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各种思想流派百花齐放的时期,涌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开创了儒、道、墨、法等各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思想派别,后世称为“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经典是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
本书为“诸子百家智慧故事”系列之一,将孙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格言警句、哲理寓言以及与他有关的历史故事串联成启迪智慧的短小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短小生动的故事以及古意盎然的插图,为读者深入浅出地解读孙子兵法。
本书能够引起广大中外读者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兴趣,并能通过书中的故事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
“诸子百家智慧故事”是一套介绍先秦诸子经典的汉英对照系列丛书,将先秦诸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格言警句、哲理寓言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历史故事串联成启迪智慧的短小故事,既能满足中国读者的普及型阅读需求,又照顾到国外读者的文化特点,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走近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先哲们。
本书汇集的是最经典、最有趣、最发人深思、最耐人寻味的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故事。通过一个个短小生动的故事以及古意盎然的插图,为读者深入浅出地解读孙子兵法。
本书采取汉英双语对照,中文是浅显易懂的白话体,配以通顺晓畅的英语译文,读者无须钻研艰深的典籍,就能了解先哲的智慧。
以仁激勇——楚庄王巧设“绝缨会”
《孙子兵法·始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平定了斗越椒之乱后,在宫中大宴群臣,一来庆祝平叛胜利,二来招待一下平叛有功的百官们,所以号称“太平宴”。消灭了斗越椒,除掉了庄公的心腹之患,君臣都特别高兴,酒也喝得格外有兴致,直到夜幕降临,大家都还在兴头上。庄王命令点烛继续欢饮,同时还把他最宠幸的许姬叫出来为大家敬酒助兴。正喝得热闹,突然一阵风吹来,把烛都刮灭了。席中有一人,见许姬美艳惊人,趁烛灭之际,借着酒劲,偷偷扯许姬的裙子,拉她的手。许姬很厉害,趁势把那人的帽缨揪了下来,握着帽缨走到楚庄王旁边,附耳禀报了此事。她向庄王建议道:“我已把那人的帽缨揪了来作为证据,大王您快命人点烛,察看一下是谁干的。”庄王听罢,并不回话。他对那些正忙着找火点烛的人说:“不要点烛!就这样很好。”然后庄王又转向各位大臣说:“我今天要跟你们一起喝个痛快,各位都把帽缨摘掉,把帽子拿下来,大家开怀畅饮!”虽然各位官员觉得莫明其妙,但还是按照庄王的话做了。当所有的人都绝缨摘帽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烛。就这样,那个调戏许姬的人被遮掩过去了。
许姬不明白庄王的用意,散席之后问庄王为何不追究那个人的罪责,反而替他掩护。庄王说:“今日是我请文武官员来赴宴,大家都很高兴,从白天喝到晚上,都有几分醉意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失态失礼的行为不足为奇。如果我按照你说的做,把那个人查出来并惩罚了他,别的官员也都会尴尬,宴会就会不欢而散,这可不是我请群臣来参加宴会的目的。”许姬说:“还是大王您想得远,有肚量。”此后,人们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会”。几年以后,楚庄王发兵讨伐郑国,有一位副将名叫唐狡,自告奋勇要当先锋,率百名勇士在前边为大军开路。唐狡勇猛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楚军伐郑进展顺利。伐郑结束后,楚庄王论功行赏,要厚赏那位开路先锋唐狡。唐狡不好意思地对庄王说:“我怎么还敢讨赏呢!当年绝缨会上失态冒犯许姬,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今番讨郑才有机会舍命相报,怎敢再领赏呢!”楚庄王回宫对许姬感叹道:“当初若明烛治他的罪,今天怎么会有这样肯为我效死杀敌之人啊!”
