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业,久久为功,民生大于天。三载时间,沧海一粟,叹光阴似箭。三年来,实践着,体会着,回味着,时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感言“最高兴的事,是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最牵挂的事,是孤儿和受灾群众衣食冷暖;最感动的事,是人民群众慷慨解囊的慈行善举。”至理名言,耳畔长鸣,刻骨铭心,永难忘怀。于是便有了作者李富胜的《我的民生情怀》,这里都是他对民生问题的所思所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民生情怀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李富胜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生大业,久久为功,民生大于天。三载时间,沧海一粟,叹光阴似箭。三年来,实践着,体会着,回味着,时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感言“最高兴的事,是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最牵挂的事,是孤儿和受灾群众衣食冷暖;最感动的事,是人民群众慷慨解囊的慈行善举。”至理名言,耳畔长鸣,刻骨铭心,永难忘怀。于是便有了作者李富胜的《我的民生情怀》,这里都是他对民生问题的所思所想。 内容推荐 《我的民生情怀》是李富胜的个人作品集。收入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思考(政论文章《点滴系民生 枝叶总关情》等)、对民生问题的感悟(随笔文章《义工,让生活更美好》《慈善,让我富有》等),以及对作者创作的歌词《领航中国》的有关采访、评论文章。 目录 第一篇 政论类 试论我国老年文化建设 感受女性百年蝶变推动妇女基层参政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财力支持体系建设 全员参与真诚帮挟让“亲情民政”温暖百姓生活 点滴系民生枝叶总关情 ——威海市民政局机关文明建设走笔 威海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维稳工作的思考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民生 理性思考军休工作改革与创新 关于我市行业协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凝聚思想共识抓住重中之重 浅析威海地域特色双拥文化的形成、特点及走向 当好民政事业的“管家” ——在全市民政系统会计知识培训班上的讲话 对保障“三个群体”民生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民生工作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孤儿福利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在探索中创新发展 ——关于威海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 关于现代民政文化的理性思考 对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在全市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用心思考打响品牌 助推民政工作实现新突破 ——在市民政局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 重管理、强服务、抓规范推动全市民政工作实现新跨越 ——在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浅谈“亲情民政”服务品牌创建工作 第二篇 随笔类 慈善,让我富有 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 感悟“慈心一日捐” 愿孩子幸福成长 为贫困学子撑起一片天空 祝福,孩子们 ——写在市儿童福利院7名孤儿离院入学之际 一切为了孩子 福彩伴您行 福彩,因公益而兴 铿锵玫瑰气尤芳 ——写在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之际 为老龄事业发展呈献一份精彩 义工,让生活更美好 ——写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慈善义工管理中心成立之际 东北之行小感 国合爱心花园铭 贝卡尔特体育场铭 致局机关工作人员家长的一封信 走近“检察” ——参加“检察开放日”活动有感 感谢孩子祝福孩子期待孩子 ——煜鸣与淳淳新婚致辞 第三篇 《领航中国》报道与评论 领航中国 红歌唱响天安门 歌词出自民政人 ——专访国庆六十周年庆典歌曲《领航中国》词 作者、威海民政局长李富胜 文化符号写大意满腔豪情颂中华 ——访《领航中国》词作者李富胜 标志性元素+时代色彩+真挚情感 ——《领航中国》歌词印象 新中国标志性歌曲与(《领航中国》 坚信这首歌能唱响中国 ——访《领航中国》词作者之一李富胜 《领航中国》:经典红歌是这样炼成 《领航中国》:领唱国庆60周年庆典 ——访歌曲《领航中国》词作者之一李富胜 紧握时代的脉搏 ——访《领航中国》曲作者雷远生 献给祖国母亲的赞歌 ——《领航中国》演唱者戴玉强 湘女着红装动情唱祖国 ——访《领航中国》演唱者雷佳 祖国母亲——中国号巨轮 ——访《领航中国》词作者曲波 试读章节 试论我国老年文化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跨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由此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老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老年文化建设,不仅对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我国老年文化建设的实际和老年人文化需求特点,我对老年文化建设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思考。 一、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老年文化"界定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老年文化”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常常是不同的。谈中国的老年文化,自然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大语境。