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壹 一把艺术人生的高脚凳
胡静动过自杀的念头。
那是2009年3月,在外企搏命的她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恋人。工作没啥好说,那段时间,每一天,那栋都市著名的写字楼里,电梯一打开就有人捧着纸箱垂头走出。而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胡静除了沮丧,并不觉得有什么好自责的。她曾是这家银行唯一一个连升七级的员工,她的生活照曾配发个人业绩介绍张贴在各个分行的光荣榜上——真的要怪,就只能怪金融风暴,时机不好吧。
倒是男朋友,让胡静颇为纠结了一段时间。
胡静离过一次婚,遇见男朋友王的时候,她离婚已有半年。情到浓时,王曾跪下来求胡静跟他走,他说他一天也离不开她,但他的事业在深圳。胡静“昏了头”,真的抛下一切来到深圳。
出深圳站,王左手拉着胡静,右手提着行李,人山人海,他低声耳语:“我会好好对你。”
一切都挺有希望的,不是吗?
不是。
刚失业那会儿,胡静不相信自己的运气这么糟,一个资深理财经理,会找不到工作?她每天都在找,出去找,在家找,看报纸找,上网找。
就是上网找,才发现了不对劲。
胡静看到王的聊天记录,和别的女人的聊天记录。
不只是网恋或出轨,王还有和女网友裸聊的癖好。
这像苍蝇横在胡静的喉头,她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她质疑自己的眼光,直至智商,再接着,她和王分手了。
原来,再深情的面孔也会有变脸的那一刻。
两年感情化为乌有,还原成最纯粹的元角分的分割。无休止地吵,无休止地算账,王最后承认欠胡静四万块钱。但他搬走后,手机就关了,再打便是停机的消息。紧接着,胡静发现存折也被取空了。
失婚、失恋、失业,人财两失。
胡静又失声了。她跑医院跑到腿软,吃药打吊瓶,愣是说不出话,几次,她抓着头发想死,又几次克制住。
宅着静养,胡静没日没夜地看电视,直至迷上了《艺术人生》。
都说这个著名的谈话类节目,最著名处在于主持人每次都能把嘉宾弄哭。但弄哭背后,胡静却看到点别的。
比如,嘉宾要是真的没有那段痛苦回忆,他会哭吗?
比如,每个嘉宾都哭,是不是也意味着痛苦回忆的普遍性?
再比如,为什么嘉宾们在公开场合能高调起码不避讳地痛哭,台下的观众又能如此心安地看着他们哭呢?只因那些痛苦回忆已成过去,如今在台上痛哭的人已俨然是个成功者。在略带哀伤的回忆中,他们重温曾经以为走不过去的低谷,却真的走过去了,痛哭之余,还有些宽慰吧——我是自己的英雄。
胡静又想到《兄弟连》。
是啊,每一集开头,温斯特将军都在倾诉,故事本身就是以温斯特的回忆录形式展开的。你担心剧中所有人的结局,但你不担心温斯特,因为对于他,那段过去真的已经过去了,相反你还羡慕他有那样珍贵的经历。
胡静开始渴望有把高脚凳,像《艺术人生》里的那种。
或者有张书桌,在昏黄灯光下,她静静地写回忆录:“那一年,我不可能更糟糕了……”结尾是“还好都过去了”或“我很感激那段经历,正是有那段经历,我才……我变得……”
这便成一个游戏。
每天,胡静起床洗脸时,总觉得万念俱灰。
但稍顷,脑子清醒,心情还有些沮丧,胡静便开始给自己做心理辅导。她幻想已是二十年后,坐在高脚凳上,光打在她的上方,她在舞台中央。四周是观众,她在倾诉。
她是个成功者,所以她哭,台下观众为她揪心,也发自内心地佩服。
这游戏突然拉开了胡静和烦恼现实的距离,游戏中,她想象着、酝酿着坐在高脚凳上要说的话,最能引起观众们钦佩,处理“那一年”矛盾的方法。
“工作不好找,我就握着简历一家一家去敲门。我甚至放弃曾有的职位期待,从最基层做起。”——两周后,胡静真的握着简历一家一家锲而不舍去找工作了。
“家人对我很重要,我很佩服自己自始至终没透露半个字给他们听。”——胡静恢复打电话给父母的习惯,听到他们的声音,她的心安定了很多。
“经历这么多事,我庆幸我还相信爱情,所以我才遇到后来的先生。”——胡静穿上鲜艳衣服,薄施脂粉,和这城市不多的朋友们聚会,再发展越来越多的朋友,她甚至去交友网站注册。
她不知道游戏中的想象能不能实现,但起码在实现的路上吧。
……
有一天,胡静读报纸,在一桩轰轰烈烈的新闻里,主人公对记者说:“二十年后,这不过是人生的一朵小浪花。”
胡静想笑,想到她的心理游戏——是啊,二十年后,她想象坐在二十年后的高脚凳上告诉现在的自己,你熬得过去,你一定能熬过去的。
然后,她真的熬过去了。
P3-8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阿信
