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蓝盔日记(在利比里亚维和的日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姜伟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希望女儿能够通过了解《蓝盔日记》作者姜伟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感知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是美好的;感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的同龄人,还吃不饱、穿不暖,还在忍饥挨饿,甚至还在经受战火和疾病的侵袭,而且随时都有失去家园、亲人和生命的危险。

希望生活在“蜜罐”里的她,能够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珍惜和平、珍惜生命、珍惜目前的美好时光,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能实现自己长大成为“外交家”的美好愿望,才能有能力去“告诫”那些“强盗国家”多做善事,才能有本事去研制“尖端武器”去对付世界上胆敢侵犯中国的强盗……

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希望女儿和她的同学们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正确认识钓鱼岛争端,理性表达爱国之情。

内容推荐

姜伟编著的《蓝盔日记:在利比里亚维和的日子》谨以此书写给女儿十周岁生日,暨中国第二批赴利维和运输分队出征八周午纪念。内容包括:中巴友好联谊活动、ID卡和驾驶证、利比里亚电话卡、利比里亚的“中国省长”、维和部队与维和行动、中国“蓝盔”在行动、第一次长途运输任务——瑞瓦塞斯之行等。

目录

出征

抵达任务区

第一次全体军人暨安全教育大会

第一次执行任务

伤痕累累的“穷小子”

——动荡不安的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的“专家会诊组”

——联利团简介

中巴友好联谊活动

ID卡和驾驶证

利比里亚电话卡

利比里亚的“中国省长”

维和部队与维和行动

中国“蓝盔”在行动

第一次长途运输任务

——瑞瓦塞斯之行

闲谈利比里亚

联利团期刊《UNMILFOCUS》

——一本反映维和部队生活和工作的杂志

联利团的战区划分

“DDRR”计划

最“徒劳”的一次长途

——格林威尔之行

非洲蚁穴“蚂蚁山”和它的公民们

关怀

——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来我分队慰问

身在远方,心系祖国

——维和运输分队升国旗仪式

英雄壮举在此时

——抓捕盗窃嫌疑犯

在非洲过年

自由港和“免税店”

尼日利亚步兵营的“司务长”

五彩斑斓的奇花异草

——利比里亚花卉植物鉴赏

水泥厂

装备核查

少校内玛的“幸福一家”

最难忘的一次长途

——塔佩塔之行

“艾塞俩目一阿莱伊空目”

尼日利亚的步兵连长

联合国战友,一路走好

——读“给露西的一封信”有感

精神食粮

——记中央电视台慰问采访

最短的一次长途任务

——杜伯曼堡之行

奥克塔和井上千雪

最难忘的生日

——沃因贾马之行

非洲木雕

海运物资

中孟两国友谊长存

——甘塔之行

齐心协力共筑友谊

——萨格莱皮之行

巴基斯坦国庆

——杜伯曼堡巴基斯坦军营之行

香甜诱人的非洲水果

——利比里亚水果赏析

鳄鱼、蜥蜴、蜗牛与穿山甲

——利比里亚动物赏析

最远的一次长途

——绥德鲁之行

非洲统一中心

和平荣誉勋章

——联合国授勋仪式

秘书长的特派代表和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游览“黄金海岸”

疫苗接种室和接种疫苗的小宝宝

——佐尔佐尔之行

外币收藏

利比里亚国家名片

——利元纸币上的文化

机场、过渡营和机场附近的商贩们

琳琅满目的联合国给养

集邮在利比里亚

重逢

——博波卢之行

相声作品诞生记

最后一次长途任务

——二进绥德鲁

“LPRC”和“MOVCON”

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别了,利比里亚

凯旋

附录维和大事记

相声:谁是最可爱的人

后记

试读章节

2005年2月26日星期六天气:雨转晴

《UNMIL FOCUS》的“创刊号”众多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最吸引我的,就是“A Letter to Lucy”(给露西的一封信)。

这是一位在联利团工作的中尉军官给他的女儿露西写的一封信,这位中尉军官名叫“布伦丹·杰拉蒂”。

中尉军官布伦丹·杰拉蒂在信中跟他的女儿说:

