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航海人的人生经历;一个时代追逐蓝色梦想的见证。
潘健生执笔的《心住南海--一位亲历收复永兴岛老人的历史追忆》这本书讲述了我国航运界前辈李景森对蓝色海洋的梦想,对中国海洋事业的梦想,对保卫祖国海疆、发展祖国海军、发展远洋海运事业的梦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住南海--一位亲历收复永兴岛老人的历史追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潘健生 |
出版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代航海人的人生经历;一个时代追逐蓝色梦想的见证。 潘健生执笔的《心住南海--一位亲历收复永兴岛老人的历史追忆》这本书讲述了我国航运界前辈李景森对蓝色海洋的梦想,对中国海洋事业的梦想,对保卫祖国海疆、发展祖国海军、发展远洋海运事业的梦想。 内容推荐 潘健生执笔的《心住南海--一位亲历收复永兴岛老人的历史追忆》写的是新中国一位德高望重的航海人的传记。经历可谓传奇,事件也堪称精彩。主人公李景森是梦想的强烈追求者。他13岁入读马尾海军学校;抗日战争期间海校迁到贵州桐梓,毕业后留校任职;23岁赴美留学,两年后,从美国驾舰回国;25岁作为“永兴”舰副舰长率队首登西沙群岛主岛永兴岛,为收复该岛立碑,随舰巡航我国南部海疆直至曾母暗沙,途中登上南沙群岛主岛太平岛,亲身见证二战后我国收复南海诸岛屿的历史;收复任务完成后,他不愿意参加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毅然决然地离开民国政府海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祖国航海教育部门和旨在全面提高我国航海科学技术水平的航海学会辛勤耕耘,用毕生的精力实现着自己始终不渝的蓝色梦想。 目录 第一章 亲历收复“永兴岛” 他第一个登上收复的“永兴岛” 1947年第二次巡航南海诸岛 既登上过永兴岛,又登上过太平岛的人 西沙自卫反击战 南沙赤瓜礁之战 黄岩岛事件 今日西沙 永兴岛上的岛名碑 南沙群岛有多少岛礁和海域被侵占 第二章 少年军校生 13岁考人马尾海军学校 如何从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中走出 纪律、体能、军仪 实习 终生受海军部长陈绍宽影响 毕业 第三章 桐梓岁月 迁址 学生队长 桐梓生活点滴 旧地重游 两岸合作建馆 桐梓育人 今日桐梓 第四章 出国接舰准备参战 接舰由来及过程 选拔出国人员经过 辗转赴美 培训 接舰经过 离开迈阿密 第五章 走上大学讲坛 脱离民国海军 想改行从商 进入教育战线 并校选址 把苏联专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重返南方 广州航海学院的成立 第六章 倾心航海学会 中国航海学会建立经过 广州航海学会建立经过 在“文革”中坚持活动 编写防台风书籍 科普学会 关注一线 服务一线 为建立港澳航海学会不遗余力 组织粤港澳青少年航海夏令营活动 联谊海外 筹资科研 广州航海学会大楼 一生中最光荣的一件事 尾声 附录1:《开罗宣言》全文 附录2:《波茨坦公告》全文 附录3:《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全文 附录4:海军救国论 后记 试读章节 几声炮响,打破了中国南海西北部西沙群岛的宁静,惊起了不远处一座小岛上的一群海鸟。炮弹是由一艘军舰发射向空中的,炮声并不急促。炮弹在蓝色的天空上划了一个弧形,落在蔚蓝的海水上,溅起了几堆浪花。发射炮弹的军舰上写着“永兴”两个醒目的大字。 事情发生在1946年11月24日。这一天,中华民国海军根据《开罗宣言》(附录1)和《波茨坦公告》(附录2),收复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南海诸岛中的一个群岛——西沙群岛。负责执行这项光荣任务的是“永兴”舰和“中建”舰。“中建”舰就停靠在离“永兴”舰不远的地方。刚刚响起的炮声,是接收军舰发射的警示炮,以宣示中国即将履行收复西沙群岛的使命。 在“永兴”舰上,25岁的副舰长李景森正整理着行装,准备率小队下舰转乘刚刚放下去的救生艇。片刻,李景森他们坐在了救生艇上,发动了机器,救生艇向着几百米外的小岛驶去。 “永兴”舰是艘PCE842型巡逻舰,“中建”舰为L.S.T坦克登陆舰,这两艘舰吃水较深,况且小岛没有码头,只能在离岛200多米处抛锚。 现年93岁高龄的李景森就坐在我的面前接受采访。说起当年这一段历史,李老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他向我们讲述了事情的前前后后: 1946年,李景森结束了在美国迈阿密为期两年的学习训练,准备回国。 这一年,美国按照《租借法案》,要移交给中国8艘军舰,由这批学习结束的人员驾驶回国。 是年4月,八艘军舰从关塔那摩港启程经巴拿马运河回国,回国的路线是先到古巴,途经巴拿马、墨西哥、夏威夷、关岛、东京、上海,再到南京下关。6月下旬到达上海吴淞口,然后进入南京,接受国民政府整编。整编以后再返回上海江南造船厂进行检修。当时李景森是“永泰”舰的舰务官。 10月下旬,“永兴”舰在江南造船厂完成检修,海军部就接到中央政府的命令,派舰前去收复曾被法国、日本占领过的我国南海诸岛屿。 收复任务由林遵上校任总指挥,姚汝钰任副总指挥。林遵是李景森在海军学校当学生时的队长,也是此次八舰回国的指挥官。这次行动由林遵坐镇“太平”舰,率“中业”舰前去收复南沙群岛;姚汝钰坐镇“永兴”舰,率“中建”舰前去收复西沙群岛。