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起衰振隋,使日渐没落的大明王朝焕发出回光返照的亮色。
杨雯婧编著的《张居正传》忠实于史实,撷取张居正政治生涯中的几件大事,铺陈渲染,描绘刻画,不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而且揭示了他矛盾复杂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重视制度变革,却又处处固守祖制;他追求务实政治,不屑道德说教,却又事事遵循儒学成规;他以天下为己任,却又贪婪地谋求个人私利。作品不囿成见,不拘一格,使张居正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也使全书增加了浓厚的理性思辨色彩。
“传记袖珍馆”丛书选取了六位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分别是张居正、和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雪岩。这六位人物分别在自己的人生和时代中对为人处事、沟通技巧、事业经营、心灵调节方面有自己的独到心得。这六部传记针对每个人物的不同特点,详细介绍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和所面临政治、历史环境,以细腻笔法、翔实史料揭秘他们如何走出人生困境,如何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何面对人情世故的刁难,如何突破瓶颈,如何实现成功;全方位记录他们面对领导、下属、同事、家人、朋友、对手时精妙的沟通技巧和他们在事业上的管理经营秘诀;细微剖析他们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纠结中如何调节内心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
《张居正传》为“传记袖珍馆”丛书之一,由杨雯婧编著。
《张居正传》讲述了“大明王朝第一宰相”大起大落的戏剧人生!介绍了太后、皇帝、君子、小人爱恨交加的铁血官僚!“改革名臣”诞生在无法改革时代所遭遇的历史悲剧!
第一章 天才少年——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
1.张居正的家族史
2.荆州神童张白圭
3.是何原因导致神童落榜
4.胸怀如此之坦荡
第二章 官场风云——心中抱负无处施展
1.曲折难辨的官路
2.初看官场风云之夏言
3.初看官场风云之严嵩
4.官场之中谁主沉浮
5.满腔的愤慨,于是辞官回乡
第三章 首辅之路——从起初的跌跌撞撞到后来青云直上
1.徐阶用计,严嵩大势已去
2.张居正任教于裕王府
3.高拱和徐阶之间的恩恩怨怨
4.官场之上没有永远的朋友
5.在“王大臣案”中渔翁得利
第四章 帝王之师——兢兢业业为天下培养“明君”
1.以“天心”为自己的心
2.少年君主的爱民爱臣之心
3.一代严母的良苦用心
第五章 重振大明——苦心的经营,政绩斐然的铁腕改革
1.雷厉风行地吏治整顿
2.惩贪污以足民,理逋负以足国
3.为大明制定长治久安的政策
4.成功推行一条鞭法,以猛药治恶疾
5.整顿教育风气,宁毁天下书院
6.独揽朝政大权,屡次遭到弹劾
第六章 用人之道——成大事者,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1.不计前嫌,收服大才之心
2.清除官道上的挡路石
3.造就千古名将戚继光
4.重用大将之才李成梁
5.选用人才一向不拘一格
6.坚决不用顽固不化的海瑞
第七章 宦海浮沉——因“夺情”而引发政治风波
1.父亲的离世
2.周旋于“夺情”和“丁忧”之间
3.被卷入了弹劾的浪潮中
4.陷于“廷杖事件”
第八章 落日余晖——因功高盖主而惴惴不安
1.担任带有荣耀光环的副使
2.“归葬”既风光又隆重
3.皇帝要归政
第九章 猝然离世——一代名臣死后的悲凉之歌
1.带着平生的抱负掩埋于地下
2.政治盟友冯保的悲剧
3.万历功臣人亡政息,家人陷入抄家漩涡
4.被张居正弹劾者得以平反,张居正的心腹一一下台
第十章 为官之道——“救时丞相”背后的玄机
1.隐忍不发,磨炼心智
2.出色的驾驭能力
3.官场上的伯乐
4.雍容进退的洒脱
5.只为官却不为人
6.不检点的个人操守
7.深远影响
4.成功推行一条鞭法,以猛药治恶疾
当时的明朝土地兼并问题非常严重,南方以及西南的很多农民开始起义。张居正清楚地知道阶级矛盾的根源,于是在推行“清丈田亩”的同时又推行了“一条鞭法”。“一条鞭”也被称为“一条编”,也就是将所有的赋税以及徭役全部折合成货币来缴纳。这对于地方官府来说,在征收赋税的方法上就简单的多了。
