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少年,彩色经典。棕色,有巧克力的醇香、有咖啡的浓厚,华丽而温暖、辉煌又动人,正如那些从远古走来的传说故事一般,历久弥新。这些温暖的棕色传说或幽默风趣,或浪漫奇幻,或凄婉深沉;故事主题单纯素朴,表述生动感人,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圣、洁的崇尚与追求。王志编著的《我的第一本传说经典》收入了中外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按流传的原貌经提炼加工而编写,力求在不改变故事原貌的基础上使故事更加合理有趣。一个个优美曲折的民间故事将带你领略各国的风土人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浪漫感人;“长发妹”舍己救人的传说让人心生敬佩;“画扇判案”则在我们心目中塑造了一心为民的清官形象;“孩子和三色鱼”告诫我们不要贪心;“豆豆和妖怪”更是展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徜徉在这些优美的故事中,广大读者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真挚朴素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的第一本传说经典》由王志编著。
《我的第一本传说经典》讲述了:
一般来说,传说是指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传说一般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这就是传说的由来。总的来说,传说所描述的事件往往发生的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远古时期,其与神话的关系十分密切,彼此之间有着血缘关系。
聚宝盆
明初,潘村街来了一户逃荒的,男的叫华良,推着一辆独车,车上有一床铺被、几个陶罐和瓷碗;女人叫梁花,挺着大大的肚子,身旁还有两个男孩,一个四岁,一个两岁。夫妇俩在街东的一个破财神庙里安了家。这财神庙长年无人侍奉,已经歪倒,里面一层厚厚的浮灰。
他们将小破庙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寺庙的山墙头还垒了口露天灶生火做饭,就这样成了一个家。女人心细,修补了神台,洗净了神像,把神位摆正,烧了两炷香。一家人和财神爷做了伴。
华良没几天就被潘老板家雇去当伙计了。梁花做得一手好面食,只在潘老爷家露了一手,全村人都知道了。开始时,谁家想吃她的手擀面,就上门去请。面擀好了,大家都送她一碗半碗面粉做工钱。这样一来,一家人的小日子也就凑和着过了。可梁花眼看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潘太太便借给梁花十斤面粉,让她在门口摆个摊子,谁要吃面条就自己来买。潘村从此有了家面点店。
一天夜里,华良做了个梦,梦见在田里耕出个大瓦盆,一个白胡子老头说:“这是个宝盆,往里放一粒米,能变成一盆米。用好了,幸福;用不好,家破人亡。”说完化作一股烟飘走了。
奇了!第二天,真的耕出了个大瓦盆。华良把瓦盆抱回家,交给梁花,高兴地说:“昨晚的梦应验了,我还真的耕出了个宝盆。”梁花接过瓦盆,翻来覆去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便顺手往桌上一撂,就听“当啷”一声,发出金属的撞击声。两人同时一惊,华良顺手抓了一把黄豆撂在盆里,只见不一会儿的工夫便变成了满满一盆。华良高兴得蹦了起来,他不停地把黄豆倒进盆里,就这样一连变了三盆,华良还要变。梁花冷静下来,阻止华良道:“你把昨晚的梦再细说一遍。”华良便把昨晚的梦详细重复了一遍。梁花说:“这盆就和面用吧,咱要辛苦持家,不能靠取巧生财,否则就会遭殃。”梁花还立了条规矩,这盆里除了和面,不能放任何东西。
有天晚上,华良悄悄地放了一枚铜钱在盆里。第二天梁花发现了,她把华良从被窝里拽了出来,大发脾气道:“你是要钱,还是要这一家老小平安?”华良憨憨地笑着说:“钱哪有老婆孩子好呢。”梁花余气未消道:“那你干吗背着我弄这黑心钱?”华良说:“我根本没想要,不过是好奇,想试试。”梁花说:“那你就用这钱把财神庙修复一新,再给财神爷镀个金身。”
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华良和梁花攒了不少钱。他们接着财神庙的房子往东盖起了三间房。这年闹蝗灾,十户人家有五户讨饭,树皮都被剥光用来充饥。梁花和华良商量,用聚宝盆向灾民发放馒头。第二天天没亮,梁花就蒸了一锅馒头,然后把馒头放在聚宝盆里,变成一大堆。于是财神庙前排起了长队。从此,每天梁花家门前都有成千灾民领食馒头,使得潘村没有饿死一个人。人们都说华良和梁花是神仙派下凡间来救苦救难的菩萨。可也有一些富人开始注意华良一家了,他们感到有点蹊跷。因为百里之内小麦基本绝收,华良家哪来那么多的小麦面?而且每日发放馒头上万个,需要蒸多少锅啊,可怎么不见梁花家烟囱冒烟呢?人们纳闷、好奇,便有了些猜疑。有人问华良哪来那么多面粉,华良总是憨憨一笑,说:“咱媳妇有能耐。”有人问梁花蒸上万个馒头要多长时间,梁花也笑着说:’“连锅蒸省时间。”潘老爷装作到华良家送工钱,一进门就说:“他大嫂子,今年是灾年,你家也是凭手艺吃饭,天天接济灾民,我估摸着你家的积蓄已用得差不多了,今年的钱提前算给你们。”说着掏出三吊钱,两眼像安了轴似的,四处乱转,可一没看到粮垛,二没看到大锅,三没看到大蒸笼。潘老爷只好咋咋呼呼地说梁花是天上下凡的救世菩萨,一盆大馒头挥手就来。
后来越传越神,人们纷纷慕名而来,想一睹活菩萨的尊容,还要买几斤梁花亲自擀的面条,说是吃了百病不侵。梁花挣的钱都干了大事,比如盖起了学校,修建了桥。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华良和梁花都老了,三个儿子也都相继成了家。老大开饭馆,老三开布店,只有老二继承父业,耕种着家里的十几亩田。媳妇们都对婆婆敬重如神。三家仍是同锅吃饭。
