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热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荒诞派剧作家。他的小说、戏剧和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也是20世纪同性恋运动、易(性)装癖文化等的重要偶像。由斯蒂芬·巴伯编著的《让·热内》这本简洁的传记,浓缩了热内的传奇一生。作者强调了热内生命中那些鼓舞人心、至今对我们来说依然至关重要的元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让·热内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斯蒂芬·巴伯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让·热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荒诞派剧作家。他的小说、戏剧和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也是20世纪同性恋运动、易(性)装癖文化等的重要偶像。由斯蒂芬·巴伯编著的《让·热内》这本简洁的传记,浓缩了热内的传奇一生。作者强调了热内生命中那些鼓舞人心、至今对我们来说依然至关重要的元素。 内容推荐 让·热内是20世纪法国最为惊世骇俗的艺术家之一。他集小偷、革命者、小说家、戏剧家、电影导演等身份于一身,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他的实验性创作、叛逆个性及行动,对世界范围内的实验性艺术、同性恋运动、异装癖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斯蒂芬·巴伯编写的传记《让·热内》生动描述了热内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并呈现了他对身体、性爱、死亡和革命等命题的独特思考。 目录 前言/ 埃德蒙·怀特 一 雅克旅馆 二 私生子让·热内 三 问题少年 四 梅特莱教养所 五 穿越欧洲 六 监狱生涯 七 《鲜花圣母》 八 《玫瑰奇迹》 九 热内在沦陷后的巴黎 十 让·科克托:热情似火的人 十一 《葬礼仪式》 十二 热内在光复后的巴黎 十三 《雾港水手》 十四 热内的旅馆房间 十五 《小偷日记》 十六 吕西安、雅瓦和德西莫 十七 尼科·帕帕塔基斯与热内 十八 《情歌恋曲》 十九 《苦役监狱》 二十 热内的电影计划 二十一 《屏风》 二十二 戏剧的焦虑 二十三 热内的残篇断简 二十四 伦勃朗与伤口 二十五 贾科梅蒂 二十六 走钢丝的人 二十七 《死亡》、自杀和沉默 二十八 波勒·泰弗南和热内 二十九 热内在日本 三十 热内与美国的破坏 三十一 巴勒斯坦人:爱与死 三十二 野蛮行径 三十三 《爱之囚》 三十四 拉腊什与伦敦 三十五 从热内书上撕下的册页 注释 参考书目 致谢 用图申明 试读章节 梅特莱教养所——位于巴黎西南方向的都兰地区——热内在这里体验了首次性行为,不管是在此教养时期,还是在以后的生活里,它都成为热内眼中充满性欲色彩的伊甸园,因为这里有许多接受规训与惩罚的年轻人。梅特莱教养所是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离经叛道的、变态错乱的力量,它令热内兴奋不已。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监狱,那些隔离式牢房被包围在鲜花和广阔的田野之中。热内在年老时写道:“众所周知,梅特莱教养所最好的发明之一就是它四周没有围墙……逃跑时必须要越过一畦畦的花木,那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1840年代,梅特莱教养所在刚刚开办的时候,曾经被视为一种先锋的、受人尊敬的实验。(同样地,对于那些始作俑者而言,小罗盖特儿童监狱也曾是一种形式创新。)然而,到了热内被流放至此的时候,它已经濒临衰败,建筑物急速地老化、腐朽,教养所的员工不再像他们的前任一样肩负着修缮的使命。热内待在这里的3年时间里,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梅特莱已经负债累累。热内被监禁在一个规训与惩罚的体制内,但是这个体制在前一世纪立下的雄心壮志已经被遗忘殆尽,因此,他只是在监狱的幽灵和碎片中穿行,而不是在其过往里程碑式的形式下驻足不前。梅特莱教养所荒废了,热内在它上面层叠了许多变幻无常的想法,并且在自己的小说和电影中性感地重建。热内离开10年后,梅特莱教养所逐渐衰败,最后在1939年彻底关闭。 按照缔造者的初衷,梅特莱教养所原本希望根据有益的家庭形式来改造每一座牢房,使之成为具有绝对权力和纪律的男性等级制机构。每一次强制劳动和残酷惩罚都是变相的宗教行动——每天的生活被定期的祷告活动间断;最严厉的惩罚是把这些年轻人关在冰冷刺骨、令人窒息、幽暗惨淡的禁闭室里,他们只能隐约地看见墙上的白色大字:“上帝注视着你。”许多犯人被冻死在牢房里。很多时候,年轻人都被迫在这个所谓的家庭的“老大哥”的监视下缓慢、无休无止地兜圈子。如果被发现有鸡奸或者手淫行为,他们将会遭受最严酷的惩罚。接受改造的年轻人还被派到教养所周围的田野里或者车间里做工,直到精疲力竭为止。为了离开教养所,大多数人都在当地办事处签署了长期的兵役合同。为海军训练犯人,曾经是梅特莱的传统,但是,当热内在那里时,海军已经停止征召这些缺乏教养的在监囚犯。随着新闻战的展开,媒体不断公开批评梅特莱的残酷制度,致使其声名扫地,最后不得不彻底关闭。 热内在梅特莱的岁月,与其他在押的犯人没有差别。他也被剃了光头,穿着囚服,每天工作很长时间,种菜和制作刷子,既不安心也无热情。1927年12月3日,他试图逃跑,打算从梅特莱走到巴黎,但很快就被抓获,并且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每当夜晚来临时,在梅特莱的每一问牢房里,年轻人之问原始粗野、狂暴激烈、迷醉销魂的性狂欢取代了白天荒谬、愚蠢、晦涩的规训与教条,他们建立了更加神秘的有关情欲和忠诚的制度,以便否定教养所的管理者和典狱长在白天施行的惩罚性等级制度。