“永兴”舰舰长是青岛海军学校毕业的刘宜敏,是李景森在美国的同学。回国后李景森被升职为“永兴”舰首任副舰长。 10月29日,四舰从吴淞口出发,11月1日到珠江口。在广州稍停数日后,即一同驶往海南岛榆林港待命。 由于南沙海域发生风暴等气象原因,中间等待了一段时间,后来改变与“太平”舰一同出发的计划,“永兴”舰和“中建”舰先驶向西沙。 “永兴”舰在到达永兴岛之前,先是巡查了永兴岛周围的大小岛屿和石礁、浅滩,然后才在岛上登陆。 永兴岛是西沙第一大岛,面积1.68平方公里。这个西沙群岛上最大的岛将以李景森他们驾驶的这艘“永兴”舰的名字命名。在接收之前,南沙和西沙一些重要岛屿都已经有自己的名字。 P2-4 序言 《心住南海》这本书讲述了我国航运界前辈对蓝色海洋的梦想,对中国海洋事业的梦想,对保卫祖国海疆、发展祖国海军、发展远洋海运事业的梦想。 我们的祖国有着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有着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港湾,有着许多优良港口。我国是世界上航海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曾是个航海大国。早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就有海船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远航到印度,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三国时期孙吴武装船队出海百余艘,随行将士万余人,北上辽东、高句丽(今朝鲜),南下夷州(今台湾)和东南亚(今越南、柬埔寨)等国。吴国灭亡时,有战船、商船等5000多艘。至元、明两代达到极盛,中国的海上运输和船舶建造在那个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600多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走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一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一共出航了有七次之多。郑和下西洋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比他们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可是,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由于连年对外征战和失败,先后进行了四次禁海,历时30年。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为了抵制番货,也禁海近30年。清廷从顺治到雍正实施了40年海禁。到乾隆以后,清廷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则因此国力积弱,航海事业的衰败和落后,致使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侵略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9年间,中国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东西方列强胁迫中国腐败的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割去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各个对外通商口岸,掠夺了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行权。 蓝色的梦,一百多年来成为我国几代人追求的梦想。本书的主人公李景森是这个梦想的强烈追求者。他13岁入读马尾海军学校;抗日战争期间随海校迁到贵州桐梓,毕业后留校任职;23岁赴美留学,两年后,从美国驾舰回国;25岁作为“永兴”舰副舰长率队首登西沙群岛主岛永兴岛,为收复该岛立碑,亲身见证二战后我国收复南海诸岛屿的历史;收复任务完成后,他不愿意参加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毅然决然地离开民国政府海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到上海航务学院任教,后随该院迁往大连,进入新成立的大连海运学院任教,并任航海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航海教育开拓耕耘;20世纪60年代初调到广州海运局后,参与创办中国航海学会、广州航海学会并担任学会秘书长。他以极大的热情,认真积极地投入这项工作,克服一个个困难,把学会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最为突出的是在“文革”期间,几乎其他所有学会的活动都被迫停顿,广州航海学会(现为广东省航海学会)仍坚持开展学术、安全教育活动。在他的努力下,广州航海学会还开展与国际和港澳台相关学会的联系交流。他呕心沥血地在学会工作27年,为广州航海学会涉及的单位提供了与航海有关的资讯交流、人员培训、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帮助,名声遍及海内外,硕果累累。