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陵寝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中国史话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刘庆柱//李毓芳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刘庆柱和李毓芳所著的这本《陵寝史话》为该丛书之一。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历史,包括陵墓、陵园、礼制建筑、人殉与陪葬、陵前石刻等,在此基础上对历代帝王陵寝,逐一做详细介绍。

内容推荐

随着我国的先民走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产生了,国家也逐渐形成,墓葬制度日趋完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陵墓有了特定的规制与要求,从陵墓的形状、大小,陵区布局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古时历代相承,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发展历史。

刘庆柱和李毓芳所著的这本《陵寝史话》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历史,包括陵墓、陵园、礼制建筑、人殉与陪葬、陵前石刻等,在此基础上对历代帝王陵寝,逐一做详细介绍。《陵寝史话》对帮助人们了解古代帝王陵寝,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

目录

引言

一 陵寝发展简史

 1陵墓

 2陵园

 3礼制建筑

 4人殉与陪葬

 5陵前石刻

二 传说时代的帝王陵墓

三 商代王陵

四 周代王陵

 1西周王陵

 2东周王陵

 3雍城秦陵和秦东陵

 4齐公陵和齐王陵

 5燕王陵

 6赵王陵

 7魏王陵

 8中山国王陵

五 秦始皇陵

 1陵园

 2陵墓

 3陵园之外陪葬坑

 4陵园之外陪葬墓

 5陵区的刑徒墓地

六 汉代帝陵

 1西汉帝陵

 2东汉帝陵

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陵

 1曹魏帝陵

 2西晋帝陵

 3六朝帝陵

 4北朝帝陵

八 隋唐帝陵

 1隋代帝陵

 2唐代帝陵

九 五代时期的帝陵

 1前蜀永陵

 2南唐二陵

十 宋代帝陵

 1巩义宋陵概况

 2太祖赵匡胤永昌陵

 3仁宗赵祯永昭陵

十一 西夏王陵

十二 明代帝陵

 1安徽凤阳明皇陵

 2江苏泗洪明祖陵

 3南京太祖明孝陵

 4北京明十三陵

十三 清代帝陵

 1盛京三陵

 2清东陵

 3清西陵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人殉与陪葬

人殉约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或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初期。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和永靖秦魏家的齐家文化墓地、内蒙古伊克昭盟(即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的朱开沟文化遗址中均有人殉情况。但这些属于妻妾殉夫的人殉早期形式。人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世界性的。在两河流域苏美尔早王朝和古埃及第一王朝的不少王陵中发现了人殉,或王陵附近发现了大量人殉墓。在我国,殷墟王陵中已普遍存在着人殉,其数量每座王陵少者数十人,多者逾百名。殉人生前大多为国王的亲近臣僚和侍从。周王陵殉人多见于古代文献记载。商周王陵的殉人大多置于墓室或墓道之内。春秋战国时代国君陵墓的人殉现象仍然存在,当时殉死者往往不在主人墓中,而是另筑坟墓,安置于主人陵园之内或其附近。秦始皇陵人殉数量之多堪称中国古代帝陵之冠。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之中活埋的建陵工匠数量惊人。秦始皇生前,后宫妃嫔为数众多,秦始皇死后,她们之中未生育者全部殉葬。秦始皇的子女被殉葬于陵区者也为数不少。汉唐时代,帝陵人殉情况甚少。宋与明清两代人殉之风复炽,如明太祖孝陵殉葬宫妃达38人之多。

帝王陵墓之陪葬墓的.出现,不晚于西周时代。历史文献记载,周文王创设了诸侯陪葬于王陵的制度。如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太公望虽然封于山东营丘,但死后却陪葬于陕西长安的文王陵墓附近。春秋时代,王陵的陪葬墓制度。进一步发展。秦汉时代,帝陵的陪葬墓数量已十分惊人。西汉帝陵陪葬墓数量多、规模大,在帝陵陵区专辟茔地,墓上筑有高大封土,冢旁建有礼制建筑。从汉代开始,帝陵陪葬墓的分布也形成一定章程。陪葬墓的位置,似与帝陵陵园正门有关。如秦汉帝陵陵园均以东门为正门,帝陵陪葬墓多在帝陵以东。及至唐代,帝陵陵园以南门为正门,陪葬墓多在帝陵以南。帝陵陵区之中陪葬墓的这种布局是因陵区仿照京师和皇宫修筑。从西汉首都长安城及其皇宫未央宫的实际使用来看,二者均以东门为正门。唐代首都长安城则以南门为正门。皇帝举行朝仪,文武百官要于大朝正殿的正门之外左右分列。帝陵陪葬墓安排在陵园正门之外、司马道两边,颇似皇帝的朝仪场面。