早在嘉靖年时,一些地方官就尝试过“一条鞭法”的改革,但是当时由于阻力重重,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应天巡抚海瑞和浙江巡抚庞尚鹏的“一条鞭”改革,但是当时的朝廷十分腐败,经常对一些地方官的努力视而不见,并且两人最后还因此而被罢职。
其实,在历朝历代都有过关于赋税和徭役问题的改革,但是最后也都是发展成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宣德年间,江南地区巡抚周忱将原本用米来抵税的方法改为缴纳现银;正统年间,很多地区也都开始效仿这种方法;弘治年间,北方的部分地区也都将银两缴税代替了粮食缴税。可以说,赋税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徭役变革的速度。正德年间,徭役发生了变化,分为了力差和银差两种方式。力差就是用劳动能力直接代替差役,而银差就是用银两来代替差役。而这也正是徭役实行全面货币化的开始。
弘治年间,一些南方地区开始独立出现“一条鞭法”的形式。于是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提出了一些关于改革赋税的建议,内容便是将地方徭役折合成银两,严格按照地方的人口比例,平均分到田赋和人丁上去。而这便是“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
(1)以州县为基础,将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朝廷以及地方所需要的各种经费、全部徭役等所有的赋税全部重新编派,归为一条,全部纳入总收入。这就避免了一些贪官污吏从中作梗,同时朝廷也更容易掌握总体的赋税情况。
(2)过去的徭役征派分为均徭、里甲、杂泛之分。一般来说,均徭、杂泛按丁分派,应役方式也有力差和银差之分;而里甲按户来计征,不役者就要缴纳户银。“一条鞭法”实施后便取消了里甲之役,将全部应征的户银同丁银合并在一起。也就是说,从此以后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而丁的负担也分给了地以及粮一部分。
(3)在收缴赋役的过程中,除了朝廷必需的米麦丝绢仍然缴纳实物以及丁银一部分由人丁承担以外,其他的全部按照田亩来征银。
(4)由户丁承担的所有催税、搬运、伐薪、修路等一律废除。而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万历三年,张居正决定重新召回曾被革职的庞尚鹏,并且将福建选为“一条鞭法”的第一试点省份。当然,这些都是张居正经过再三考虑而决定的。虽然当时福建以及浙江区域由于屡次受到倭寇的骚扰导致很多地方管理散漫,而地主也借机大量地兼并土地,但是张居正却认为,越是这种问题格外突出的地方,施行“一条鞭法”就会越有效。结果张居正的想法真的得到了证实——福建地区推行“一条鞭法”后所收效果十分明显——不仅经济状况得到了缓解,而且福建一带的百姓也开始安居乐业了。
“一条鞭法”在福建地区成功推行后,张居正开始将施行地区逐渐扩大,并安排心腹大臣在江西和浙江地区施行“一条鞭法”,而最终结果也令张居正非常满意。
虽然“一条鞭法”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成功推行,但是这不代表在北方地区也同样有这样的效果。于是,张居正将眼光放在了山东一带。在山东开始推行“一条鞭法”之后,出现了很多的阻力,而且第一年山东的经济就明显的出现了不景气。经过反复的琢磨后,张居正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山东地区的官员们为了维护自己家族在当地的势力以及利益,在“一条鞭法”推行后就百般抵触。因此,张居正用了一些强制性的手段对当地的官员进行打击。最后,在张居正的反复打压与规劝下,山东巡抚李世达下定决心配合张居正在山东施行了“一条鞭法”,而最后收效也非常显著。
由于张居正强烈主张在各地区都开始实行“一条鞭法”,所以最后“一条鞭法”终于在全国各地开始广泛推行。而张居正的这一政策对赋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主张将赋税全部折合成银两,徭役也折合为银两,然后两者一起征收。如此一来,就使得整个赋役变得清晰简单起来了。