2011年,已90岁高龄的李景森发动两岸的老海军校友,组建了设在贵州桐梓的中华民国海军学校旧址陈列馆,重现当年海军救国理想。 我和李景森老师虽然不在同一时期、同一学校读过书,但我就读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就是后来的上海航务学院,为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他曾在这两所大学任教。因而,我们也是校友,而他更是我们尊敬的学长。他教过的学生分布在交通运输部、各远洋、海运和航运单位,不少人担任了领导和重要职务,成为骨干力量。几年前他去台湾探亲时,受到抗战期间他在桐梓海军学校教过的,现已是将领的学生们的隆重迎接,场面动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校友,我们经常见面,讨论问题,交流见解。我们常问这位学长:为什么他一生始终离不开海洋事业?什么是他的追求?他回答得很简单,但非常认真:我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大;我热爱海洋,希望祖国海洋事业发展。这是我终生追求的蓝色梦想。这就是我们组织编写这本书,想为我国的海洋工作者及后辈留下一笔宝贵财富的原因。 2012年8月,鉴于南海局势日趋紧张,西方及东南亚邻近国家对南海岛屿的虎视眈眈,直接影响到我国主权、领土、海洋开发、航行事业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与安全。想起在广州——我们的航海界,有两位老前辈李景森和何炳材,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亲自参加了“永兴岛”和“太平岛”的命名、竖碑及收复我南沙、西沙诸岛屿的仪式。何炳材已在几年前去世,李景森虽已93岁高龄,仍身体健康,记忆力好,头脑清晰。我和几位原广东船务工程公司的老同志交换意见后,萌生了采访李景森老前辈,收集有关资料和编写该书的想法。经向中远船务工程集团马智宏书记反映,他非常支持,当即表示同意,并布置广东中远船务具体操办。广东中远船务还跃石总经理、李明昕书记也非常重视,和我们研究后,即安排了办公室的彭新启同志具体协助编写工作,并提供了编写出版费用。原广东中远船务的副总经理刘逊生,邀请曾在广东中远船务前身——广远航修站工作过20余年,后调到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一级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潘健生执笔编写,成立了由卓东明、刘逊生、廖明东、林秉中、潘健生和彭新启等同志为成员的编辑委员会。去年4月底,我向中远集团新闻传媒中心的领导报告了编写这本《心住南海》的事,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联系了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为此,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特向支持、领导本书编写,提供人力、费用的广东中远船务书记和总经理;为本书出谋献策,提供资料和指导的刘逊生、林秉中和吴昌世等老同志,特别是执笔的潘健生同志以及协助编写工作的彭新启同志致以感谢。他们在炎热的夏天,奔走采访,奋笔疾书,在短短四个多月里,完成了第一稿后,经过编委的讨论和书中主人公的建议,又改写了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直至第七稿。在此要向中远船务公司,中远传媒中心热心的领导们,对支持、参与编写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李景森老前辈,他虽已93岁高龄,却仍能以超人的毅力和记忆力,提供了丰富、完整的资料,并积极地配合采访和认真审稿。所有这些是我们能够成功编写并出版这本书的重要因素。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正值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这表明了我国对拥有南海岛屿主权的态度,他又说,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这对我们实现蓝色的梦想,是极大的鼓舞。 我们恳切地希望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能从阅读中得到一些启迪和收获,同时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卓东明 2014年3月14日 后记 能够为一位历经沧桑与辉煌,见证近代中国海上力量从薄弱受欺凌、海疆被侵占,到奋起抗争图强、收复领海的整个过程,而且还身体力行投身海军、投身航海教育、投身航海学会,年已九旬的老者李景森作传,于我无疑是一项既艰难却又荣幸的工作。现在这本书终于付梓,作为执笔者,立项采访写作过程的一些情况与感触,我不能不说。 该书的立项完全是由于航海界老前辈卓东明的坚定提议及不懈坚持,并打通各方面关系才得以完成,他不但是新中国航海事业的最早参与者之一,远洋运输领域的技术专家,还是一位对新中国航海史自觉承担责任并有深入研究,同时身体力行,奔走于各海运院校、航海企业,进行呕心沥血传播的资深专家和客座教授。