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告急,南海吃紧,黄海浪高,汹涌波涛。
美国全面主导,日本全力辅助,海域、空域与岛屿连成一线,东北亚太,大弧形筑起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的战略防御和攻击系统,密不透风。
从2010年至今,“天安舰”葬身鱼腹,钓鱼岛中日对峙,延坪岛炮声隆隆,朝鲜半岛硝烟弥漫,整个东海、南海、黄海海域,军演不断,战云密布,周边国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在网络高速公路无孔不入的信息时代,世界主流媒体的主持人和评论员,都不约而同地无数次表示:美俄中日朝韩六方会谈坎坷艰难,各怀鬼胎;美国幕后斡旋,看戏不怕台高;中国马不停蹄,吃亏不讨好;日本引而不发,期盼渔翁得利;俄罗斯从中调停,欧盟鞭长莫及,印度自顾不暇……结果,朝鲜依然我行我素,利用在手的雏形“核设施”威胁发动“核圣战”,而韩国毫无畏惧,在美日的支持下强硬出手,以牙还牙,态度一天比一天强硬。
在环绕“第一岛链”周围数千海里的辽阔海域和空域,表面看起来是朝鲜和韩国两个同源同祖的高丽民族之间的争斗,战争一触即发,实际上是美中目三国鼎立,幕后博弈,暗潮汹涌。
但是,利益攸关的六方各国都心照不宣,美日韩联手制服朝鲜易如反掌,他们当然是冲中国而来。现实是,几乎所有争端和冲突的引爆点,第一时间都发生和集中在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
“岛链”,可追溯到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太平洋海域的一些岛屿群部署连环军事力量,从军事战略上形成钳制和封锁苏联、中国等国家的海上基地圈。时过境迁,冷战后,苏联分裂解体,俄罗斯退居幕后,中国离岛链更近,首当其冲,成为美日岛链针对的第一战略目标。
1951年1月4日,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约翰·杜勒斯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范围,不能脱离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一岛链线。”1955年2月,升任国务卿的杜勒斯扩充了“岛链”衍生概念,将中国台湾正式纳入太平洋西部边缘连接“岛屿锁链”的重要环节。
目前,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三条海空制导的岛链:“第一岛链”由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等地的基地和驻军组成,部署于美日韩等国向西充分延伸的最前沿,也是美国链式部署中最密不透风的第一战线;“第二岛链”以关岛为中心,由驻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众多基地群组成,是“第一岛链”美军和日韩等国的后方支撑,又是美军一旦发动战略攻击的中心基地;“第三岛链”主要由美军在夏威夷群岛的基地群组成,既是支援亚太美军和盟军的战略大后方,又是加固美国本土防御的滩头阵地。
21世纪,“岛链”概念重新浮上水面,意味着美国公开重返亚洲,亚太地区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至关重要的最核心组成部分。此外,美国在太平洋、中亚和印度洋地区也部署了以岛链为明显特征的战略系统,联手北约、印度等盟国,彻底封堵中国和朝鲜的战略出口,死死地控制住除俄罗斯以外的大部海域、空域战略要道和通道。
在三大岛链系统的覆盖面,美日和同盟国在亚太海域频繁军演,展示强大军力,倚重的不仅是超一流的军事投放和打击能力,还有盟军的密切配合和打前站,更有在全球各区域布下的军事基地网络和太空卫星监视系统。
美国的战略思想和智慧在于,用大人打小孩,以石击卵,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用坚如磐石的盟国整体力量对付或打击一个特定的国家。一旦锁定战略目标,美国即命令或说服日本、欧盟打前站,然后调动一切战略资源、经济制裁、军事基地和海陆空优势,封锁要道,斩断出口,志在必夺。没有100%成功的把握,美国绝不会贸然出击。
在缺少盟国的支持下,中国挣脱或对抗三大岛链的封锁异常艰难。
“歼-20”到底如何
2011年年初,中国热炒第四代“歼-20”隐形战机,中国《环球时报》为此发出了“一飞冲天,世界惊叹”的高调赞美。美国不失时机,提升危机意识的红色警戒线,趁机追捧中国军备军力全面提升,超越美国军事力量指日可待。结果是,美国朝野上下一致要求增加美军军备预算来防范中国,“中国威胁论”再次甚嚣尘上。
“歼-20”到底如何?用CCTV“今日关注”栏目中军事专家自己的话来说,第四代隐形战机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不断磨合、充分调试和频繁试飞,其飞行技术才能接近成熟并投入使用。而美国军事专家私下普遍认为,中国“歼-20”隐形战机与美国最先进的“F-22”隐形战机之间的综合技术指标,至少相差20年的水平。