按照中国古代的礼法,调戏君王的宠姬就是大逆不道,按罪当死。楚庄王并没有单纯从礼法的角度处理问题,而是从维护大局的角度,把原本会导致不欢而散的局面巧妙地转化为一场别开生面的酒会,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保证“太平宴”的目标顺利实现,又给那位有不轨行为的官员以悔过的机会,让他清楚地知道楚王的恩德和宽宏大量,激发他自新和感恩。《孙子兵法》在《始计篇》中说,战争是关系到百姓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事,军事要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来经营。孙子在具体论述将帅的素质要求时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它包括了“德”、“才”、“能”几个方面,古人统称之为“武德”。在孙子看来,一个好的将帅应该是“智、信、仁、勇、严”具备,而不只是有“勇”,君王用将、将帅用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信、仁”,则常常备受推崇,这成为中国古代评价将帅、选拔将帅的一个传统。
上兵伐谋——郑庄公智解五国之围
《孙子兵法·谋攻篇》:用兵打仗,上策是在未战之前就挫败敌人的计谋;其次是从外交上挫败它,使它孤立无援;再次就是在战阵间打败它,最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了。
公元前719年春,由卫国牵头,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组成五国联军,出动甲车一千三百乘,把郑国都城东门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卫国新君州吁刺死了哥哥卫桓公夺得君位,他担心国内外不服,急于立威以服众。郑国位于卫国的南边,曾与卫国发生过矛盾,于是州吁决定拿郑国开刀立威。但是,郑国跟位于东部的齐国结有盟约,卫国攻郑,齐国必然来救,齐是大国,这样卫国就很难取胜立威。州吁遂利用矛盾,重贿拉拢,组成了五国联军,威逼郑国都城,郑国顿时陷于险境之中。
面对五国联军声势浩大的包围,郑庄公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张讲和,有的主张死拼。郑庄公听完大臣们的意见之后,觉得都不是好办法。他说:“围郑虽是五国,但他们出兵的动机和目的却不一样,州吁刚刚篡了他哥哥的君位,还没有赢得本国的民心和诸侯的信任,所以借口跟我们有旧怨,牵头前来攻打我们,其目的不过是想以此立威压众。鲁国与郑相隔很远,又无矛盾,鲁国出兵围郑,是因为掌管鲁国兵权的公子晕贪图卫国的贿赂。陈、蔡两国虽然是我们的近邻,但一直没有大的矛盾。所以,这三国之兵,都没有一定要跟郑国拼死打仗的意思。只有宋国跟我们有些小矛盾,因宋国的公子冯在郑国,宋殇公一直担心我们支持公子冯回国夺取君位,所以这次借机出兵围郑,如果把公子冯移出都城送到长葛去,那么宋军必然也会移向那里。这样的话,真正想打仗的就只剩卫国了。我们只要做做样子,派少量军队出东门专门跟卫军打一打,假装兵败退回城内,让州吁既没有太大的损失又得个战胜之名,满足了他立威的目的,他必然会撤军回去。”群臣们都觉得郑庄公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依计行事。
郑国先把公子冯送到长葛,然后派使臣对宋殇公说:“当初公子冯逃命来到郑国,我们不忍心将他杀死。现在我们已经让他在长葛等待您的处罚,希望您到那里去解决你们的矛盾吧!”听到这个消息后,宋殇公果然命令宋军移兵去围长葛了。
蔡、陈、鲁三国军队看见宋军离去,军心也发生了动摇。这时,郑国派出一支500人的军队,出东门单找卫军交战,蔡、陈、鲁三国军队都乐得袖手旁观,纷纷登上壁垒观战。按照预订的计划,郑军只打了几个回合便佯败逃入东门,卫军追至东门,见城门紧闭,无法再战,便命令把东门外已经成熟了的庄稼全部割去以慰劳士兵。见此情景,鲁、陈、蔡三国将士都来祝贺卫军的胜利。
郑国示弱不战,各国军队便纷纷班师回国。卫君州吁觉得“立威”的目的已达到,同时又担心国内不稳,于是顺水推舟,命令卫军高唱凯歌,风光地撤军回国去了。
卫、鲁、陈、蔡、宋五国围郑,历史上称为“东门之役”,郑庄公智解五国之围的故事,详见于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五回。郑国从被合围到解围,前后只有五天的时间,一场联军压城的惊险战争被郑庄公巧妙地解围了。孙子后来提出的“用兵打仗,其策之上者,是在未战之前就挫败敌人的计谋;其次是从外交上挫败它,使它孤立无援;再次就是在战阵间打败它,最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了。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思想,可以看做是对其理论升华。
P68-75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各种思想流派百花齐放的时期,涌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开创了儒、道、墨、法等各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思想派别,后世称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智慧故事”是一套介绍先秦诸子经典的汉英对照系列丛书,将先秦诸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格言警句、哲理寓言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历史故事串联成启迪智慧的短小故事,既能满足中国读者的普及型阅读需求,又照顾到国外读者的文化特点,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走近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先哲们。
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申国的经典文化,“诸子百家智慧故事”在编写上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轻松阅读——本系列每本书中文不过七八万字,每个故事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阅读单位,仅几百字的内容十分钟就能读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快节奏时代,这种文本便于读者随时取出翻阅。
经济阅读——中国的文字特别是古文字常常是外国人阅读中国经典的障碍,本丛书采取汉英双语对照,中文是浅显易懂的白话体,配以通顺晓畅的英语译文,读者无须钻研艰深的典籍,就能了解先哲的智慧。
趣味阅读——本丛书通过一个个短小生动的故事以及古意盎然的插图,为读者深入浅出地解读诸子经典。
先秦诸子经典是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希望本丛书能够引起广大中外读者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兴趣,并能通过书中的故事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
编者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