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溪忆旧(台北市无锡同乡会无锡乡讯选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无锡历史文献馆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无锡历史文献馆编著的《梁溪忆旧(台北市无锡同乡会无锡乡讯选萃)》是忆旧性散文集。台北无锡同乡会自上世纪60年代创办《无锡乡讯》,副刊中多收录回忆故乡无锡风俗、小吃、景致、名人顾踪的小文章。本书文笔闲散,用词典雅,具有文化底蕴,较为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无锡城乡的风貌。因本书多以孩童眼光再现故土,具有《城南旧事》之闲淡追忆的韵味。

内容推荐

无锡历史文献馆编著的《梁溪忆旧(台北市无锡同乡会无锡乡讯选萃)》刊录的文字大多出自旅台同乡的回忆,而回忆难免与事实有偏差和模糊之处,再加撰稿者认知和感情上的亲疏好恶,书中的这些记述或许与史书记载有出入。而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之间有交流合作也有意见纷争,对相关史事、人物的认识和表述也有很大差别,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特别加以留意。至于因为两岸的隔阂,音讯阻断,有些在台同乡误以为在“文化大革命”和城市大规模建设中已经被破坏拆除的文物古迹,其实得到了保护和修复,至今完整留存并焕发神采,在寻访中对照阅读或许可以带来更多的感受。所有这些,相信广大读者自会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做出自己的辨析和判断。

