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书”是三座金矿。王鼎钧曾说:《开放的人生》,偏重做人的基本修养;《人生试金石》探触父母师长没有想到的、没有教过或者不便说破的一面;《我们现代人》讨论更复杂的现代人生问题,当你一脚踏入社会,你要改换步伐,调整重心,才能立定脚跟。手握“人生三书”,我们如果也像鼎公一样,肯不停地思索人生,阅读人生,就能逐渐成为有智慧的人。人有智慧,才会产生信心。有了信心,我们才能服务人群,享受生命带来的喜悦! 鼎公是荷光的人。透过“人生三书”,他把光分给我们,让我们在黑暗中可以摸索前进。王鼎钧编著的《我们现代人(人生四书之三)/王鼎钧作品系列》为其中一册,是集成一本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书。
在传统淡出、现代降临之后,应该怎样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怎样看待传统的缺陷?哪些要坚持?哪些要放弃?哪些要融合?现代人需要怎样的标准和条件,才能坚忍、快乐、充满信心地生活?《我们现代人(人生四书之三)/王鼎钧作品系列》作者王鼎钧将经验和思索加以过滤提炼,集成一本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书。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现代人!
我们都是现代人。我们也都应该做一个“现代人”。
简单地说,“现代”就是“现在”。我们现在正在做“人”。我们都清楚地感觉到,现在跟过去有很多地方不一样(现在是过去的变革),将来(可预见的将来)跟现在却似乎不致有太大的差异(将来是现在的延长)。我们都在这种感觉里安排自己的生活。
“汉唐盛世”的人固然不是现代人,那个自大战结束一直隐藏在南洋丛林里的日本兵也不是现代人。现代人的另一个意义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只有社会逐步现代化以后,我们才会尝受一个现代人的滋味,遭逢现代人的困难,以及收获现代的果实。
在台北市有钻石地带之称的成都路,大厦林立,车如流水,算得上“现代社会”,可是,其中至少有一个人不能算是现代人,尽管他是一栋大厦的所有者,是某一企业的主持人。他坚决不肯跟银行来往,宁愿广泛地吸收高利贷。他说,他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用这个办法筹集资金,生意都做得很好,他为什么要改变?
结果,他的企业破产了。
现代人不只生在现在,不只活在现代社会里,还要有现代的知识、观念、方法、精神。否则,他仍然辜负这个大好的头衔!
一等人创立法则,
二等人遵守法则,
三等人破坏法则。
一个年轻人到某大机构里面去担任一个小单位的主管,行前向富有行政经验的前辈请教。前辈说:“你在处理业务的时候,别忘了先问一句:你们以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如此这般,诸事顺利。有一天,他面对挑战,所有的同人都说事无前例,提不出解决的办法。起初,他很彷徨,不久,他忽然觉得十分兴奋,现在轮到他创立先例了,他觉得真正独立自主,真正成人长大了。
我们现代人的苦恼是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旧经验旧方法难以因应。可是快乐也在这里:社会成长,才会有新现象新问题出现,我们也在成长,才会跟这些现象和问题接触,解释这些现象、解决这些问题,才会成为我们的责任。新娘在出嫁前夕痛哭长夜,因为未来似乎是个可怕的未知数,可是第二天举行典礼,贺客盈门,到底是一桩喜事。
现在新事物如雨后春笋,投身其中的先锋都是年轻人,他们的装备显然不够:无非家庭的古老传统和学校的简单教条。不必痛苦!成长从此开始:水穷处正是云起时! 人生有许多痛苦,其中“生长的痛苦”其实
就是喜悦。
我们经济开发的速度很快,其他方面赶不上,以致社会上有很多现象不相调和,恰似孩子在发育期间穿着挤痛了脚的鞋子、紧身的衣服。我们可以随手举一两件眼前的小例子。
公务机构发出来的表格,住址一栏又窄又短,写不下填表人的详细地址。所以然之故,是因为这些表格沿用多年前的老样子反复复制,不加调整。可是都市建设突飞猛进,许多人的住址在街巷之外有了弄、号、几号之几,再加上一个括弧注明几楼。这一串数字又长又哕嗦,当年的那个小格子如何装得下?
办公务的人也明明知道大家的地址变复杂了,可是总忘记把那个小格子放大。盖公寓的人也知道今天的人邮件多了,印刷品的体积大了,可是仍然照十年前的尺寸做信箱。其实今非昔比的景象触目皆是,举例言之:从前诗人的感伤由于“物是人非”,而今则由于“人是物非”。从前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现在是“桃花不知何处去”,人面仍在原地,种桃花的地方盖了保险公司大楼,“人面”在六楼办公。切勿再等因奉此陈陈相因。把婴儿时期的鞋子丢开吧,高高兴兴地丢开!
