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从平凡中走出,在逆境中前行,千锤百炼,矢志不渝,终究成为一代文豪,为千秋所传颂。为什么他们比同时代的人能从平实、淡然的事物中,发现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妙趣睿智?为什么他们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产生写作灵感?为什么他们能够比别人忍受更多的苦难和折磨?为什么失败挫折不了他们的锐气?他们有没有写作成功的秘诀?……这一切都将在由朱洪斌编著的这本《中国历代文人写作拾趣》中得到答案。
本书介绍的是中国历代文人梦笔生花、写作趣闻典故,而不是泛谈文章写法或创作理论。这对于初学作文或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读者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
《中国历代文人写作拾趣》精选了中国历代文人梦笔生花、写作趣闻典故二百多则,包括一些历史名著、名篇、名诗、名句是如何产生的等,可供初学作文或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读者学习、鉴赏。
《中国历代文人写作拾趣》由朱洪斌编著。
打腹稿与一气呵成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这是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说的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写文章要在动笔之前,双手笼在袖子里,仔细想周详了,动笔时才能顺利地写下去。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唐代大诗人王勃写文章就是这样的。
王勃是唐初四位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只活了二十七岁,却写了大量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作品。他祖父王通是隋代有名的学者,王勃还补写了王通有录无书的著作二十七篇。王勃自己的作品里,景物描写宏伟阔大,抒情恳切真挚,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现在流传的他的诗文,如《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名篇。
相传,王勃年轻时,有一次上南方去探亲,路过南昌,正值都督阎伯屿为请人撰写《滕王阁序》而大摆宴会,出席百余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大家都装得很谦虚,相互推让,最后推让到末座的王勃。他却毫不推卸,提笔就纸作文。
阎伯屿看了很不高兴,认为这个陌生的年轻人太不讲礼貌了,于是吩咐从吏,看王勃写些什么,即来通告他。不一会儿,一个小吏报告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一小吏又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说:“这是俗套罢了。”又一小吏报说:“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伯屿听了,觉得有些文采,当场没有作响。片刻,又报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伯屿感慨地说:“他说到了我心中。”又一吏报:“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阎伯屿听了略有所震动,心想:这个人的才学真不错。他又听小吏报告了几句,不觉感到惊奇,等到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用手拍着案桌叫道:“落笔如此高妙,这是当今少有的奇才呀!”于是,阎伯屿走下台阶,对王勃说,你的文章真是太好了。王勃写完了,阎伯屿邀请他上座,说:“有了你的这篇大作,使我们今日这次宴会,夺得美名流传于后世,这都是你的功劳啊!”这篇文章就是流传至今的《滕王阁序》。
这篇《滕王阁序》是王勃在宴会上一气呵成的,这与他平时善于观察,用心研究文辞,写文章前打好腹稿很有关系。否则就不可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的。
据说王勃六岁就会写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文坛上的声望日益提高,不少人登门求他写文章。王勃写东西很快,但绝不粗制滥造。每当他要写文章时,总是先磨好墨,摊好纸,做好准备。然后喝几口酒,仰面朝天地躺在床上,扯条被子连头带脚蒙上,推不动,喊不应,好像睡着了。
家里人瞅见王勃这样,互相使眼色,悄悄说:“别去打扰他,他在琢磨文章了。”
果然,过一会儿,王勃一掀被子,噌地从床上跳下来,坐到桌边,口里吟诵,手不停挥,一会儿工夫,一篇文章就写出来了,甚至不用改动一个字。
当时称王勃的写作方式叫“打腹稿”。
构思并不一定要躺在床上,如果构思必卧榻,那么在不能躺的地方岂不就写不成文章了吗?然而,王勃事前仔细地“打腹稿”,这样日积月累,才有了后来的一气呵成。作文应先筹划,做到全局在胸,写来才顺利。我们有人正好缺乏这点,他们事前不思索,拿起笔来仍然不知从哪里写起。于是想一点,写一点,写了后边,又瞅瞅前边,瞅了前边,才想下边,结果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往往不能终篇。鲁迅先生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不断地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为了写得顺利,不妨学学王勃的“打腹稿”。
短而精赢官司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而考作诗。这种应试形式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难以突破。但是也有勇于破格的,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描写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只有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写了这四句便交了卷,考官问他为何不写完全篇,他回答说:“意尽。”
