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84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元1984年4月4日,世界呈现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三个国家相互交战频繁,并且敌友时常易位。大洋国是个独裁国家,党的权威至高无上,运用极权体制、愚民教育、政治神话、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以及操之在国的资讯系统,垄断一切传播视听,严格监控人民的行动、言谈、生活与思想。

主角温斯顿·史密斯在大洋国的真理部工作,这个部掌管新闻、娱乐、教育和艺术,名为真理部,实为谎言部。他的工作是修改历史和变更各种资料,以配合党的实际需要。然而他竟不自觉地在日记上重複写着「打倒老大哥」。

作者文笔犀利、洞察人性、描写深刻、想像力惊人,对独裁政治和恐怖的极权主义,以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展现了大胆而精彩的剖析,堪称划时代的力作。

本书是作者呕心沥血、享誉全球之作,与俄国萨米亚丁的《我们》、英国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并称负面乌托邦三部曲。

内容推荐

《1984》是一部具有强烈的预言性质的幻想小说,国内的某些网站甚至把它归在了科幻小说的名下,这实在非常可笑。《1984》中除了电幕以外,与科学没有多少关系。它是一部政治小说,但也是一部艺术杰作。让人惊叹的是:从来没有到过社会主义国家的作为左派的奥威尔,竟然早在1948年就预言了社会主义的极权统治。

在小说中,天空永远是灰蒙蒙的,街道上贴满了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老大哥的巨幅画像。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不叫总统,也不叫国王,而叫老大哥,听起来就像公仆、人民的儿子一样亲近,但人们所受的并不是一种慈祥的统治。社会的根本信念是:老大哥全能,党一贯正确。

《1984》是一道艺术的大餐。读奥威尔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在40年代末期他就栩栩如生地预测了乌托邦的必然走向。

试读章节

四月的天气晴朗而又寒冷。当钟敲了十三下时,温斯顿·史密斯紧缩着脖子,快速闪进了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他本想躲避那一阵寒风的,可由于他的动作不够迅速,一阵沙土还是跟着他刮进了玻璃门里。

一进门厅就闻到一股炖烂白菜和破草垫子的气味。门厅一头的墙上,钉着一张大幅的彩色招贴画。这幅招贴画太大了,挂在室内显得很突兀,它应该挂在外面。画上是一张男人的面孔,有一米多宽。这个男人很英俊,看模样有四十五左右,留着浓密的黑胡子,面部线条很粗犷。温斯顿直接向楼梯走去,因为他知道现在停电,电梯肯定没法再坐了。即使不停电,平时电梯也是很少开的。一切都得节约,因为“仇恨期”快要到了。温斯顿住在七楼,他今年只有三十九岁,但是右脚脚踝处患有静脉曲张。所以他爬楼梯非常慢,中途不得不休息几次。每一层楼正对着电梯门的墙上,都挂着那幅画着很大面孔的招贴画,这让你感觉到无论到哪儿,都被画中的那双目光凝视着,招贴画的下部还有一行文字:“老大哥在看着你”。

温斯顿一走进住所,就听到一阵圆润的声音,正在念的是有关生铁产量的数字。右边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张金属板,金属板的表面灰蒙蒙的,看上去像是一块毛玻璃。声音就是从这块金属板里传出来的。温斯顿调节了一下开关,这声音就轻了一点儿,但是播音员口中的数字听着仍然很清晰。这个装置叫做电子屏幕,声音可以调节,但是不能完全关上。温斯顿伫立在窗前,静静地看着外面。他身材原本就很瘦小,再穿上那身蓝色的党内制服,更显单薄。他头发是淡色的,肤色天生红润,因为用劣质肥皂和钝刀片刮脸的缘故,皮肤显得有些粗糙。

即使玻璃窗是关着的,也能看到外面有多寒冷。街道上的尘土和纸屑被阵阵微风卷起,原地打着转。外面阳光灿烂、天空蔚蓝,但是除了到处张贴的招贴画上的色彩,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苍白。在每一个关键的地方,都有一张留着黑胡子的脸向下凝视着。对面房子的正面,也挂着这么一幅画,画的下部也是同样一行文字:“老大哥在看着你。”现在,那双黑色的眼睛正在盯着温斯顿的眼睛看。下面的街上的那张招贴画,被撕破的一角正被风吹得不停地拍打着,上面唯一的一个词儿“英社”时隐时现。一架直升机从远处飞来,像一只蚊子似地在屋顶徘徊了一会,然后又绕个弯儿飞走了。那是警察巡逻队的飞机。不过,巡逻警察并不可怕,思想警察才可怕。

