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问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本书是《红与黑》的学生版,主要供青少年阅读。
司汤达编著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讲述了主人公于连出生于维立叶尔城的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年少时期曾因崇拜拿破仑而渴望从军,梦想破灭后,便投身宗教,希望能跻身于教士之列。从维立叶尔的莱纳先生府,到贝尚松神学院,再到巴黎的拉穆尔侯爵府,于连凭借着聪明才智和英俊的脸孔赢得了上流社会贵族太太小姐们的垂青。他曾野心勃勃,梦想着飞黄腾达,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但其恃才傲物、敏感多疑的性格又成为了他取得成功的最大阻碍,并最终将他推向了悲剧命运的结局。
维立叶尔是弗朗什一孔泰地区最漂亮的小城之一,白色的小楼和尖尖的红瓦屋顶,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坡地上,茂盛的栗树错落有致,更显出斜坡的蜿蜒曲折。距离旧城墙百步之外,杜河缓缓流过。
维立叶尔城北面是一座高山,山间奔流而下的溪流汇入杜河,为无数的锯木厂提供了水力驱动。一进城,便能听到钉场震耳欲聋的噪音,二十多个笨重的铁锤起起落落,将女工们送来的小铁砣变成铁钉。虽然这间钉场把整条街的居民都震得晕头转向,但他们依然会骄傲地告诉那些来到此处的游人们:“嘿!那是我们市长大人的!”
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经常行色匆匆地穿过这条大街,步履庄重地走进市政厅。他头发花白,大脑门,鹰钩鼻,胸前佩戴着几枚勋章,眉宇间透着尊贵和和蔼,但这依然难掩他沾沾自喜的神情。他就是维立叶尔市的市长德’莱纳先生。
离市政厅不远便是德·莱纳先生的宅邸,那是一个相当漂亮的花园,层层平台,一直绵延到杜河之滨。正是依靠钉厂的盈利,他才建起这样一座气派的府邸。这样漂亮的花园在法国是难得一见的,其中有几块地皮还是花高价买来的,其中就包括索莱尔锯木厂的原址。
老索莱尔是个固执的老头,当初,市长不惜用杜河下游的四顷地和六干法郎的巨款才换来了这块地。此后,每当市长看到索莱尔老头和他的三个儿子,就会懊悔这次亏本的交易。
不过现在,他不得不到索莱尔家去一趟,因为他希望能够把老索菜尔的儿子请过来当几个孩子的家庭教师。他本来一点儿也不看好这个木匠家的儿子,可是最近听本堂的神父说这个年轻人是个修士,学习神学已有三年,可以算是个拉丁文的人才了。市长觉得能请这样的人来当孩子们的家庭教师,绝对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足以彰显他的身份和地位。
市长朝着索莱尔的锯木厂走去。远远地他就看到一个人,身高不过六尺,正在忙活着丈量木材。那个人就是老索菜尔。
莱纳先生向老索莱尔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老索莱尔心中又是惊愕又是喜悦,但是他依然佯装着神情漠然的样子,他实在不大明白莱纳先生为什么要把自己最不成器的儿子弄到家里去当家庭教师,而且愿意花费重金雇佣,一年三百法郎,外加膳食和四季衣物。当然,最后一个条件是老索莱尔临时提出来的,莱纳先生居然也一口答应了。即便如此,老索菜尔也没有当场答应下来,他借口说还要和儿子商量商量。
老索莱尔走进作坊,喊了两声,可是没有人答应他。大儿子和二儿子身材魁梧得像个巨人,他们正在砍木头,并将木头送向锯木机,所以根本没听到父亲的喊声。老索莱尔走进棚子,发现于连根本没在照看机器,而是骑在一根离地两三米的横梁上埋头看书。看到这一切,老索莱尔简直恨得牙痒痒,他知道于连身板单薄,不能像他的哥哥们一样进行重体力劳动,可是他竟然在这里看书偷懒,这真是太可恶了。
老索莱尔又喊了两声,于连还是没有答应,不只是因为锯子的嘈杂声,而且是因为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书中了。
老索莱尔怒不可遏,他气急败坏地跳到一根正要被锯开的树干上,再一步跳上了横梁。他先是一拳打飞了于连手中的书,紧接着,他又向于连的头顶挥出一拳,打得他险些掉下去,被那台正在运作的锯木机碾碎。好在老索莱尔手疾眼快,一把拉住了他。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