一日梁花突然得了怪病,话也不能说,她最放心不下的是那聚宝盆。她担心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得了此物,会贪得无厌。于是她叫过华良,用手指指盆,意思是说:三个儿子的生活都能过得去,留着这盆没好处,趁早把它埋了,免得惹下祸端。华良却误解成老大开饭店、老三开布店都需要钱周转,老二种田每年只需种子,这盆谁都不给,他自己管着。
梁花死后,华良分别给了老大、老三每人50锭银子,给了老二一口袋麦种,三个儿子分灶起头,各过各的生活。老二华虎辛勤地耕种着他所得的十几亩地,服侍着老头子。老大、老三见老二伺候老头子虽然只分得一袋麦种也不吭不响,便怀疑老头子另外留了家财给老二。华良被他们逼得没办法,只好说出了聚宝盆的秘密。老大想,这聚宝盆要是归了我,我岂不成了天下第一富人?老二想,天下哪有不劳而获的美事呢?今天得到了,明天还不知要损失掉什么呢!我可不要什么聚宝盆。老三想,这聚宝盆决不能让老大独吞,于是他提出这聚宝盆要三兄弟轮着用才合理。最后讲定由老大家先用。
老大回到家,俩口子不停地把银子放进盆里,银子越变越多,越堆越高,到了半夜,三间屋子全堆满了,俩人还在不停地变。突然“轰”的一声,房子被挤塌了,两口子都被埋里面了。老三两口子半夜没睡,只等天亮过去要聚宝盆,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响,慌忙跑出来,一看老大家的屋塌了。老二和老头子也赶紧过来。他们又扒又抠。老三想找的是聚宝盆,老二和老头子想的是要救人。这样,一直扒到天亮,可老三没找到盆,老二和老头子也没找到人,除了破砖碎瓦,只有一块块狗头石。
这时华良想起了当年的梦,梦里白胡子老头说过:“使用不当,会家破人亡。”
民间小语
钱是个好东西,它能带来荣华富贵,能摆脱贫苦和劳累,能给很多事情带来转机。但金钱也能使很多好事变成坏事——它使人堕落,变得贪婪;它抹杀亲情,背叛友情,它是荼毒人性的刽子手!而人们总是轻易地记起它所带来的好处,而它所带来的伤害总是在人们经历之后才会被想起。
P21-24
传说如一缕棕色的芬芳传递着人类祖先最温暖、最动人的情感,醇香隽永。它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语言通俗易懂、朴实亲切,内容多姿多彩: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有形象生动的人物传记,有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这些传说中的故事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很多还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淳厚的棕色传说演绎的是人们心目中最希望看到的历史,最温馨的传奇故事。
缤纷少年,彩色经典。棕色,有巧克力的醇香、有咖啡的浓厚,华丽而温暖、辉煌又动人,正如那些从远古走来的传说故事一般,历久弥新。这些温暖的棕色传说或幽默风趣,或浪漫奇幻,或凄婉深沉;故事主题单纯素朴,表述生动感人,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圣、洁的崇尚与追求。本书收入了中外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按流传的原貌经提炼加工而编写,力求在不改变故事原貌的基础上使故事更加合理有趣。一个个优美曲折的民间故事将带你领略各国的风土人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浪漫感人;“长发妹”舍己救人的传说让人心生敬佩;“画扇判案”则在我们心目中塑造了一心为民的清官形象;“孩子和三色鱼”告诫我们不要贪心;“豆豆和妖怪”更是展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徜徉在这些优美的故事中,广大读者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真挚朴素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价值,我们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附加了精辟的点评,并且每个故事都配备了精美的图片。精当的点评能够收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传说,从不同的侧面来体会传说的内涵;精致的图片则让读者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图片的梦幻世界中更加真实地感受故事中所传达的情感。除此之外,本书还特别增加了“小贴士”,用以解释每个故事中不易被人理解的知识点和与故事相关的有趣知识。本书能够让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能够轻轻松松地学习到人生中的一些道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集阅读、学习、观赏、收藏诸功能于一体的精品图书。
温暖淳厚的棕色传说故事充满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展示了一个诗化的自然、诗化的社会、诗化的人生。这些故事闪烁着睿智星火,照亮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今日的我们需要留一点时间给读书,多一点空闲给思考,从书中吸取知识和智慧,在阅读中感悟人生。我们需要与名著同行,与经典为伴。相信这样的人生定会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