温斯顿身后的电子屏幕还在喋喋不休地报告着生铁产量,以及第九个三年计划超额完成的情况。只要是比极低的窃窃私语大一点儿的声音,电子屏幕都可以同时接收和发出。另外,只要温斯顿在那块金属板的视野之内,他的声音和一切举止就能被人听到看到。

当然,人们无法得知自己是否被监视,什么时间被监视,只能猜测。可能他们一直都在监视你,也可能只在心情好的时候才接上你家电子屏幕的线路对你进行监视。你可以假定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你发出的任何声音都有人听到;你在电子屏幕视野范围内的一举一动,也都被人仔细观察过。刚开始心里还会觉得别扭,后来就慢慢的习惯了。

为了安全起见,温斯顿继续背对着电子屏幕。不过,背部有时也会暴露问题,这一点他非常清楚。一公里之外就是真理部的办公楼,那是一座矗立在肮脏环境中的白色大厦。他带着一点儿厌恶的情绪想:“哼,这就是一号空降场的主要城市伦敦!”一号空降场是大洋国的一个省份,人口位居全国第三。

温斯顿看着眼前那由木材撑着的墙头、钉着硬纸板的窗户、盖着波纹铁皮的屋顶、东倒西歪的花园围墙组成的十九世纪的破败老房,以及被空袭得只剩下破砖残瓦的地上长出的野草丛,还有许多鸡笼似的、像是忽然从炸弹清出的大块空地上冒出来的肮脏木房子,他努力回想着童年时代的情景,以证实伦敦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一幅景象。可是,他根本就回想不起来。他的童年记忆一片空白,仿佛发生过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按照新潮语的叫法,真理部应该叫真部,真部的大厦与周边视野中的其他任何建筑都截然不同。它有着金字塔式的庞大外形,外部是发亮的白色混凝土,总共有三百米高。白色的墙面上,用极其漂亮的字体写着党的三句口号:“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据说,真理部在地上和地下各有三千个房间。外表和大小与其相同的建筑,在伦敦其他地区还有三所。它们周围的建筑都只是陪衬而已。这四所高大建筑,可以从胜利大厦的屋顶上一览无余,它们组成了整个政府机构。真理部掌管新闻、娱乐、教育和艺术领域,和谐部处理战争问题,仁爱部维持法律和社会秩序,富民部管理经济事务。按照新潮语的说法,应该叫它们真部、和部、爱部和富部。

仁爱部最让人感到害怕,连一扇窗户也没有。温斯顿从未去过仁爱部,就连靠近仁爱部大厦半公里的范围内他都没有涉足过。因为,这个地方只有处理公事才能进入,里面除了到处都布满铁丝网和铁门以外,还有许多隐蔽的机枪;甚至在大厦周边的大街上,也有警卫在巡逻。这些警卫都穿着黑色的制服,携带双节警棍,看上去一脸凶相。

突然,温斯顿转过身来,表情祥和而乐观。他是迫使自己这么做的,他认为这是面对电子屏幕时的最好表情。他走出起居室,走进了狭小的厨房。他离开真理部时正是吃午饭时间,但他没有在食堂吃。厨房里除了一块发黑的面包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可吃的东西。就连那块发黑的面包,也是他原本打算明天早上吃的。架子上有一瓶无色的液体,瓶身上贴着一张白色的标签,上面简单地写着“胜利杜松子酒”几个字。这种酒就像中国的米酒一样,散发着一种令人难受的油味儿。温斯顿拿下这瓶酒,倒了将近一茶杯,硬着头皮一口吞下,那样子就像在吃药似的。

