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常沙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是被誉为“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之女——常沙娜先生的回忆录。从常沙娜先生本人的人生经历辐射出许多杰出艺术前辈的故事,包含一些从前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意义已超越了一般人的个人回忆录。书中真实生动地回顾了常沙娜不寻常的八十年人生经历,同时,从另一角度对常书鸿先生那一代人在艰苦年代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保护和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常人难知的讲述。

内容推荐

《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的主人公为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杰出的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先生。

书中真实生动地回顾了常沙娜不寻常的八十年人生经历,同时,从另一角度对常书鸿先生那一代人在艰苦年代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保护和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常人难知的讲述。

常沙娜是被誉为“敦煌保护神”的常书鸿先生的女儿,童年和父母生活在艺术之都巴黎,举家回国时洽逢中日战争爆发,即跟随国立艺专艰苦逃难多年,辗转大半个中国;其后她又随父亲到了沙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在千年艺术的熏陶下度过了动荡的少年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留学的常沙娜毅然返回祖国,从梁思成、林徽因身边走向艺术设计教育领域。

《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是一本难得的、反映老一代艺术家非凡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的最佳读物,对新一代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异国童年

第二章 战乱之旅

第三章 凤凰山上

第四章 走向敦煌

第五章 千佛洞中

第六章 家庭变故

第七章 否极泰来

第八章 圣殿和家

第九章 告别敦煌

第十章 留学生活

第十一章 难忘青春

第十二章 回归祖国

第十三章 午门因缘

第十四章 梁林身边

第十五章 新的成长

第十六章 火红年代

第十七章 喜忧得失

第十八章 来去今昔

第十九章 十年困惑

第二十章 重振旗鼓

第二十一章 接受使命

第二十二章 内外驰骋

第二十三章 团聚北京

第二十四章 伤痛之年

第二十五章 万佛陵园

第二十六章 无憾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在巴黎又住了半年多。1937年夏天,妈妈带着我乘轮船踏上了回国的旅途,一起上船的还有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大堆,其中包括我父亲当年在巴黎画的画,以及妈妈自己的一些小型雕塑作品。就要回国和爸爸团聚了,我真高兴。

我们在茫茫大海上度过了整整一个月。轮船从马赛出发,穿过地中海、红海、亚丁湾,驶过辽阔的印度洋。大海喜怒无常,有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庞大的船体玩具似的颠簸摇晃,令人翻肠倒胃;而风平浪静时,大海又平静温柔得如同光滑的绸缎,引发人们多少美丽的遐想。漫长的航程中有妈妈的呵护,我或在舱房里躺躺,玩玩,或到甲板上跑跑,站站,望天水一色的海景,看灿烂似火的晚霞,不懂得大人的辛苦和忧虑,一路和同船的华侨孩子玩(图2—1),和法国水手、服务员玩,倒也过得很快活。糟糕的是有一个水手逗我玩时出了差错,他把我抛到高处,结果没接住,我摔下来,下巴磕破了,还缝了几针。

在海上,人们几乎“不知今昔是何年”。船上有些中国人在唱一首悲凉的歌:“九一八,九一八,就在那悲惨的时候……”我不懂“九一八”是什么意思,妈妈告诉我,日本人来侵略我们中国了。尽管如此,那时人们都还没有意识到战争已经真实地降临自己头上。

正是在我们航行海上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在河北宛平县卢沟桥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军国主义者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

船上的人是在新加坡得知这一惊人消息的。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北平,可是北平突然沦陷了!大人们的惊慌、焦虑可想而知。其后的航程,船上的气氛明显紧张起来,妈妈和同船的中国人、外国人交谈的话题已离不开战争:北平沦陷,日本人在侵略我们的国家……尽管六岁的我不可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那不平静的景象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不知道后来爸爸妈妈是怎么联络上的(也许是通过电报吧),妈妈告诉我:我们不能去北平了,现在快到上海了,你爸爸在上海等我们,我们哪天到,爸爸就会来接我们。快要见到爸爸了,我听了真高兴。可是妈妈高兴不起来,她在发愁,不知道回去以后局势会怎么样,我们以后该怎么办。

船终于到达上海了,父亲在码头接我们,他是“七七事变”发生后从北京好不容易坐上火车跑到南京,又转来上海接我们的。一家人总算回到祖国团聚了,却偏偏赶上了这个要命的节骨眼,见了面真是百感交集。爸爸看见我们带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箱子,叹着气对妈妈说:“你带回来这么多东西,我们现在要逃难了!”