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杨朔
一个经历了爱情创伤的青年,如果没有因这创伤而倒下,那就可能更坚强地在生活中站起来。
——路遥
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莫言
三五年后才明白
看《武林外传》时总想到初入社会的我们,当时当地想不明白的,三五年后自见分晓,只想告诉那时的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到来。
有些事情,初入社会时,我们根本不明白,三五年后再回头,一切一目了然。
比如,关于自我。
大多数人都像《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梦想很丰满——要在江湖上闯荡一番;现实却很骨感——“屈尊”在同福客栈做个小杂役。
做杂役就做杂役吧,可就连杂役我们也做得不够好。有时,我们拿出自以为有见地的建议,想秀一把,如郭芙蓉要在同福客栈实现“餐饮洗浴一条龙,娱乐休闲一体化”。谁知,没得到赞扬,反受到奚落。
于是,“是我的问题,还是单位的问题?”几乎成了同阶段,有相似经历的人们共同的问题。
三五年后,你失笑于“牢骚,装病,偷懒,怠工”处理“职场失意”时的作为;你总结那时的自己,“典型的眼高手低”;你会感激最初打击,又指点你的那个人,一如佟湘玉之于郭芙蓉,她说,“做事情要靠手,而不是嘴”“不要小瞧看似破烂琐碎的小事……用不了多久,期待中的那些大事就会不请自来”。
又比如,身边的某个同事。
她要才有才,要貌有貌,要关系有关系,为人和气,善作周全,可偏偏就是她人缘最不好。就像同福客栈里的祝无双,业务能力最全面,论做饭,一出手就把专职厨师李大嘴比下去;论武功,她是葵花派的关门弟子;论干活,她收拾过的地儿“干净得没地方下脚”,可谁都不领情,哪怕关系最亲密的白展堂都说,“别感觉你好像多上进,别人多落后似的”。
“勤快、上进也不对?”“职场太黑暗了吧!”多少新人有过类似的感慨和疑问。
三五年后,你洞悉无双型同事不受待见的关键——她是熟人介绍来的,但和熟人白展堂太亲近,这恰恰犯了老板的忌;一开始她就作为郭芙蓉的替身出现,自然“将永远被拿来跟前任做对比”。个中教训,给你启迪“熟人介绍是捷径,处理不当同样会引来麻烦”,“要保持个性,不做别人的影子”。
刚工作时,你不知道如何与上司相处。
摊上白展堂的妈白三娘这样的上司,你简直要崩溃。她太强了,业务强,所以她的标准高——她要求下属和她一样强。于是,就像白三娘折腾佟湘玉,加班、配套的监督机制,“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都让包括你在内的所有人怨声载道、不寒而栗。
熬夜成习惯,瞪着布满血丝的眼赶活儿,你不明白有这样的上司是好是坏,更不明白如何摆脱疲劳和压力。
现在,你会告诫新人,面对女强人上司,切勿偷奸耍滑,因为“每一个非分的举动在她面前都显得滑稽和幼稚”,还有,尊重她,真诚地说出你的意见,明示而不是暗示,解决问题而非怨天尤人。
涉世之初,身在其中的人不明白,周遭的环境、周围的同事,以及各种微妙的生活现象。过了三五年,你慢慢沉淀,慢慢积累,你见得多了,吃过亏、上过当,也经历了成长,你未必世故,但起码老练;你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并开始适度示弱。
那么回想一下从前吧,那些看不明白的事儿,曾经的苦恼,电光火石间融会贯通,答案显而易见。
就像,就像掀开同福客栈屋顶的一片砖,往下看:
佟湘玉摇着扇,吕秀才忙着算账,郭芙蓉甩着毛巾擦桌子,白展堂穿梭来去,招呼宾客,李大嘴一边做饭一边偷吃……
各司其职、各得其乐,却波涛暗涌:有“凤凰女”和“孔雀女”的对峙,有“情与利的博弈”,有“隐秘的办公室权力”,有谎言,有伤害,有真挚的友谊和帮助。
这片砖也让你于现实中抽离,如同回望格子间里一脸青涩的自己。
林特特
讲故事的勇敢者
认识特特有七八年了,越来越喜欢她。因为她是我身边姑娘中最勇敢的一个——我是说,敢于在踏踏实实的生活里,让自己坚持去做梦的那一个。
很多时候,当我犹豫着要不要挑战自身的软弱或者怯懦时,我就会用那些发生在特特身上的事情来给自己加油打气。
经常看故事的人都知道,无论一个故事是真是假是虚是实,其中一定都会多多少少藏有作者的影子。只有像她这样真心勇敢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可以带给我们勇气的文字。
