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政治明星,发现政治智慧,危机时刻政府决策幕后的细节,一流记者和一线官员的思想交锋,这是一本充满秘密的访谈录。
作者跟踪最近几年里在处理重大危机性事件中表现卓越的一批现任中高级政府官员,记录他们的判断与作为,以深度采访揭示体制运转、政策运行和人事安排的机制,挖掘他们的为政经验和智慧,为读者特别是关注中国社会的人群提供特别的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官(13位中国官员应对危机之道)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朱文轶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寻找政治明星,发现政治智慧,危机时刻政府决策幕后的细节,一流记者和一线官员的思想交锋,这是一本充满秘密的访谈录。 作者跟踪最近几年里在处理重大危机性事件中表现卓越的一批现任中高级政府官员,记录他们的判断与作为,以深度采访揭示体制运转、政策运行和人事安排的机制,挖掘他们的为政经验和智慧,为读者特别是关注中国社会的人群提供特别的参考。 内容推荐 当代中国官员,一直被多重误读包裹,尤其出现突发事件,官员更成为事件的焦点。本书作者长期跟踪在各种危急性事件中的政府官员,记录他们的作为与思维,深入其内心深处,观察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以深度采访,揭示体制运转、政策运行和人事安排的机制,为读者,特别是那些关注中国社会与中国政治的人提供一份特别的参考。这批充满现代智慧的新型官员,正在改变着民众视野中的官员形象。 目录 序 访问权力的“三岔口” 前言 寻找政治英雄 “抛开所有陈见” 96小时——对话松花江水危机中的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 汶川的领导者——对话汶川大地震中的汶川指挥张通荣 一个明星城市的手术——对话蓝藻危机中的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 “足球扫黑”启示录——对话原中国足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国际司司长魏纪中 “有些人坏得很” 分配权力的智慧——原南方航空党组书记刘名启谈南航重组的3年 “腐败是市场自找的平衡”——对话证监会信任危机中的原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 米价的分寸——对话粮价危机中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 “别把反水电当成时尚”——原水电部副部长、三峡工程总指挥陆佑楣谈水电信任危机 “有些人坏得很”——原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谈亲历中国体育的数次危机 “我还需要给谁作秀?” “我还需要给谁作秀?”——对话陕西神木免费医疗风波中的神木县县委书记郭宝成 地价和房价的秘密——对话西安开发争议中的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 解困金融危机——对话金融危机中的杭州市市长蔡奇 销售三亚——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谈“国际旅游岛”升级和热钱危机 后记 试读章节 朱文轶:我想对决策者来说,一场危机,开头和结尾是最艰难的时刻。开头,是关于全城停水4天决定的作出;结尾,是现在,你们要兑现给市民4天供水的承诺。 杜宇新:今天晚上的常委会我们就是在商量这个问题。恢复供水比停止供水还难。恢复供水涉及怎么指导去做,防止出现问题。 专家最近不断在给我们上课,我也长了知识:水源和水质是两个概念,严格来说,水源可以是不洁的,但饮用水的水质可以是完全清洁的,因为有一个加工处理净化的过程。但我们心理上不会这么认为,这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所以第一个要消除群众的疑虑。我们组织了专家对群众进行讲解。我们制定了一个预案,建设部召集国内知名专家对预案进行了补充完善,这是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水处理预案。实际上,我们哈尔滨用水的安全系数比原来还提高了。 另一方面,一个庞大城市的供水管网当它停水4天之后,会产生锈蚀,滋生细菌。