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新京报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由《新京报》编:100年,100人,从居庙堂的帝王权贵到流亡海外的革命领袖,从开辟风气的思想领袖到各地学堂的热血青年,从翻云覆雨的商界精英到潜心创造的科技人才,立宪派、军阀、政客、遗老、新贵、总统、商人、学者、外国在华人士……他们,每个人都在1911扮演了重要角色……回望1911,回到他们的时代,重温他们的梦想,再现我们的1911。

内容推荐

《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是新京报社“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专栏的文章结集。1911,新旧交替的拐点上,有浓烈、壮烈、激烈的争天下的种种革命斗争,也有风和日丽、花前月下、小桥流水的日常生活。漫长的帝制终结了,前清遗老、皇帝、太监、科举制、辫子等正在逐步消失,宪法、国会、新式学堂、新闻舆论等正逐步出现并成为民众的共识。100年,100个人,我们选择100个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上深深镌刻下自己名字的人物,从居庙堂的帝王权贵到流亡海外的革命领袖,从开辟风气的思想领袖到各地学堂的热血青年,从翻云覆雨的商界精英到潜心创造的科技人才,立宪派、军阀、政客、遗老、新贵、总统……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回到他们的时代,重温他们的梦想,再现他们的1911。

《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首义先驱

 熊秉坤·程正瀛 武昌第一枪 革命开始了

 黎元洪 逼上梁山做“元勋”

 孙武 革命功臣 失意政界

第二章 冲锋陷阵

 孙文 从流亡者到大总统

 黄兴 勇健开国 宁静持身

 宋教仁 踏错节拍的舞者

 章太炎 为民国设计五色国旗

 蔡锷 “共和将军”编书传世

 汪精卫 革命“楚囚”重获自由

 胡汉民 书生革命家的

 陈其美 后起之秀 轻取东南

 李烈钧 年的“救火队员”

 阎锡山 一场事先定稿的革命

 吴禄贞 革命未捷身先死

 尹昌衡 年少英豪 铁血立威

 焦达峰 十日湘督 从容赴死

 于右任 元老记者为民立报

 蒋百里 书生从戎 报国无门

 张治中 “捡字纸”发现辛亥革命

 陆荣廷 顺手推舟 坐取广西

 李燮和 光复上海 功成身退

 苏良斌 无心之失与南京之败

 温生才·郑毓秀·彭家珍 刺杀者群像

 陶成章 请把我埋在春天里

 林觉民·陈意映 为国舍爱 千古绝唱

 张竹君 革命中的“南丁格尔”

第三章 转向共和

 康有为 “虚君共和”梦断

 梁启超 不可以文人终身

 张謇 君宪成空向共和

 岑春煊 封疆大吏 转向革命

 汤芗铭 援汉建功 大节有亏

 程德全 滴血未流 光复江苏

 徐绍桢 光复南京的“开国元勋”

 汤寿潜 布衣都督乃过客

 谭延闿 三次督湘始于辛亥

第四章 北洋上位

 袁世凯 逼宫清廷 “钓翁”谋位

 徐世昌 北洋“相国” 为袁谋清

 段祺瑞 再造共和 南北做媒

 冯国璋 北洋武将的三次抉择

 张作霖 把握良机 东北称雄

 张勋 末路“辫帅”鏖战金陵

第五章 议和斡旋

 唐绍仪 身在清廷 心系共和

 伍廷芳 前清公使 奔走共和

 赵凤昌 幕后“操盘”催生民国

 杨度 “纵横家”南北斡旋

 庄蕴宽 奔赴武汉 接洽革命

第六章 日暮清廷

 隆裕 千古帝制收场人

 溥仪 紫禁城的最后“囚徒”

 载沣 识时务的末代摄政王

 良弼 宗社领袖 身死清亡

 奕劻 “老庆记”与王朝衰亡

 端方 一个改良主义者之死

 瑞澂 引发王朝崩溃的逃亡

 盛宣怀 间接点燃辛亥导火索

 赵尔丰 白发川督 断头蜀中

 孙宝琦 左右摇摆 力保平安

第七章 外方力量

 朱尔典 英国公使 扶袁共和

 莫理循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赫德 与帝国一同逝去的“船长”

