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罗祖文的论著《中国当代存在论美学——曾繁仁美学思想研究》即将出版,感觉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对于曾老师的治学历程、学问内蕴、学科贡献、学术影响均有翔实的搜集、周到的梳理、认真的剖析与悉心的陈述。应当说这对于了解曾繁仁的美学思想与治学生涯,提供了一条方便的捷径,对于张扬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亦功不可没。
导论 曾繁仁美学的当代价值
一 研究现状述评
二 从新时期的美学学术转型看曾繁仁美学
三 曾繁仁美学的学理主脉:存在论美学
四 曾繁仁美学的理论个性
第一编 曾繁仁文艺美学思想:经验存在论
第一章 文艺美学的学科生成与定位
一 文艺美学的生成语境:艺术的审美回归与学术民族化的自觉追求
二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第二章 文艺美学的学科特性
一 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人文学科
二 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经验
三 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
第三章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
一 面对中西文论:去粗存精
二 建设新文论的方法:综合比较
第二编 曾繁仁美育思想:人生存在论
第一章 曾繁仁美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西方古代“和谐论”美育思想
二 西方现代美学的“美育转向”
三 西方现代教育中的美育
四 中国古代的“中和论”美育思想
五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
第二章 美育的性质:包含感性与隋感教育的“人的教育”
一 鲍姆加登与“感性教育”
二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三 曾繁仁对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美育的学科性质
一 作为人文学科的现代美育
二 多维视角中的美育学科
三 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的互补共生
第四章 美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 美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生活的艺术家
二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情商
三 美育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和协调
第五章 美育所凭借的手段
一 美育实施的指导思想:有机整体观
二 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
三 自然美育:培育人与自然友好平等的情感
四 美育实施的目标:审美力的培养与情操的培育
第六章 生态审美教育
一 生态审美教育的提出
二 生态审美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与哲学基础
三 生态审美教育的手段
四 生态审美教育所凭借的主要审美范畴
五 生态审美教育的性质
六 生态审美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第七章 美育的学科建设
一 当代美育建设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 美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人学的研究方法
三 美育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新趋势
第三编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生态存在论
第一章 生态美学的产生背景
一 生态美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二 生态美学产生的哲学与文化背景: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
三 生态美学产生的文学背景: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 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实践观具有浓郁的生态审美意识
二 “异化的扬弃”包含有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想
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维度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五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生态理论建设中的基本贡献
第三章 生态美学的西方资源
一 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生态美学资源
二 海德格尔的生态审美观
三 西方20世纪兴起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四 基督教文化中的生态资源:生态神学
第四章 生态美学的中国资源
一 儒家的生态智慧:仁者爱人
二 《周易》的生态审美智慧:“生生为易”
三 道家的生态审美智慧:“道法自然”
四 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众生平等
五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五章 曾繁仁对经典文学文本的生态解读
一 《诗经》中所蕴涵的生态存在论审美理想
二 《额尔古纳河右岸》:家园的回望
三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心灵故乡的回归与家园的重建
四 《白鲸》:人与自然和解才能共存
第六章 生态美学的内涵
一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内涵
二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 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
四 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
第七章 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
一 生态美学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兴学科
二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三 生态美学的实践与运用:城市生态建设观
四 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全球视野,中国经验
结语 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
一 曾繁仁对文艺美学研究的贡献:由本质论到经验论
二 曾繁仁对审美教育研究的贡献:由思辨美学到人生美学
三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研究的贡献: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