热内经历过这种任意妄为的性制度,从一个不谙此道的新人变成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越狱行动给他带来了威信。性欲火热澎湃的身体力量和被压制的反抗精神(通过一种感觉急迫的语言在一个个同居者身上反映出来),是贯穿热内整个生命的心结。梅特莱被关闭之后,在各种关于教养所的言论中,只有热内对这段记忆不吝赞美之词,对教养所的放逐行为和疯狂的性活动大唱赞歌,同时激烈批判借创建教养所以便敛财的物欲。梅特莱教养所的少年犯将会变成法国成人监狱的一员,热内将在那里再次遇见他们。尽管在此后生涯中深情而夸张地诗化了自己在梅特莱的岁月,热内还是同其他所有的教养所囚犯一样,只要有机会,就想急切地离开这个鬼地方。1929年3月1日,18岁的热内走进征兵办公室,报名参军,服役两年。 P24-27 序言 让·热内的一生,犹如一道不可预测的诡异的弧线,普通的传记方式根本无法捕捉它的轨迹。刚刚出生不久,热内就被当做弃婴丢在了莫尔旺山区深处阿里尼村的一户农家。莫尔旺山区是法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在这里,热内和农家孩子一起成长,周围的人们讲的是巴黎人难以听懂的方言,但不知是何原因,他自己却坚持讲学校教给他的“正确的”法语。他是一个聪敏的学生,曾经获得过当地学校的最高奖励。但很快,也就是12岁的时候,让·热内就从当地政府安置他的商业学校溜之大吉,从此之后,一意孤行地滑人社会边缘,并且时不时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 热内曾被关在臭名昭著的梅特莱教养所,在那里学会了喜欢那些粗野、强壮的男孩。随后,他又去参军,被装船送往大马士革。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阿拉伯世界,对以后的写作和政治关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大萧条时期,他在西班牙做过乞丐和流浪汉。他常常因为“犯罪”而被逮捕,比如,偷盗服装样品或者伪造火车票之类。当纳粹主义愈演愈烈之际,热内开始了一场穿越欧洲中部的“逃亡”。希特勒上台之后不久,他就到了柏林。在巴黎沦陷时期,他多次入狱,靠让·科克托(Jean Cocteau)的干涉和搭救,才幸免被当做劣迹斑斑的犯人判刑治罪。 很大程度上来说,热内是自学成才的,但他很喜欢出没于各种书店(常常在书店里偷书),甚至亲自到距巴黎圣母院不远的码头卖书。他写过电影剧本、小说、诗歌,以及高度私人化的随笔。他的小说直露地描写同性恋——色情和违背道德——以至于在战争年代只能私下发表。在战后,他终于粉墨登场,以剧作家的身份写出了大受欢迎的商业化剧作《女仆》(The Maids),又以小说家身份在短短5年内写出了5部内容丰富厚重、充满想象力的小说,受到当时主流思想界的广泛赞誉。的确,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热内就得到了罕见的祝福(或者诅咒)——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为他写了《圣热内》(Saint Genet)。不久,另一位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写了专卷讨论热内的《丧钟》(Glas)。1970年代,热内与《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的作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过从甚密。(《规训与惩罚》的结尾,就是关于热内童年时期待过的梅特莱教养所的描写。) 不过,热内没有被日常社会所同化。他生活在其中,且处处与之斗争,尤其是为了那些连最低微的人都看不起的边缘人群。他的小说描写有关同性恋的亚文化,例如,他在《鲜花圣母》(our Lady of the Flowers)里塑造了文学中的伪娘形象。在此后创作的剧作中,他描写了即将独立的非洲国家,如《黑奴》(The Blacks,写于前殖民地获得独立之前);在话剧《屏风》(The Scfeens)中,他拥护阿尔及利亚的革命事业;在《阳台》(The Balconyr)里探讨宫殿和妓院之间相互影响的微妙政治,这是他关于想象的权力控制的最重要研究。 写了几部话剧之后,热内陷入了长达二十几年的沉默,最后通过参加巴勒斯坦人民的武装斗争和黑豹运动重新浮出水面。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斯蒂芬·巴伯称之为《爱之囚》(A Loving Captive)的书中,热内以他迥异的个性、迂回和委婉的方式颂扬了这两项通气连理的事业。1986年,热内去世后不久,这本书很快得以出版。 显然,在这样的人生中,各发展阶段并不是从一段平稳地流向另一段,传记作者为了找到一条逻辑线索,必须拥有处理热内个人传奇故事的超凡能力。毫无疑问,热内是一个天才,通常的一致性原则在他身上并不适用。在斯蒂芬·巴伯笔下,热内复杂的经历得以切分成简短而主题明确的章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日常生活的记录,或者从哪里到哪里、事无巨细、庞杂靡遗的美式传记。相反,巴伯带给我们的是,对热内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举重若轻的概括,对热内主要艺术体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他政治忠诚的高度同情。斯蒂芬-巴伯关于先锋艺术家和战后混乱的城市生活的著述颇丰,他在书中呈现了一种宽广的文化、一种危机的感受以及热内生命的复杂性和暧昧性。该书开篇的讽喻与象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大人物,仅仅属于20世纪的大人物,他的著作不是普适性的,而是极端的、特异的、独一无二的。我喜欢读这本书,它是两个敏感心灵的结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