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代文人写作拾趣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朱洪斌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代那些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从平凡中走出,在逆境中前行,千锤百炼,矢志不渝,终究成为一代文豪,为千秋所传颂。为什么他们比同时代的人能从平实、淡然的事物中,发现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妙趣睿智?为什么他们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产生写作灵感?为什么他们能够比别人忍受更多的苦难和折磨?为什么失败挫折不了他们的锐气?他们有没有写作成功的秘诀?……这一切都将在由朱洪斌编著的这本《中国历代文人写作拾趣》中得到答案。

本书介绍的是中国历代文人梦笔生花、写作趣闻典故,而不是泛谈文章写法或创作理论。这对于初学作文或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读者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

内容推荐

《中国历代文人写作拾趣》精选了中国历代文人梦笔生花、写作趣闻典故二百多则,包括一些历史名著、名篇、名诗、名句是如何产生的等,可供初学作文或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读者学习、鉴赏。

《中国历代文人写作拾趣》由朱洪斌编著。

目录

第一卷 悠韵

 文章是山水化境

 造字

 造笔

 造墨

 造纸

 造砚

 润笔

 喝墨水

 李白与“梦笔生花”

 天涯若比邻

 蝶恋花

 六月雪

 不要状元要人格

 高则诚与瑞光楼

 半本戏

 高山流水

 师旷劝学话秉烛

 亡国之音不可传

 琴技绝妙有颖师

 大江东去

 空悲切

第二卷 立言

 要知其所以然

 打腹稿与一气呵成

 短而精赢官司

 从李白焚稿谈起

 杜甫的秘密

 相互切磋

 大诗人请教老太婆

 诗情在驴背上

 骆宾王续诗

 为什么欧阳修给难住了

 怕后生们笑

 戴复古的感叹

 新意

 紧扣主题

 诗袋

 郑板桥做诗

 文坛小争

 真话有力量

 文史巨匠司马迁

 《资治通鉴》足可鉴

 著书赠女

 《永乐大典》集大成

 曹雪芹写《红楼梦》

 吴承恩游山探水

 胸中自有笔墨

 矢志不渝写《国榷》

 魏源著《海国图志》

 陆游居所日“书巢”

第三卷 衷情

 辉煌的橘树

 李白的美名

 观察人微

 海螺

 桃花潭深

 寸草心

 悠悠的秋浦歌

 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煜为何而死?

 无可奈何花落去

 红叶诗会情人

 梧桐叶上寄深情

 欲晚潮

 卷土重来

 翻云覆雨的和尚

 残灯无焰影

 人日思归

 晓风残月

 “归来堂”的烛光

 少住春还去

 行人泪

 山色有无中

 竹锁桥边卖酒家

 男儿西北有神州

 山河破碎风飘絮

 空谷传声留佳句

 再团再炼再调和

 一枝一叶总关情

 金圣叹视死如归

第四卷 天颂

 求索

 一字千金

 陈寿的胆识

 瞎子、秃子和瘸子

 林暗草惊风

 七步成章

 千载有余情

 唐太宗计赚真迹

 蜀道难于上青天

 漫游销魂

 车辚辚马萧萧

 笔补造化天无功

 逢人说项斯

 满座皆惊

 一日千里

 把酒问青天

 吟榻观潮

 浅斟低唱

 谁道人生无再少

 梦诗

 两袖清风

 难倒窦太师

 徐文长与青藤书屋

 四海五湖皆一望

 林则徐别妻

 咬定青山

 望尽天涯路

 饿着肚子写出的杰作

 行吟阁前救纪昀

 纪晓岚“蓝出于青”

第五卷 国风

 击壤歌

 国殇

 乾隆帝下旨

 观沧海

 天下归心

 书圣“书罢笼鹅去”

 野茫茫

 朱元璋的言志诗

 回文和回还诗

 打油诗

 店主对诗招亲

 古代诗人笔下的竹

 游仙诗

 春望

 黄巢题菊花诗

 满城尽带黄金甲

 天地之悠悠

 陋室铭

 一曲菱歌抵万金

 刘郎不敢题糕字

 两重天

第六卷 龙吟

 五噫歌

 返璞归真

 追求

 破镜也有重圆时

 戎马泪盈巾

 今春花鸟作边愁

 白居易因才“居易”