爸爸带着我们母女去了老家杭州。妈妈也是浙江人,从国外回到故乡江南感到非常亲切,我到了老家则觉得非常陌生、新鲜。

那时我的祖母还在,老太太穿着那种在法国见不到的中式大襟衣服,见了我们当然高兴得不得了。听说我这个不会说中国话的小洋人是吃面包长大的,老人家从她的衣服大襟里掏出一个手帕包,又小心翼翼地打开手帕拿出一些钱,叫人去买了一个面包来给我吃。我接过面包咬了一口,怎么是甜的?法国的面包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很奇怪,也不喜欢吃,就随手把它拿到院子里喂鸡了。妈妈看见,赶紧跑过来用法文对我说:“沙娜,你怎么可以这样?这是婆婆专门给你买的面包,她没有钱,自己舍不得吃还给你买,你怎么可以拿来喂鸡呢?这个面包很贵很贵的呀!”我说:“我不爱吃,和家里吃的不一样!”那时我仍然以为巴黎才是自己的家。爸爸很严肃地告诉我:“现在和在巴黎不一样了,我们回国了,这是在中国,我们是在逃难,以后你不要这样啊!”

短暂的杭州之行可以看做我家那段战乱之旅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中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目,日本军队在上海向宝山路、八字桥等地发动武装进攻,中国军队奋起还击,史称“8.13”事变。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12月13日攻陷南京,继而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随着日本侵略军猖狂南进,在广袤的中国国土上,千百万中国人开始了长达数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那时我刚六周岁,回到祖国连中国话都不会说,就被卷进了逃难的洪流,从此我家随着北平艺专,停停走走地迁校到“后方”。

爸爸在杭州接到北平艺专校长赵太侔发来的电报,北平艺专已经转移到江西庐山的牯岭,要他立即过去会合,开始办学。爸爸赶紧把妈妈和我安顿到上海,独自奔赴江西去了。

刚刚团聚又要别离,我非常舍不得爸爸。分别的时候,我送给爸爸一块马蹄铁,那是欧洲人视为幸福象征的吉祥物,我相信爸爸带着它就会有幸福。谁知后来爸爸告诉我,在南昌火车站,检查行李的警察怀疑他是地下党,硬说这块马蹄铁是特务的联络暗号,不容分说就把他抓到看守所关起来,差点丢了性命。我觉得这太奇怪了:欧洲的宝贝在中国不但没有用,还成了要命的祸害?真叫我百思不得其解。

北平艺专在庐山牯岭没有停留多长时间,迫于战争的发展又迁到了湖南沅陵。后来国立杭州艺专也迁到了那里,并于1938年年初与北平艺专合并,称为“国立艺专”。爸爸担任了迁校委员会委员,战乱时期上千人的大流动困难重重,他每天都在不计其数的事务中,忙得不可开交;妈妈和我及其他一些教师的家属则一直跟随学校,在南方各省不断地转移。(图2—2、图2—3)

P18-21

后记

感谢我的老学生、挚友蓝素明真诚的劝告,促使我把八十载曲折多样的平凡人生逐步叙述完成,并整理出尚存的珍贵老照片。

蓝素明经过五年执著的运笔,对“故事”加以深入了解,不断地补充修改,把我一生所处时代的回顾分别定格在二十六个不同的章节中,最后以富于色彩的“黄沙与蓝天”为名,涵容了我对人生历程的描述。这本书也是我对历史的一份交代,否则留下的会是一片失忆的空白。

还要感谢年轻学生崔岩、施磊为这份回忆录耐心反复地整理录音和照片,儿子冬晖又做了最终的电脑归纳。

有缘再由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校友王红卫的平面设计工作室和他的研究生为本书做整体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付诸出版,我为之感到幸运,如释重负了。

需要补充的是:我原想在本书出版前将完成稿复印给患病的弟弟嘉陵阅读,让他感受一下姐姐一生的回忆,因为我的前半生与他的幼年时代难以分开。然而世事无常,他未能看到此书就突然离开了世界,离开了亲人,令我悲伤失落,成为我在后记中不得不表述的深切遗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