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进巴格达(中国外交官亲历海湾战争)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郑达庸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唐老鸭”重返巴格达

海湾战争刚结束,留守小组在安曼准备返回巴格达的时候,唐师曾来见我,要求他和朱少华(新华社记者)一道和我们同行返馆。我们是外交人员,带上他们比他们自己返回要安全些。小唐知道,此时此刻,外国记者去巴格达很难,希望我们“关照”。他在一份剪报后面给我写了一段话:“大使,假如我带照相机过去不方便,可以不带,一切服从您的命令。与使馆同志共同生活,只看不说话,不发稿子。不带发稿机器,不穿这套衣服(当时他穿一套迷彩服),规规矩矩,跟您走。”他是担心入境出麻烦,可是摄影记者没有照相机还能干什么。他的意思我明白,不添麻烦。

1991年3月15日,车队开往巴格达,当夜抵达,记者留宿使馆,次晨返回新华社驻地。那边条件更差,院子里曾落下被击落的无人驾驶机,把地上砸出一个大坑。二位记者很快投入工作,争取抓住战后巴格达的第一手材料。后来他们去了南方巴士拉和北方摩苏尔地区,对战争破坏和战后人民困苦做了及时报道,很有价值。

小唐拍摄的照片,加上文稿,无不真实地反映出战争的破坏性、残酷性,也介绍了这次战争的高科技特点。用战前的资料和现在的资料比较,不难看出鲜明反差,文章极具说服力。

一天,下起大雨,我站在官邸二楼窗前,忽然看见一个人赤背趴在池塘边上,手在水中来回晃。使馆草坪旁有一个很大的水池,里面养着锦鲤,小生灵躲避了战火洗劫,活下来了。我下楼去到池塘边,一看那人原来是小唐。他满脸满身雨水,大声对我说:“我在洗照片!”当时巴格达已断水很久。见到小唐浑身湿透,雨水流在面颊,眼镜片上都是水,我说:“别感冒了,快进楼去!”小唐傻笑了一阵子,拿着湿漉漉的照片,高兴地跑进楼内。

我被眼前这情景感动了,心想,这小子真是玩命。没有水洗照片,跑到池塘来洗,大自然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说实话,他要是向使馆要几瓶矿泉水,我们也会给他。但,他坚守自己的诺言:绝对不给你们添麻烦!  平时大家凑在一起聊天,谈时局,发现小唐对战争和兵器颇有研究。谈起战争,他眉飞色舞,引经据典,一套一套的。一次,我去新华分社看看,他正在看书。我走近一看,他手中捧着贴满了海陆空各种装备的图片的册子,真是—本武器大全。我问他:“喜欢武器?”他很正经地回答:“海湾战争武器五花八门,出了不少新货,过去没有见过,不认识。把见过的都剪下来,积累在一起,可以对照。这本册子对我报道,帮了大忙。”功夫不负有心人,报道战争,对武器一无所知,从何写起,又怎么能做到深刻、准确、精彩呢?

5月,小唐奉调回国。走前,他来告别。我提出几点希望:“严格要求自己,把握自己,不断进步,走向成熟。”小唐听进去了。后来,他写信给我,信中说:“我在干活时,心里很自信,但其他方面很弱,常捅娄子。”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我又碰上小唐,他病了,显得虚弱,总在出汗,看来病得不轻,但不失当年的坚强。我想起他还在信中对我说过:“艰苦危险,我不怕,怕的是离群索居,孤独。”“我热爱我的国家,每当受到外国人丝毫的歧视,我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时间对我太少了,我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荣誉,也失去常人应有的幸福。好在我还年轻,来日方长”。他带着病体,又去了金三角等地。

10年后,小唐再返巴格达。后来,还去了南极。

这是一个敢同生命叫板,敢和时间争分夺秒的人。作为一名国际记者,他是优秀的、难得的人才。

小唐喜欢汽车,是个“越野车迷”。后来,他对我说:“我真想实地探讨长城和金字塔两大人类文明的历史渊源。开着越野车,从亚洲到非洲,行程几万里。同古人、古道打交道。我在梦里都梦到这些。”不幸的是,机会和他擦肩而过了,他没有去成。后来,他独自—人西行印度。回来后,给我一个大画册。

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小唐拖着病体,发挥才智,行而有果,硕果累累。

P184-186

书评(媒体评论)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一触即发,多国部队黑云压城,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统治的伊拉克血腥恐怖、草木皆兵,外国人被共和国卫队集中到曼苏尔饭店当“人盾”,各国使团纷纷逃离。

郑达庸大使是唯一坚守巴格达,坚持“摸萨达姆底”到最后一刻的大国大使,也是我屡屡单枪匹马逢凶化吉的坚实后盾。

……使馆游泳池是我冲洗胶卷的仅有水源,使馆电台是我对外发稿的唯一途径,使馆厨房储存我的救命干粮,使馆屋顶巨大的五星红旗是我躲避轰炸的唯一遮蔽……这一切,都仰仗这位比我大三十岁的“封疆大吏”、北大学长。

