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俄罗斯三部曲”之第三部,是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马振骋先生的最新译作。它讲述的是前苏联外交官眼中独特的俄罗斯故事,讲述了历史夹缝中的轶事,主要谈的是在圣彼得堡与莫斯科这两个首都之外的俄罗斯内地,包括对俄罗斯民族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名城和民俗地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独特的俄罗斯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弗拉基米尔·费多洛夫斯基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俄罗斯三部曲”之第三部,是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马振骋先生的最新译作。它讲述的是前苏联外交官眼中独特的俄罗斯故事,讲述了历史夹缝中的轶事,主要谈的是在圣彼得堡与莫斯科这两个首都之外的俄罗斯内地,包括对俄罗斯民族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名城和民俗地区。 内容推荐 《圣彼得堡故事》(2003年,欧洲奖)、《克里姆林宫故事)》(2004年,路易-鲍威尔奖、最佳纪实小说奖)、《独特的俄罗斯故事》(2005年),是俄裔法籍作家弗拉基米尔·费多洛夫斯基用法语写作,探索俄罗斯民族心灵,内容皆可独立又相互补充的三部曲。作者凭借他的俄罗斯出身,多年外交生涯,语言才干,还有根据近年来陆续解密的档案,试图从历史、地理和政治三方面来说明疆域广袤辽阔、文明脉络模糊的俄罗斯。 “俄罗斯三部曲”不是历史八卦野狐禅,当然也不是代表官方观点的正史。它们只是人物有名有姓、事件有根有据的历史故事、或者称历史纪实小说。作者选择历史夹缝中的轶事,更多从历史人物的性格、素养给正史的记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似乎在漫不经心中给读者点破俄罗斯民族身份的特点、命运的诡异。也因为如此,让人读来兴趣盎然,深思怡情。 本书是“俄罗斯三部曲”之第三部。 目录 译序1 序言1 我来的那个世界1 事关命途的见面5 西伯利亚列车上的夫人7 一见钟情10 圣三—修道院15 罗勃列夫的圣像之谜18 果戈理的心头缠念2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忧虑29 到托尔斯泰家作客36 冰天雪地中的两个法国女性44 抑制的爱情51 亚历山德拉·费多洛芙娜与俄罗斯的探索55 沉船81 一次默示84 革命86 斯大林—一俗世的神93 往前逃跑95 葛吉夫,天使还是恶魔?103 迷宫115 撒旦的帮凶126 斯大林之死134 重逢萨满人137 永远的回归142 东正教教会的复兴150 新任务154 从伏尔加河到西伯利亚大铁路156 附录一161 弗拉基米尔161 俄罗斯北部164 诺夫哥罗德166 伏尔加河171 南部173 附录二181 旧信仰派181 附录三185 宗派世界185 试读章节 我来的那个世界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不应该低估人的努力。沙皇们周围总是不缺少来自俄罗斯内陆低层社会的人士,17世纪末,彼得大帝在他著名的荷兰之旅时,毫不犹豫去当木工。说实在的,俄罗斯社会一向对技艺才干怀着一种真正的尊敬之情,但是没有人会糊涂到把自己的成功归于个人的所作所为。 每个莫斯科人都属于一个朋友“圈子”,这个圈子的存在只是为了帮助圈内人的生存,攀登一二级社会阶梯,给子女成家,遇上重病得到治疗。即使权贵们的特权圈子,其成员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斯大林时代,上钢琴课、雇仆役、补法语、练骑马,是用来摹仿已完成历史使命的贵族。在1970年代,出国旅游、高保真组合音响、进口汽车,都是让人扮演资产阶级大老板。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东西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我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班进修时,开始观察这些社会习俗。