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最后的状元相国(陆润痒)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高小平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陆润痒,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状元,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光绪庚子(一九00)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狩,达行在,代言草制。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谥文端。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然馆阁气重,干禄之书耳。曾主讲上海橤珠书院。卒年七十五。按海上墨林作辛亥后五年(一九一六)卒,年七十六。高小平编著的《中国最后的状元相国(陆润痒)》讲述中国王朝社会最后一个坚守者的精彩故事。

内容推荐

高小平编著的《中国最后的状元相国(陆润痒)》,不是史,也不是人物传记。读这本书,更多的是看尽机关百态,感受时世变迁,研究政治行政。或许比起读一般的历史来,会有别样的体验。

本书讲的是晚清一位状元大学士、末代帝师的事。他致力于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曾经与张謇同时创办了大型企业,筹资建设沪宁铁路;他致力于维护中国的统一,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他致力于推进政治和行政革新,参与了清末“官制改革”方案的设计;他致力于培养人才,改进官员考核方式,协助张之洞创办三江师范学堂;他致力于帮助维新人士梁启超获得平反,从日本返回祖国。他对改革的态度是“成规未可墨守,新法斟酌行之,研求国内历史,以为变通”;他提出“顺直联动”的思想,在北京与周边省份之间建立用人、行政的合作机制;他是个清官,把钱财看得很淡,以“和、易”二字保廉洁;他做人、做官、做事,对人、对己、对朋友,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变通;他虽贵为三朝元老、当朝一品,但不摆老资格,始终像个刚出道的秀才,兢兢业业,忠于“当差”的职守;他对人文、历史有着精深的造诣,作为晚清最有成就的书法家,与翁同龢、刘春霖并称为“三绝”……

张之洞在临终前写下遗嘱,推荐他为预想中的君主立宪国家的首任总理大臣、最高行政长官。

他就是大学士陆润庠,中国最后的一位状元相国。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介绍陆润庠为官、做事的情况,下编介绍陆润庠为文、做人的情况。每一章后面有一段作者的点评。书中大量的插图,为陆润庠的书法作品。

目录

引子

绪论 40年官场人生与150年前的中国

上编 为官做事

 第一章 状元文研究养老策同治末中兴选良才

 第二章 反卖国四度上奏折实无奈中堂气吐血

 第三章 两状元发展民族业建铁路试图靠市场

 第四章 戊戌年变法遭失败八国军侵京方撤离

 第五章 如椽笔写就变法诏旧制度尚有希望否

 第六章 改官制行政开新路张之洞举荐陆总理

 第七章 裁机构如何减官员陆大臣带头先下岗

 第八章 大理院法部纷争起都察院废留孰是非

 第九章 江苏省险些被分解众京官奏上收成命

 第十章 为国家办校出大力帮筹款甘当幕后人

 第十一章 管吏部致力改制度重考核公开评政绩

 第十二章 用官吏量才定标准选人才讲求心术正

 第十三章 当京官惩贪保民生治京城顺直搞联动

 第十四章 定细规抓住真不放下猛药禁烟见成效

下编 为文做人

 第十五章 好性格简约重廉洁乐帮忙办事不收钱

 第十六章 讲规矩书法得真传馆阁风堪称又一绝

 第十七章 率性人喝酒误大事人缘好逢凶化吉祥

 第十八章 永乐典抢救得保护图书馆收藏古善本

 第十九章 主考官科举再选才刘春霖成为末科元

 第二十章 赛金花亲家狭路逢老夫子如何处命案

 第二十一章 周树人杂文引深思不靠天救济靠制度

 第二十二章 北京城唯一留书院状元郎知恩送牌匾

 第二十三章 同乡人遇难伸援手讲策略不失有原则

 第二十四章 世纪谜光绪为何死敢担当诊脉直表白

 第二十五章 梁启超流亡在海外陆润庠助他得平反

 第二十六章 帝王师最后过把瘾减机构裁员节开支

 第二十七章 公休制确立国际化宣统帝放假休一天

 第二十八章 爱京剧听戏比人生写楹联落笔讲意境

附录一:陆润庠状元文

附录二:陆润庠任职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细察周代有关养老的方针、政策、策略,我认为主要是解决好老人的衣食等温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更高一些的要求。