中国文化就其本义来讲,应该是《易经》中的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便是“人性化”。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质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有学者提出,世界文化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性化”表达,最根本的诉求就是让人的身体、心理和情感都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在这样一个大语境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老年文化”作这样一个界定;它是社会为满足现有老年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以及驾驭未来老龄社会变化与发展的局面所创造与选择的价值体系。其宗旨在于建立老年群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其基本内容和继续发展的基础便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形成了尊老养老的文化;“老有所医”形成了健康与长寿文化;“老有所教”形成了老年教育文化;“老有所学”形成了终生发展的文化:“老有所为”形成了老年价值文化;“老有所乐”形成了老年精神娱乐文化。 二、当代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特点分析 中国老年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人性特质的稳定性和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决定了它生命力的顽强。从孔子的“老者安之”,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庄子的“安其寝,甘其食,美其服,乐其志”;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到吴玉章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反映的是千载而下一脉相承的共同精神,即社会对老年人尊重安养的人文关怀和老年人自身积极养恰的价值取向。作为当下老年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我们在抓住了老年文化的根性之外,更需要关注的便是老年群体不断变化着的文化需求。 在我国,老年群体由于绝对数量大、人口比例高、增长速度快、区域分布广等因素,导致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最集中的表现就在于物质与精神层面、雅与俗层面需求的侧重不同,这种差异的存在是老年文化建构过程的必经阶段。我们作为建构者最需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差异本身,而是差异背后潜存的发展方向。从我国当下状况分析,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一)老年人的生活模式在转型 曾几何时,国人还把“儿孙满堂”、“子孙绕膝”这种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视为老年生活的最大天伦之乐,但时代的转型和传统观念的转化使这种“天伦之乐”不再成为老年家庭生活的唯一模式。老年人不再偏重于追求小家庭环境中传统型晚年生活方式,而更愿意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在同龄人中去寻求生活的情趣。这种变化,既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小家庭生活中由于年龄差异形成的长幼之间的“代沟”,在社会大环境中得以填平,这种人际关系的转化是老年人对家庭、对人生、对生活更加趋于理性化的表现。乐观、开朗、豁达、随和,成为现代老年人普遍的心态。 (二)老年人的消费倾向在改变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在大多数已从养儿育女、养家糊口的窘境中解脱出来,生活的自由度大大拓宽,并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物质生活的消费已不再是老年人主要的精神压力。于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就有可能向社会消费领域延伸。老年人的消费趋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增加家庭设施向增强自身保健转化;从拓宽信息交流向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转化;从改善居住、衣食条件向接受社会消费服务转化。老年人开始频繁涉足各种健美保健活动、文体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从电视…… P3-5 序言 人品与文品 刘玉党 我与富胜同乡、同龄,相识已有30几年,并曾经在威海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两度共事,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心,感情上相互交融,彼此知根知底,情同手足。 回想起来,这些年的幸运,莫过于身边有富胜这样一些勤奋耕耘、屡有收获的老同事、老朋友;这些年的快乐,莫过于一次次分享富胜作品的情感与荣耀;这些年的愿望,莫过于看到富胜本人及其文学创作不断步入新的境界。十分高兴能通过今天这样一种方式,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份情感和荣耀,共同祝福富胜同志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有新的收获。 富胜同志的头衔很多、光环很多,为官也好,做事也罢,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我想,人的精力有限而欲望无限,能在繁杂的公务活动中执着坚守,能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静心做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是太多。分析起来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还是个人品质所致。有人说,有了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文品。我觉得,富胜同志的人品、官品、文品都是上乘的。关于富胜的文品,包括其创作理念、艺术手法、文学价值、社会意义等等,各位作家、名家、专家都做了精彩评说,很多看法和评价我都赞成。