我的好运是学习好几门外语,英语当然必修的;还有法语,那是表示身份、又是外交场合的语言;还有阿拉伯语,富有异国情调、难学的语言,但是随着石油危机的演变,其战略重要性与日俱增。我最初任职于毛里塔尼亚,平平淡淡。但是我很满足,因为非洲与苏联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我交了几位朋友,尤其是路过努瓦克肖特的政治事务部主任,他立刻把我调到克里姆林宫当阿拉伯语翻译。 1970年代初,有一天我应召去完成这个任务。 事实上,任务不是太难——这类谈话都围绕一般问题进行,用上一连串泛泛的抽象词汇。1977年,我做这件工作得到一项意外的奖赏,有人问我在外交工作上喜欢干什么。我毫不犹豫回答:去法国。我于是在文化交流最频繁的时期得到了人人都称羡的文化参赞这个职位。这样我也遇上了20世纪艺术界的神圣妖魔:达利、夏加尔、阿拉贡和他们的俄罗斯爱捷丽……我心满意足。对于一个青年来说,坐在双怪咖啡馆的桌子前一心想着写短篇小说,那是最正常的了。 可是,苏联驻法使团做事方式有点特别。我很明白这是“王子与公主的大使馆”,给最有权势的大人物子女留着用的。但是克里姆林宫领袖的垂青胜过其他一切考虑。 我在1977年到巴黎,那时正为拉纳大街上的新大楼揭幕,新大楼的建筑开始于1972年,不久就被人起了个外号,叫做碉堡。当然,话也得说回来,那时的西方建筑不是特别好看。拉纳大街的房屋建筑超过了丑陋或者可笑的界限,这是——而且总是——超大型(100米/35米),横七竖八的水泥柱子与哪儿都通不了的巨大楼梯…… 这是1970年代克里姆林宫发展的一个象征吗?不管怎么说,是浮夸与低俗的结合:天花板太低,挂上的枝形灯太重,油画笔法拙劣,甚至地毯还是合成纤维做的。如果说从沙皇时代继承下来富丽堂皇的大使官邸还保持着昔日的大气,在拉纳大街则陷入了黄昏末路。它被一条交通繁忙的大街隔离在第16区,毗邻环城大道与布洛涅森林,那时是下等妓女出没之地,然而新大使馆更大的功能不在于代表一个大国,而是把苏联驻巴黎人员集中一处,容易监督。 “碉堡”共有一万六千平方米,不是每平方米都用于真正的外交事务,差得远呢。“工作区”以它的“正门”著名,有一尊巨大的列宁大理石雕像,接待厅有五百平方米,对面就是“生活区”,有商店、健身房、学校、车库、电影院。从大使馆到城里,在大厦内部从一个区到另一区的每个出入口都有一名边防军军官进行监视。苏联的日常生活情景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在此重现:商店前排长队,根据外交人员的级别给予商品供应,爱国主义的庆祝会,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但是这种隔离不是用在每个人身上,尤其对于我所属的使馆参赞们就不适用。我到底是在巴黎就职工作,不会放过整天在外闲逛的机会…… 我被召回莫斯科到外交部工作,与戈尔巴乔夫的未来的智囊人物结成了友谊。 P1-4 序言 《圣彼得堡故事》(2003年,欧洲奖)、《克里姆林宫故事》(2004年,最佳纪实小说奖)、《独特的俄罗斯故事》(2005年),是俄裔法籍作家费多洛夫斯基用法语写作,探索俄罗斯民族心灵,内容皆可独立又相互补充的三部曲。 弗拉基米尔·费多洛夫斯基1950年生于莫斯科。在专门培养前苏联外交人员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进修时,学习了好几门外语:英语、法语、阿拉伯语。毕业后踏入外交界,进入前苏联驻非洲一个国家的大使馆工作。1970年初,调到克里姆林官当翻译。后又在前苏联驻法国使团工作,与法国文化界有广泛接触,跟达利、夏加尔、阿拉贡皆有往来。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作为驻法国使馆发言人,负责向外界解释“透明政策”。曾经安排持不同政见者、国际著名核物理学家萨哈罗夫访问巴黎,策划当年外逃的芭蕾舞大师努里耶夫回俄罗斯探亲。 1990年,费多洛夫斯基离开外交部,参加创办民主改革运动。1991年8月,前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内少数高级官员把戈尔巴乔夫软禁在度假地,企图要他交出权力,发动政变。那时费多洛夫斯基是叶利钦抵抗阵营的发言人。柏林墙推倒后不久,他移居法国,从1992年开始用法语写作。1995年加入法国籍。 第一部小说《两姐妹》(1997)得小说家奖。其后差不多每年有作品问世。主要有:《俄罗斯三角》(1999)、《女沙皇》(2000)、《从拉斯普京到普京,影子人》(2001)、《俄罗斯芭蕾秘史》(2002,简体中文版已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巴黎与圣彼得堡三百年罗曼史》(2005,简体中文版已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此外还有上述的三部曲,以及《东方快车故事》(2006)等。