要让老者穿有帛,就需要赋予养蚕种桑的承担专门责任;要让老者食有肉,就要使喂养猪鸡有一定的规模。周代养老的方针、政策、策略的基础内容便是如此。

我曾研读《诗经·豳风》,其中记载了这样的美好景象:人们手执深筐,纺棉装丝,制成衣裳;酿成春酒,佐以羔羊,有吃有穿,延年益寿。这里虽然不是专门讲养老的事,但包含了与养老有关的丰富思想——这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风尚,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因此,为了使制衣的人有布料,不仅要让种田人懂得辨别种植什么样的作物适合做布料,还要培养精于织布的女工。而要利用好丰厚的自然物力,使其能不断增长供给,我们就要按照事物本来的内在定律办事,这可以到民间去访问长者老人(获知)。考究制作精良之衣,准备精美之食,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包括传承制丝织布的技术,也包括经常对老人保持尊重。

我下面再试从文王治理岐山这个地方的经验,来分析、观察和学习其养老的政策。文王治理,在养老这方面,首要是解决老者之所急需——穿衣、吃肉的问题。

单布做的衣服,适合夏天、但不适合冬天,所以仅靠织布不可度年;皮做的衣服,适合穿在外面、但不适合穿在里面,所以即使把供奉的祭品全都用来做皮衣服,也不能使所有人能温暖过冬。要让老人们有帛可衣,必须发展生产。平原和山上都种上了桑树和其他各种杂树,让桑叶供给养蚕,长成材的树砍伐后整车整车地运出去,将蚕茧缫丝,将树皮做成麻,人们才有得穿。要解决穿衣和吃肉的问题,必须勤于这些事。

粗茶淡饭并非不可吃,问题在于老人的牙齿和肠胃都退化了,容易哽噎,也不好消化,如果吃粗粮就一定要煮得烂些。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有所备,有备才能无患。麋鹿当然好吃,但来自野外芦苇滩涂,不可能经常供应。要使老人常常有肉可食,还得发展人工养殖。不管是来自野外的还是家养的,也不管是陈设筵席还是家常便饭,以及为了披蓑戴笠,需要割草放牧,等等,都是一个道理——要有所储备。

再进一步讲,种桑养蚕,制丝织布,不仅需要勤劳尽职,还要讲究合理布局。高树适宜种植在开阔的地带,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在树下种的庄稼,因此以五亩大小的空地为宜。桑树在春天枝叶繁密,怎么充分利用桑叶,要垒出矮墙,以免在采高处桑叶的时候不至于因为爬树而摔下来。妇女在夏日里纺线织布,人要休息,可以使织机不空,搞轮班,这样效率才高。要真正使养老政策得到落实,做到“衣帛足”,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同理,养鸡和猪,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要让其繁衍生息,供人进食,必不能错失时节。根据夏正之册记载,老鸡孵养小鸡,宜以五只一起养,最为经济。又根据《尔雅》记载,成双成对养的猪,其猪崽才众多。有关食奉献给老人,使老人怡心,其实最重要的是让老人看到后辈会劳动、有技能。

所以,可以从穿有衣帛推论老者何以欣然而乐。但是,尊长之愿望,不仅在于解决温饱问题,还要体现到教育和鞭策晚辈上,使他们担负起生产的任务。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老人们或在夕阳下欣赏美景,或在树荫下纳凉,看着晚辈们忙了一天把劳动工具收拾完毕放到墙脚,看着背负桑木的人们伴随黄莺的啼叫声回家,看着养蚕的人们带着蚕宝宝茁壮成长的喜悦感和成就感顺着河边归来,看着一家家都和睦生活,此种欢欣,绝不是有没有衣穿、有没有饭吃所能取代的,甚至也不是衣服合不合体、饭菜可不可口所能比拟的。这就足以说明一个道理:养老不但要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保障,还要解决好老人的精神生活问题。