张居正在明朝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财政和经济方面的成效是非常巨大的。《明实录》中有记载,由于当时张居正的改革,朝廷国库里的粮食吃几年都没有问题,而存下来的银子有四百万两之多,成为了万历年间明朝最富有的几十年。显然,这些大部分都是张居正的功劳。
5.整顿教育风气,宁毁天下书院
在进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之后,张居正又将眼光放在了教育上。当时教育领域的风气可谓是乌烟瘴气,学生私自贿赂教员,而教员不负责任的同时也非常不自重。这导致很多人开始将名利作为目标,私下为了仕途走贿赂捷径的人越来越多。如此一来,致使学子们不再追求学业,都只是一心想靠走后门进入官场。而一些官员也为了自身利益开始纵容并接受好处。张居正对这种现象感到十分头疼,他认为官场之中的腐败,根源就是从教育开始的。如果想要彻底地杜绝这些现象,那么就要用强硬的手段进行教育风气的改革。
万历三年五月,张居正向神宗皇帝上书,强烈要求“整顿学风、重振人才”,并且请旨要求将教育系统的官员一律换成品行端正、博学多才的官员;要求负责监督教育的官员,要经常亲自到一些州县去考察,广泛地提倡孝道,推举清廉作风;要求学子应该好好读书,不能结党营私,而且不能谈论国家之事。
对于教育方面的改革,张居正还制定了非常严密的条例:
(1)在改革实施以后,各个省负责监管教育的官员都要亲自带领着教员与学子将平时所学习的课程进行探讨,这样就可以满足朝廷对人才的需要;教员以及学子不允许在府学、州学、县学之外的地方私立书院,更不能结党营私,召集一些无用之徒,谈些与学业无关之事;不能妄想走捷径行贿赂之事。
(2)如果教员以及学子在平日里荒废学业,买通官府假公济私或者包揽官司、行为伤风败俗者,一旦证据确凿,不管平日成绩怎样出众,立即开除,朝廷不再录用。
(3)关于朝廷以及国家的弊端,民众都可以直言进谏,但是学子们不能发表任何观点。
(4)各省专管人员,要在朝廷的指示下开办学校,不能越职越权,更不能利用任何理由以及借口为自己谋取利益或者拿到好处为别人谋取官职。
(5)各省管理教育方面的官员,每年都必须亲自前往所管辖的地区做考核,考核结果必须真实上报给朝廷。
(6)在每年的考核过程中,书院的教员以及生儒必须严格地监督,不能出现私自包庇的现象。一旦出现碌碌无为、荒废学业者,立刻开除,不得纵容。如果被开除的学子传播流言或者想私自进行报复,那么就立即查出证据,交由朝廷严惩。
(7)学子文理不通者,考试不及格者,接受助学银有超过十年以上者,全部派到周围地区衙门充当胥吏;接受助学银有六年以上者,派到本地衙门充当胥吏。
对于张居正拟定的这些条例,神宗皇帝十分赞成。因此,神宗皇帝立即下旨,要求相应的部门按照这些条例进行。如果有不按此执行者,立刻罢黜,而且绝不能徇以私情。
张居正想彻底改善教育体系,但上面的措施却明显力度不够。于是,在万历七年正月,张居正再一次上奏要求整顿教育界的风气,而这次的手段更加严厉了——张居正要求全国的私立书院都要彻底禁止开办。因为当时张居正得到了可靠的消息,据说有一个名叫施观民的人违背了朝廷的旨意,私自开办了学院,并且利用机会为自己收敛财富。而张居正也借此称私自开办的学院都普遍出现了这种徇私枉法的行为,因此所有私人建立的书院,全部被查封。同年的七月和十月,张居正又两次下发公文——不许私人创办学院,一旦发现立即严惩不贷。接着,神宗皇帝下达旨意,取消了全国64处学院,很多在历史中非常有名气的书院也在这个时候终止了教学。当时的张居正在推行政策时,非常独断专行,以致张居正的这些做法遭到了很多读书人的反对。而其中,一个名叫何心隐的人反对得最为强烈。
何心隐原名叫梁汝元,是江西永丰人士。王艮在开创泰州学派之后,喊着反潮流的口号,要将泰州学派发扬天下。而何心隐当时非常配合地走南闯北,聚集一些群众来听他讲学。显然,他的行为违反了朝廷“不许群聚徒党”的规定,并且他还经常在讲学的过程中出言侮辱朝政,于是湖广巡抚在上报朝廷之后将其打入了大牢。
有记载称,何心隐还曾大言不惭地说,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专制独权,一手遮天,他一定会到京城广传言论,势必将张居正从高位上拉下来。张居正在听说了此事之后就下令逮捕了何心隐,而一些官员为了讨好张居正,便将何心隐杀死在了狱中。
在当时还有一名泰州学派中的思想家李贽,他写了一篇名叫《何心隐论》的文章,文章中赞颂了何心隐的作为,同时也间接地批判了张居正的过失。该文章中这样写道:人莫不畏死,公独不畏死,而直欲博一死以成名。公今已死矣,吾恐一死而遂湮没无闻也。今观其时武昌上下,人几数万,无一人识公者,无不知公之为冤也。方其揭榜通衢,列公罪状,聚而观者成指其诬。非惟得罪张相者,有所憾于张相而云然……而成谓杀公以媚张相者为非人也。
P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