“亲爱的露西,在上周日,我在塞拉利昂为15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维和士兵遗体归国送行。在这之前,有24名维和人员乘坐着MI一8直升机,撞在塞拉利昂东南部的山峰上牺牲了。

上午8时左右,大家聚集一起等待送别仪式开始。现场一位英国军官正在做检查护柩者、乐队,花圈等最后的准备工作。逝者的骨灰盒放在木板上,上面覆盖着黑布,分两行放在停机坪上,静静的,永远不会理会周围的一切。45个被晒蔫的花环,仿佛灰色的天空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一样。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首长发出了最后的指令,90名军人检查制服、矫正贝雷帽,抬起骨灰盒,乐队吹奏着悲伤的乐曲。来自各国的维和军人们聚集在一起,此情此景让他们无言,只有在心中对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军人表示深深同情和哀悼。

参加送行的维和军人分别来自英国、荷兰、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加纳等国家……

当地媒体和国际媒体摆弄着自己的摄像头,麦克风,电池和卫星电话等装备,努力将镜头调整到最佳的角度。他们疲倦和“泰然”的面容,给人感觉已经习惯了眼前的一切……

四架MI一8直升机整齐地停放在停机坪上,舱门打开,在等待迎接逝者的骨灰盒。舱门前站着机组成员,说着斯拉夫语,他们一边抽烟,一边用脚碾地上的碎石,心里或许还在回想那趟决定生死的飞行,或许还在回忆他们逝去的战友。

我对他们说,我为你们的同事感到难过。他们听后点点头,除了这些套话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们继续抽烟,更加用劲地用脚碾着石子。我还想安慰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只好这样沉默着。

最后,护柩者抬起骨灰盒走向直升机,逝者的背后是乐队和同乡战友。一位穆斯林在为他们祈祷,花圈、乐曲《最后的信》和无上的荣誉伴着他们,护柩者们抬着骨灰盒,缓缓地将其放入直升机内,舱门关闭,引擎飞转,四架MI一8一一升空,朝着海湾和机场飞去。”

读到这里,我不禁被信中的情节感动……

“这些军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崇高的事业,在动乱的西非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敢肯定他们宁愿活着,但他们却没有选择活着,不是吗?

亲爱的女儿,你可知道?作为军人,不得不放弃家庭的团聚、亲人的生日,甚至与爱人的婚礼等。亲爱的女儿,这是否引发了你的感触?写信告诉我。照顾好自己,爱你的老爸!”

此时我已经完全进入了信中的“境界”,以致连晚饭的集合哨都没听见,直到通信员将晚饭给我端进屋来,我才发现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

捧着“A Letter to Lucy”,伴着感动的泪水,我不禁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为了实现“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各国维和部队的官兵,远离祖国和亲人,来到利比里亚等需要和平的地方。他们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放弃舒适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克服气候恶劣、政治形势复杂、疾病流行、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默默地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和文中的中尉军官布伦丹·杰拉蒂一样,我也有自己的女儿,也想给女儿写封信,说一说维和军人的伟大和无私。

信中提到的24名维和军人的牺牲事件,虽然至今已经过去几个月的时间,甚至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但作为同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战友,我还是在心中默默为他们祝福: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维和战友!一路走好!P90-91

序言

女儿快10岁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她的思想也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有一天女儿放学回来,不是像以前那样跟我“汇报”学习和学校的“奇闻逸事”,而是出乎意料地跟我“谈”起钓鱼岛的事情。她跟我说上数学课时,老师在讲有关“位置与方位”的问题时,提到了钓鱼岛,同学们当时就像炸了锅一样,都不说“位置与方位”的问题了,全跟着一起“起哄”钓鱼岛争端的事情。她还说她和她们班的同学都“商量”好了,从今天开始,再也不买和使用“×货”了,而且更令我惊奇的是她说她们班里两位同学,居然当着大家的面,“义愤填膺”地要把自己“××制造”的水壶和文具盒给“砸毁”扔到垃圾桶里……我听了女儿的话,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惊奇,真的没有想到,一群不到10岁的孩子,居然有这么强烈的爱国之心。

女儿接着又说起她长大后的理想,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想当医生了,而是改当一名“外交家”,去和一切“强食弱肉”的“强盗国家”进行“谈判”,告诫这些强盗国家要和平,要多做善事,少做或不做破坏和平的“侵略”之事……她还说她的同桌长大后想当“科学家”,研制出好多好多“尖端武器”,去对付世界上敢侵犯中国的强盗……