一般而言,在帝陵陪葬墓中,离帝陵越近的陪葬墓,其墓主人地位越高,反之则地位越低。如汉高祖长陵的100多座陪葬墓中,以萧何、曹参地位最高,他们的墓葬也是距长陵最近的。又如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150多座陪葬墓中,从陪葬墓的分布位置来看,九峻山上的陪葬墓离帝陵最近,墓主人为魏徵、新城公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等,都是地位最高、最显赫的臣子和公主。

能够人葬帝陵陵区的陪葬者,均属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上层人物,但其政治身份不尽相同,他们有的是国家将相重臣,有的是皇亲国戚勋贵。就一个王朝而言,不同时期,帝陵陪葬者的政治身份也不一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王朝的政治历史变化。以汉唐两大王朝为例: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开国元勋萧何、曹参、周勃、王陵等人均陪葬于高祖长陵。及至西汉晚期的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的陪葬墓,墓主或为外戚,或为佞幸,也有妃嫔宫女,其中以外戚最多。李渊和李世民是唐代的开国帝王,与李世民共创社稷的国家重臣魏徵、李勋、李靖、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均陪葬于昭陵。唐中宗定陵的陪葬者已主要为皇亲,此后终唐一代,诸帝陵陪葬墓墓主多属此情况。

帝陵陪葬墓墓主政治身份的变化,反映了古代王朝的一些历史发展规律。王朝建立初期,开国元勋是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因此他们死后能够陪葬于帝陵。王朝进入“守业”阶段后,开国元勋及其后代不少人成了“新主子”的打击对象。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采取联姻的办法,使政治与血缘两条纽带系在一起,这即是西汉中期武帝茂陵陪葬者政治身份的特点。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在皇族中的地位,在宫廷斗争中,往往依靠“国戚”(即外戚),疏远“皇亲”。因此帝陵陪葬者中“国戚”占有突出的地位。西汉晚期,外戚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发展为王莽篡权。唐代最高统治者接受西汉王朝的惨痛历史教训,极力限制外戚势力,帝陵陪葬墓中“皇亲”大大多于“国戚”。这也是汉、唐帝陵陪葬墓墓主政治身份的重要不同之处。

陪葬墓的封土形制不尽相同。保存至今的西汉帝陵陪葬墓,封土大多为“馒头”形(其中有些封土已非原貌),少数为覆斗形,极个别的为“山”字形。覆斗形封土是古代所崇尚的。“山”形封土在西汉帝陵陪葬墓中现有3座:一为长陵陪葬墓的“三联冢”,另外两座是茂陵陪葬墓中的霍去病墓和卫青墓。将封土筑成某“山”之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文献记载,霍去病的坟墓是仿照祁连山修筑的。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与匈奴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把其坟墓修成祁连山形状,犹如为他树了一通光照千秋的丰碑。卫青的坟墓是仿照匈奴地区名山——庐山修建的,这是对卫青在抗击匈奴侵略战争中丰功伟绩的纪念。

西汉帝陵陪葬墓中的山形坟墓,对后代曾产生重要影响。如唐太宗昭陵陪葬墓中的李靖、李勋、阿史那思摩(即李患摩)和阿史那社尔的坟墓,都筑成“山”形。

如果说墓葬封土形状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寓意,那么封土规模则反映了当时的等级制度。古代统治者对不同政治地位的人的墓葬封土规模(主要指高低)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违背规定要受惩处。

帝陵陪葬墓中还有“附葬”。在西汉帝陵陪葬墓中,还可以发现一排排或一组组的陪葬墓封土,其分布颇有规律,它们应属于陪葬墓的附葬。所谓附葬就是子孙从其祖父所葬。如西汉初年的周勃陪葬于高祖长陵陵区,周勃之子周亚夫死于景帝时期,作为附葬,也葬于周勃冢旁。这种附葬制度,在唐代帝陵陪葬墓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被明文规定下来。

约与帝王陵墓设置陪葬墓同时或稍早,帝王陵墓附近还设置了陪葬坑。远在商代,在殷墟商王陵附近就发现了不少以车马为主要内容的陪葬坑。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王陵陪葬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春秋时期的齐景公墓之殉马坑,长215米,殉马600多匹。秦始皇陵陪葬坑规模之大,数量、种类之多都达到了我国古代帝王陵墓陪葬坑的顶峰,汉代继承了这一传统。以后这个制度逐渐衰落,虽然继任的帝王仍为已故帝王陪葬大量金银财宝,但一般均置于墓内,不再于墓外专辟陪葬坑埋葬。P10-14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