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丹青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岩是建国后第一批进入文物商店(古玩行)的学徒,学习古玩字画的鉴定与收购。他多年在琉璃厂工作,亲历了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古玩业的发展历史。《往事丹青》即为他撰写的一部反映建国以来文物古玩行业风风雨雨的回忆录,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五十余年来,文物古玩行业随着政治、经济风云变幻而沉浮起落的轨迹。同时书中记录了他与启功、黄胄、黄永玉、范曾等人的交往经历,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名人逸事。

内容推荐

《往事丹青》以回忆录的方式.记述了陈岩师从徐邦达、启功、傅大卣、徐震伯、刘凌沧等大师,从一个文物商店的学徒到书画鉴定家的历程。记载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文物的收购流程与买卖情况,买家、卖家的构成,古玩的价格行情等。既有文物商店“捡宝”的事情。也有私人藏家“走宝”的故事。在这些记述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行业几十年来的深刻变迁。

陈岩大胆组织“文革”后全国第一次近现代书画展,发掘当代书画界的新人,与黄永玉、李可染、启功、黄胄、程十发、何家英、王明明、史国良、白雪石、刘炳森等众多现当代书画名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陈岩先生的推动下。客观上完成了新老书画家的交替工作。陈岩在《往事丹青》中以平常的心态、亲切的口吻生动再现当代书画大师的多彩人生,真实再现了中国当代书画业的状况。

目录

序 活到当今的六朝人

引言

一、我喜欢画

二、学徒琉璃厂

三、十年动乱 丹青涂炭

四、消失在画山里的艺术馆

五、批黑画矛头直指周恩来

六、以纸换画 独出心裁

七、第一次画展

八、开展新画业务

九、北京、东京结为姐妹城 书画家们做贡献

十、修建文物库 恢复文化街

十一、万年青宾馆的聚会

十二、《宝古斋》画刊

十三、五个画店

十四、鉴定提高班

十五、陈岩,你毕业了

十六、大葆台整库

十七、齐白石画——日本展

十八、嘉德拍卖

十九、黄胄·中画研究院·炎黄艺术馆

二十、古往今来琉璃厂

二十一、黄永玉·万荷堂

二十二、铁汉丁井文

二十三、范曾真假画案始末

二十四、流产的近现代艺术馆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我喜欢画

一九六二年,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因吃不饱饭,很多大学都不招生,更不用说我还有出身不好的原因,暑期过后,我就以高中毕业生的身份被北京市文化局招了去。

那年,我刚好二十岁。

同学们听说我被文化局录取了,个个向我说:“陈岩,我们以后看戏、看电影可不用花钱了,找你去。”

我听了以后,很茫然,不知说什么好。

北京市文化局坐落在西长安街靠近“电报大楼”的一个院子里,等我到了那儿,已有十几位同学在报到处等着了。一位姓张的同志把我们一个一个分别叫到屋里谈话。我开始有些紧张,不知他会问些什么,会分配到哪个单位,莫非我一个高中毕业生,真的要卖票去吗?

一谈话,才知道原来谈话就这么简单,令我不曾想到,简单得直到已退休的今天,我也从未忘记。

在我前面被叫进去的是小徐,我在外面听见面试的同志问他:“你喜欢什么?”

“我喜欢书。”

“好!你到中国书店去。”

轮到我,那人又问:“你喜欢什么?”

“我喜欢画。”

“好!到文物商店去。”

天哪!就这么简单?对,就是这么简单!也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问一答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在世上大都活个几十年,有的上百年,可在这些岁月里,大多数时问都会平平常常过去了。可有时,某一刻、某一件事、某一句话,却会决定你一生的命运走向。我想,人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形吧。当时就因为这一句回答,使我和书画,还有书画艺术家打了几十年的交道。

多少年后我还在想,要是我也回答喜欢书呢?那很可能我这辈子就不会有和这群可敬可爱的老人们相处的缘分了。老天,如果是那样,该多遗憾啊!

有时我也常常问自己,当时我为什么回答喜欢画呢?细细想来,也绝不是没有来由的。

一九四二年,我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耿家桥村,那可是大平原中的大平原,从小就没见过山什么样,跑个十里八里的见个大土堆,还是烧砖的窑。我家里很穷,我的童年又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年代中度过的,我们家除了一间西屋是牲口棚外,就是一拉溜的五间破土坯北房。一遇阴天下雨,屋里就摆满了接雨水的盆盆罐罐,奶奶还时不时地冒着雨屋里屋外查看房会不会塌下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可能因为我爷爷、叔叔、姑姑、姑父等都是农村教员,有点知识的原因吧,那五问北房,屋里屋外虽然都是土坯墙,作为主屋的北墙上总挂着一堂书画。中间是一幅山水画,画的两边是一副对联,至今我还记得,上联是“尊鼎盘彝出蝌蚪”,下联是“深山大泽生龙蛇”。除此之外,再无他物。虽然书画的裱工很破旧,但在我的眼里,我们家比别人家好看得多。在那个时期的河北农村,我家这种景象也的确算罕见了。