因此,从食有肉馔,可以推论出老者满足,再推论出他们怡然而乐。耄耋之年而能精神矍铄,关键在于见到牲畜繁衍生息,圈棚满满。至傍晚踱步,拄着拐杖,回家细数家珍,看到母鸡率小鸡成群啄食,肥硕母猪领小猪成群入圈,对家禽之状的满足,就不是仅限于有得吃有得穿的心满意足了,而是实现了从“养其口”到“养其志”的跨越了。

综上所述,普通的人家过日子就是要解决温饱问题,而国家像周朝这样连养老问题都能解决的统治,才是善啊。这就是周文王的善治。

序言

近日,高小平同志完成了一部新作《中国最后的状元相国——陆润庠》(以下简称《陆润庠》),嘱我写序。小平是行政管理学界的专家,我哪里敢揭这个“榜”。但是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令我完全没有推脱的可能——这部著作的主人公陆润庠是我祖辈的至亲,而我又长期在行政学界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不论于私于公我的确都应该说些什么。

陆润庠是我祖母的伯伯。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祖母家里是“祖孙状元”(陆润庠七世祖陆肯堂也是状元)。父亲还说,陆家和徐家是换亲。父亲的大姑妈嫁给陆润庠做儿媳,我的祖父则娶了陆润庠弟弟的长女,这便是我的祖母。也就是说,论辈分,陆润庠的儿子是我父亲的姑父,陆润庠的弟弟是我父亲的外公。因为是换亲,我的祖母婚后并没有离开陆家,父亲说他是在这个“宰相府”(父亲原话)度过的童年和少年。不过父亲从未多言祖上的事情,他甚至没有说过这两位状元姓甚名谁。在那个政治运动频仍的年代,祖上有状元就成了我心里的一个小秘密。上大学时,看到学校图书馆有《中国历代状元名录》,便突发好奇,去查清代陆姓状元,果然查到。心里还想,什么“祖孙”,中间隔了好几代呢。

陆润庠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状元,那年他不过33岁。他的七世祖陆肯堂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状元,时年35岁。今天想来,他们都属于少年得志了。陆肯堂考中状元以后一直在京为官,曾任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侍读、殿试弥封官等,但是由于体弱多病,年仅47岁就在京病逝了。陆润庠的履历则远比他的这位状元前辈丰富得多,他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个朝代,入京为官40年。这40年里,直接侍奉了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步入仕途后,他也是从翰林院修撰、侍读做起,此后做过多年的地方学政,中央各个部门的官员,在工部、礼部、吏部等多部任要职,最后入阁为协办大学士、大学士(相国)。从状元到朝廷的一品大员,陆润庠走过的是一条那个年代汉人的标准仕途。辛亥革命后,他不愿到新政权为官,忠心耿耿于清帝,做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被这位退了位的皇帝“封”为太傅,“赏”双眼花翎。1915年陆润庠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清史稿》说他是“遇变忧郁,内结于胸而外不露。及病笃,竞日危坐,瞑目不言,亦不食,数日而逝”。家里人则说他是“饿死的”。这个“饿”,当然不是“没饭吃”,而是“不吃饭”。作为儒官,陆润庠笃信儒家礼教,在政治上就一定是传统秩序的坚定卫道士。面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准备称帝的混乱局面,他自感无能为力,最好的选择只能是“眼不见,心不烦”。在那个年代,陆润庠的选择应该是有代表性的。

陆肯堂、陆润庠都是从苏州走出去的状元。家谱说,陆氏“世居苏州闯门内崇真宫桥下塘”,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苏州阊门内下塘街10号。2003年,苏州市文物委员会把“陆肯堂陆润庠故居”定为“控制保护建筑”,2013年又列入苏州第二批古宅保护修缮工程。这个祖宅规模宏大,是陆肯堂高中状元以后购置的,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保留的“陆肯堂陆润庠故居”的建筑面积有2569平方米。家里老人说,其实,这不过是原来老宅的一部分,老宅的后院已经在战乱中烧毁,不复存在了。陆肯堂以后的子孙世代居住在这个祖宅里,陆润庠当时住在中院,我的祖母、也就是陆润庠弟弟陆蕖这一家住在西院。祖宅里还有娘姨(裁缝)、厨子、司机等佣人的专门住处。不过辛亥革命以后,陆家衰败,子孙或为谋生,或为躲避战乱逐渐四散。新中国成立后,祖宅充公,陆家人彻底离开这里。现在即便还住在苏州的陆家后人,也只是把祖宅当作一种回忆。