有可能从水厂出来的水很干净,但到老百姓家里,被二次污染。我们今天开会就商量这个,先建议大家,头一两天,先做生活用水,然后卫生部门检测,在哪个终端合格了,就在这个区域打出绿的信号。这也是挺复杂的事。 朱文轶:这和开头恐怕是一样的,是场心理战。 杜宇新:所以我深感我们缺少能够把握群众心理的专家。从心理学上说,在一个危急的时刻,各种各样的传言非常多。恢复供水这件事,怎么把握群众心理?你要过多地说刚供上水怕二次污染,建议大家不要直接饮用先做生活用水,大家肯定就想这水还没处理干净,不光今天不喝明天不喝后天他也不敢喝。你要不负责地说,喝吧,放心,这也是问题。 现在遇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难题。我们省长承诺了他要喝第一口水,省长代表了政府,是给老百姓作出一种承诺。 我们这难题就来了,第一口水省长要喝,但我们是要建议老百姓先缓一缓做生活用水,这还误导了?所以我们就商量,建议省长在自来水水厂出口处喝,因为经过水厂加工水是安全的,但从水厂要走五六个小时才能到终端,走各种管网,上到水箱,这个过程就形成二次污染了。怎么揣摩群众心理,这是非常关键的。 朱文轶:我来哈尔滨之前,和这边一个官员聊过。他说这场危机一开始最头疼的就是几个东西夹杂在一起。地震的传言和停水的消息像风和火的关系。对决策者来说,这真不好处理。杜宇新:今年7月25日,大庆市发生了一起级地震。一般地震发生后,会不论大小连着发生。这个地震出现以后省市都加强了对地震的宣传和普及。 有这么个背景在这里垫着呢,你政府又无端地宣布了一个管网停水检修。一些市民想到了污染,另一些人就说地震真要来了,水都停了。很多人往外跑,躲出去了,都是以为地震要来了。 怎么消除这个信息?怎么把握这个心理?两次新闻发言人出来讲话,市地震局长出来讲话,发现都不行,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因为这种专业性的语言堵不死流言和恐慌。说什么直下型地震,可感地震,5级左右的,哈尔滨不会发生,周边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或者说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这么一说,老百姓当然要想,可能性小但还是有啊。它堵不死。从地震学上讲,5级上下有个区别,就是可感和无感,实际上我们黑龙江省每年有500次左右地震,都是无感地震。后来我们就商量,省里面也发函,转换成了老百姓易懂的语言,就是说“不会有地震,没有地震”。地震局长又在网上做了一次网上访谈,这才消除了。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对这些心理的把握咱们特别欠缺。 朱文轶:为什么一开始公布的停水原因要说成是“管网检修”呢?为什么不说实情?这不是会加重政府正面临的危机本身吗?这样一来,不只是水危机了,还有信任危机。 杜宇新:我们面对一个棘手的现实:一是哈尔滨这么大一个城市停水,非同小可,这不是一件小事,一定要有周密的方案、严谨的措施,既要有时间准备,又要迅速告知公众,这本身就是个矛盾。更重要的是,“松花江污染”是一起跨省跨流域的事故,它的信息发布权并不在哈尔滨市手中,我们必须请示国务院。 那在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务前,我们怎么办?说还是不说?当然要说。那么,怎么说?这才有了先发布预警公告。这是以管网检修为由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我们也在通过另一渠道告知市民,水源有可能被污染,动员他们尽可能地准备储水。P7-9 序言 序:访问权力的“三岔口”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 重读朱文轶的作品,是一个奇妙的体验。拉开时间之后,稿件里所呈现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疑问、切入、提问、追问、纠缠、转折、递进……两个人面对面的智力追逐赛,精彩有趣。 这些稿件在发表当际,我也看过,现在再看,有这种体验,不免意外。 微观来看,新闻是个竞技场,它的功利性在于:横向会与其他媒体竞争,而纵向则与记者自己较劲。每个真正从事这份职业的当事人,这种压力自是无时不在。有趣的是,这份真实的压力及其担当,往往被内化,无可为外人所道。具体到《三联生活周刊》,所有的焦虑最终简化成两个方向的测量:其一,发稿量;其二,能否成为封面故事写作团队的“先发阵容”——依此标准,朱文轶的领先,自不待言。一年一年,他是否会让出采写稿件发稿量的“状元榜”,才是他的压力与大家的看点所在。 