目录

第一篇 古城沧桑

 专诸塔的沧桑/孙与龄

 八十年前故乡城南述旧/方永施

 家乡无锡的“小南海”/方永施

 京剧“草台班”在东河头巷/张我佛

 南门二下塘忆旧/方永施

 崇安寺风光/崇安散人

 拱北楼沧桑/仇兰华

 忆无锡普仁医院/过定和

 无锡的孔圣庙/中 勋

 无锡北大街/中勋

 梅园追忆/秋心

 林则徐游惠山/翟国璋

 华孝子祠/农吴

 华藏寺记游/辛丑

 安阳山忆游/一鸥

 太湖纪事三则/黄宗汉

 上方山的地址何在/崇安散人

第二篇 人物摭抬

 孙继皋状元的轶事/中 勋

 江苏都督程德全埋骨峄嶂山/庄炎

 楚秀峰故事四则/一萍

 乡前辈廉南湖与吴芝瑛夫人/冰一

 吴稚老轶事种种/无是斋主

 先贤吴稚晖妙语记/张我佛

 吴稚老鬻书有道/胡开诚

 吴稚老耳高于眉名扬四海/晓风

 稚老晚年/吴延环

 吴稚老不识印象画/二泉散人

 纪念一代师表顾述之先生/言卓君

 秦毓鎏与俞复/周道

 钱基博与《无锡光复志》/冯丽蓉

 毕庶澄其人/胡汉君

 瞎子阿炳/崇安散人

 无锡两位大名鼎鼎的小人物/仇兰华

 缪斌的绝命诗/仇兰华

 薛学津、薛学海、薛寿萱——吾家薛氏三兄弟/薛慧山

 也来谈谈薛氏三兄弟/弘农氏

 钱海岳独力修撰《南明史》/林载爵

 大艺术家陶寿伯先生/言卓君

 丁熊照先生自述/丁熊照

 谢锡荣临年被戮/石怆

 壮烈无匹的邓静华/佚名

 记北伐后抗战前无锡十位县长/钱汝侃

 抗战时期无锡“维持会”与伪县长/石 怆

 抗战八年无锡六位地下县长/黄钟

 范惕生与徐渊若/周道

 无锡八怪/张我佛

第三篇 乡民生活

 民初故乡生活琐记/方永施

 无锡人爱吃“泡饭”/张我佛

 记民初迄抗战前的黄包车/一 民

 听松园文丐背古书/石 田 

 三姑六婆中的牙婆“捉牙虫”/张我佛

 民初景色/张我佛

 家乡食用的鸡鸭鱼肉/中 勋 

 无锡的画舫/丁仲涵

 八士桥的灯戏——采茶灯/过启新

 故乡风物忆庙戏/柏龄

 记无锡沿湖渔民的演剧酬神/秋心

 地方小曲——无锡景/黄宗汉

 戽水与“喊桑”/秋心

 牵砻山歌/李勋

 无锡的“老八谢”庙会/沈荣源

 参加大老爷出会的回忆/武陵

 无锡看出会/邹人杰

 谈故乡的斗蟋蟀/言卓君

 草台班京戏后台上的窥探/张我佛

 老虎灶·茶担·浴锅/邹人杰

 茶担、六苏班及其他/归山老农

 花扎店与账房老爷/崇安散人

第四篇 风俗点滴

 无锡岁尾年头的风俗习惯/思 明 

 写春联/慕鸿

 恭喜发财话元宝/枕石

 谈压岁钱/安阳山农

 张大帝吃冻狗肉/笠 田 

 清明时节忆往事/无可

 清明时节忆宗祠/行素

 端阳杂谈/锡山逸士

 端阳采药草——农家在夏秋间的最好饮料/王迹

 端阳悬挂钟馗像/邗沟老农

 供大老爷与悬挂大老爷灯/邗沟老农

 故乡的中元节/秋心

 “过七月半”与“提监”/任湘蓉

 放焰口与茄饼/一鸥

 故乡的重九节景/冰一

 冬至忆故乡/晓风

 冬至阳生春又来/佚名 

 腊八粥和年浆粥/梁溪渔隐

 岁尾年头忆“乱里”/斗山樵

 娶个老婆好过年/天刚 

 送灶神/西郊人

 除夕店家收账忙/思明 

 谢南方/安阳山农

 喊火烛/一涵 

 题主/无 可

 回煞/邗沟老农

 转十乘——故乡丧事中的缛节之一/淡如 

 赤脚黄二相公/中勋

 无锡乡间“抢抛粮”风俗/言卓君

 赶角场/郊农

 起殇/黄宗汉

 请门臼姑娘/凤子

 故乡婚嫁旧俗/曲 翁

第五篇 乡土特产

 无锡名产——水蜜桃/郊农

 大孙巷的四角菱/吴会

 大浮杨梅/严则

 故乡土产——枇杷/大孚山民

 惠山名产——桂花栗子/雪 明 

 无锡东乡特产——三白西瓜/郊农

 惠山青蚕豆/石 田

 谈梁溪玉爪蟹/震遐

 鸿山花红/中勋

 甜芦粟/黄梁

 石塘湾的青皮绿肉香瓜/陈子平

 太湖名产——白鱼和银鱼/志全

 故乡土产——松菌/冰一

 村前黄雀/中勋

 盛岸里的腐乳/野禅

 甘露荸荠荡口藕/吴中秀

 无锡出产草席/丁仲涵

 双河上的竹器/秋心

 陈果夫先生与惠山的大阿福/二泉散人

 无锡油面筋/老圃 

 故乡特产黄草布/南乡人

 无锡肉骨头与馄饨的源流/崇安散人

 漫谈家乡的年糕/崇安散人

 崇安寺的小吃/梁溪白氏

 再谈无锡崇安寺的小吃/钱汝侃

 怀念家乡的几种点心/钱汝侃

 应时食品玉兰饼的做法/崇安散人

 名菜葱烤鲫鱼的来源/张我佛

 全竹制馄饨担/张我佛

第六篇 艺文选萃

 孔子诞辰纪念辞/钱穆

 正视历史·胸怀中国——告别七十五年教学生涯的一堂课/钱穆

 论权力的腐蚀/许俾云

 我读《心经》/过立先

 《三笑姻缘》中华鸿山的考证/浦士英

 梁溪联话/弘农氏

 女书家徐兰英/秋心

 白云堂对联/瘦竹

第七篇 旧事杂俎

 记杨墅园宋帝庙——农历二月廿八大节场/杨墅园人

 无锡唯一的岳庙/秋心

 我吃过真正的满汉全席/张我佛

 三块石头光复无锡的秘辛/钱汝侃

 敦厚的河南人/张我佛

 抗战与我/张我佛

 敌伪特工站脱险记/崇安散人

 大象舍身救主/张我佛

 大夏大学掩护了我的救国工作/姚冬声 

 记九曲湾百丈里歼寇战/钱汝侃

 记璜塘大战/钱汝侃

 英国“威尔斯太子号”沉没记/张我佛

 缅甸第一面国旗/张我佛

 故乡的三教九流/方永施

 上海锡金公所——无锡旅沪同乡会的前身/崇安散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在抗战期间,他虽然在伪组织任高职,但暗中与重庆方面仍有联络,不过是与戴笠直接联络而不经过其他人,所以别的人都不清楚,一口咬定他是汉奸。