从“歼-10”战斗机到“歼-20”隐形战机,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中国空军实现了零的突破,可歌可赞。但毋庸置疑,中国离实战军演和大规模批量生产还相差太远,至少在10年内不会改变中国与美日之间巨大的军力失衡。而这10年间,美日共同研发的新型战机品种将接踵而至,等到中国“歼-20”完全投入使用,早已成为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淘汰机种。
要知道,美国第六代隐形战机早已悄然出笼,美国大肆渲染“歼-20”,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旨在提升危机意识,增加军备预算防范中国。现实是,中国军力高速、高调提升,但美国也没闲着,而且深藏不露,低调得很。P003-005
献给支持我的人
2009年仲夏,《剑指华尔街:中国在行动》处女作问世,在金融危机中震撼推出。2010年初春,《强世大博弈》在激烈争议中蹉跎问世,反响不错。2011年初夏,《反思中国》在近一年的审查中,经过读者千呼万唤,终于尘埃落定,即将与读者见面。而在这个夏天,我的又一部新作《三国鼎立》系列第一部也面市了。
看来,我的书和思想注定与争议和蹉跎脱不了干系。原因嘛,中国谨小慎微、严格把关的编辑部,还没有见过像我这样大刀阔斧向传统思维叫板和挑战的新思想,还不习惯从逆向视角对世界发生的危机事件和逻辑因果进行深刻反思。
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担心,但我深深理解他们。
面对现实,点到为止,什么都不用多说,说多了反而不好。书上市了,信息传出去了,就是成功,就是激荡,就是苦尽甘来的开心。我一直保持着随缘、不放弃、不言败的心态,因为我知道,运气不佳,就是天赐的动力,跌宕起伏,就是意志的历练,从中可以尽情享受揣梦、追梦和圆梦之“三部曲”的无尽喜悦。
往事如烟,但回想起来,依然有滋有味。
1987年7月28日,一无所有的我,幸运地获得夏威夷大学奖学金,攻读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离开当时我正担任英日翻译的商品检验局,感觉一言难尽,被压抑的心情突然奔放,与领导的坚冰一夜间融化,在那个年月走出国门真的悲喜交加。
还清晰地记得,到达夏威夷国际机场时,热情的友人迈克尔和美惠夫妇亲自到机场迎接我,并给我戴上夏威夷波斯尼亚风情的深红色花环。从那一天起,我强烈感受到友情穿洋过海的至真至诚,感恩之心一直伴随我走到今天,以至永远。
1990年5月,我从夏威夷来到纽约,就读伦斯勒理工学院(RPI),继续攻读金融管理博士学位。入学不久,导师之一的麦克蒂南教授就驱车带我参加在纽约举行的全美经济年会,一路上循循善诱,余间游览华尔街、自由女神像、大都会……受益匪浅。我从教授那里学到的更多是谦卑、做人和理解。
在毕业前夕,我曾与一位印裔经济学教授发生激烈碰撞,他毫无理由地将他与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的学术矛盾转嫁到我身上,刁难之极,但其他五位博士生导师一致为我仗义执言,终于化险为夷,让我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的最后一个暑期,我决定体验餐馆打工的真实生活,凭着流利的日语在“银座餐馆”找到了一份服务生的工作。老板娘来自台湾,一口地道日语,平时风情万种,忙时严苛无比。大厨藤井是东京人,手艺精湛,料理技术了得。多少年了,老板娘和大厨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此后,我在哈佛做短期投资研究,继而在华尔街担任产业分析师,后又举家迂往硅谷,参与了许多高科技投资项目。我爱交友,性格奔放,口若悬河,歌舞健身,越活越激荡。
最后,我要永远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我慈祥的母亲在本书初稿完成的前夜溘然离世,冥冥中还呼唤着三个孙儿的名字。
感谢我的妻子汪懿(Jennifer Wang)、儿子金原(Steven Jing)和汪华(Chatlie Wang)、女儿金格格(Cecilia Jing)永远的牵挂和理解。
我还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高群耀博士、郎成平教授、薛理泰研究员、程震教授、刘亚伟博士,以及朱蕻、苗迎春、向北、伍飞博士等众多朋友和网络粉丝,感谢硅谷《丁丁电视》创始人丁维平、张国华夫妇热情提供海外媒体的支持,还有精心打造本书的极视智库和东方出版社的所有朋友们。
2011年6月1日
美国北加州硅谷山景城
中国,你没有什么
我写《三国鼎立》系列的初衷很明了,离不开这些年来我在中国经常听到的、中国人常常反问自己的几句话: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的中国模式不就是世界模式?”