P1-6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何况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但不管人多人少,中国人或外国人,老人或小孩,男人或女人,只要是人,都一样的:有人能自我管理,有人不能。有人会反省,有人从来不会。所以世上的人,其实只有两种:有人懂得怎么活、如何活,生命操纵在自己手里。有人刚好相反,他只是活着,不知活着为何?糊涂一生,莫名其妙地来到人间,又莫名其妙地离开人间。
这就是智者和愚者的分别。其实,有谁生下来就是智者?人两手空空来到世上,每个人都一无所有,然而只要肯学习,不停地学习,我们就会从愚者逐渐移向智者。
“人生四书”作者王鼎钧自小努力学习,他一生观察,观察使他成为一个智者。虽然他来自守旧的农村,又因连年战乱,未能接受完整的教育体系,他从“未开发”、“开发中”、“已开发”和“现代化”的环境里成长,历经沧桑变化,他靠着理性和感官,一支笔和一本随身记事簿,他思索、记录,当然他也大量阅读,思与读,使他成为哲人。
他先写“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在台湾已经销售了四十万册,两千三百万的人口,每五十人中就有一人读过他的书,其实一本书何止一人阅读,一本书在家庭中是流动的,家庭的每一成员都会翻读,有时青少年也会把书带到学校借给班上同学,在同学中流传,一本书的读者不知增加了多少,何况还有图书馆里的“人生三书”,借阅的人更是无数又无数。出国后又写出《黑暗圣经》,直探人生最隐秘的层次,论者合称“人生四书”,一并风行。
如今“人生四书”正式由北京三联书店发行简体字版本了,这样文字绵密、简洁有力的书,对谁都有吸引力,只要我们肯打开心胸,吸收新观念、新知识,等于让我们的人生在心田种满智慧的花朵。广大的读者群终于和我们一同分享,令人称快。
鼎公如今著作等身,他的四十种书,有散文、小说,有诗和论著,他是一位文学中的十项全能。他的《碎琉璃》、《左心房漩涡》、《风雨阴睛》、《关山夺路》有如高山大河澎湃激扬。他的“人生四书”,从小故事探讨人生大道理,娓娓道来,更是抒情说理的登临绝顶之作。
记得当年我负责出版“人生三书”繁体字本时,社会归类为青少年的最佳励志书。我一向不这么认为,现在自己虽已七十岁,不时翻读“人生三书”,我仍然获益无穷。七十岁,甚至年纪更老,面临变化万端、像机械般冷漠的离奇新环境,一样心生挫折。沮丧如杂草丛生。这时鼎公的六字箴言“年轻时不要怕,年老时不要悔”多么管用。“与高超的思想为伴,永不孤寂”是一帖多么好的人生良药。“不要希望让真理站在你的一边,你要站在真理的一边。”有了这一句话,我们的背脊就站直了。“没有任何人来殷勤抚慰你,那就自己抚慰自己吧!”鼎公的话,真的永远会让“男儿当自强”!
“人生三书”是三座金石广。鼎公自己曾说:《开放的人生》,偏重做人的基本修养;《人生试金石》探触父母师长没有想到的、没有教过或者不便说破的一面;《我们现代人》讨论更复杂的现代人生问题,当你一脚踏入翻转的社会,你就要改换步伐,调整重心,才能立定脚跟。后来第四书《黑暗圣经》出世,以内容深刻,角度新奇,境界高远,俨然四书中的主峰,万众视线交集,并引起一连串的讨论。
人生有善有恶,“人生三书”加入《黑暗圣经》,终于让我们窥得人生全貌,否则只有白日没有黑暗,只有善,没有恶,总是有所欠缺,而《黑暗圣经》里的鼎公,在写完《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之后,虽已赢得尊荣地位,但他深知对广大的读者必须全面诚实,他不能捏住人生一个角落不让人偷窥,于是他和任何大哲大圣一样,经过心潮澎湃之后心的挣扎,他将自己心底最私密部分亦告知读过他“人生三书”的读者,多了《黑暗圣经》,再遇到陷害于你的坏人,你应当也会保护自己了,而不会再问,当好人碰上坏人时,该怎么办?手握“人生四书”,我们如果也像鼎公一样,肯不停地思索人生,阅读人生,就能逐渐也成为有智慧的人。人有智慧,才会产生信心。有了信心,我们才能服务人群,享受生命带来的喜悦!
