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四百年,金戈铁马在此驻足;茫茫人心在此怅惘;时代发展在此定格……无论生命的烈火,还是自然的造化,都因大汉王朝而轻轻叹惋。最真实的时代,最让人感慨的时代,最悲喜交加的时代,将大汉王朝装点得无比辉煌。
历史的星空中,有无数美丽的故事,有无数的无名英雄和无声大爱。要看到它们,了解它们,就必须了解最真实的历史。了解汉朝,了解刘氏江山,了解萧何、张良、东方朔等人,就必须了解最真实的汉朝。
《最真实的汉朝(回首大汉帝国400年风云历程)》(作者汤余)立足于“真实”二字上,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汉王朝最本能、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历史的星空中,有无数美丽的故事,有无数的无名英雄和无声大爱。要看到它们,了解它们,就必须了解最真实的历史。了解汉朝,了解刘氏江山,了解萧何、张良、东方朔等人,就必须了解最真实的汉朝。
《最真实的汉朝(回首大汉帝国400年风云历程)》(作者汤余)立足于“真实”二字上,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汉王朝最本能、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内容与普通市场书迥异,即普通市场书要么单一地进行历史陈述,要么只作历史事件和人物上的评论,让读者产生单一的历史认识。
《最真实的汉朝(回首大汉帝国400年风云历程)》以说故事、讲道理的方式,将汉朝“最真实”的历史和“最本能”的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历史的方式将中国人社会和文化的最强一面表现出来,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汉朝,认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历史。
其实,刘邦并不是一事无成、懒散无为之辈。他心中一直有个人生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风流自在、无忧无虑的游侠。这是他从小就怀抱的梦想,而说他童年就是个“无赖”,实在过于牵强。就目前史料来看。刘邦成年之前的文字少之又少,只能在一些典籍中发现凤毛麟角。《汉书·卢绾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生日,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复贺羊、酒。”
由此可见,少年刘邦是个堂堂正正、有血有肉的义气少年。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至少是个模范青年,是众人竖起大拇指赞叹的好男儿。可以想象,当时的刘邦仪表堂堂,能看到朗朗乾坤,是每个乡村少年的偶像。在学习方面,刘邦是一等一的成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他更是通情达理,让所有身边人或听说自己的人都能翘首称赞,点头称好。
如果刘邦少年时期不是父亲心目中最好的孩子,那他就不能上学:如果刘邦不是乡里最优秀的少年,那他就不会得到乡邻羊、酒等的馈赠。种种事实都说明一个道理,刘邦少年时代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模板。它能反映出中国古代读书少年的远大志向和义气性格,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古代少年,是无数有志青年学习的榜样。
少年刘邦是个模范青年,就像别人认为的那样,他一定能成家立业。刘邦自己却没多想,他们认为自己将来怎么样不重要,但一定要过得自在洒脱。正是这种思想的作祟,让他的生活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在他心目中,少年时代是自由的象征,为了保持少年的义气和精神,他的生活慢慢变得没有规律,而且不想做事。这就与他模范少年的身份不相符。在乡邻眼里,他依然是个才子。但事实上,刘邦已放荡不羁,从一个模范少年变成了一个问题青年。这一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但从史籍上已无法考证。今天,只能在只言片语中推断当年刘邦是怎么由模范少年蜕变成问题青年的。
少年的刘邦喜欢自由、放任,但不缺少对知识的追求,他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由于终日读书,儿时的聪明才智渐渐开发完毕,他越来越没有耐性。刘邦开始喜欢舞刀弄枪,对书的认识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鲜活的人,就必须像游侠一样生活,到处闯荡,声张正义。至于生活,那是最基本的能力,只要是一个称职的游侠,将来一定能解决温饱问题。在这种思想的鼓动之下,刘邦的行为逐渐发生变化。而身边人对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刘邦青年时代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国内有自由斗争时的风气,很多人喜欢走游侠之路。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各国过于苛严的统治制度让所有百姓渴望更多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追求自由放任的游侠生活成为各国人向往的生活,因此,游侠之风不但未曾禁止,反而更加蠢蠢欲动;第二、政治统治系统内部势力斗争的结果。在秦国,统治阶层是庞大的,并非秦始皇一人管理所有事务,他手下一样有一群文武大臣。这些大臣之间,互相争斗不已,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他们都喜欢召集游侠门客,这就让游侠有了生存的空间。因此,游侠之风在秦国一样盛行;第三、政治越镇压反而思想越泛滥。在政治上。秦始皇用苛政压制百姓,让他们不能觉醒。但是焚书坑儒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控制思想的进步。民间对秦朝的反抗就是一个思想解脱的表现。游侠天性爱解放。所以,游侠势力的迅速发展,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百姓反对秦王朝暴政的决心。
在以上大背景的影响下,刘邦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观念,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游侠之路。他不再依靠家庭,喜欢佩戴铜剑,游走在市井之间,看到不公道之事,或让人难以接受的场面,他都会上去调解,甚至是声张正义。渐渐地,刘邦在乡里又混出了名头。有人开始认为:刘邦是个侠义心肠,有了他,乡里的坏人都少了。这是刘邦苦心经营起来的口碑,他感到很欣慰。