“我们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和日本,但他们衰败了,出局了。我们还怕谁?”
“我们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很快将超过美国,不是吗?”
“我们什么都有。我们什么没有?”
当下中国牛得很,物质上的确什么都有,但唯独没有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悟得到、听得清。
在美中日三国鼎立的新格局中,这样东西对中国现在和将来的持续稳定和安全发展至关重要,这样东西对中国应对来自美日以及全球愈演愈烈的全方位挑战不可或缺。
那么,这样东西是什么?
我不妨大胆言之——这样东西就是充满争议性、挑战性的新思想。
的确,中国什么都有,但没有新思想,特别是新的战略思想。
全新的战略思想不是一个肤浅的点子,不是一簇火花机械地闪烁,也不是陈腐俗套固执的常识,而是一个大国必须具备的全球视野,是一整套、一系列揭示新生事物的逻辑渊源和行动纲领的思想体系,能够启迪、驱动和提升人类在与日俱增的新危机来临时自然警觉的意识和行动,并在世界新格局下破解危机,远离误区,最终走出危机。
我坚信,中国在走向世界、强盛崛起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和政府亟须这样一个新战略思想,参与驾驭和引领世界航向。否则,中国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局外人。
《三国鼎立》系列,正是从大国博弈和现代危机的视角激活中国行动者致力于肩负全人类共同使命的思维细胞,意在敦促中国反思新一轮世界格局对自己的挑战。这本书传递的新战略思想明确无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应对美中日三国鼎立的世界新格局。
没有锋芒和争议的书是缺乏新思想的书,起码它不可能给求知欲如饥似渴的读者带来价值和快感。但是,争议不能脱离现实,新战略思想必须得到认可,新知识进发的火星有必要形成开阔思维的燎原之火,反思同样必须经得起检验和批判。
思不在深悟则明,论不在高争则鸣,言不在多行则灵。新思想不能用激荡起伏的感性代替理性,不能信口雌黄、胡编乱造,更不能违背人类行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没有人质疑:未来若干年,中国可以再接再厉地创造物质世界的奇迹。但有人挑战:中国能不能产生精神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战略思想?