有一段时期,他到日本去试探中日和解的条件,那时日本首相是小矶国昭。缪斌去时,日本方面以国宾的礼节接待他,以后由于小矶国昭内阁垮台而没有进一步发展。他凭什么资格与日本谈和,日本政府凭什么理由肯以国宾礼接待他,始终是一个谜(见金雄白所著《汪政治的开场与收场》)。

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名叫坚白,小的名叫坚刚,小时候常到我家来玩。缪在南京时,暗地里将两个儿子送到后方,参加抗日工作。老二在桂林加入空军,在一次日机空袭时被炸毙。

我有位亲戚,抗战时在上海一带从事抗日的地下工作,遇到事情紧急时,常常到他上海公馆里避难,以后戴笠搭乘飞机撞山失事,他告诉我亲戚,说他此生完了,因为他和国府①联络只有戴笠一个人知道,别人都道他是地道的汉奸,百口莫辩。纵有文件可以证明,也无人相信,后来果然获得枪决的下场。

缪斌是位孝子,他尊翁缪建章先生在北伐期间逝世,看不到他儿子飞黄腾达,而且在孙传芳治下,时时担惊受怕,没有过过安宁的日子。缪斌显达后,体念父亲当年的心情,于心不安,以后每逢过年过节或生死忌日等,只要有藉口,就必定诵经礼忏加以追荐。对母亲更是百依百顺,其母亲虽出身寒素却很识大体,而且爱惜物力,不以富贵易操。举例言之,她以太夫人之尊,常常到码头洗衣服。有一次看到有人杀青鱼,将鱼肠抛弃不要,她捡回去,别人笑她寒蠢,不懂享福。她说自己出身贫寒,深知爱惜物力是一种美德,从不暴殄天物,拿回人家抛弃物,依我现在的环境,决不怕人笑我贪小利,这是惜福之道。笑她的人,自己觉得脸红。听说缪坚白兄现在上海卓然有成,恐与祖母惜福有关。

我家隔壁的邻居是华寿嵩先生。华先生原来并非二下塘土著,而是后来搬来的。我家隔壁原来是一片桑园,华先生购买下来,盖了两层楼洋房,楼面朝南,冬暖夏凉,房子的格局也很好。记得他搬家来请四邻时,我也去参加,屋内挂了当代名人的字画,包括国民党内元老和军界要人的亲笔字画,很够气派。华先生是交通界宿耆,在台湾做过“交通处”处长,《无锡乡讯》上常有介绍他的文章,人挺和气。1951年,我在台湾担任“司法行政部”主任秘书时,曾到他台北寓所拜访过一次,以后很少往来。他在台湾也是名人之一,现在在美国,好像很信仰基督教。

(三)

在华家的隔壁,隔开一条小弄堂,是王家,以前做包头生意的,我们都叫他王包头家。他家女儿王翠英,也是革命人物,在西北与西北军将领高桂滋结合。有一次高桂滋到岳家来大请客,很风光。

王家对面是尤鸿初家。尤先生在上海做生意,房地产很多,还出租房子。租户周老先生,就是教缪斌古文的。他的儿子名叫周彦人,不太肯读书,初在初中时功课很好,周家伯母一定要我指导周彦人,可是劳而无功。他对技艺表演却很在行,抗战时在张雪中将军部下当文工队队长,很得军中好感。

