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声/龙岩二中虎岭书香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飙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飙,一位从教20多年的”老”教师、校领导,热爱写作,常写作。他的《风声》是一本随笔集,主要涉及生活、教育、艺术,还有一部分游记,分作生活随笔、教育随笔、艺术随笔、游记随笔等四辑。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生活随笔和教育随笔。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当然也是与作者的职业密切相关的。

内容推荐

《风声》是龙岩二中虎岭书香文丛之一,收录了作者徐飙的生活随笔、教育随笔、艺术随笔、游记随笔79篇,包括《语文教学忧思三则》、《诗歌:博大的世界》、《做好自己最重要》、《三峡游览随感》等。

《风声》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辑 教育随笔

 语文教学忧思三则

 迷失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关于“教育叙事”或“叙事研究”的不同思考

 智慧是有灵性的

 严谨与随意——两种风格的对决与和解

 读冯万才《这是一节假课》有感

 活动、表演、生成

 感觉不好的讲座

 永定一中听课散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青年资深教师应警惕的几个职业性问题

 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教育人生

 “读书是读不死的”辩

 勇气可嘉之外

 中秋节小事二三

 语文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写作楷模

 集体备课和集体评卷

 “龙岩二中建校六十周年书画展”前言

 无用之用与有用之用

 听课随感

 教师节,我的感言

 关于教育科研、教学课题研究的闲话

 我的非教育写作观——关于精神养育和表达选择

 至爱语文,不悔人生

 张扬与内敛——高中教师教学魅力漫谈(1)

 意识和策略——高中教师教学魅力漫谈(2)

 爱语文者说

 公开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后反思

 重视教学设计,注重自我修炼——公开课《培养敏感,发现异常——探索诗歌鉴赏的一条路径》教后感

 公开课《读散文,学作文》教学反思。

 考试绝不是教育的唯一,育人是全社会的事业

 说三国,谈备课——怎样进行有效的备课

 说三国,谈教研

 《虎岭展钟》创刊词

第二辑 艺术随笔

 边缘叙述:游戏表象与严肃本质——再读余华《鲜血梅花》

 诗歌:博大的世界

 诗歌——另一种存在

 关于深度、深奥和资深胡言

 懋德至境,宁静淡泊——尹德懋老师德艺纪略

 摄影与诗:点燃与被点燃

 读一空山水杂感

 写意言志,山水寄情——一空山人写意山水杂感之二

 不止是自我救赎——《风的消息》草根出世的告白

第三辑 生活随笔

 做好自己最重要

 人生何为

 关于“知者来”

 善良的冲动

 “自作多情”新解

 “正襟危坐”与“杯盘狼藉”

 随感

 细节与素质

 人在旅途之“错”篇

 经典随感

 “没意思”和“有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读《饶宗颐:大师的世界》感言

 关于历史的随感

 意外收获

 大家的启示:杜祥琬

 点滴轻呵

 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感觉——关于幸福

 闲话而已

 走进春天

 简单的旅行

 二中老树

 土土的乡棵,浓浓的情意——龙岩二中北京校友会成立散记

 穿越世俗的美丽——校友廖晶莹女士印象记

 龙岩二中厦门校友会成立记略

 面对灾难的沉思

 十八岁

 不惑随感

 老屋老事

 春节记事

 “九一八”,我的只言片语

第四辑 游记随笔

 三峡游览随感

 连城随笔

 连城文化之旅:行走在传统与现代的节点上

 北京行散记

 云南之行日记

试读章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今天是高二下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小说《药》。

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好几遍了,我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已经十分熟悉。但是,越熟悉的课文,可能越容易出现“目中无人(学生),唯有教案”的毛病。于是我对这一次的备课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有了一个新的思路。

在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要求对情节、人物有自己的第一感觉。

开始上课了。我先介绍了相关的文体常识,接着在梳理情节结构的基础上,抛出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果然不出所料,康大叔给多数同学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理由是康大叔这个形象最生动。

我顺势问道:“可是康大叔在本文中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主要人物是谁呢?”