家里老人说,老家里的家风严谨。陆肯堂曾留下三条家规,一是“僧道无缘”,即不做佛事,不摆道场,不许和尚、尼姑、道士进门;二是不吃牛肉;三是不买田亩。陆家后代一直遵守着这些家规,甚至延续到我这一辈。在我的印象中,父母从来没有做过烧香拜佛的事,家里也从来不吃牛肉。记得初中在学校食堂吃午饭,那时的食堂是份饭,不知道菜名。有一天吃饭,我对同学说,今天这个肉的味道有点怪,同学笑我,说是牛肉。这是我第一次尝到牛肉的滋味,所以记忆特别深刻。至于这个家规的寓意,我想前两条应该是状元祖先对儒学和农耕文化的尊崇,第三条则应该是对儒家忠君思想的践行。帝王专制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购置田亩,就是不与天子争利。此外,老家里对子孙的接人待物、言谈举止也是有严格规范的。小时,祖母和我们同住,她总是对我们说,“站要有站像,坐要有坐像”,她不许我们趿拉鞋,不许吧嗒嘴,客人来了不许喧哗,吃饭时筷子不许叼在嘴里,碗里不许留米……太多的“不许”不一而足。戎长大后,偶尔见到陆润庠亲笔抄写的《朱柏庐治家格言》,不禁豁然开朗,祖母的这些“规矩”,不都是对“治家格言”的遵从吗?

尊敬师长,勤于修业,甚于炫耀祖上的功名,也是家风之一。陆氏家谱中有专门一页,按时间Jl顶序恭恭敬敬地记载着曾授业于陆家的先生的姓名字号,相比之下,家谱对一族两位状元倒是一笔带过,老人对后人也不把祖上的功名挂在嘴上。不论是祖母还是父亲,都没有对我们提起过状元祖先的仕途,不是小平的《陆润庠》,我真的不清楚这位状元先祖做了些什么官。父亲可以告诉我家里有两位状元,但是却没说过他们的功名,这其中固然有那个年代的历史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家人的心目中,状元的学术地位甚于一品大学士的官职地位。因为,陆肯堂、陆润庠两个状元在朝廷为官,全凭自己的学识、能力,而不是靠祖宗的官宦福荫。勤学、优学被家里的长辈用以激励晚辈顺理成章。

细读《陆润庠》让我感慨颇多,原来我的这位状元先辈还有这么丰富的理政思想,还有这么多可圈可点的政绩。我虽然从小就知道家里有一位状元先辈,但我对这位状元的了解,从来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遑论其政绩、思想。即便在清代的正史中,贵为一品大员的陆润庠的名字也鲜有所见。今人知道陆润庠的大名,也多半是因为他的书法,或者还有他的名医家世、状元门第,反正不会是因为他的政绩。甚至他的弟弟——我父亲的外祖父陆蕖,对他的评价都是,“什么大官都做过了,什么大事也没做成”。但是小平却在这部著作中系统、全面地记述了陆润庠的所作、所为,更挖掘了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陆润庠的所言、所思。他通过充分的史料告诉我们,陆润庠亲历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京、辛亥革命、清帝逊位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为那个特殊时代的高层官员,还是顺应潮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政绩。比如兴办洋务,他参与创办的苏州苏纶纱厂和苏经丝厂,是晚清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比如致力吏部改革,他变革官员管理体制,在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强化对官员的考评制度;比如肃贪惩腐,管理京城治安,他提出并建立了“顺直联动”机制,成效显著;比如抢救国宝《永乐大典》;比如釜底抽薪禁种鸦片;比如力主效法国际惯例,实行星期制度;等等。不过儒官自有儒官的特点,这便是《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性和易,接物无崖岸,虽贵,服用如为诸生时”。陆润庠行事中庸,为官低调,一生清廉,这样的性格让他有别于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但并不妨碍他为国效力。否则,他怎么能40年不倒,且步步高升呢?