鼎公是荷光的人。透过“人生三书”,他把光分给我们,让我们在黑暗中可以摸索前进。我们早年在台湾读这些书的时候,心里有个念头,祖国故乡的亿万青年,何时能够和我们一同欣赏参考这些文采?何时一同讨论辩难这些内容?现在有了答案,迟来的喜讯永不嫌迟。北京三联书店把他的“人生三书”加上《黑暗圣经》成为“人生四书”,更是一种出版的突破,我向三联书店致上最大的敬意。
为什么拈出“现代人’三个字?
现代化改变了原有的生存环境,优秀杰出的人物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生存的人,要用新观念解释新生的事物,以新态度来处理自己的生活,参与现代社会,拥抱现代人生,使生命的意义得到充分发挥。
现代生活是充满了新事物新挑战的生活,人们以他原有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往往没有效果,甚或得到相反的效果。这种“经验失败”的情况一旦发生在谁的身上,谁就变成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他“没有生活能力”。“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自己很痛苦,对社会也形成一种负担。他自己的生活必定失败,同时也妨害或延缓别人的成功。怎样减少这种人口,也是现代化工作的一部分。
要一个五岁十岁的孩子学习怎样生活,十分容易,要一个二十岁三十岁的人承认自己不会生活,却相当困难。倘若这些人已经有了某些成就,他往往认为他的困境由社会的缺点或别人的缺点造成,他自己没有责任。这些人往往具有优秀品质,若非社会变迂,他们一定快乐、成功。现在,他们疏离现代社会而又自认为受社会排斥,大部分精力消耗在沮丧疑虑之中,既是社会的损失,也是人生的悲剧。这些人需要一些劝告,有时候,只要寥寥几句警辟的话,就能使人豁然醒悟,把一个人从“社会的负担”变成“社会的资产”。一念之转,祸福立判。虽然社会改变,他仍然可以是一个快乐而又成功的人物。问题是,如何把这“一念”形成动听的语言呢?
我在守旧的农业社会中出生,长大后奔走四方,亲历“未开发”、“开发中”和“已开发”的过程,并曾在尖端的现代企业机构服务,尝受成长的百般滋味。半生与许多成功的人物同欢,也曾与许多失败的人物同悲,面对沧桑变化,反复研究、思索、过滤、提炼,参照当代研究人类行为的译著,在卡片上留下多少记录,多少煎熬焦虑随着笔记的定稿而结束。后来在大专学校教书后,常遇乡镇出身乍入都城的同学质疑问难,以个人与环境间的调节适应为苦,以过去与未来的贯通为虑。我取出一部分卡片给他们看,他们的神态立时豁然开朗,舒泰自然。他们在数年后没有忘记告诉我这样改善了处境,增加了收获。经过这种非正式的小规模的“实验”,我相信我在长夜失眠中写下的成长经验,对那些努力建立美满人生的人颇有帮助。于是出版了这本书。
这是我谈论人生的第三本书。三书之中,这一本用力最多,思虑最久,在现实社会中扎根最深。这一本书从“经验”的层次跃升,到达“思想”的层次。我今后写作不再采用这样的形式,也不再谈论同样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是我的同类作品中的最后一本。三书的第一本《开放的人生》偏重做人的基本修养,书中的内容,大半在童年时期得自我的母亲;当我执笔撰写的时候,耳畔还仿佛听到她那充满爱心的叮咛。第二本《人生试金石》偏重离开家庭、学校之后的阅历,探触父母师长没有想到的、没有教过的或者不便说破的一面,然而那是人生必登的一个层面。我在撰写的时候,已逝的云月尘土,又在眼前重现一遍。这一本《我们现代人》讨论更复杂的问题,家庭和学校照着许多不变的原则造就你,可是你一脚踏入正在照着新规则流转的社会,要改换步伐调整重心才可以立足。新的必须适应,旧的又岂能全抛?大体上说,这三本书的内容构成三个层次,了我三个心愿。
文学作品可以分成两种:胎生的或卵生的。胎生的作品之产生,由于作家有挫败感,他写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他像一个母亲要生育,但是无法随意控制结果。这一类作品可能发生的流弊是成为牢骚。卵生的作品之产生,由于作家有使命感,他写作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他像一个母鸡在孵蛋,蛋是外来的。但是他爱那些蛋,全心全意拥抱那些蛋,给它热,给它爱,给它生命。这一类作品可能发生的流弊是口号教条。“人生三书”中的前两书,《开放的人生》和《人生试金石》是胎生的,我确信它们并未流为牢骚;这本《我们现代人》是卯生的,我确知它不是口号或教条。在这三本书里面,我对自己、对社会都尽了心。我要感谢帮助我完成三书的朋友们,同时祝福三书的读者,希望他们早日得到他们在人生中所要寻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