他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总工程师身份退休后,更是将全副精力投入到整理、写作有关中国航海历史及事件、人物的工作上,虽年过八旬,却仍然不辞劳累四处奔走。今年五月,由于南海再次受到周边国家的侵扰,国人对南海的关注热度日增,他想起了老朋友、老校友李景森。李景森是当年作为“永兴”舰副舰长带领先头部队执行收复任务,第一个登上“永兴岛”的人,又曾巡航南沙群岛,登上过“太平岛”,是二战后我国收复南海诸岛屿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卓东明以他宣传家的敏感,认定这是一个应该写的题材。 确定做这本书以后,卓东明即赴美国探亲半年。在这半年期间,他仍然以坚定的意志随时给我们指导,利用互联网一章一章对稿子进行审阅修改。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更是鼓励我们不要放弃。在2013年11月底,他刚刚回国还没有倒过来时差,就安排与我们见面,听取近一段工作进展情况,并即刻安排采访对象。同时,他不断地寻求广东航海企业及出版社方面的支持,可以说,没有卓东明坚定有效的组织,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 李景森一直在广州工作和生活,广东航海事业历史悠久,在国内应算发达,这里集合了一大批航海相关企业,李景森的许多同事、学生和航海学会众多会员都在这个城市,这为本书的采访写作提供了方便。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卓东明找到了中远属下的广东中远船务,并组织起了由广东中远船务在职及退休、原广远航海安全监督方面的资深人士组成的编委会,研究选题,确定工作方案,组织开展采访及联系出版部门,并开始采访写作。中远广东船务十分重视落实此事,党委书记李明昕特指定原广东中远船务副总经理刘逊生及企业文化主管彭新启负责跟进。他们为采访和出版等许多方面提供了便利。 历经沧桑,一直低调处事的李景森,对我们以他为主角写一本书,一直采取谦虚的态度进行合作。严格来说,他希望写一本有关南海有史以来就属于我们中国的书,而他只作为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成为书的构成部分。在该书采访到大半的时候,他曾想过放弃。他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像陈绍宽等在中国的海洋事业中有过巨大的影响,不配作为这么重大题材的主角。直到本书送给他审阅时,依然保持低调,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只是有机会遇到一些特殊的事件,成为该事件的在场见证人而已。 事实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几十年他一直以埋头工作、兢兢业业、讲求实效著称。他以民族利益为个人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将个人的困难化为中国海洋事业服务的力量。这就是李景森这些年所选择的。 在甲午战争120年后的2014年,本书进入审稿时,93岁高龄的李景森,坚持力求真实还原历史事实的严肃态度,在春节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日以继夜地对书稿进行逐字逐句斟酌,并亲自修改、订正,甚至重写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足以见其一贯的严谨、负责和认真,而其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顽强毅力,也令人肃然起敬。 不仅如此,更让我觉得欣喜的是,还有一大批与李景森同时代的老一辈航海人,他们不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丰富了本书的内容,还从更宽广的角度解读本书的意义,全力促成本书的按计划进行。他们是新中国远洋事业开创的参与者卓东明,新中国早期的海上救捞专家、船长吴世昌,新中国早期资深的海事专家、第一位海事律师、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林秉中先生等。他们虽然年事已高、退休多年,但依然全心牵挂着海洋事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出力。 我特别想在此记录的,是李代文老先生在本书写作过程的热心协助及贡献,也作为我对他的怀念。 李代文是李景森的老同事、老校友。在2013年6月赴美探亲半年的时间里,卓东明将他介绍给我们。在远洋宾馆我们第一次见面,当时他已90岁高龄,李代文先生十分热心地告诉我,他与李景森共同在航海学会工作过一段时间,知道广州航海学会的一些事,愿意向我们提供材料。我把已经写好的部分书稿给他看。我知道他是在十分认真地看了初稿,给我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后,不久就提供了有关航海学会情况的提纲。 在短暂的几次交流中,我看到他的正义与满腔热忱。他对航海事业的耿耿热爱,对历史的是非分明态度,对现实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义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一次与他见面,他还把两本珍贵的《碧海同舟——民国海军赴美赴英受训接舰纪实》及《增补资料集》给我参考。 