《陆润庠》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中国行政史的新门,这样的阅读所得,远远超出了我满足好奇心的初衷。从1982年至今,我在政治学、行政学领域从事教学研究30多年,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除了本国的大政方针,更多的是向西方借鉴。尤其是公共管理兴起的这十几年,有的青年学者更是几乎到了“言必称希腊”的地步。比较之下,我们对自己国家古代的行政思想史、行政改革史进行研究的兴趣要小得多。《陆润庠》告诉我们,实际上在中国的典籍中,在中国历朝历代官员的政绩中,是不乏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行政思想和行政经验的。陆润庠当年科举的状元文就是讨论养老问题的,今天看来,文章中的一些真知灼见也未过时。陆润库在任内没少改革,改革也不可谓不成功,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官的中庸秉性让他选择的是渐进式改革的路线。那么他这样的改革实践,是不是也可以启示我们,国家行政要顺应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行政改革实行与否、何时实行、以何种形式实行等等,都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陆润庠的行政改革实践就证明,“最小的改革是最好的改革”,最小震动的改革,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改革。中国历史上固然政治行政不分,但那是总体而言。其实在中国古代的行政历史中,除了行政监察、科举考选,还有很多的行政管理宝藏亟待我们去发掘。

小平不是学历史的出身,工作也和中国近代史没有关系,怎么会成就《陆润庠》这样一部人物传记?作者在书中解释说,写陆润庠的出发点,一是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点滴佐证性资料及可能的启示,二是为抚慰乡情。但我并不认同他的解释,或者说,也许作者的写作初衷是这样,但这部著作实际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30多年的职业积淀和使命感,早已让作者的著作立意超越了乡情。这是一部行政学人写行政人的学术专著,而不是家乡人写家乡人的人物传记。众所周知,苏州从来不缺状元,当然也不缺为史传记的文化人。我们不妨随便上“百度”看看,今天拿苏州状元说事的大有人在。在他们那里,苏州状元要么成了旅游的“卖点”;要么成了各类补习学校招生的镀金招牌;甚至,房地产开发商也可以从状元的名头中分一杯羹。但是,小平则完全不同,他以行政学人的视角在看苏州状元,如同他在《后记》中所言,他希望自己和读者,通过了解这个历史人物,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了解当时中国的行政。这就是让我感慨的又一个方面。在行政学界多数人都热衷于向西方借鉴行政良方,向西方学者寻求理政思想时,小平却冷静地将目光转向了自己国家的历史,自己国家的历史人物。尽管我们都知道,什么时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都应该是今人前行的“两条腿”,但是,曾几何时,我们对中国行政的研究就偏向了厚今薄古,所幸《陆润庠》可以做一些弥补。小平奉献给读者的这部人物研究,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通俗流畅的文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晚清大学士(相国)的为官、为事、为人、为文。更重要的是,他用行政学人的眼光审视他的生平、思想、功绩,不仅运用了大量前人未曾提及的有关陆润庠生平的史料,而且从前人已经用过的史料中,也找出了状元相国主持行政改革的史实,以图为今人提供借鉴。更可称道的是,本书每一章之后,作者都通过“感言与物议”的形式带给我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正是这样的探索性、开创性的著述工作,让近代的一段人物历史更接近原貌,也让作者的乡情跃出地域的束缚,成为学术研究的组成部分。

小平在著作中反复谈到一个观点,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到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去了解,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历史的人物。我想,这是他写作本书的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个读者阅读这部著作时应有的心态。用这样的心态对待陆润庠这个人物,对待陆润庠所生活的历史时代,我们一定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感悟。

徐双敏

二〇一四年八月于武昌竹苑

后记

“历史是个陌生的国度”。寻觅一百多年前的人与事有种远渡重洋之感。然而历史又是现实的镜子,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就是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人,我们都在写历史。