领先者的苦恼在于,他会在更功利的结构里被评判:稿件有多大程度的拓展?有什么认知边界被重新确认?如此,苛刻才是日常。 拉开距离,不再在竞技现场里重读这些稿件,意外之感,自会生发。去掉了“现场”的嘈杂,那些“拓展”与“边界”种种,反而能够相对公允地判断。意外缘此。 你能不能敲开别人的门,这是判断记者好不好的标准。 问题或者说挑战是:敲开门后,你能收获什么样的内容。新闻若有所谓方法论,所有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仅此而已。彼此坐下来,面对面地聊一聊,然后把所聊内容以“专访”的方式写成报道,其实是最具戏剧性的“敲开门”后的故事。如果我们以相对职业的方式来看这个最能表明记者收获什么的新闻体例,曾经甚为流行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套路越来越退潮——对这种提问策略,我个人一直认为是知识与能力匮乏下的知情权滥用;退潮之后,新鲜潮流则是商业企图下的另一极端:谄媚型。官员、商人、艺人的长篇专访,这种仰望的姿态,成形颇久。当然这同样也是一种知识与能力匮乏,只不过是权力滥用转换成权力变现。在这两套进攻策略之下,“敲开门”本身甚至就可疑,所谓的“真实”,当然不复存焉。 我们有无可能在种种陷阱之下,另开新面。这本书所收集的作品,是朱文轶的答案——我们当然有可能另创格局。 一座省会城市,因饮用水污染要全城停水4天,这个时候记者与城市最高官员坐下来聊一聊,能收获什么样的内容?一座县城,竟然可以为全县民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记者与县城最高官员面对面,真正的好奇心又是什么?……这些事件的戏剧性,相信未来至少会成为那些城市地方志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那么,处于当下时刻的记者,方法论与价值感何在? 回到现场,是朱文轶所有访问的起点。 现场并不天然存在。拥有最大量信息的当事人,他其实并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媒体与公众需要的。否则,新闻这一职业的合理性将被颠覆。而同时,作为旁观者的记者去到现场,他拥有的信息只是点点片断,从何种方向开始提问甚至都是难事。 采访与被采访者,绝对的意义上看,有点类似《三岔口》——彼此虽然面对面,却是茫然。好,这个时刻记者提出了他的第一个问题,双方进入赛道……追逐赛开始了。最终我们会得到什么,其实由记者的第一个问题——由此所建立的沟通界面以及逻辑递进所决定。那么,像记者这样的旁观者——信息的开掘者而非信息的拥有人,真正诚实的态度是什么?一年一年地积累这份职业的经验,最终你会发现,那一段长长的对话,其实就是你与当事人共同地再次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记者要做的甚至只是谦卑地进入对方的物理性与心理性事实。非此,所有的一切皆无出处。基本的“物理性”事实我们尚未充分获取,记者以及评论家的判断又从何而来呢? 回到现场,是一种端正的新闻方法论。但仅凭此来概括朱文轶的努力,又将是轻看。 最终被再现的那个现场,一定是记者趣味偏好的结果。如果说,在提问与追问过程中与当事人共同经历曾经是一场智力角逐,那么,再现现场则是记者逻辑性的重新构造——没有价值依托,所谓现场仍将支离破碎。朱文轶的偏好何在?那些对话所追索的现场,在再现过程中,他其实一直在寻找秩序与规则。这是朱文轶的特异所在。 在中国这样一个时间压缩的现代化过程中,咄咄逼人冲突型的对话,是以采访者强烈的个人偏见为前提的。问题是:中国变化如此巨大,共识尚在形成之中,这个时候,记者本身所持有的那些标准,其实可疑。更常见的是,这种貌似强大的新闻采访,往往一步走偏,脚脚踏空。而谄媚型,在似乎尊重当事人话语权的幌子下,最终让渡的是这一行业最基本的客观性要求的责任担当,最终沦为机构的公共关系报道,在新闻市场上制造噪音。 如此种种,我们当然需要足够的智慧寻找这一时代的报道策略。这个时代变动着的、正在形成的秩序与规则究竟是什么,或许正是一代记者正当的好奇所在,将它理解为使命也无不妥。朱文轶这些访谈作品所隐含的这一旨趣,虽未成熟,也实在应当被彰显。 回到现场并在再现过程中寻找秩序与规则,其实是在中国这一特殊的时刻对共识与共同经验的寻找。对离奇事件高度感兴趣的新闻职业,平心而论,只不过是将个别人个别群体独特的经历,变成公众共同经验的过程。我们的思维再稍加扩大,知识不正是这样产生!从微观的新闻竞技场出发,我们能够抵达的目标之一,当在此。 传奇故事是新闻产品争取被关注的基本手段。但不是偶然而是经常,讲故事的那个记者以及那份媒体,抑制不住的冲动使他更希望成为主角。