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是指文国书倾力打造的战争、历史类综合Mook读物,由资深历史、战史作家宋毅主编,追求品味至上。其编辑方针是“四精”——精品、精细、精美、精深。《战争事典》强调文章的考究和精彩,追求老少成宜的趣味性,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为原则,用精美的图文排编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对每篇文章不惜成本、不惜篇幅、不惜代价,让读者获得最好的阅读体验。
上帝之鹰著的《枭雄录(古代中国卷)》是该系列之一,通过东汉末年至明末清初里的七位堪称枭雄的历史人物,从他们的时代背景入手,参考正史,以轻松的笔调带读者回顾他们的精彩人生,回顾那些充满机遇的乱世。
“时危俊杰姑埋迹,运起英雄早致君。”孙策、公孙瓒、苻坚、李密、朱温、陈友谅、李自成这七位历史人物,时代、出身、能力、个性都不相同,但他们又都是曾经叱咤风云,最后却功败垂成而富有争议的一代枭雄!上帝之鹰著的《枭雄录(古代中国卷)》结合这七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不光讲述了他们是如何牢牢抓住属于他们的历史机遇,凭借勇气与力量、智谋与心机,一步步登上人生与事业的顶峰,更揭示了他们是如何在内外因的影响下,因为性格或能力上的致命弱点而从人生与事业的顶峰上愕然陨落的!书写他们的人生,畅谈他们的兴衰,也许比书写英雄更具警示和启迪意义。
“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句名言对后世家庭教育影响深远。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淮南军阀袁术袁公路,他因企图篡位代汉而丑名远播。他口中的“孙郎”,则指当时尚在自己麾下的孙策孙伯符。袁术说出此言的时候,正值“孙郎”的父亲——破虏将军孙坚刚刚去世。而孙坚是带着一番遗憾,撒手人寰的。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说来话就长了。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是个异常黑暗动荡的时代。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朝政在两大势力的交替掌权与不断火拼之下,日益腐朽不堪,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汉桓帝、汉灵帝执政时期。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灵帝刘宏,成天一门心思钻研着如伺享受和玩乐,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全托付给“十常侍”等大宦官。这些贪得无厌的公公们趁机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官鬻爵,中饱私囊。在昏君与权阉沆瀣一气下,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事情不断发生。试举几例:
宦官不能行人道,却娶三妻四妾,收儿孙满堂。
宦官出行的车队,用马穿金戴银,侍女服饰有如宫女,另有骑兵护卫,规格和皇帝车驾相仿。
毛驴的价钱比马还贵,而且供不应求。
狗按照斗犬战绩,穿朝服,佩绶带,打扮和官员一样出入朝堂。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这一切,在当时都是正常现象。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如此众多颠倒是非黑白的奇怪现象丛生,说明东汉王朝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了。而当一个政权开始病人膏盲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地方上民不聊生,盗贼横行,州郡弹压不力甚至放任自流。种种情况日积月累,终于在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在一个叫张角的江湖郎中兼秘密邪教组织头目利用下来了个大爆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之乱”。数十万对现状早已不满的张角信徒头裹黄巾,揭竿而起,横行各州郡达四年之久。几乎颠覆整个东汉王朝。
少年起事
这种无法无天的局面,为某些当时尚默默无闻的未来英雄们提供了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舞台。吴郡富春(今杭州西南)人孙坚正是这个舞台上的名角之一。
十七岁那年,他与父亲坐船去钱塘。路上碰上海盗拦路劫财,这情况即使是大人也是躲避不及的。孙坚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顾父亲的劝阻,提着刀子就冲了上去。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冲过去乱砍乱杀,而是在岸上扬声大呼,作东西指挥状。贼人们远远看见,还以为捕盗官兵大至,登时作鸟兽散。孙坚追上去,当场斩杀一人。
小小年纪就如此有勇有谋,孙坚从此名闻郡里,郡守召其为代理校尉,用今天的话来说,算是临时地方警备副司令。
牛刀小试就获成功,孙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击会稽妖人许昌于句章(今浙江慈溪);大破黄巾贼于宛城;讨边章、韩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征长沙盗贼区星、周朝、郭石于零、桂……随着军功的不断增加,孙坚也一路从代理校尉上升到郡司马、下邳丞、别部司马、议郎、乌程侯、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中,孙坚的大名逐渐走出吴郡,传遍全国。连凶焰四射的汉末大奸雄董卓也评价道:“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随后又喟然长叹道:“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当时,袁绍袁术兄弟和刘表都已是颇具实力的一方军阀,唯独孙坚依旧只是个袁术的部属。足见假以时日,孙坚羽翼丰满,定能成为傲视群雄的一代豪杰。可惜天忌英才,正当孙坚的事业和威望都如日中天时他自己却出了意外,而这个意外的源头就是淮南军阀袁术。
P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