这方面的话我不再多说,我想说说文章背后的这个人,说说富胜的人品、官品对其文品的影响。对于富胜同志为人、为官的特点,我想概括为这样四句话。 第一句话:好学好写有思想。富胜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驻过工厂,进过机关,主持过好几个重要部门的工作,岗位和职位隔几年就会有一个变化,事业成就、个人影响越来越大,也在不断变化,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他勤学好学、勤写好写的习惯。一直以来,无论工作怎么忙、时间怎么紧、任务怎么重,他都坚持学习,笔耕不辍。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富胜同志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注重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之美,用心灵去感悟社会之变,用笔尖去触摸人性之光。在他的眼里.繁忙的建设工地、火热的生产场面、农村炕头上的拉呱、城市的街道社区等,既是工作的舞台,又是学习的课堂。因为好学,社会生活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些情节和细节,如生活中的艰辛与追求、人性中的美与丑、变革中的阵痛与快乐等,才会如同涓涓小溪,在他的笔下汩汩流淌。这些年,他公开发表和出版了1 0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广播剧、歌词、文学评论等,其作品有的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有的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还有的被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首都群众游行的领唱歌曲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的勤奋,是勤奋成就了他的进步,成就了他的作品。也使他的作品富于理性思考,有深度,有张力,让人看了有所感悟。有所启痔。 第二句话:敢爱敢恨敢直言。富胜同志的性格像一块玻璃,里外是透明的。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耿直率真、爱憎分明,与人交往从来都是直抒己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隐瞒观点,不虚言假套。他的这种性格,在与人交往中让人觉着可靠、踏实,在与人共事中让人觉着开心、放心,在文学作品中让人觉着真实、不做作,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丰富的真情实感,从主题到内容都体现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说,是富胜的个人品质塑造和丰富了他的文学个性,是他的文学个性进一步影响和感染了他的个人品质。无论是做人、做官,还是做文章,富胜同志都称得上是条汉子。 第三句话:重情重义重担当。人是感情动物,做人、办事、写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了解富胜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重情、重义、重担当的人。一是孝顺父母重亲情。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学创作,亲情在富胜的感情世界里都占有重要位置。如果没有切身感受,他不可能写出像《父亲的眼泪》、《母亲的那次流泪》、《我为母亲洗脚》、《送儿远行》、《为了孩子》等感人至深的作品。二是关注百姓重民情。他的《古槐梦》、《山不在高》等作品反映的是乡情,流露出富胜本人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这些年,富胜的工作及职务在变动,但他对农村和农民的淳朴情感始终没有变,在他所工作过的岗位上,都尽己所能、真心实意地为农村办了许多实事,给农民办了许多好事,为困难大学生、为鳏寡孤独者、为弱势群体办了许多救急的事、暖心的事。当年,他提议文明单位结对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活动,大会现场,台上与台下、领导和群众,无不是热泪盈眶。三是关心同志重友情。富胜对待同事很宽容、很热情,善于关心人、使用人、提拔人,不歪歪人,别人有求于他,都是没有二话,伸出援手,不光是轧同事,更是轧朋友;对待朋友更是肝胆相照、两肋插刀、一诺千金,掏心掏肺都行。 第四句话:有胆有识有魄力。富胜这个人大气、正气、豪气、爽气,对工作有热情、善于研究,对事业负责任、敢于拍板,遇见事不憷、不推、不躲,敢干、能干、会干,并且点子多、朋友多、对上对外“路路通”,因而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能开拓前行,政绩显著,走到哪儿都掀起个浪,吐口唾沫打个窝。在市委宣传部抓精神文明建设,推出了农村、行业、社区文明创建“三个全国典型”;在市文化局干局长,处理遗留,理顺体制,凝聚士气,大刀阔斧,影响甚广;在市民政局打造了“亲情民政”品牌,开拓了慈善募捐新局面;在市政协当秘书长虽然时间短,但影响不短,走的时候,他哭了,大家都哭了,每次回机关离开时,大伙都送他到门口……有句话叫“文如其人”。富胜的文学作品就像他这个人,有文胆、有磁场、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把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比作是甲板,把珠穆朗玛峰比作是桅杆,把受到挫折的红军比作是受伤的革命,这样的“雷人”词句在他的作品中不时出现,常常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写法,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表达,一样的文字不一样的光彩,这都闪现出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显示出他独到的见识和魄力。 文学的天地既广阔,又深邃。因为广阔,所以文学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想进入这块天地并没有多少限制;因为深邃,所以要想在文学这方天地里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就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艰辛努力。借此机会,祝愿富胜同志在文学艺术天地里不断耕耘,不断有新的收获。 (刘玉党,威海市政协主席。本文是2012年12月29日在李富胜文集《我的文化密码》首发式上的致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