来。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它们都是被鸡妈妈这样暖出来的。”小爱迪生听了,觉得真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难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能出来?” “对啊,就是这么回事!”妈妈微笑着点头。等到饭做好了,妈妈忽然发现小爱迪生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妈妈急了,大声喊儿子的名字。这时,听到从库房里传来他的答应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过去一看,原来爱迪生在那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多鸡蛋,他正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妈妈更奇怪了,问道:“你在干什么啊?”爱迪生说:“妈妈,你不知道吗?我在孵小鸡啊!”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充满爱的微笑的母亲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生活中像爱迪生一样喜欢问问题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的小脑瓜总是装满了“为什么”,就看父母是不是能够带着爱的微笑分享孩子的“异想天开”了。 第三是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父母常常对孩子说:“孩子,你真棒!”孩子会自豪地回答:“妈妈爸爸,我能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瑟拉博士曾经颇富成效地帮助过许多人,使他们走出低谷,步入佳境。有人问道:“卡瑟拉博士,你帮助别人,你最倚重的是什么?”卡瑟拉博士毫无遮掩地公开了她的秘诀:“我使用一种奇妙无比的方法,它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我能够让哑巴讲出话来,让灰心失望的人展露笑容,让婚姻遭遇不幸的夫妻重新和睦。接受我诊治的人,无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还是正常人,这种力量都是我所知道的所有力量中最富效果的。我把这种力量叫做‘真诚鼓励的力量’。” 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让我们看看亨利福特,这位将人类带进汽车时代的汽车工业巨擘的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吧。在亨利福特汽车事业的开端,年轻的福特以他超人的智慧和眼光,历经辛苦,绘制出一幅新型发动机的草图。但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业内人士都一致认为并坚信,电气车辆才是未来车辆的流行潮流。为此,企图改良汽车发动机的福特遭受到了无数的白眼和嘲讽。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的福特为此烦恼不已,几欲放弃。但一次晚宴上的幸遇,给了福特以巨大的鼓舞,使他以坚定的信心坚持下来,并最终成为引领汽车行业前行的带头人。 在那次晚宴上,大名鼎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也应邀参加了。福特在餐桌上向距离他最近的一位出席者苦口婆心地详细讲解着自己的发动机设想,在此过程中,福特注意到,距离几把椅子以外的爱迪生也在侧耳倾听,并不断挪动椅子向福特这边靠近。最后,这位大发明家索性直接走到福特身边,请他画出他所设计的发动机的草图。 面对名满世界的大发明家,福特既紧张又兴奋,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匆匆几笔便画出了简略的发动机草图,爱迪生全神贯注地研究着这张草图,突然,爱迪生将拳头在餐桌上重重一击。“年轻人!”大发明家显得格外兴奋,他双眼紧盯着草图,用异常坚定的语气对福特说道,“就是它了,你已经得到它了!”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福特感慨万千地回忆道:“爱迪生先生击在餐桌上的那重重一拳,对我而言,它的价值等同整个世界。” 看来,真诚的鼓励的确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个坚定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几句简短的话语,便足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第四是爱的渴望——调动孩子,使他们明白:幸福不会从天降,你要寻找快乐吗?自己去努力!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第五是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细节最能使人心动,要让孩子从生活的细节中学会发现爱、感受爱。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常常抽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教授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后来,托尔斯泰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第六是爱的管教——约束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著名作家、画家、教育家刘墉有一双儿女,儿子叫刘轩,已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出版了四本书,女儿叫刘倚帆,才貌双全,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奖”。虽是同胞兄妹,可刘墉对儿女的教育方式却明显不同。他对儿子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告诫儿子:“你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儿子小时候种花,不敢用手和泥,刘墉就和了一堆稀泥,强迫儿子把手伸进去;儿子看电视他要管,儿子打电话他要限制。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他把儿子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3个小时。儿子考上哈佛大学,他带着儿子跪在爷爷坟前说,你的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 教育孩子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对于这一点,刘墉有着切身的体会。儿子虽是哈佛博士,可经常不务正业,到动物园给狮子、老虎照相。一天,刘墉去看舞台剧,发现那个忽而辣妹、忽而扮小丑的演员竟是儿子,他气不打一处来,回家跟妻子说养了个“没用”的儿子。朋友开导他:“这有什么奇怪的?你年轻时不就很调皮吗?”刘墉想,还真是的。时代不同了,做父母的应该“与时俱进”。后来,他对儿子放宽了,给他自由,效果反而更好。儿子跑到阿拉斯加拍立体电影,又出书又做公司,事业做得很成功。 所以,刘墉是真正懂得了“约束”是为了孩子获得更好的“自由”这一道理的父母。 第七是爱的胸怀——包容孩子,让他们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1800年,德国哈勒附近的一个叫洛赫的村庄,出生了一个被认为是痴呆的婴儿,他的名字叫威特。威特的父亲卡尔·威特曾悲伤地叹息:“我究竟有何罪孽,上帝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威特的母亲也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邻居们尽管在口头上都劝慰他们要“想开点”,但背地里也都认为威特是个白痴。 然而,卡尔·威特毕竟是个有着惊人、独特见解的人,他认为父母必须学会包容孩子的一切缺陷,并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开始教育,若是这样,一般的孩子都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于是,卡尔·威特踏踏实实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对威特进行教育,结果这个被人嫌弃的傻孩子不久就让邻居都刮目相看了。经过早期教育,威特8岁到9岁时已能够自如地运用德、法、意、拉丁、英和希腊等6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 9岁那年,威特又获法学博士学位,14岁不到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之后又获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在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成绩显赫。 第八是爱的机会——还给孩子,让他们体验到:索取可以使人满足,但付出才是真正的快乐。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文学家,他的小说语言简练生动,风格幽默诙谐,他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写的小说一样,也充满了幽默、轻松的情趣。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他对她们无限慈爱,家庭中充满了温馨。从女儿开始懂事那一天起,他就让她们坐在自己就座的椅子的扶手上给她们讲故事。故事的题目由女儿选择,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画册,让父亲根据上面画的人或动物即兴编故事。马克·吐温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认真,从不敷衍。 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女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来不摆出一副做长辈的架子,从不训斥女儿。如果孩子有了过失,马克·吐温也决不姑息,让她们记住教训,不再重犯,只是马克·吐温惩罚女儿的方式也与众不同。 一次,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地向郊外驶去,一跑上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可是就在大车出发前,大女儿苏西动手打了妹妹克拉拉,尽管事后是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的,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 惩罚的方式由女儿自己提出,经由母亲同意并付诸实施。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犹豫了老半天,苏西终于下了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了,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马克·吐温给予女儿的是友好、接纳和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女儿在尚未成年的时候就对父母充满了爱与尊敬。 所以,我们今天有幸成为父母,就不能忘记父母的责任是在孩子心中播种爱、培养爱、传播爱;我们今天有幸培育孩子,就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责任是发现爱、感受爱、发扬爱。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儿,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我们留给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编者 2009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