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沉默所在(评论集2014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岳雯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策划,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程序编选的青年作家作品集。本丛书意在扶植文学新人,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创作成绩和潜力,尚未出版过文学专集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均可列入备选范围。本丛书已出版16卷,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2、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卷已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本卷为2014年卷。

本书为该丛书2014年卷之《沉默所在》,收录了岳雯的评论作品。

内容推荐

《沉默所在(评论集2014年卷)》讲述了:岳雯是个素质全面的研究者和评论者,才情、天分、勤奋,使她在所经营领地里已经焕发出了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光彩。

文学在她眼里是个鲜活的存在,不是可以用条文来规定的,不是可以用概念来规范的,她拒绝教条的框定,与成规保持距离,使自己眼中的文学世界拥有了开阔的生成可能性。

目录

序:我们都该发现自己的沉默所在

气象开阔,境界始深

 ——2007年的长篇小说

在路上,回归与重塑

 ——2008年长篇小说扫描

“时代”的胜利与“人”的退场

 ——2009年长篇小说一瞥

长篇小说和它面对的世界

 ——以2010年长篇小说的主题形态为例

所有的过客都到齐了

 ——作为证词的2011年长篇小说

图画、感觉与词语

 ——观察2012年长篇小说的一个角度

穿什么样的衣裳,就有什么样的灵魂

 ——2013年长篇小说一瞥

恍惚、童心及其他

 ——谈红柯写作的三个维度

无法简化的葛水平

安妮宝贝:无法抵达的追索

上海传奇的另一种写法

 ——论虹影小说中的都市空间想象

发现笛安

对峙与复归

 ——关于葛亮中短篇小说的一些断想

小说家东紫与好人威慧贞

伤口的故事

 ——苏兰朵论

“兔八七”长大了

 ——霍艳论

怀乡者说

漂浮在叙述之流上的“个人”

 ——“七十年代人”观察

沉默所在

试读章节

气象开阔,境界始深

——2007年的长篇小说

在《浮士德》里,浮士德面对浩瀚如大海沸腾如熔岩深邃如星空的生活,怀着幸福的预感,对这一瞬间失声叫道:“你真美啊,请你停留!”这个被反复讲述的故事回响着每个人隐秘的内心冲动:让飞逝的时光停驻,让流淌的记忆定格。然而,属于2007年的波澜壮阔终将翩然而去,能够把握得住的不过是回望的心。由此,文学承担起补偿的功能:它让我们穿越重重表象与幻觉,追问时代的精神本质;它让我们拂去现实里的经络交错,分辨鲜活致密的人格质地;它让我们在茫茫不可知的惘然里,探求深藏于人心的秘密;它亦让我们在喧嚣的话语迷雾中。得以触摸历史的温热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篇小说以其鸿篇巨制,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体。这么说,并不仅仅因为年均一千多部的长篇小说出版量已然成为文学出版的主要格局,也不仅仅因为长篇小说不言自明地成为衡量作家创作成就的参考指标,更重要的是,长篇小说密布着时代的呼吸,向我们展示着几代人在精神探索上的诸种可能性。

2007年,是长篇小说再次占据文学生活主流的一年。写作者们对现实生活的沉着观照和秉笔直书成为这个年份令人最为感奋的文学景观。这一年,备受关注的长篇小说有《启蒙时代》.(王安·tL)、《人间》(李锐、蒋韵)、《山河入梦》(格非)、《刺猬歌》(张炜)、《风声》(麦加)、《桃花》(张者)、《高兴》(贾平凹)、《白麦》(董立勃)、《吉宽的马车》(孙惠芬)、《我叫刘跃进》(刘震云)、《初夜》(唐颖)、《青木ill>>(叶光岑)、《等等灵魂》(李佩甫)、《道德颂》(盛可以)、《黑白》(储福金)、《白纸门》(关仁山)、《轻雷》(阿来)、《所以》(池莉)、《致一九七五》(林白)、《戎装女人》(刘静)、《机器》(肖克凡)、《赤脚医生万泉和》(范小青)、《我是你儿子》(孙睿)、《野草根》(徐坤)、《女心理师》(毕淑敏)、《特务连》(徐贵祥)、《天长地久》(张海迪)、《磨尖掐尖》(罗伟章)等。这些小说的面世,标志着作家们在用密集的语词编织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图景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对小说艺术所保有的执著的热情。在集中描述长篇小说的年度状况时,我愿意用“气象开阔,境界始深”来概括其整体的文学气韵;我要向写作者们表示敬意,正是他们艰苦的创造,使这个匆忙发展、迅速变革的时代为精神的传承而驻足沉思。