 因诗获罪志不屈

 孟浩然不仕有因

 姑苏城外寒山寺

 梅子黄时雨

 春城无处不飞花

 昔人已乘黄鹤去

 山川满目泪沾衣

 大漠孤烟直

 近水楼台

 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比黄花瘦

 华山颂

 少年易老学难成

 石灰吟

 烟茶换故事

 袁枚自责忆方干

 金农随口吟诗章

第七卷 鹤鸣

 七个才子六个癫

 险情胜一筹

 树树皆秋色

 心惊胆战的殉葬

 团扇歌

 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讽刺县太爷

 柳宗元为民请命

 梅妻鹤子

 划粥充饥苦读书

 谁补的字对

 满城风雨近重阳

 死错了人

 虎跑泉赋诗

 临江仙

 春雨杏花

 甘拜下风

 苏东坡巧对解围

 苏小妹出对难新郎

 王禹傅幼年应对

 包公巧对破案

 半截对联

 明太祖为阉猪佬写春联

 撰联戏乡绅

 斗对

 曹宗应对

 戴大宾对显贵

 唐伯虎幼年应对

 四才子斗对嘲知府

 于谦幼年巧对

 穷秀才巧改富家联

 风雨对

 农夫与秀才对诗

 书生渔翁对

 林则徐对主考官

 孟姜女庙楹联考

第八卷 淘金

 积叶成章

 苏辙的笑话

 换来换去换回来

 兄弟俩改诗

 挖掘

 文贵精,不贵多

 一字之改失精神

 斧正

 菊花落不落的争论

 苏东坡改《咏菊》诗

 呕心沥血

 绝妙好辞

 反复推敲

 千里迢迢去求教

 一字之师

 顾炎武修改《日知录》

 春风又绿江南岸

 苏轼评诗

 苏小妹填字

第九卷 忌歌

 文章哕唆讨人嫌

 秀才卖瓜

 樊宗师的悲剧

 生吞活剥

 走马观花

 班门弄斧

 草字先生

 白字先生

 天渊之别

 断句与性命

试读章节

打腹稿与一气呵成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这是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说的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写文章要在动笔之前,双手笼在袖子里,仔细想周详了,动笔时才能顺利地写下去。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唐代大诗人王勃写文章就是这样的。

王勃是唐初四位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只活了二十七岁,却写了大量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作品。他祖父王通是隋代有名的学者,王勃还补写了王通有录无书的著作二十七篇。王勃自己的作品里,景物描写宏伟阔大,抒情恳切真挚,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现在流传的他的诗文,如《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名篇。

相传,王勃年轻时,有一次上南方去探亲,路过南昌,正值都督阎伯屿为请人撰写《滕王阁序》而大摆宴会,出席百余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大家都装得很谦虚,相互推让,最后推让到末座的王勃。他却毫不推卸,提笔就纸作文。

阎伯屿看了很不高兴,认为这个陌生的年轻人太不讲礼貌了,于是吩咐从吏,看王勃写些什么,即来通告他。不一会儿,一个小吏报告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一小吏又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说:“这是俗套罢了。”又一小吏报说:“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伯屿听了,觉得有些文采,当场没有作响。片刻,又报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伯屿感慨地说:“他说到了我心中。”又一吏报:“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阎伯屿听了略有所震动,心想:这个人的才学真不错。他又听小吏报告了几句,不觉感到惊奇,等到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用手拍着案桌叫道:“落笔如此高妙,这是当今少有的奇才呀!”于是,阎伯屿走下台阶,对王勃说,你的文章真是太好了。王勃写完了,阎伯屿邀请他上座,说:“有了你的这篇大作,使我们今日这次宴会,夺得美名流传于后世,这都是你的功劳啊!”这篇文章就是流传至今的《滕王阁序》。

这篇《滕王阁序》是王勃在宴会上一气呵成的,这与他平时善于观察,用心研究文辞,写文章前打好腹稿很有关系。否则就不可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的。

据说王勃六岁就会写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文坛上的声望日益提高,不少人登门求他写文章。王勃写东西很快,但绝不粗制滥造。每当他要写文章时,总是先磨好墨,摊好纸,做好准备。然后喝几口酒,仰面朝天地躺在床上,扯条被子连头带脚蒙上,推不动,喊不应,好像睡着了。

家里人瞅见王勃这样,互相使眼色,悄悄说:“别去打扰他,他在琢磨文章了。”

果然,过一会儿,王勃一掀被子,噌地从床上跳下来,坐到桌边,口里吟诵,手不停挥,一会儿工夫,一篇文章就写出来了,甚至不用改动一个字。

当时称王勃的写作方式叫“打腹稿”。

构思并不一定要躺在床上,如果构思必卧榻,那么在不能躺的地方岂不就写不成文章了吗?然而,王勃事前仔细地“打腹稿”,这样日积月累,才有了后来的一气呵成。作文应先筹划,做到全局在胸,写来才顺利。我们有人正好缺乏这点,他们事前不思索,拿起笔来仍然不知从哪里写起。于是想一点,写一点,写了后边,又瞅瞅前边,瞅了前边,才想下边,结果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往往不能终篇。鲁迅先生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不断地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为了写得顺利,不妨学学王勃的“打腹稿”。