1962年我上小学,开始是在苏州娄江小学,现在属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地面。学校紧临的娄江,是一条内河,从太湖的胥口出来,穿过苏州的娄门向东,一路迤逦百余里,由刘家港(在今太仓浏河,郑和七下西洋的首发地)入长江。娄江是苏州鱼米之乡的母亲河。我在那里只读了两年书,二年级期末转学到拙政园小学,其实从娄江到拙政园,也就两公里的样子,但小时候会感觉很遥远。转到拙政园小学后,我便与陆庆宪成为同学。因我们两家住斜对门,每天放学后常常轮流到对方家里去玩。有一次我哥哥在家,他见了陆庆宪就问:“你爸爸是不是叫陆晋?”陆庆宪说:“是啊。”我哥哥说:“陆老师教我们历史,他是清朝最后一个状元陆润庠的孙子,那陆庆宪你就是陆状元的重孙子啦!”我哥哥读初中就在陆晋当老师的苏州第六中学,后来上高中又是在陆润庠曾经读书的紫阳书院、现在的江苏省苏州中学,说起来与陆润庠状元还是校友呢。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了,我幸运地与状元后代在一起读书,而且我们成了终生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在拙政园嬉戏,一起练书法,只是我用的帖是买来的黄白元临柳公权的,而陆庆宪用的帖是陆状元自己写的。小学毕业后,正是“文革”,我们一起进入了苏州市阳山中学,即苏州市第六中学,当时这个中学是由阳山瓷土公司的工人宣传队接管的,改名为阳山中学,后来又改回第六中学。我和陆庆宪都成了他的父亲陆晋的学生。我在1969年读初二时,随父母到了苏北盐城地区的射阳县。我和陆庆宪见面机会少了,但是一直保持通信,我每次回苏州都要去看他。这是我想写写陆润庠的缘由之一,就是给老师、老同学、老朋友作一个交流。

我1982年初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报到后发现,我工作的地方与当年陆润庠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一街之隔。这可以说是我想写写陆润庠的第一次真实的心动。之后由于工作关系,我见到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历任总理。位于北京故宫西华门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常常去那里,在纸面上与陆润庠又有了进一步密切的“联系”。陆润庠当时在北京的住址是在西四牌楼羊肉胡同①,离我工作的地点很近。这些,常常搅动起我萦绕在脑子里的一些想法,希望将关于陆润庠的一些东西变为文字,只是苦于工作忙,一直不能如愿。

最近,中央倡导学习历史,而且特别强调要学习两个150年前的历史,其中近150年就是晚清的历史。我终于可以把工作式的学习历史政治与闲暇式的研究历史人物有机结合起来了。

我通过写陆润庠,研究那段时期与陆润庠有关的重要人物,有了两个新的“发现”——一是以前我们那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有点问题,看正规历史教科书,太枯燥;看戏说类历史小说,不可信;看一个个人物的传记,不全面。我这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抓住一两个人物,围绕他们的所作所为,顺藤摸瓜,逐步了解历史的全貌。比如,看到某一天陆润庠与张之洞在一起吃饭,商议什么事情,就去查张之洞是什么人,他们俩的关系如何,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点什么事,他们之间相互帮助做了什么?这样,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历史,又比较容易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我想写陆润庠的缘由之一,就是弥补历史知识太少的缺憾。二是“书生难治国”,“状元不入朝”,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我没有结论,但书中有一些观点。

历史总是把冰山之一角留给人们。

晚清,是五大矛盾的历史交汇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矛盾,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腐败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数千年来变化最剧烈、最深刻的时期之一,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位移。不要说当时的人们,即使后来的人,也难以看清楚全貌。要破解这个错综复杂的难题,唯有深入了解当时的人,既包括高层的人,也包括中底层的人、普通的人、名不见经传的人,如果仅仅看那些所谓的大事件、所谓的大人物,是不全面的。

陆润庠,晚清重臣,地位不低,但是在清代政治与行政史中只能算是个比较普通的人,在清史研究中算不上重要人物。他的代表性更多地体现在中国文人当官所特有的中庸之道,更多地体现在身处一个政治社会转型期、一个无法“中庸”的时代却仍然在做人做事方面坚守和奉行着中庸之道,从这一点说,陆润庠也是近代中国“士大夫”的一类典型。他作为官场中人,所经历的事件虽然很多最后不是由他决策的,但他在一整幅历史画卷里占有一笔,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研究陆润庠的价值所在。基于此,在陆润庠离开我们一百年的时候,如果我不再去查找资料、写作本书,或许以后也不会有人来写,那么,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个机会,一个寻找冰山下面的形成水流涌动的几个旋涡的机会。这是我想写陆润庠的另一个原因。当然,我不敢说我读懂了陆润庠,更不敢说读懂了晚清。只是希望能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点滴佐证性资料及可能的启示,为回味中国最后的官方儒家文化代表性人物“温暖的乡愁”寻找一缕炊烟。