喝完酒,他立刻面色通红,眼角还流出泪来。这玩意儿跟硝酸似的,喝下去时,只感觉后脑勺上像是被人打了一记警棍,肚子里像有一把火在烧。不过,这种火烧感接着就消退了,他的感觉也跟着就好多了。他拿出一盒胜利牌香烟,从挤瘪了的烟匣中抽出一支烟来,却一不小心地把烟竖了起来,结果烟丝全都掉到了地上。他成功地抽出了第二支烟,然后回到起居室,在电子屏幕左边的一张小桌子跟前坐了下来。他打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支笔、一瓶墨水和一本厚厚的空白笔记本。那个笔记本是四开的,装订讲究,底面是红色的,封面上印着大理石花纹。

他这间起居室里的电子屏幕,安装的位置不同寻常。通常情况下,它应该被安装在进门正对的墙上,以方便看到整个房间;可是,现在它却被安装在对窗户的墙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温斯顿走到电子屏幕旁边一个浅浅的壁龛边上,坐了下来。当初修建这个壁龛时,大概是打算在里面放书架吧。温斯顿坐在壁龛里,尽量远离电子屏幕的控制范围之外。当然了,这只能让他的行动躲开电子屏幕的视野,他的声音还是能被听到的。这间屋子奇特的布局让他所处的位置可以避开电子屏幕的监视,他想到了该做他现在要做的事。

不过,他的这个念头也是刚刚才有的。就在他刚才从抽屉中拿出那个本子的一刹那,他想到了要这么做。这个记事本特别精美,纸张虽然有些发黄,却十分光滑。这种纸张,至少是四十年前生产的,因为近四十年来一直没有再生产过。他猜想这个本子的寿命远不止四十年。他第一次看见这个本子时,它还在本市一家发霉的旧货铺里。这个小旧货铺位一于伦敦某区一个破破烂烂的贫民区里。当时,这个本子就躺在旧货铺的橱窗里,他一眼就看中了它,一心想着怎样才能得到它。照理来说,党员是不允许去普通店铺里购买东西的,那就等于是“在自由市场上交易”。不过,不去“自由市场”怎么买鞋带、刀片这类东西呢?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渠道能获得,所以这条规矩执行的并不严格。这么一想,他朝四周张望一下发现没人,就溜进小铺子,用二元五角钱买了下这个笔记本。当时他并没有想到用它来做什么。他把它放进皮包,忐忑不安的回了家,就像自己犯了罪似的。这样一个本子,即使里面是空白的,也很容易被人怀疑。

P1-5

序言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作家。在世界小说界,有所谓“反乌托邦三部曲”,即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奥威尔的这部《一九八四》。

简单地说,本书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情节离奇、怪诞,却似乎符合社会发展的某些规律。小说描述了极权主义的恶性发展,展望了一个可怕的结局——人性被扼杀,自由遭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单调。

同本书一样,奥威尔的成名作《动物农庄》也是一本很有洞见——虽然同样偏颇——的小说。书中主人公全是动物,故事情节荒诞不经,颇有喜剧色彩,这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恐怖的感觉。但是《一九八四年》则完全脱去了喜剧气息,恐怖入骨的感觉弥漫着整个作品。

这里所说的恐怖,不是血淋淋的具体场面,而是一种人性泯灭的无望之感。比如,小说描述了一种官方语言,叫做“新语言”,它被强制使用,其目的在于把单词量减至最小,这样一来,除了国家颁布的概念,人们将无法思考其他任何东西。又如,每个党员都无权拒绝官方的监视,每个房间都装有无法关掉的电子屏幕,而屏幕会把每一种声音准确地传递给“思想警察”……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不但受到读者推崇,更是深得学者的青睐。小说中独创的几个词语,比如“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语言”、“思想警察”等等,已经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大家公认,《一九八四》是对集权主义的最形象描述,也是最尖锐的反抗。《纽约时报》赞誉此书:“这一代人中,没有其他任何一部作品能像本书一样,唤起我们对自由的深切渴望,以及对专制的切齿痛恨。”很多人坚信:“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会增加一份自由的保障。”

事实上,《一九八四》并不是单纯的政治小说,而是试图追问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实现的途径。对于人性的关怀,使小说没有沦落为干瘪的教科书和宣言。否则,它不可能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广大读者。小说中,即使谈论的是政治,其背后所关注的仍然是人性。使政治与人性水乳交融,这也许是奥威尔最成功之处。

总之,这是一本略显深奥的书,可以阅读多次,每次都有更深的理解。对于读者来说,本书既是智力的挑战,也是获得智慧的一个难得的机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