在靠近便民桥畔一家姓徐,是锡匠。他儿子名叫徐泉庆,读书不成,去从军,在八十八师积功升做排长。“一·二八”上海事变,我军进攻虹口日军司令部,他身先士卒,不幸中机枪阵亡。在他阵亡的那天晚上,他祖母得了一个梦,看到他满身鲜血地回到家门,扑在祖母身上大哭。第二天他祖母来我家,谈起此梦,心里郁郁不乐,我母亲还劝她不必挂心。哪知隔了几天,军方通知送来了,才知道他已殉国,成为烈士。

同在徐家那边有一家姓过的,做米行生意,大儿子名叫过荣贵,小儿子名叫过荣春,女儿的名字忘了。过荣春头生得特别大,我们叫他大头,常随着他哥哥和同伴小孩玩。有一次在南水园①城头玩放风筝,水园外城墙边有一块平台,正是放风筝的理想地方,他玩得得意忘形,在拉紧风筝线向后退时,一足失空,在城墙上掉下来,当场死亡。到抗战时,日军攻破无锡城,他妹妹未及逃出,日军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她不幸为日军所追逐,脱身无计,自投三下塘河内殉节。此家颇多不幸,但出了一个烈女,也是不幸中的光荣。

我家对门是刘览庭兄家。他祖父是开纱厂的,早已过世。祖母精神矍铄,我们叫她亲奶奶,每天总有半天时间来我家串门子,我少时曾学过木炭画,曾为她绘过画像。览庭兄的尊翁顺清先生做各种生意,投资丝厂,做花边,做腊肠衣等,环境不错。览庭兄年轻时,不太喜欢和同伴做无聊游戏,终日在书房里读书、写字,尤其喜欢诗词,在我们同时那伙人懵懵懂懂时,他已精研《白香词谱》和《六朝文絮》。以后他一直向诗词发展,在古文尤其骈文方面有相当成就,编了些书籍,是出名的文人。

靠希夷道院巷口的朱龙湛兄家,是唯一的缙绅之家,他们世代簪缨。其祖父春泉公是名医,尊父朱梦华先生是著名文人,书、诗、画三绝。我在乙种实业学校读书时,他担任导师,循循善诱。记得他对每一位学生都有评语,他对我的评语是:“蕴玉在山,宝光未发。”期许很高,可惜我不能如其所望,不胜惭愧。乙种实业校址是在旧学宫内,进门有泮池,上面还有两座小桥。以前人进学,都叫人泮,因此学校办了一种刊物,名叫《泮藻》,朱老师常有文章发表。当时校长名邹同一,很出名,是难处的人,但对朱老师却特别敬重。以后荣德生先生请朱老师到梅园豁然洞读书处主讲文史,很得学生爱戴。他曾仿《清明上河图》,绘无锡民俗长卷,很多名人题咏,极为名贵,报上曾加以介绍,“文革”后不知是否还保存在。

龙湛兄颇具家学渊源,又兼天资聪明,再加本身力学,成就非凡,书宗“二王”②,得其神髓,绍兴兰亭书会聘请他做顾问。在画家中和齐白石的小公子齐良迟南北齐名,合称“南朱北齐”,是标准的才子。不仅如此,他对经济有独特的研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指导教授,美国到大陆研究经济的研究生,由他指导。他是二下塘邻居中杰出的人才。

在此少少的二十二户人家中,出了真相未明的汉奸、政坛的名人、烈士、文人、才子,真可说是毓秀钟灵,人杰地灵。可惜也出了一位贪吃懒做、吸食红丸的不上进人,名叫蒋延根,佛头着粪,未免美中不足也。

只是此一段街坊,已成过去,仅能从追忆中略记一二,以提供后人作为参考了。

P13-14

序言

台北市无锡同乡会是去台无锡同乡的联谊团体,20世纪50年代成立,联络在台同乡,互通声气,密切感情,以团体的力量维护同乡的合法权益。它还设立教育奖助金,对同乡子弟进入大学、高中、高职、初中学习实行奖学、助学;辟建公墓,供在台去世的同乡营葬。1969年5月,同乡会创办《无锡乡讯》,作为会刊,以报道会务、沟通乡谊、保存文献、激发思乡爱乡之情为宗旨。《无锡乡讯》对开四版,由钱穆先生题写刊名。稍后正式建立无锡乡讯杂志社,刊期也由开始时的不定期刊、一年六期发展为月刊,迄今已出刊500多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特别是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旅台无锡同乡陆续回乡探亲访友,开展两岸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无锡乡讯》、同乡会所编《无锡文献丛刊》和在台无锡籍人士的著作也相继携带回家乡,引起无锡地方文史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无锡乡讯》,内容丰富,样式活泼,多有史志所不载的地方历史掌故,富于可读性、趣味性,尤为人们所喜爱。无锡市历史学会、太湖文化研究会、梁溪书会都曾有人将其复印,装订成册,以供传阅。