面对女儿和她的同学们的“远大理想”,看着她那“成熟”而又显“稚嫩”的眼神,我的心不禁在新鲜和惊奇中又产生了一点小小的“震撼”。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让孩子接受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爱国观”。作为家长,我和她的妈妈告诉她:应该通过努力学习来理性爱国,应该像周总理那样,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而不是通过简单和过激的言行去感性爱国。女儿听完我们的话后点了点头,并表示第二天到学校后,要告诉她的同学们,要理性爱国。

看到女儿懂事的样子,我就和她的妈妈暗自商量,在她10岁生日那天,送给她一份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正当我和她的妈妈为送她什么样的礼物而发愁时,这小“东东”不知又从哪儿翻出一张八年前我即将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时照的全家福。女儿指着照片,问我的军帽为什么是蓝色而不是绿色的?军装袖子上缝制的“蓝圈圈’’和脖领子里蓝色的像丝巾一样的又是什么“东东”……女儿一连串的问题,不禁勾起了我八年前的回忆……

八年前,女儿还不到两岁,还在妈妈的怀里牙牙学语。那时,我所在的部队接到赴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运输任务的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为了履行军人神圣的职责,我积极响应国家和军队的号召,远离祖国和亲人,和众多战友们一起,奔赴西非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

八年后,女儿已经成长为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而我也离开了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但八年前的那段经历,尤其是女儿在我出征仪式上的那一声“爸爸——”,让我终生难忘!因为女儿的那一声“爸爸——”,激起了我的创作欲望。那个时候我就想:到利比里亚后,我要把我执行维和任务的经历记录下来,等将来女儿长大懂事后,就拿出来给她看,让她一起感受爸爸那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现在女儿渐渐长大了,也渐渐懂事了,于是我就借着这个“钓鱼岛”的机会,将那段尘封八年的记忆从箱底翻了出来,进行精心整理,准备在她10岁生日那天,作为礼物送给她。

选择这种新鲜不俗的方式给女儿送祝福,既可以引导女儿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又可以教育女儿珍惜和平、珍惜生命、珍惜目前的美好时光,奋发图强、努力学习,还能激励她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可谓是一举三得。

同时也以此纪念我们第二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出征八周年,并向一同参与利比里亚维和行动或曾经有过相同经历的战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

2013年2月2日于北京

后记

维和日记整理完了,但愿女儿能够喜欢和接受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在世界总体和平的大环境下,局部冲突和局部战争还在不断发生。中国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几十年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机遇,加快发展,同时也要直面问题,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武装冲突的准备,做到和平时期不忘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女儿还处在小学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培养她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性看待国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光是学校老师的职责,更是我们家长的责任。

希望女儿能够通过了解她爸爸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感知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是美好的;感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的同龄人,还吃不饱、穿不暖,还在忍饥挨饿,甚至还在经受战火和疾病的侵袭,而且随时都有失去家园、亲人和生命的危险。

希望生活在“蜜罐”里的她,能够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珍惜和平、珍惜生命、珍惜目前的美好时光,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能实现自己长大成为“外交家”的美好愿望,才能有能力去“告诫”那些“强盗国家”多做善事,才能有本事去研制“尖端武器”去对付世界上胆敢侵犯中国的强盗……

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希望女儿和她的同学们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正确认识钓鱼岛争端,理性表达爱国之情。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有关“实时性”的内容,譬如维和常识中的一些维和行动与维和人员的数据统计等,都是截至执行维和任务的当年(2005年年初或是更早时问)的,与目前数据可能存在差异,敬请谅解。

文中的图片和照片,除大部分个人在执行任务中亲自拍摄的以外,也有少许是一同参加维和行动的战友、包括第一批维和的战友拍摄的,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另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肖像权,除个别亲密战友和外国友人外,文中但凡涉及具体的人员称呼与姓名记录等内容的,我都尽量用“职务名称”和“同行战友”等名词代替,文章配图也是尽量取消“合影”的照片和图片,以保护战友们的隐私和肖像权。以上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作者

2014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