我参加工作已经有40个年头,在公共组织中也干了30多年,写过的东西不算少,现在稍微把笔锋转换一下,写点“别样”的文字,不是写自己,也可借机加入一点自己的评论,算是对行政管理研究工作的~个补充。

写这本书,既有一种疏离之感和隔膜之情,毕竟寻找陆润庠被湮没的史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零零星星的材料之间很难连接和使之成为有机体:但又有一份穿越之感和亲近之情。陆润庠离开人世已经整整100年了,但他有的思想并未完全过时,如“成规未可墨守,新法斟酌行之,研求国内历史,以为变通”的稳妥变革意见;他的事迹仍有现实意义,如他作为“铁面御史”的廉洁自律;等等。“知往鉴今,驱曹荡吴,非同小可也。”([明]无名氏《太平宴》)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苏州地主家庭训练子弟适应科举制度之才能,其技术性在全国为最高。就清代一朝而言,所出状元就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一。”现在很多年轻父母都想把孩子培养成“状元”,看看陆润庠是怎样刻苦学习的,是怎样力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老父亲高铭尧,今年适逢他老人家九旬,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陆庆宪每次去看望他,他都会马上告诉我“陆庆宪来过哉”,有时还和我讲起他与陆晋(陆润庠的孙辈)、朱敏(陆晋的夫人)一家当年做街坊,老朋友之间的一些往事。我要由衷地感谢陆庆宪、吴柏年、杨永勤、周建国、李兆平,我们从儿时直到现在并将在今后继续保持的友谊,是我写作的不竭动力。要感谢中国外文局方正辉副局长,我们30年的交情,凝聚成一壶浓浓烫烫的“状元红”,没有他的勉励,或许我还会拖很久。要感谢郭宝平友,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著述颇丰,成为我的榜样,他对张居正的研究给我很多启示,他还在我查找资料遇到困难时做了点拨。要感谢张康之、徐双敏两位教授为本书写了长序。要感谢苏州大学金太军教授和叶继红教授、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周建国同志和刘海同志对我的帮助。还要感谢我的各位同事,他们中有的以史学的眼光对书的初稿提出了相当专业的意见,有的从框架结构方面提出了中肯的观点,有的帮我搜集了不少资料,特别是刘杰和张红彬帮我联系草稿印刷和处理图文编排的事,实习生徐浩、硕士生严艺到国家历史档案馆、图书馆复印下载文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妻子和儿子,他们是我生活的全部,我在业余时间的写作就是为了与他们一起享受共同的生命。

我不是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除了哲学史之外,基本没有专门学过历史。本书肯定存在很多观点谬误及史料出入,敬请读者明示。

高小平

2014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王朝社会最后一个坚守者的精彩故事。

——启明星(网友)

淡笔钩沉才相奇,浓情索隐变迁迷;旧邦穿越论新命,物是人非勘破迟。

——王浦劬(北京大学教授)

在当今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作者潜心发掘出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人物,并以自己特有的学术功底和生活体验,赋予人物以独特的理解和阐释,使读者在感受历史与命运的同时,更有对今天以及我们自身的深长思考。

——方正辉(中国外文局副局长)

为本书主人翁陆润庠牵手古今撰:替经学作美收官,背影伟媾;幸君生来未为晚。为新政辟山开河,身手不凡;叹尔老去稍稍早。

——薛宝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巡视员)

陆润庠是苏州出的55位状元中的最后一位,却又是开启苏州近现代工业的第一人。现在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二,经济总量排名进入前六,这些成果的取得与陆润庠当年的基础和营造的重实业传统分不开。

——沈荣法(苏州市委原副书记)

从小就知道家里有一位状元先辈,但陆润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读了这本书,使我真正认识了陆润库,并对晚清最后40年的政坛、政治和行政史有了新感悟。

——徐双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姑苏俊硕、末代帝师、德馨豪素、怀往缔今。

——易罡(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9: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