所以,当特特找到我,要我为这些青春故事补充一些心理学视角的解读,我自然是很开心地答应了。在我看来,讲道理,实在是要比讲故事容易得多,尤其是要讲出那些可以轻易贴近人们
的内心、召唤出他们心底最真实感触的故事。
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工作中我实在见过太多特别懂道理,却又偏偏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的人。他们有很多是年轻人,都渴望从我这里快速获得某种确保人生幸福的武功秘籍。于是,我只好一方面尽可能温柔地陪伴他们,另一方面又略带无情地把生活的真相逐渐呈现给他们,那就是:除了勇敢地面对人生的不堪,我们谁也没有什么捷径可以靠近幸福。
所以我一直都喜欢听故事,而不是讲道理。特特写的故事,真实,接地气,故事里的人物经历过迷惘和伤痛仍能绽放勇气,坚定生活信心,尤其让我喜爱。
我们也的确只有在拥有了勇气,稳定了情绪之后,才会有一个冷静又好使的头脑去听别人分析什么大道理。你别不信,最近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进入我们大脑的新鲜血液,总是先要给负责情绪的那部分脑区供氧,然后才会去滋养负责思维的另一部分脑区。这样看来,生活里常听有人说“我当时一生气就什么都不想了”,还是很有科学根据的。
所以呢,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建议大家一定要先去细心阅读特特的好故事,享受故事带给你的温暖和勇气,然后再借着已经被温暖、被鼓励的精神状态,去看看我这个心理医生稍显啰唆的心理分析。当然,如果你们已经被这些故事疗愈了,后面这一步就大可免去。大好的青春,还是用来恋爱和生活吧!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有关讲故事的故事。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在我的极力推荐下,为了医治她那颗失恋的小心灵,报名参加了某个大师的团体治疗。大家第一次见面,当然是先来说说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第一个发言人说需要换肾,第二个发言人说被合伙人骗了钱,第三个发言人说儿子目前考虑变性……等到我说的这个姑娘发言时,她站起来,愣了愣,然后不好意思地说:“我现在觉得不痛苦了,我觉得我应该走了,谢谢大家,谢谢!”
哈哈,我调皮了。 祝大家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都过上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这个过程一定不会特别顺利,也不一定特别快。
所幸,有特特的这本书,可以帮你把握一个大略的方向。
宫学萍
2014年10月31日
北京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写给一直被生活怠慢的你)》一书中记录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初入社会,愿望美好,经验单薄,在各自选择的工作和生活中磕磕碰碰,虽一直被生活怠慢,却始终都不肯放弃梦想。
故事无关高帅富的成功,无关白富美的幸福,也没有鸡血,更没有教你去实现多么伟大的理想,有的只是普通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作者林特特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呈现了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把他们的恐惧、屈辱、拧巴、困惑、坚持和顿悟,都逐个融化在能促人反思和激发勇气的笔尖。
面对生活的怠慢,这些故事可以给你温暖,给你方法,给你盔甲和武器,助你重拾勇气,和自己心愿在一起,学会跨过自己这道坎儿,实现可操作的、你所向往的生活。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写给一直被生活怠慢的你)》是60万册畅销书作家、治愈系天后林特特的新作,送给一直被生活怠慢的你。书中的这些故事可以给你温暖,给你方法,给你盔甲和武器,助你重拾勇气,和自己心愿在一起,学会跨过自己这道坎儿,实现可操作的、你所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