学生们稍作思考,答道:“华老栓,还有夏瑜。”

“对呀。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作者对康大叔的描写虽然很生动,但比较平面化,他的性格就是残忍、贪婪、粗鲁。而对华老栓和夏瑜,作者却花了许多的笔墨。这两个人物,是比较…

“比较立体的。”许多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很好!那么,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刻画,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对华老栓是直接的描写,对夏瑜是间接的表现。”

“对。大家在预习时就知道,本文采用明暗双线结构,对华家是明写,对夏家是暗写。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对主人公之一的华老栓的描写,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第一节华老栓向华大妈拿钱的一段描写。华大妈取自己放的钱,却要‘在枕头底下摸了半天’,华老栓接过钱,是‘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说明这袋钱是救命钱,而且对于他们来说,生活贫穷,来之不易。”

“还有。第7页,康大叔进茶馆对华老栓嚷‘运气了你’的时候,大家都恭恭敬敬笑嘻嘻地听,华大妈还在康大叔的茶碗里‘加上一个橄榄’,其他茶客就没有。说明华老栓和华大妈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感激之情,也说明他们的愚昧。”

“怎么会愚昧呢?”我问。

“他们对人血馒头能治好痨病的说法深信不疑,而最后华小栓还是病死了。对了,这也是一种伏笔!”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刚才大家说的这些,从描写角度来看,属于什么描写?”

“动作描写。”

“对。是很细致的动作描写,我们还可以称之为动作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还可以有神态、语言、环境等方面的。它虽然十分的细小甚至是琐屑,却更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读小说,应该十分注意…

“细节描写!”全体学生齐声接上我的话。

“好!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细节的重要性,那么,紧接下来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了。如果真的是像记流水账一样把所有的细节都写出来,那么这样的小说肯定没人看。到底要写什么样的细节,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我们再看看,刚才大家找出的这些细节,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纷纷翻阅查找。

“有。这些细节不同寻常。比如华大妈掏钱,自己放好的,却掏了‘半天’。”

“还有,药——人血馒头还没烧好时,华小栓要进去吃饭,华大妈是‘慌忙说’、‘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她的‘慌忙’就很异常,说明她怕儿子知道实情,她对人血做药毕竟还有忌讳!”

“很有道理!”我笑着赞扬道。

“我觉得最不平常的是夏四奶奶的‘羞愧’,她为什么羞愧?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母亲,都无法理解儿子的行为,这也更突出了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的莫大悲哀。还有,夏瑜坟头的那个红白相问的花圈,也很不同寻常。”

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太好了!掌声可以证明精彩!‘不同寻常’四个字说得很有深度!不断深入的思考,就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也随之不断深入。从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有品位的读者,决不会停留在浅层次的对情节和外在表象的关注上,而是会不断的搜寻真正精彩的内在的东西。今天我们就可以得到小说阅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关注异常——关注异常的言行举止,关注异常的情节环境。”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P25-27

序言

2012年12月,龙岩二中邓文选校长告诉我,说龙岩二中要出书,定名为“龙岩二中虎岭书香文丛”,本次一共要出5本,有论文集、散文集、诗集。请我作序。我十分高兴!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闽西很少有学校愿意做这样的事。一是因为,这样做,费时费力不讨好。特剐是中小学,教师大都忙于日常繁重烦琐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人写写论文,就不错了,更何况是出书?二是因为,这样做,似乎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没有什么直接的效益,特别是对于提高中考、高考成绩并没有直接影响。三是因为,学术类的、纯文学类的书籍,在当今很不时髦,也很不讨巧。

但是,我恰恰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我们都很怀念我们过去的学校、往昔的校园生活。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的浓郁的书香气息、浓厚的书卷氛围。

教师是一个学校文化最重要的支撑、最重要的标志。我认为,一个老师,要拥有个人的魅力,除了符合教师的基本要求,能上课,能吸引学生,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突出而历久弥新的教学风格外,还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社会人”。这个“社会人”,应该拥有高尚的人生观、高远的理想,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智慧的生态,不只是能促进学生发展,其个人也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发展提升的个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敢奢求每个老师都是教育教学教研全面优秀的学者,但我们的教师本身应该有让自己更加富有文化品位的追求。朱永新教授有过一个忧虑:“从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师缺少了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了一点理想的追求,缺少了一点青春的活力,缺少了一点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是与理想有关。”龙岩二中的教师,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贵的东西。