2012年“九二共识”20周年,台海两岸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在征得台北同乡会同意后,无锡历史文献馆着手将《无锡乡讯》副刊中有关无锡名胜、古迹、人物、事物、物产、习俗等的记述、回忆,辑录出来,编印成书,以便更广泛的传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梁溪忆旧》,就是台北《无锡乡讯》文摘的精编本。本书共收录文章、资料155篇,40余万字,依类相从,分成七编。文章出自多人之手,又加时问跨度前后有数十年之久,尽管文字修短不一,风格各异,且语境和行文与大陆有所不同,但饱含其中的浓浓思乡之情,依然能时时叩动人们的心弦。透过这本穿越历史烟云的书卷,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真切的乡情。旅台无锡同乡大多是在40年代末去的台湾,到世纪之交时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很多青春勃发的年轻人如今已年届耄耋。身在异乡,最让他们魂牵梦萦的,正是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人旧物以及牵动儿时记忆的独特民情风俗。因而,在他们的心头和笔下,浓得化解不开的还是那份对故土的眷念。《崇安寺风光》中对过福来馄饨、高顺兴面肴的记述,《北大街》对三阳铜柜台、同丰石库门的描写,以及无锡面馆的厚道、无锡灯戏的精彩,等等,无不饱含着羁旅海外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无论是乡土特产还是民间习俗,从菱角、香瓜到腐乳、玉兰饼,从过年节到看出会,他们常常以海外所见与家乡相比较,更反衬出家乡物产的丰富和乡情的淳朴,而其中流露出的怀旧和思乡之情,也特别让人感动。  .

——散落的史事。出自旅台无锡同乡的这些文字,都为作者的亲历亲为,所述也涉及无锡历史上的一些人一些事,而因为年代的久远、人物的凋零,或者因为空问的隔阂、情势的忌讳,有的已经逐渐湮没,不为人所知晓。通过在台老一辈人的回忆而记写下来,可以还原某个人物、某段史事的真相,弥补史乘记载的缺失。不仅吴稚晖、顾述之这些知名人物的逸闻趣事,而且号称“无锡八怪”的呆头阿二、直脚汀保等曾经在无锡家喻户晓的人物,也以其独特的性格和作为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过定和女士对普仁医院的回忆,精细入微,而且“散发着浓郁的故乡情,温馨的师生缘,以及慕亲思亲的真情至意”,读来对李克乐、刘贤德等人知见其人、如闻其声。张我佛在抗战中担任特工工作的回忆,讲述了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故事,生动而形象,也可以补充那段烽火岁月的诸多历史细节。

——悠远的文化。历史上那些人和事之所以让人记得,那些礼仪和行为之所以相沿成习,是因为它们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画舫船菜、演剧酬神固然是文化,送灶神、请门臼姑娘也浸染着地方文化的因子。浦士英通过《三笑姻缘》对华鸿山的考证,既还原了华氏几代人为官治学的历史故实,还广征博引,描摹明清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全貌,因为与历史故事结合在一起,读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弘农氏的《梁溪联话》共计67篇,记录了无锡名胜、古迹、祠庙、宅第等的楹联,堪称淹博。书中仅选录其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弥补现有著录的佚失,订正有关撰联者、张挂地和文字的某些讹误。唯其有历史文化与那些具体的人、事、物相结合,与回忆者的经历相结合,这些回忆文字才充满情思,富于乡土味,堪称海峡彼岸绽开的吴文化奇葩。