这种越位,自然也是这个时代权利意识初萌的必然过程,只不过泡沫终将破灭。破灭之后,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这份职业的光荣所凭借的利器是智力与智慧,而非争取主角的表演。 那么,这个时候,这些包含智力因素与探索路向的文章汇集成书,我的理解,它是一个标杆,既记录了朱文轶职业的努力,也为这一行业提供了一个进展的刻度与未来方向的可能性。当然,对于读者,这是认识这个时代的材料来源;但对于同行,标杆是用来超越的啊! 后记 我一直认为理解比表达更重要。这是一个充满营销精神的社会,所有人都是推销员,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别人注意,却忘了最终被营销出去的声音只是少数。 当所有人都在争着输出意见时,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表达欲给欺骗和蒙蔽了。他们在自我满足中,忽视了真正的知识积累,而他们的声音就像成千上万试图表达的“博客”一样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我读传播学的时候,有一个入门性的理论,被称为“沉默的螺旋”,它精确地概括出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真理:越自由就越专制,信息越泛滥就越闭塞,信息传播越开放就越集中。 是做一个不知所云又争先恐后的“话痨”?还是静下心来做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和思考者? 访谈也是这样。记住,是你的理解让受访者对这次访谈有了兴趣,而不是你的表达。这本书的访谈陆续发生在过去的5年里,经济改革的内力终于捅破了糊在日益紧张的社会表层上的薄纸。这是一个公共事件频发的年代。 这几年,我也常常收到来自各个高校新闻系学生的邮件,大多询问新闻采写和事件报道的业务经验,作为即将入行者,他们好奇,一名记者如何在目前的信息环境里去应付如此高强度的采访和写作。 一位复旦大学新闻系大二学生在信里说:“我常常有一个疑惑,当一名记者就某件事去采访一个人时,被访者并没有回答记者提问的义务,当然,有些人是想通过媒体达到他的诉求或是的确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表达,但对于更多的人而言,他们‘为什么要回答你的提问’?他们回答记者,是出于帮忙,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而有时甚至会带来麻烦。那么,记者该如何让他们接受采访,或是让他们从‘我不想说’到‘我有话想说’?” “这是个好问题,”我告诉她,“但它在实际操作上却不好回答。不得不说,‘运气’实在是采访中‘勤奋’之外的大因素。出门在外,盼着遇贵人吧。当然,对一个愿意跟你交流的采访对象而言,你的理解力将决定对方愿意跟你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做一个好的交谈者,该倾听的时候耐心倾听,该提问的时候适当提问,这点很重要。文字记者可跟电视主持人不同,我们不需要现场有冲突,我们不需要有观众当场喝彩,不要随便打断被采访者,除非他远离了你的控制,跑题千里。如果一个文字记者像电视出镜记者一样有无法控制的表现欲,那实在是件很糟糕的事。” 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本政府危机公关的MBA教程和案例,更是一本教你如何在这个时代中当一个“倾听者”的书。 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上海贝贝特公司和熙文图书制作中心合作推出的作品面世时,我已经离开我供职接近10年的《三联生活周刊》,在一家网络公司任职了。这是我个人人生经验的一次重新整合。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将就此告别热爱的新闻业。我确定的是,我将从另一视角去看待内容生产,将更彻底地参与传播过程和运营过程,我将认识新的朋友。和我的旧同行一样,他们同样有趣而聪明。 感谢为这本书做出贡献的杨志友、商园、于楚众、蔡小川、黄宇、罗健。感谢我的老朋友和人生导师,李鸿谷、朱伟、苗炜、舒可文。感谢我的新朋友和同事,tracy、剑宇,还有李海超先生,他先后在阿里巴巴、天涯社区和猫扑网担任营销要职,是难得一见的销售精英。 当然,这本书照例献给我的家人,他们是我的全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