2013年9月上旬,在我正准备约时间进一步采访李代文老先生时,他说最近患了感冒,正在看病,等好了就安排时间谈,还说9月下旬要回四川老家看看。但在9月21日,我正在韶关南雄,却接到了吴昌世老先生的电话,他告诉我:“李代文老先生在昨天去世了!是因为感冒后引发肺炎并发,造成心肺功能衰竭,最后不治。”我大为惊愕,立即想起李代文老先生上月还带着我到一位当年与李景森同到迈阿密接船的罗老先生家去采访一事,感慨世事无常,人生难料,他的去世实在突然!当时他还带着我一起爬楼梯上房改房八楼,可仅过了不到十天,他却远去了! 2103年12月19日,曾经为中国航海事业奋斗工作半个世纪的四位老前辈李景森、卓东明、林秉中和吴昌世,约定在广州远洋宾馆三楼风帆厅聚会。我作为本书作者,有机会在这次聚会中,向他们报告本书的进展,并进一步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是2013年广州最寒冷的一天。为了接受我的采访,也为了他们难得的一次聚会,他们分别从广州各个位置赶来。我们约定的时间是上午九点,刚刚到九点整,卓东明、林秉中来了,只见他们两人脚步略显缓慢地走出电梯,在广东特有的钻心寒冷中冻得鼻子通红,清清的鼻水往下流,脸上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又过了一会,李景森也到了。只见他们三人均下意识地搓着手,擦着脸,以促进冰冷脸部血液的循环,驱走寒冷。原来他们分别来自广州三个不同方位。林秉中从城市西面二十多公里的金沙洲,于早上6点多就坐公交车赶来,那里当时是广州的一个交通死角,只有一条高架桥,地铁尚未开通。在路上他花了两个多小时。李景森则说,原来想坐出租车,等不到只能挤公交车而来。卓东明则干脆就是走路而来。这一幕让我感动,要知道,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85岁以上,其中李景森已是93岁高龄了。我发现他们见了面,彼此似乎并不太激动,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却能感受得到他们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火一样的热情,和他们彼此之间不需要语言的深深的情谊,更感受到他们为了钟爱的海洋事业的高度热忱。我知道,他们希望把这本书的采写出版,作为为中国航海事业做的一件有益于后代的事,因为李景森的经历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航海历史的一个切面和缩影。航海人不能忘记过去,李景森的经历,也是他们这一代航海人的共同经历,是他们大半辈子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他们此生不渝、终生不忘的理想。 我还想说的是,在本书初稿写出来后直至第六稿,编委会各成员都参与其中,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尤其是卓东明及林秉中先生。因为他们与李景森交往多年,互相熟悉,而且对过去的那一段共同经历了如指掌,都有很深厚的专业造诣,加之均有相当的文字功力,可以说,本书是在他们的逐字逐句斟酌中改出来的。刘逊生作为原广东中远船务的副总经理,不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还为联系采访对象及编委会各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彭新启作为现任广东中远船务的企业文化主管,担当了不少具体事务,尤其是在确定了由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本书后的具体合同事务,以及整理图片资料方面。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中远集团新闻媒体中心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从这本书稿编写的开始,就参与了相关的策划,使整个编写和出版工作能一直顺利进行。 另外,因我于1971年被分配到广州远洋航修站(即现在的广东中远船务),从一个钳工做起,直到担任厂办公室主任后,调到广播电台工作,我在船厂度过了毕生难忘的20年青春岁月。我无法忘却当年还是一片滩涂的广州黄埔双沙尾,在我们手里建成了一个现在年产值达25亿的大型现代船舶修造企业的那一段艰苦而值得回味的日日夜夜。我更忘不了因为这段经历,使我有了以海为题材创作的一批海洋文学作品,并从此走上创作道路。多年来由作家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等出版了诗集多本,并获得了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广州文艺奖等,更于后来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与海与船的二十多年交往与感情,使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为这段经历多留下一些真实的记录。现在有机会做这一本纪实性的书,正好还了我的一个心愿。 我自觉笔力不逮,但我还是希望借这本书,寄托我所投入的真诚及对海洋的热爱,表达我对新中国第一代航海人的由衷敬意。 潘健生 2014年3月干广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