短而精赢官司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而考作诗。这种应试形式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难以突破。但是也有勇于破格的,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描写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只有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写了这四句便交了卷,考官问他为何不写完全篇,他回答说:“意尽。”

写诗如此,作文亦然,都应当意尽则止,做到言简意赅。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老八股的条条框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文章写得短而精。

从短见力量,中国有个十四个字状词,却打赢了官司。相传有一个状元在夺魁的第二天打马游街,坐骑踏死了一个寡妇的儿子,竟扬长而去。寡妇四处央人写状词去告状元。可是,一张张的状词呈上去,都无济于事。寡妇悲愤交加,坐在路边痛哭起来。

这时,一位秀才经过这里,寡妇也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秀才。秀才听罢,提笔为她写了一份状词。寡妇接过来一看,上面只有十四个字,不禁叹道:“先生,人家写了几千字都没有告进,这十几个字能顶用吗?”秀才说:“你拿去试试看吧,描龙画凤,贵在点睛,兴许告得进。”

果然,这一次寡妇告赢了。原来,状词上的十四个字一下子打动了县老爷,那十四个字是:

状元虽贵三年有,寡妇无儿一生孤。

P28-30

序言

本书介绍的是中国历代文人梦笔生花、写作趣闻典故,而不是泛谈文章写法或创作理论。这对于初学作文或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读者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

自古以来,学者们对历代文人关于写作的一些逸事和传说尤为感兴趣。因为写作趣闻典故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同时它也再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人生写作的道路上,面对漫长的征途,是多么需要借鉴别人、尤其是古人的经验,是多么需要在迷雾中辨别方向,是多么需要从失败挫折中重振自己的信心,是多么希望对书与人之趣了解得多些,更多些!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作家。古代那些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从平凡中走出,在逆境中前行,千锤百炼,矢志不渝,终究成为一代文豪,为千秋所传颂。为什么他们比同时代的人能从平实、淡然的事物中,发现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妙趣睿智?为什么他们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产生写作灵感?为什么他们能够比别人忍受更多的苦难和折磨?为什么失败挫折不了他们的锐气?他们有没有写作成功的秘诀?这一切都是人们希望探索的。我国历来有重视传记文学的传统,自从司马迁用纪传体的形式来写历史,著了一本《史记》之后,历代的史家沿袭而成一部《二十五史》,为我们留下了多少人物传记资料。近代的人物传记更趋向于资料详尽,往往一个人的传记便是一厚本,或者是若干卷。一般的读者难以遍读。趣闻典故的好处,正在于选取了最精粹的部分,似云中之龙,往往更具神韵。

写作除真情实感外,还必须要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正确的写作方法。严肃认真,文不苟作,不随波逐流,不见风使舵,始终如一,要做到并不容易。这是有志于写作的人所宜鉴戒的。而决不能贪图省事,找捷径,把精力白白耗费在探索别人“写作诀窍”上。

俗话说:“读得多胸中有数,写得多笔下生花。”这就是说,写作能力要靠不断地读写训练才能获得。巴金也曾说过:“什么是技巧?我想起一句俗话,‘熟能生巧’,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经验,写熟了就有办法掩盖、弥补自己的缺点,突出自己的长处……我甚至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也可以说是‘写作诀窍’。真实自然无穿凿附会的痕迹,是最高层次的技巧。”

读书与做文章是大事。古人有三桩事是最重要的,即所谓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指讲话和做文章,把有名的讲话记录下来,即是语录,从广义的角度,也可以算做文章,归根结底,立言就是做文章。“文章经国之大事”,是谁也马虎不得的。将文章提到这个高度,即使那些看破官场险恶而隐居在野的人,也不敢漠视它的作用,有的更是将著书立说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因此,在关于书的格言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对后人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或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进而不断地进行探索创造。因此书籍是我们审视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著书立说,写美文,并不是什么玄妙、高深的难题。中国有句古训: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写作工夫下得深,就一定会像伟大诗人李白那样梦笔生花,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作,成为一代诗仙。

我爱书,并且爱写书由来已久。我1963年从军,经过军营的熏陶,从1965年起,有些文章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地方报刊多有登载。后一直从事新闻和方志工作,并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很多中国历代名人写作趣闻逸事。这次将其分类编纂成书,是我几十年来的夙愿。但愿本书对广大读者、尤其是有志写作的读者小有裨益。

作者于紫阳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