挑战思维极限、冲破迷思错悟的新思想不可能信手拈来,中国不乏激进或保守的学派和学者,但少有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思想家。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丰功伟绩,赞美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反思的思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正式出版的各类书籍以及公共节目、大众影视和热闹非凡的唇枪舌剑中,几乎看不到新思想的异军突起,或思想家的拨云穿雾。令人眼花缭乱的不过是:赚钱技巧、财经博文、管理密宗、成功学、名人史、房市、股市……还有就是名流明星的各类八卦,等等。
在浩如烟波的书海,平均每天有400多个新书品种投入市场,官员、商贾和名家出书形成主流,在热闹的商业化推动下,市场销路从来不成问题。反观专家学者,都忙于走穴亮相,耐不住寂寞,不能在学术科研阵地坚守,他们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经过修饰美容的博文和论文的堆积。
炒作的名流、分散的话题、松散的结构、一时的感慨、拼凑的集子、迎合市场的学术思想,都只能是市场交易的文化商品,终究沉淀不出新思想的结晶。我们常听到赞美祖国蓬勃发展的颂歌,而具有争议性和批判性的新思想却十分罕见,别说形成激荡的思潮,哪怕连支流都难以形成。
新思想历来都是难产的,必得披荆斩棘和精心呵护方能茁壮成长。
在逆向思维中,对中国问题的反思,就不能仅从正面立场去歌功颂德,还必须从更深刻的角度全方位探索,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直面中国社会存在的影响未来发展的潜在危机。这些眼光即使错了也无妨,因为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于国家大业无害,于国运兴旺有利。
在不持批判眼光的赞美中,改革成果灿烂辉煌,中国形象高大魁梧,森林般的摩天大楼,蚂蚁般的私车流量,富豪比例直线上升,博士产量年年创新高……但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这可能刚好证明,中国经济高处不胜寒,房地产岌岌可危,贫富悬殊日益扩大,城市化过度膨胀,高等教育质量大滑坡,这一切正在一步步蚕食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延缓中国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
从反思的视角,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第三大经济强国日本、发展中国家第二大强国印度,它们作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结成各自战略利益的统一战线,共同对付中国。昔日与中国互助合作、世代友好的关系面目全非,甚至从战略伙伴演变为战略对手,对中国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和挑战。
2010年10月因钓鱼岛冲突引爆的中日全面对抗,轻易击破了中日两国领导人几十年来辛苦建立的互信和友好。当民主党一夜间激烈反华,当中日争端从参拜靖国神社蜕变为领土资源之争,当东海、南海、黄海美日真枪实弹联合军演,当两国民意各自旗帜鲜明地藐视和仇视对方,不惜一战,当自卫队严阵以待,多次拦截中国战机,中日再战的导火索嗤嗤作响,战争一触即发。
中日战略的新思想必须嵌入最高级别的危机意识!那就是,中日历史上曾有一战,迟早再有一战,中日不可能世代友好,一山不容二虎,日本不可能坐视中国做大做强,日本完全有实力与更强大的美国联手制服中国。在三国鼎立的三角态势中,美国通过《美日安保条约》与日本相互策应,日本是美国精心设置在东北亚全面遏制中国的第一岛链、马前卒、急先锋。
中国需要全新的战略思维,需要一针见血的现实解析,需要跨越时空的信息解读,需要热爱祖国的新一代战略学者站在全球的高度,为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引领世界出谋划策,为中美日三国友好合作铺路搭桥,一同破解世界共同面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一起走出明天一定比今天更美好的“思想误区”。
我相信,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核心、最复杂的战略关系,中国宁可没有中日关系,也必须深化中美关系。在三国鼎立的新格局中,中国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积极参与引领世界的唯一抉择!
这就是《三国鼎立》的核心价值所在,书中的每一篇章都是新战略思想精髓的信息沉淀,每一粒分子动态都是大家博弈交锋的敏感热点,更重要的是,每一篇深入解析都是针对全球战略思想的有机分解和高度整合。
我虽身在大洋彼岸,但仍以拳拳之心写作此书,以飨全球读者。
这本《美国还是第一》由克里斯托夫·金著。作者相信,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核心、最复杂的战略关系,中国宁可没有中日关系,也必须深化中美关系。在三国鼎立的新格局中,中国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积极参与引领世界的唯一抉择!
这就是《美国还是第一》的核心价值所在,书中的每一篇章都是新战略思想精髓的信息沉淀,每一粒分子动态都是大家博弈交锋的敏感热点,更重要的是,每一篇深入解析都是针对全球战略思想的有机分解和高度整合。
美中日三国鼎立,大博弈,大较量,暗潮汹涌,涛声激荡。
这本《美国还是第一》由克里斯托夫·金著。新闻集团全球资源副总裁高群耀、百姓经济郎咸平、卡特中心中国问题专家刘亚伟、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研究员薛理泰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