 宫崎滔天 东瀛浪客 义助革命

 端纳·丁乐梅 革命现场的外国记者

第八章 遗老哀叹

 王闿运 受累专制 被困共和

 陈宝琛 末代帝傅的幸与不幸

 辜鸿铭 文化怪杰迷恋帝制

 林纾 一个非典型遗民

 郑孝胥 仕途梦断成遗老

 罗振玉·王国维 寄命学术 以拯衰乱

 严复 写就“国歌”旋成挽歌

 严修 国变不已 退而施教

第九章 文人登台

 鲁迅 一腔热望化冷眼

 周作人 一个文青的革命观察

 陈独秀 从隐逸到入世

 张季鸾 发出第一封新闻专电

 蔡元培 教育先锋 牛刀初试

 张伯苓 与立宪运动的一次擦肩

 刘师培 误入政界的经学大师

 章士钊 热血旁观 调和立国

 黄炎培 教育救国 不做高官

 柳亚子 革命时代的浪漫诗人

 张元济·陆费逵 暗战

 李叔同·苏曼殊 殊途同归 皆入法门

 胡石庵·陈去病 共襄革命两“大汉”

 吕碧城 风华绝代 女界先锋

 冯自由·张国淦 辛亥修史 共和开始

第十章 商界战场

 李平书·王才运 绅商意难平 裁缝也革命

 黄金荣·杜月笙 勒索案中的青帮生态

 张静江·宋耀如 “革命投资家”的眼光

试读章节

10月9日意外

“八月十五杀鞑子!”

这句口号,相传来自元朝:当初汉人起义推翻蒙古人统治时,曾以人头祭月。很蹊跷,ZT将近六百年后,大清宣统三年,农历辛亥的中秋节前,人们再次悄悄传说起这句话。

放出风声的是湖北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八月十五,是西历10月6日,文学社社长蒋翊武和共进会会长孙武商定,就在这天发动起义。当时清廷大军人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也调去许多,武汉三镇防御薄弱,是起义的最佳地点。

为了发动群众而放出的流言,也传到了当局耳中。湖广总督瑞潋下令,从闰六月(7月26日)开始,武汉所有刀具店都须取得营业执照,购买五把刀以上的顾客,须登记姓名住址。

革命党人准备不足,起义只好延期到10月16日。一晃到了10月9日上午.汉口宝善里的一栋小楼,孙武在楼上秘密制造炸弹。他的计划是起义之时,把炸弹从总督衙门后墙外的“武昌帽店”楼上甩过去,应该能炸到瑞激的卧房。

正午时分,孙武还在埋头工作,房间里到处散落着炸药粉末。革命党人刘同叼着根香烟上楼参观——当年的勇士们显然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这根香烟掉落的火星引发大火,烧伤了孙武的脸。另有一种说法是,孙武自己鼓捣炸药时用力过猛,擦出了火星。总之是出了事故,二人仓皇逃走。

宝善里地处俄租界,附近的巡捕循着浓烟赶来,在火灾现场查获了革命党人名册和起义文告。消息传开,瑞潋大惊,下令全城搜捕。

形势危急,显然不能再等了。下午5时,负责联络工作的革命党人邓玉麟赶到新军工程营,通知熊秉坤:当晚12时,只要听见城外炮响,就是起义的信号,城内工程营同志即可动手,口号“同心协力”。

湖北新军一万七千余人,有三分之一是革命党,主要集中于城内的工兵和城外的炮兵,熊秉坤就是“工八营”里革命党的总代表。这年他26岁,已经当了七年兵,刚加入共进会不到半年。

熊秉坤接下重担,赶紧跑去挨个通知三百多名革命士兵:半夜听见炮响,就去夺楚望台军械库;得手后开城门,迎接炮兵同志们人城。

一夜无眠。革命党人摩拳擦掌,枕戈待旦,却没听见炮响。

原来当晚戒严,邓玉麟费尽周折才出得城去,等他赶到南湖炮队时,已经过了半夜,炮兵们都睡了。

等到天亮,传来的只有噩耗:许多革命党人被捕遇害,起义领袖蒋翊武和孙武也不知藏身何处。群龙无首,革命党名单又已落入清廷掌握,起义大事,眼看要败。

10月10日开枪

熊秉坤决心拼死一搏。

10日早上起来,他先去各营房转了一圈,探听隋况。城里革命党指挥部被破坏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工程营。第二营第二排的革命骨干蔡济民正在床上蒙头痛哭,熊秉坤过去掀开被子:“哭什么?”

蔡济民脸上泪痕未干:“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同志,昨夜被抓,已经就义了。”

熊秉坤说:“男子汉大丈夫,~kJLZ。今天下午三时出晚操,我们就动手。”

蔡济民说:“军中已经警觉,所有士兵的子弹都上缴了。”

这是个难题,两人商定分头行动,一面寻找子弹,一面动员更多的士兵起义。

在发动群众方面,熊秉坤的说辞比较管用:“革命党名册已经被官府搜去,反亦死,不反亦死。与其坐而待死,何若反而死,死得其所也!”

