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8年,吴军再次出兵楚境。吴军这次耍了一个更大的花招,出兵目的变成了两个:诱使楚军主力出动,实施疲劳楚军的方略;策反一批依附于楚国的小国,继续蚕食楚国地盘。
第一个目标是桐国(今安徽桐城市一带),吴王通过强权外交成功地使桐国与楚国反目。桐国是附属于楚国的小国,此招肯定激怒楚国出兵平叛。
接下来的招法是指使另一个小国舒鸠(今安徽舒城县一带)建言楚君:“楚国假如以大军压吴境,吴国必然畏惧楚国军威,可以强迫吴军代楚伐桐。”——平叛只需出兵示威,还能不是绝好建议?
楚国接受了不出资即能获利的‘上策”,于秋风萧索之季,准备收获没有耕种过的土地:派令尹(相当于宰相)囊瓦率军驻扎豫章,实施威吓战略;同时派出了一路小分队,由公子繁率领,自六邑经舒鸠开向桐国。
吴军见楚军即将兵临城下,果然没了胆子,派遣使者通知楚军:吴军愿意为楚师代劳,讨伐背信弃义的桐国,吴国水师训练有素,就是用来服务楚国的。
说了算,定了干。吴军开始积极为楚伐桐,豫章附近水面上出现了令楚军极为心安的大批吴军战船,楚军准备守株待兔、不劳而获了。
楚军这次没有等来肥兔子,却等来了一只突袭自己的鹞鹰:十月金秋,天高气爽,滞留豫章的楚军突遭兵力不明的吴国水军袭击。囊瓦又惊又气,立即指挥楚军追击食言的吴军,谁知大江茫茫,碧水东去,竟然找不到吴军的踪影。
囊瓦传令分兵顺流搜索,立誓要给讨厌的吴人·点教训,谁知又犯了错误:分兵出击的楚军其中一路遭伏,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就全军覆没。看来遇上了吴军主力!
囊瓦立即集结兵力,采取稳重方略,慢慢向东推进,预计与吴军决战为时不远了。没想到让囊瓦震惊的军报传来:大批吴军突然出现在楚军背后!
原来,孙武故意将大批船只集中在豫章南部江面,以示听话,暗中却让主力逆流而上潜伏在巢城(今安徽巢湖市一带)附近,就等着适时扑向楚军后背!
囊瓦本来以为吴军主力尽在江上,因而松懈了对陆上——尤其是背后的戒备,得到军报后仓皇下令转军向西。谁知来不及了,吴军已经在楚军侧后发动了大规模突袭,不知是该攻还是该守的楚军瞬间混乱。囊瓦首先逃走,楚军随即溃败。
陆上的楚兵还能夺路而逃,楚军水师可就惨了,后路已被吴军切断,战船又不能上岸,结果全部做了吴军的俘虏。
楚军主力溃败,巢城成了吴军的盘中餐,已经接令经舒鸠征讨桐国的楚国大夫公子繁正在巢城,却还蒙在鼓里,依旧率部杀向桐国。
吴军主力在哪里谁也说不准,但一部早就逼近巢城是无疑的。公子繁率部离开之后,吴军突袭巢城,楚人不备,守城兵力又少得可怜,吴军顺利攻克巢城。
巢城丢了还算不得什么,关键是出征桐国的公子繁,此时还在舒鸠境内行军,丝毫没有防备,大大咧咧走进了吴军埋伏圈。
等到发现敌情,楚军已经被罩在了一张大网里。以无备应付有备,行军遭到突袭,胜负就不是什么悬念了。公子繁在指挥失灵的情况下竭力抵抗,终致力竭被俘。吴军大胜。
经此一战,楚国豫章以东各城及属国皆为吴所占。换句话说,如同楚国是一座大城,攻城的吴军现已扫清外围据点,剩下的就该是围城攻坚了。
对楚战势已经清晰:楚国门户已经洞开,腹地几乎没有什么守备,破楚国、直捣其都城郢的战略态势已经形成。
阖闾欲动,孙武说:慢!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