作为教师生存的主要空间,学校在当今教育大发展的时候,又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呢?有一个很生动的说法:“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文化对于学校教育质量来说就是这样。”根据时代的需要,我们更新设备,美化校园,建设“美丽校园”、“书香校园”,都是势在必行。但从建设行为的内涵上看,我们时校园的“文化”角度的关注,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芙不应该只是外在的,更应该是内在的;文化也不应该是外在的,更应该是拥有内涵追求的。学校应该为文化建设不遗余力。关心、鼓励、引导、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养育自我心灵,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进而著书立说,都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新的自觉要求。曾任华东师大一附中副校长的徐正贞提倡“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该校教育科研风气极为浓厚,涌现了一大批的名师、特级教师。这些教师身上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书香味,显得特别的与众不同。这正是与学校的倡导分不开的。龙岩二中邓文达校长2006年上任伊始,就提出“转变观念,找准定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办学思路和“务实教研”的校本教研理念,这对于龙岩二中教师的引领是十分有效的,对于龙岩二中继承优良的传统、深化学校文化的内涵也是极有裨益的。

当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我们一直都致力于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因为“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龙岩市的名师工程实践,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由最初的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市政府层面的“千名名师、百名名校长”工程。我们希望,通过中共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人事等主管部门的有力推进,可以树立榜样,引领全体,打造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建设我们的“海西”教育强市。

龙岩二中虎岭书香文丛,可贵的不只是推出了几位能够著书立说的优秀教师,更可贵的是他们把“书香校园”、“名师工程”纳入学校发展战略的自觉行为。定名为“虎岭书香”,是因为其原校区坐落龙岩虎岭山,历经60余年,文化内涵深厚。现在,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整体搬迁到原龙岩学院凤凰校区。取名“虎岭”,以示纪念,以示传承,以示优秀的文化传统、人文内涵源远流长。

收入本文丛的第一批著作有5本,分别是徐飙老师的《一瓢饮罢》、林立琼老师的《耕耘思语》两部语文论集,陈香瑶老师的《草木吟》、徐飙老师的《风声》两部散文随笔集,以及徐飙老师的诗集《风过无痕》。这5部书,仅从书名和体裁,就可见龙岩二中“虎岭书香”的韵味和追求。说“第一批”,是因为,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二中老师,会通教育之理,“成一家之言”,为虎岭书香、美丽二中留下文化的痕迹,为二中学子奉献滋养的甘露,为我们龙岩的教育事业增添精神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百年大业,是千秋伟业,既是任重道远,又需“文火慢炖”。愿我们所有的教育人,都能有因教育而幸福、因教育而高远、因教育而无悔的人生;愿我们所有的教育人,立足平凡而作为不凡,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默默奉献而人生出彩。

今年是龙岩二中建校65周年的年份,对于龙岩二中,我更愿意化用徐飙老师今年为学校撰写的对联来表示我的祝福、敬意和期待:“六十五载虎岭雄风壮,三千里路凤凰傲骨香。”

是为序。

2013年4月24日

后记

《风声》一集,终于杀青付梓,算是了了一个。愿,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我从大学开始,喜欢上现代诗,就一直自认为只是与诗歌有缘。大学毕业时,把三四年所累积的诗歌自费油印,赠送师友。曾对一个老师说,要把诗歌奉为毕生的事业。但是在从教三年之后,竟然就觉诗歌之笔生涩,诗意灵感枯竭了。直到2005年,因为偶然的机缘,又重拾诗歌之笔,开始了新一轮的诗歌创作。但也还是停停打打,断断续续。出本诗集,本来是自然之事,但散文随笔,则是顺带而已。2004年,因为被选为第二批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在参加培讲期间,老师要求学员必须开博客,作为作业。于是,就在“教师成长博客”上开设了个人博客,并取名“余风几缕”。当时,给博客的个性签名是:“微雨一袭润寒舍,余风几缕解轻愁。”在这个博客上。设置了论文、诗歌、教案、随笔等多个栏目。日常写作,都在这里发布。后来还陆续在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站开博,最终“定居”华声在线的精英博客。