……郑大使像大哥一样庇护我这个屡屡闯祸的倒霉小弟,一起在暗夜中吟诵《亨利五世》中的诗句:“今天谁与我浴血奋战,今生永世就是我的骨肉兄弟。”

……劫后余生,他和我的友谊持续至今。

——唐师曾

后记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时隔12年后,2003年,美国再次发动伊拉克战争,彻底摧毁了萨达姆王朝。在更为悬殊的军力对比下,伊拉克军队迅速瓦解,伊拉克再次成为战场,两河流域,血流成河。

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送上断头台。萨达姆被绞死了,占领军却没有撤离。又过了四年,到了2010年9月2日,美国军事占领伊拉克七年之后,白宫宣布,美军全部撤离伊拉克。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头十年,20年间,伊拉克发生两场战争,留下的是动乱、死亡和废墟,是占领军4000美军之幽灵,更是10万多伊拉克平民的尸骨。

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进入现代之后,发生如此可怕的厮杀、杀戮,在短短20年间,战火不断。古代巴比伦的上空,总是弥漫着战争硝烟。

我们来到伊拉克,看到伊拉克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智慧勤劳,渴望和平幸福。

前段时间,我们看到一条令人欣慰的消息:在巴格达天堂广场,就在萨达姆铜像被拉倒的地方,一座新的铜像竖立起来了。新的雕像六米高,用铁和石膏制成。一个伊拉克男子,双手高高托起一轮新月,月牙后面,一个闪闪发光的太阳冉冉升起。雕像两侧是一组小雕像群,站立着妇女和儿童。这是新生的伊拉克的标志。

善良的人们相信,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伊拉克人民,终将从废墟中站立起来。

郑达庸

2014年11月

目录

一、海湾多事之秋出使伊拉克

 奉调出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

 海湾地区争端陡然升温

 风云突变,伊拉克大举入侵科威特

 美国大使“表态”之谜

 美国乘机调整战略

 “战斗之母”和“沙漠盾牌”出笼

二、一进巴格达——随钱其琛外长出访中东海湾四国

 危机久拖不决

 钱其琛外长出访中东海湾四国

 在开罗“巧遇”美国务卿贝克

 穆巴拉克开门见山

 沙特外交大臣忧心忡忡

 拜会流亡沙特的科威特王室

 会见海合会秘书长

 约旦国王强调阿拉伯范围解决危机

 阿齐兹无理辩三分

 阿拉法特同意“挂钩”论

 萨达姆冥顽不化

 钱外长看望使馆带来大白菜

 沙特国王感谢中国努力

三、二进巴格达——海湾战争前夕赴任

 离京赴职

 战斗在外交前沿阵地的好队伍

 萨达姆不接受国书

 形势愈发扑朔迷离

 战前准备紧锣密鼓

 军警特宪全面控制巴格达

 “唐老鸭”飞到巴格达

 使团纷纷撤离

 日内瓦会谈无果而终

 联合国秘书长来见萨达姆

 使馆“五人留守小组”成立

 紧急撤离巴格达

 取道塞浦路斯奔赴埃及

四、42天的海湾战争

 客居开罗隔海观火

 “沙漠盾牌”部署完毕

 双方力量对比如此悬殊

 “沙漠风暴”终于打响

 “天上的不下来,地下的不出来”

 一场“非对称战争”

 令人难解的几个“谜团”

五、三进巴格达——海湾战争之后的日子

 飞回安曼

 备足粮草

 踏上“死亡公路”

 夜抵巴格达

 百姓苦不堪言

 惨绝人寰的轰炸

 城市的伤痛

 经济倒退20年

 强化军队职能

 个人崇拜升级

 库尔德暴动

 炼油厂被炸

 可怕的“贫铀弹”

 科威特遭劫真相

 “猫捉老鼠”游戏

 中国军事观察员

 走马观花看古迹

 新版“巴格达窃贼”

 战后伊拉克官员面面观

 使团在忙活什么

 美机再次空袭巴格达

 “外交邮袋”事件

 中国男足输了

 “唐老鸭”重返巴格达

 告别巴格达

后记

内容推荐

大战前夕的剑拔弩张,中国使团的艰难斡旋,伊拉克社会的萨达姆烙印,交战过程的迅猛惨烈,三进巴格达的惊险传奇,……二十多年后,时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郑达庸编著《三进巴格达(中国外交官亲历海湾战争)》一书,首次讲述海湾战争的精彩故事。

编辑推荐

《三进巴格达(中国外交官亲历海湾战争)》从海湾战争亲历者郑达庸的角度记述了海湾战争前的紧张局势,相关国家外交策略;作者跟随钱其琛与美国、伊拉克、科威特、埃及、沙特、约旦等国家的首脑、高级官员进行斡旋的细节;战争开始后伊拉克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的军事行动和惨烈交战过程,以及战后伊拉克平民的悲惨生活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6: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