综观这些书目,题材不偏离他出生的俄罗斯,试图从历史、地理和政治三方面来说明疆域广袤辽阔、文明脉络模糊的俄罗斯。 费多洛夫斯基凭借他俄罗斯出身,多年外交生涯,语言才干,还有根据近年来陆续解密的档案,似乎比谁都更适合担当这些问题讲述者的角色。法国媒体经常向他咨询俄罗斯政治与历史方面的知识。 《圣彼得堡故事》讲述罗曼诺夫王朝(1613)开始传至第三代,彼得大帝出世,上台后,凭其个人钢铁般的意志硬是在一块湿地建起了圣彼得堡,1712年成为继莫斯科后的帝国新都,延续整整两百年,到1918年3月10日苏联政府把首都迁回莫斯科为止。 古今中外,在任何一个帝国的宫阙帷幄内都不缺乏阴谋暗杀、刀光剑影。在圣彼得堡美轮美奂的宫殿内,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励精图治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拿破仑的征服者亚历山大一世,无不依靠宫廷政变坐上皇位。然而做皇帝时也害怕突然听到宫殿长廊里杂乱的禁军脚步声。大冒险家、工于心计的政客、热恋的情人、绝望的艺术家都在这里列队前进。放磁者、术士、跟女沙皇的销魂夜、隧道幽会,剑侠小说中的一切元素无不具备。 《克里姆林宫故事》则开始自莫斯科河边丘陵上的两头鹰传奇。自后莫斯科从小城发展为大城,又经历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的征服,伊凡雷帝的血腥统治,迁都圣彼得堡;接着又是拿破仑侵占克里姆林宫,撤出大火熊熊的莫斯科,尼古拉一世建立秘密警察,列宁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的日子,直至近几十年来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皆有所提及。在帝国史上,每次胜仗与败仗都要在宫内建造一座教堂,胜仗是感恩教堂,败仗是赎罪教堂。难怪走进红场宫墙内,天幕下满目都是尖塔和洋葱顶。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 《独特的俄罗斯故事》谈的是在圣彼得堡与莫斯科这两个首都之外的俄罗斯内地,包括对俄罗斯民族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名城和民俗地区。费多洛夫斯基认为那里才是俄罗斯的根。“时而光秃一片、时而林木稀疏的广大平原上,人感觉自己那么渺小……经常产生宇宙苍茫的感叹,俄罗斯灵魂很容易忧郁,冥思苦索,经常陷入神秘主义。” 费多洛夫斯基在写他的那些历史小说时,不渲染我们在一般历史书籍中人所共知的大事,而是选择历史夹缝中的轶事,更多从历史人物的性格、素养给正史的记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似乎在漫不经心中给读者点破俄罗斯民族身份的特点、命运的诡异。在作者看来,疆域的辽阔、气候的严酷决定了俄罗斯亦欧亦亚、非东非西的民族心理,其特点是充满矛盾,遇事走极端,渴望与神灵相通,有时还有浓厚的宿命思想。 不知哪一位西方作家说过这么一句话,读优秀小说比读历史书籍更深窥测到一个民族的灵魂。费多洛夫斯基似乎也同意这个看法,他在这几部作品中用不少篇幅提到令世人钦佩的俄罗斯文豪,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白银时代的勃拉克、阿赫玛托娃……对他们的个人遭遇与作品中心主题的阐述实在是本书的华丽彩章。现在我们知道,他们书中某些貌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原来无一不是暗示俄罗斯民族多棱多角的内心世界。 综合上述介绍,我们看出费多洛夫斯基的这个俄罗斯三部曲,不是历史八卦野狐禅,当然也不是一部代表官方观点的正史。它们只是人物有名有姓、事件有根有据的历史故事,或者称历史纪实小说。也因为如此,让人读来兴趣盎然,深思怡情。其中的观点当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毕竟是一部译著,表达的是原作者的观点,相信经过三十年开放政策雨露滋润的读者自有鉴别能力。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去更多了解我们这个重要的邻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