当时的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开了博客,可以逼着自己多动手,多动笔。诗歌,作为至爱,当然是主力;而随笔,却竟然也慢慢地积了不少篇什。而且因为散文较诗歌直接、明白,所以,当时的博文写作,也常常有同事、博友、学生光顾,大家互相切磋,相互鼓励,就觉得这样的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存在方式。2012年,动了一个念头,想把自己的诗歌作品好好整理一下,正式出版,再把教育教学论文也整理成一集。这两本集子,既是个人的成果汇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成果展示。就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那些长长短短的随笔杂谈,竟然也有十几万字,于是就打算单独编为一本文集。所以说,本书的成书,真的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风声》之命名,乃是因为,我笔名“余风”,博名“余风几缕”,前面曾经整理而未正式出版的诗集,取名均与风有关,如《风的传说》、《风的消息》。于是,一本随笔集,也就算是“诗余”之作,命日“风声”,有所关联也。

既然是随笔杂感,当然就是随兴而作,本不受制于什么标准。但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内容有一定的脉络痕迹,主要涉及生活、教育、艺术,还有一部分游记。于是便据此而分作教育随笔、艺术随笔、生活随笔、游记随笔等四辑。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教育随笔和生活随笔。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当然也是与职业密切相关的;作为社会人,当然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当然是大话题,除了教研论文的写作,除了教学设计、教案、计划、总结等的写作之外,还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自由的思考。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反思研究,撰写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我们学校从2002年开始就大力倡导,并在每年的教学开放周的交流材料汇编上,特别设置这样的专栏,其中常常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好文章。于是乎,我也开始投入这样的写作。后来发现,除了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叙事之外,还有很多与教育相关的问题值得思考,因为教育的外延太大了,于是又把眼光放得更开些,思考更深入些。至于生活随笔,一点一滴,均是日常思考所得,或长或短,并不太在意。不多的几篇艺术随笔,涉及文学、书画、摄影;也不多的几篇游记随笔,所叙未必知名,但是思考确实发自肺腑。

一直以来,都对2000年去参加教育硕士考试印象很深。当时,从教已经11年了,早就希望能有机会去读研究生。1999年,大学同学周孝廉出差到龙岩,对我说,你怎么不去考教育硕士?某某同学、某某同学都考了。2000年参加考试,2001年入学就读,半脱产,虽然都是利用寒暑假去上课,但那一段时间,却给了我很多的全新的思考,颇有收益。当时,孙绍振、潘新和、赖瑞云、席扬、张善文、陈庆元、林富明等一批教授给我们上课,对我而言,不啻重新“洗脑”,意义非凡。其中大部分老师是本科时期就认识的老师,所以倍感亲切。那个时候,因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再学习机会,读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而有关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也得以真正的开展,我的论文写作,灵思不断。散文随笔写作,虽是开始于2004,年开博之后,但是,教育硕士学习期间,老师们给我的,不只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写作的动力,这些,对非论文的随笔散文写作,裨益弥远。

这次随笔结集出版,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潘新和老师。潘老师的课,我一直在听,从2000年的首批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01年的教育硕士学习,到2004年的省级学科带头人培训,以及种种的会议,都能听到潘老师的课。潘老师的“让生命诗意地栖居”的主张,“阅读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的观点,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让我受益匪浅。但我很遗憾的是,没有机会与潘老师有更多的直接交往,当面请教。怀着惴惴之心,我斗胆请求潘老师为我的这本不像样的小书作序,潘老师竟然极为爽快地就答应了,让我大喜过望。在过年前几天,潘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序已经写好。我马上打开电脑,也马上就目瞪口呆!潘老师的序言,竟然长迭6000多字!快速拜读,细细再读,我感觉到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动。对那一篇篇不成器的小文,潘老师都仔细阅读,然后还把那些文字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分类,予以满含鼓励的评价;不止如此,还把一些介于论文和随笔之间的文字称作“亚论文”,把整本集子称作“大随笔”,赞赏有加,让我顿生惭愧,亦顿生感慨:为文为人,当学潘老师!

一本小书的问世,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这个过程,从写作到成书,却是一种生命的过程,一种不断思考不断净化自我的过程。我本一介凡尘,但生命却应该有自己的内涵,还是泰戈尔的那句话——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再次感谢所有关心过本书的老师、同学,以及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编辑老师们!

2013年3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