——闪光的睿智。本书编辑中还特意选录了几位无锡籍杰出学人的若干评论文字。钱穆的《孔子诞辰纪念辞》,篇幅不长,但视野弘阔,不仅贯串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而且以孑L子与释迦、耶稣、穆罕默德相比较,阐扬儒学的思维蕴含,多有发人之未发。他的另一篇《正视历史‘胸怀中国》,是告别75年教学生涯的最后一堂讲课。虽说是“随便谈话”,但从宋代的新旧党争、君臣关系,一直讲到理学、史学研究,多学科贯通,体现了这位大家治学博大而精深的智慧。书中所收《丁熊照先生自述》,作于40年前,文字质朴平实,高度概括了这位爱国实业家数十年的奋斗经历和体会,值得今天每一个从事工商业投资经营的人一读。

《无锡乡讯》刊录的文字大多出自旅台同乡的回忆,而回忆难免与事实有偏差和模糊之处,再加撰稿者认知和感情上的亲疏好恶,书中的这些记述或许与史书记载有出入。而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之间有交流合作也有意见纷争,对相关史事、人物的认识和表述也有很大差别,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特别加以留意。至于因为两岸的隔阂,音讯阻断,有些在台同乡误以为在“文化大革命”和城市大规模建设中已经被破坏拆除的文物古迹,其实得到了保护和修复,至今完整留存并焕发神采,在寻访中对照阅读或许可以带来更多的感受。所有这些,相信广大读者自会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做出自己的辨析和判断。

一个甲子之前无锡的生活场景,通过旅台无锡人饱含乡思的笔墨记录下来,如今读来尤觉宁静安详、纯真善良。如今,笔录者中的多数人已经故世,而那些刻录在他们梦境中的场景,也已随同他们的离去而消散,只有刊载于《无锡乡讯》的这些文字却可能继续流传。无锡,现在已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众多的各级各类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展示这座城市的久长历史;不仅有无数的遗址故迹,可供人们瞻仰、凭吊、研究;也不仅有诸如泥塑、刺绣、锡剧、吴歌等文化遗产,依然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还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属于无锡的那种人文风韵,渗透于人们衣食住行、交往活动中的气氛、情趣,也是文化名城的构成部分。它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但终将以乡土文化的丰富形态而传承将来,给生活于这片土地的“无锡人”以无形的熏陶。

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因为融会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充满无穷的活力。但愿这本《梁溪忆旧》所记录的无锡风韵,以及人们在阅读它时所生发的认知和感悟,能为两岸统一和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凝聚一种正价的能量,并汇人奔腾前行的历史潮流。

后记

台北市无锡同乡会编的《无锡乡讯》,通过两地粥会的交流,传回家乡无锡,那些有关地方历史掌故和乡俗民情的回忆文字,受到无锡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关注。其中很多篇章与内地多年来征集、辑录的“亲历、亲见、亲闻”的文史资料,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中间富于资料价值的文字整理编辑成书,可以起到保存史料的作用。而一些饱含思乡之情的文章,对于经历和没有经历过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人来说,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不无认识启迪和感情交流的意义。这正是本书编辑的初衷。

为此,自2012年下半年起,有关同志将《无锡乡讯》第l至第500期的相关内容加以复印,分类剪贴,计17类近70万字。第二年上半年着手进行编辑,整理为7类,40余万字。期间,由太湖文化研究会浦学坤会长与台北市无锡同乡会联系,得到认可,授权在大陆出版发行。下半年录入、校订,编排成书。《无锡乡讯》为繁体字竖排的报刊,此次编印改为规范字横排,版式及标点符号做相应调整。编辑中保持文章原样,只对分期连载的标题、序号,根据出书的要求做了适当改动,有关国共两党、海峡两岸政治术语的不同表述,为避免误解而略有删改;有关纪年、计量单位、数字表述等统一加以规范,个别误植字、通假字径直做了改正。

本书编辑过程中,于芷先生做了大量的整理、编辑和校订工作;汤可可、赵承中为本书选配图片,参与版式设计;徐剑青支持原件复印并提出有益意见。文字的录入和排版,由顺辰图文社冯兰完成。苏州大学出版社金振华、董炎一一校勘核对,订正差错。限于经验和水平,编辑中仍存在种种不足,恳请海内外读者多多提出批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