按当时秦朝的俗规,17岁男儿即是成年男子。说到刘邦的17岁,那应该是公元前240年。那是一个血雨腥风,合纵连横的时代,各国互相征伐,形成残杀破败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整天游走在街市上。他怎么也没想到,天下竟然是被仅仅年长他3岁的秦王赢政统一。两人生为同一代人,但身份却是如此悬殊。只是同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30多年后,刘邦竟然是推翻秦王朝,建立辉煌一世的大汉王朝的帝王。他的地位更是超越了秦始皇。
刘邦的成功不是偶然,吉人自有天相。就在他17岁那年初夏,秦国天空中东方出现彗星,后经过北方,再到西方,卜者告诉赢政,此乃不吉之兆,大秦必损大将。果然这一年,秦国大将军蒙骜战死沙场。其时,秦国人都看到那颗彗星,但远在偏远南方楚国的刘邦却未看到。如果他看到,相信他争夺天下的信心会更强。赢政认为南方有劲敌,就是因为那颗彗星带来的晦气。后来,刘邦这个楚国人也真正成为秦王朝的克星。刘邦17岁时,还在走游侠之路,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的变化。
正是游侠之道让刘邦的一生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为将来开创大汉王朝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基础。少年时代。刘邦认真读书,但这不是他唯一的追求,他的最高目标是做一个自由放任、潇洒如风的游侠。所以成人之后,他不断改变自己,努力做一个闻名遐迩的侠士。
从此我们能判断,前人一向认为的刘邦是个“无赖”其实是不正确的。他更愿意做一个游侠。游侠与无赖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游侠不工作,却以声张正义为根本,得到世人的尊敬,而无赖是人人唾弃的废人。如果混淆了这一关系,那刘邦的身份必受巨大贬低。这也不符合他的历史成就。
今天,我们只想让读者知道,刘邦是个侠肝义胆的游侠,而非无赖。他的建国之路,就是一条游侠的发展道路。“游侠”这个定位深深地印刻的刘邦的大脑和骨骼上,甚至流淌在他的血液中。P3-5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受到它真实的一面。当我们粗看历史时,我们总是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全部中国历史;当我们还是对历史一知半解时,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史实真相。其实,很多历史、很多真相,都需从不经意间发现、总结,最后得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这才是读史的一种基本态度。
中国历史发展到汉朝,即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王朝,可谓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自由发展期。在此时,刘邦再兴了游侠风气。这种游侠之风显示出一种极为自由、放任和不羁的社会风气,国家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形之下,汉统治者开始实施“无为”思想,在休养生息的同时,使国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出现的文景盛世奠定了基础,为后来汉王朝的强大埋下了伏笔。
大汉王朝巍巍四百余年,经过数代皇帝的建设和发展,在古代历史上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例如,在思想文化方面,正是从汉王朝开始,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都由儒家主持。而对于大汉王朝而言,正是因其确立了儒家的绝对权威地位,才导致自身的灭亡。这就是历史的戏剧性,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让人难以琢磨。而这,恰恰又是最真实的历史。
毫不夸张的说,汉朝刘氏江山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强大的皇权时代。由于汉朝出现了“文景之治”,出现了汉武帝,出现了光武帝刘秀等,才让大汉王朝出现了三次辉煌,其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首先,“文景之治”的繁荣是表现在经济上;汉武帝时期的繁荣是表现在军事与政权上,属最强派;而光武帝刘秀时的繁荣,则主要表现在文化上。本书也将重点介绍这三个时期的汉朝。
可以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朵奇葩。它开拓了一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天空。此时,东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被确立起来。当时的许多政治家都认为,只有让汉王朝征服天下,才能实现汉王朝万古长青的神话。就中国历史来说,从未有哪个朝代能像汉王朝这样励精图治,创造出比当时欧洲的西罗马帝国更辉煌的成就。
这就是汉王朝,它不但完成了大一统,而且其强大的国力影响到当时的世界,实现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开辟了“丝绸之路”。一它与西方,尤其是中亚的交往促进了其国际地位的提升。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创性的成就。
直到如今,人们都在讨论一个问题——汉王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永远的第一”。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秦王朝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但事实上,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综合方面的成就来说,“第一”当数汉王朝。如果细细品读本书,相信读者也会发现,要想成为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就必须具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 本书将为读者全面展示一个强大的汉王朝,并揭示历史真相,给世人展现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汉朝。
汤余
2013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