写诗如此,作文亦然,都应当意尽则止,做到言简意赅。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老八股的条条框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文章写得短而精。
从短见力量,中国有个十四个字状词,却打赢了官司。相传有一个状元在夺魁的第二天打马游街,坐骑踏死了一个寡妇的儿子,竟扬长而去。寡妇四处央人写状词去告状元。可是,一张张的状词呈上去,都无济于事。寡妇悲愤交加,坐在路边痛哭起来。
这时,一位秀才经过这里,寡妇也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秀才。秀才听罢,提笔为她写了一份状词。寡妇接过来一看,上面只有十四个字,不禁叹道:“先生,人家写了几千字都没有告进,这十几个字能顶用吗?”秀才说:“你拿去试试看吧,描龙画凤,贵在点睛,兴许告得进。”
果然,这一次寡妇告赢了。原来,状词上的十四个字一下子打动了县老爷,那十四个字是:
状元虽贵三年有,寡妇无儿一生孤。
P28-30
本书介绍的是中国历代文人梦笔生花、写作趣闻典故,而不是泛谈文章写法或创作理论。这对于初学作文或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读者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
自古以来,学者们对历代文人关于写作的一些逸事和传说尤为感兴趣。因为写作趣闻典故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同时它也再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人生写作的道路上,面对漫长的征途,是多么需要借鉴别人、尤其是古人的经验,是多么需要在迷雾中辨别方向,是多么需要从失败挫折中重振自己的信心,是多么希望对书与人之趣了解得多些,更多些!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作家。古代那些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从平凡中走出,在逆境中前行,千锤百炼,矢志不渝,终究成为一代文豪,为千秋所传颂。为什么他们比同时代的人能从平实、淡然的事物中,发现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妙趣睿智?为什么他们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产生写作灵感?为什么他们能够比别人忍受更多的苦难和折磨?为什么失败挫折不了他们的锐气?他们有没有写作成功的秘诀?这一切都是人们希望探索的。我国历来有重视传记文学的传统,自从司马迁用纪传体的形式来写历史,著了一本《史记》之后,历代的史家沿袭而成一部《二十五史》,为我们留下了多少人物传记资料。近代的人物传记更趋向于资料详尽,往往一个人的传记便是一厚本,或者是若干卷。一般的读者难以遍读。趣闻典故的好处,正在于选取了最精粹的部分,似云中之龙,往往更具神韵。
写作除真情实感外,还必须要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正确的写作方法。严肃认真,文不苟作,不随波逐流,不见风使舵,始终如一,要做到并不容易。这是有志于写作的人所宜鉴戒的。而决不能贪图省事,找捷径,把精力白白耗费在探索别人“写作诀窍”上。
俗话说:“读得多胸中有数,写得多笔下生花。”这就是说,写作能力要靠不断地读写训练才能获得。巴金也曾说过:“什么是技巧?我想起一句俗话,‘熟能生巧’,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经验,写熟了就有办法掩盖、弥补自己的缺点,突出自己的长处……我甚至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也可以说是‘写作诀窍’。真实自然无穿凿附会的痕迹,是最高层次的技巧。”
读书与做文章是大事。古人有三桩事是最重要的,即所谓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指讲话和做文章,把有名的讲话记录下来,即是语录,从广义的角度,也可以算做文章,归根结底,立言就是做文章。“文章经国之大事”,是谁也马虎不得的。将文章提到这个高度,即使那些看破官场险恶而隐居在野的人,也不敢漠视它的作用,有的更是将著书立说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因此,在关于书的格言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对后人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或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进而不断地进行探索创造。因此书籍是我们审视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著书立说,写美文,并不是什么玄妙、高深的难题。中国有句古训: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写作工夫下得深,就一定会像伟大诗人李白那样梦笔生花,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作,成为一代诗仙。
我爱书,并且爱写书由来已久。我1963年从军,经过军营的熏陶,从1965年起,有些文章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地方报刊多有登载。后一直从事新闻和方志工作,并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很多中国历代名人写作趣闻逸事。这次将其分类编纂成书,是我几十年来的夙愿。但愿本书对广大读者、尤其是有志写作的读者小有裨益。
作者于紫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