记录时代的荣光与艰辛

在汪洋恣肆、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里,先在地潜伏着一个坚硬的内核,它几乎决定了长篇小说这一文体所存在的理由和野心。这“内核”,即是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与认知。致力于表现“历史表象中的历史灵魂”的长篇小说天然地成为时代的投影,它不仅从时代这艘大船的激流勇进中吸取力量,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有效地参与了新的社会历史构型的完成和文化史、心灵史的建构。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关注社会转型期间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越来越成为当今作家们的一种自发意识和自觉担当。

2007年,继《秦腔》以后,贾平凹携《高兴》归去来,一时间备受关注,《高兴》亦被称之为“具有时代症候和文学史价值”的典型性文本。如果说,《秦腔》是写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瓦解和破碎的过程的话,那么,《高兴》可以看作是这一叙事的继续与发展。刘高兴和像刘高兴一样的乡下进城群体是如何在城市中挣扎求生,边缘小人物的灵魂又是如何一步步靠近城市,这正是《高兴》所关注的时代主题。

“我想,刘高兴和他那个拾破烂的群体,对于我和更多的人来说,是别一样的生活,别一样的人生,或许从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触摸出这个年代城市的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吧。”这是贾平凹在《高兴》的后记里说的话,也可看作《高兴》的写作的初衷。于是,我们看到一双悲悯的眼睛,犹如一束追光,注视着从清风镇来到西安的刘高兴和他的伙伴五富,注视着他们满心怀着对城市的向往却屡屡碰壁,在遭遇巨大生存困境时只得以拾垃圾为生,注视着他们对尊严的渴求与维护,也注视着那时代魅影背后普通民众相濡以沫的温情。明亮坚实的叙事,却寄托着作家巨大的苍凉感。

“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份份社会记录而留给历史。”这是贾平凹们的宏大的意图,内里透露的是巴尔扎克式的野心。他们清楚地意识到,遭遇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是多么幸运,个人在与社会历史情境的狭路相逢中碰撞出耀眼的火光。小说家们在生动复原生活场景的同时,小心翼翼地捕捉到了个人内在的丰富性,《高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立住了。小说家沉潜到生活内部,引入了新鲜的材料,使我们对刘高兴这样的拾荒者的看法突破了既有的格式。他爱清洁,有尊严感,他还常常在收破烂的间隙吹箫,他用他的智慧试图解决乡人们的生活难题……更重要的是,他“高兴”地活着,努力接受并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P1-3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本世纪初叶,同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共命运,在内忧外患。雷电风霜,刀兵血火中写下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崭新篇章。现代文学继承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悠长丰厚的文学遗产。顺乎20世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以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至评论)建立起全新的文学。将近一百年来,经由几代作家挥洒心血,胼手胝足,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以艰难的实践辛勤浇灌、耕耘、开拓、奉献,文学的万里苍穹中繁星熠熠,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佳作如潮,构成前所未有的世纪辉煌,并且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80年代以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历史新时期,推动文学又一次春潮汹涌,骏马奔腾。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以自己色彩斑斓的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画廊最后增添了浓笔重彩的画卷。当此即将告别本世纪跨入新世纪之时,回首百年,不免五味杂陈,万感交集,却也从内心涌起一阵阵欣喜和自豪。我们的文学事业在历经风雨坎坷之后,终于进入呈露无限生机、无穷希望的天地,尽管它的前途未必全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绿茵茵的新苗破土而出。带着满身朝露的新人崭露头角,自然是我们希冀而且高兴的景象。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未曾预料而且主要并非来自作者本身的因由,还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作者不一定都有顺利地脱颖而出的机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为出书艰难所阻滞。出版渠道不顺,文化市场不善,使他们失去许多机遇。尽管他们发表过引人注目的作品,有的还获了奖,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和创作潜力,却仍然无缘出第一本书。也许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期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缺陷,却也不能不对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而也不能不使许多关怀文学的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叹息,焦虑不安。固然,出第一本书时间的迟早,对一位青年作家的成长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关键的或决定性的一步,大器晚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及早地跨过这一步呢?