时针很快指向下午三时。军中长官传下令来:晚操取消。

这时熊秉坤等人已经凑齐了六盒子弹,约150发,有士兵从家里取来的,也有从军官身边偷来的。熊秉坤把子弹交给了支队长金兆龙,要他分发给可靠的同志待用。既然三时不能动手,那就推迟到晚上七时,以放枪三响为号。

金兆龙和程正瀛等人答应下来,便在营房里收拾弹药。熊秉坤继续到各队查探。

快七点时,那天轮到值日的排长陶启胜,巡查到金兆龙的寝室,见金、程二人抱着枪在嘀咕。陶启胜心疑,喝道:“你敢造反?”

金兆龙说:“老子就造反,你又奈何?”

陶启胜大怒,上前夺枪,与金兆龙扭打起来。金兆龙大喊:“还不动手,更待何时?”

程正瀛在旁边举枪欲射,又怕伤到金兆龙,就用枪托去打陶启胜的头。陶见自己吃亏,挣脱出来就跑。程正瀛举枪瞄准——

“砰!”

程正瀛,字定国,工八营普通士兵,那年26岁。这一枪击中了陶启胜的腰部,也让闻声赶来的熊秉坤大惊:七时未到,为何枪响?在革命胜利之后的1912年,熊秉坤给上级领导写的汇报材料里,这样描绘程正瀛开的这一枪:“此即首义第一声也。”

子弹飞出,一切都必须开始了。

陶启胜中枪后连滚带爬逃下楼去,又挣扎着跑回家才死掉。代理管带阮荣发、右队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三名军官赶来维持秩序,高喊:“不用呶噪!”程正瀛已经红了眼,继续开枪,击毙黄坤荣和张文涛。阮荣发在逃跑时也被别人击毙,全营大乱。熊秉坤对空连放三枪,鸣哨集合队伍,跑步杀向楚望台军械所。

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就这样在意外和仓促中爆发了。P4-6

序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为中国现代化隆重破题。从辛亥到辛卯,整整100年过去了。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辛亥革命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味。

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因为辛亥革命标志着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更因为,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新时代。

站在辛卯看辛亥,我们的专题名为“辛亥风云”,主旨是“100个人在1911”。专题和版面力图给读者呈现的是:1911那一年的历史横切面,1911那一.年被拉长的历史景深,19ll那一年的人文情趣风貌。

1911年正处在新旧交替的拐点上,有浓烈、壮烈、激烈的争天下的种种革命斗争,也有风和日丽、花前月下、小桥流水的日常生活。漫长的帝制终结了,前清遗老、皇帝、太监、科举制、辫子等正在逐步消失,宪法、国会、新式学堂、新闻舆论等正逐步出现并成为民众的共识。

我们把在1911年历史现场的风云人物,一批批请上我们的版面,从居庙堂之高的帝王权贵到流亡海外的革命领袖,从开辟风气的思想领袖到各地学堂的热血青年,从翻云覆雨的商界精英到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立宪派、军阀、政客、遗老、新贵、总统……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19ll——而所有这些人物相遇在一起,便构成了辛亥风云的众生相。

100年,100个人,我们选择100个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上深深镌刻下自己名字的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回到他们的时代,重温他们的梦想,再现他们的191l。

作为媒体,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回望历史的路径,我们力图冷静、温和,不预设立场,目的仅在重现辛亥风云的历史现场。期望100位历史人物的“个人史”讲述,能带领读者重回1911年的历史深处,带去思考和感动。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一专题基本上写出了所选人物的风貌,而且文笔活泼好读,较之那些严肃的历史著作,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在这一系列的人物中,我尤其觉得,那些“反面”人物写得比原来丰满,比如载沣、袁世凯、段祺瑞等等。

——马勇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系列报道,从头到尾我都认真看了。在我看到各大媒体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中,“辛亥风云”这个系列报道很成功,具体说,我觉得有三个特点:第一,在总体上,对历史主题的把握比较到位;第二,提供了一些比较丰富的历史细节,故事也都写得比较生动,这一点很重要;第三,每期报道编排形式比较活泼,尤其是每期所配的版画风格的插图特别传神,这一点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汪朝光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今年是辛亥百年。在众多专题中,新京报推出的辛亥风云系列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新京报的专题有几个特点:其一是战线长,场面大,自3月初推出至结束,每周都拿出版面梳理这一影响中国百年走向的历史事件;二是人物的选择既有代表性,又考虑各个阵营的人,除了被注意比较多的清廷、革命派、北洋集团、立宪派等阵营之外,还注意到了清朝遗老、新军、以及国际势力。

——陈远 学者

这个专题总体我觉得不错,有些人物如赵尔丰等写得很有意思。很多人物写得特别生动,故事也很有意思。

——止庵 学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