于是,遂有这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设想和举措。

中华文学基金会有志于发展文学事业、为青年作者服务,已有多时。如今幸有热心人士赞助,得以圆了这个梦。瞻望2l世纪,漫漫长途,上下求索,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也许可以看作是文学上的“希望工程”。但它与教育方面的“希望工程”有所不同,它不是扶贫济困,也并非照顾“老少边穷”地区,而是着眼于为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文学作者搭桥铺路,有助于他们顺利前行,在未来的岁月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想起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鲁迅先生先后编印《未名丛刊》和“奴隶丛书”,扶携一些青年小说家和翻译家登上文坛;巴金先生主持的《文学丛刊》。更是不间断地连续出了一百余本,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而他们在其后数十年中都成为文学大军中的中坚人物;茅盾、叶圣陶等先生,都曾为青年作者的出现和成长花费心血,不遗余力。前辈们关怀培育文坛新人为促进现代文学的繁荣所作出的业绩,是永远不能抹煞的。当年得到过他们雨露恩泽的后辈作家,直到鬓发苍苍,还深深铭记着难忘的隆情厚谊。六十年后,我们今天依然以他们为光辉的楷模。努力遵循他们的脚印往前走去。

开始为丛书定名的时候,我们再三斟酌过。我们明确地认识到这项文学事业的“希望工程”是属于未来世纪的。它也许还显稚嫩,却是前程无限。但是不是称之为“文学之星”,且是“21世纪文学之星”?不免有些踌躇。近些年来,明星太多太滥,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棋星……无一不可称星。星光闪烁,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目不暇接。星空中自然不乏真星,任凭风翻云卷,光芒依旧;但也有为时不久,便黯然失色,一闪即逝,或许原本就不是星,硬是被捧起来、炒出来的。在人们心目中,明星渐渐跌价,以至成为嘲讽调侃的对象。我们这项严肃认真的事业是否还要挤进繁杂的星空去占一席之地?或者,这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

当我们陆续读完一大批由各地作协及其他方面推荐的新人作品,反复阅读、酝酿、评议、争论,最后从中慎重遴选出丛书入选作品之后,忐忑的心终于为欣喜慰藉之情所取代,油然浮起轻快愉悦之感。“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能的!我们可以肯定地并不夸张地回答:这些作者,尽管有的目前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但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文学之星的称号而无愧色。他们有的来自市井,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边陲山野,有的来自城市底层。他们的笔下,荡漾着多姿多彩、云谲波诡的现实浪潮,涌动着新时期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伤,也流淌着作者自己的心灵悸动、幻梦、烦恼和憧憬。他们都不曾出过书,但是他们的生活底蕴、文学才华和写作功力,可以媲美当年“奴隶丛书”的年轻小说家和《文学丛刊》的不少青年作者,更未必在当今某些已经出书成名甚至出了不止一本两本的作者以下。

是的,他们是文学之星。这一批青年作家,同当代不少杰出的青年作家一样,都可能成为21世纪文学的启明星,升起在世纪之初。启明星,也就是金星,黎明之前在东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黄昏时候在西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两者都是好名字。世人对遥远的天体赋予美好的传说,寄托绮思遐想,但对现实中的星,却是完全可以预期洞见的。本丛书将一年一套地出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之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作家如长江潮涌,奔流不息。其中出现赶上并且超过前人的文学巨星,不也是必然的吗?

岁月悠悠,银河灿灿。仰望星空,心绪难平!  1994年初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