解放后,我随父母到了北京。上中学时,家就住在西琉璃厂西边的北柳巷二十三号,上下学都得经过荣宝斋,有时候我就进去看看画。店堂里满墙挂的不是画幅就是字条,在这些书画作品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吴光宇的((踏雪寻梅图》,一少女身披大红斗篷在漫天大雪中伫立,四周不是盛开的梅花,而是随风摇曳的翠竹,真是美极了。

在荣宝斋的店堂里,有时偶尔也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人拿了画到店里来卖,小徒弟喊一声“师傅”,这时会从里屋走出一位老师傅,卷着大白袖头,拿过要卖的画儿看了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假的,不收!”

嗬,神了,一看便知真假,真神了!

这些,都在我少年时期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我喜欢画”这句话,现在看来不是随便说的。没有自幼经历中那些记忆和感受,我怎么会无来由地喜欢画呢?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就这样,因为喜欢画,我开始了在文物商店的学徒生涯。

二学徒琉璃厂

琉璃厂,这个地名儿在北京家喻户晓,但为什么和书画古董联系起来了呢?又有那么多古董店、书画店、南纸店把东西琉璃厂塞得满满的,可能很多人就不大知道其中的缘由了。

除了琉璃厂,北京还有大木厂、台基厂、神木厂、黑窑厂。明朝定都北京后,这些厂子都是为修建皇城、皇宫而生产建材的厂子,从字面上就能知道它们生产的都是什么。琉璃厂地处和平门外,与南新华街相交,分为琉璃厂东街和琉璃厂西街,主要烧制修建宫殿所用的琉璃瓦。当时的琉璃厂,地面都是七沟八汊的河道与桥梁,河道可直通西山,以方便运送烧制琉璃瓦所需的材料。不只琉璃厂是这样儿,连现在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南面等地方原先也都是河道、码头。沧桑巨变,如今留下的只是些淡淡的痕迹了。

因为琉璃厂地处京城之南隅,无论是经商的还是赶考的,大都来自东南、西南,来北京,首先要到达此地,因而会馆、旅店也特别多。此地原有很多旧窑,除了用来烧制琉璃瓦以外,随着皇宫的建成,也逐渐开始烧制一些作画用的文具、假古玩。尤其是赶考的举子们到琉璃厂附近一住下,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书五经”自然是不能离身的,因而书肆、南纸店、湖笔店、古玩字画店也就应运而生了。经过明清两朝,仅六百来年的发展、充实,颇具盛名的“琉璃厂文化街”就形成了,保留至今的荣宝斋、来薰阁、宝古斋、韵古斋、庆云堂等几十家老字号无疑是这条街的珍宝。P19-23

序言

这本书此次由中信出版社再版,距离上次出版已经过去六、七年了。

这期间虽然时间不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写完这本书,我就因重病住院。住院期间,启功先生、刘炳森先生相继去世。尤其是启先生,很遗憾,他没有看到这本书。紧接着,为我题写书名的黄苗子先生也去世了。至今,在他们老一辈里,仅剩一位硕果累累的黄永玉先生独自战斗。

细想起来,这种变化也是人之常情、事之常态。

通过这本书的再版,我想表达对这些老前辈们的怀念之情,让后来者能够更多一些了解这些老前辈们的品德与业绩。

七年前,黄永玉先生在《往事丹青》的“序”中,说我的画儿不怎么样,我也白认“不怎么样”。多年了,这话一直在我心底。前些日子正好黄老生日,为祝贺黄老九轶华诞,我画了一幅六尺整纸的((高山仰止》山水画儿。事后,据朋友们讲,黄老说:“你看陈岩这家伙玩儿着就把山水画儿画得这么好。”这可以说是对我最大的鼓舞,证明我确实是在不断地努力,那些老前辈们也会感到慰藉吧。

继续努力。

后记

当《往事丹青》即将收尾之时,我曾到万荷堂和黄永玉先生多半儿正经、少半儿开玩笑地说:您们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就像河里的鱼,一拔儿一拨儿的,这拨儿过去了,下一拔儿不知什么时候出现。您就是这拨儿的最后一两条大鱼。黄永玉笑着说:“我干什么都赶个尾巴。”我也笑着说:“这倒也是千真万确,在号称‘李瑞环工程’的大型画册《近代国画名家》所选取的近一百五十年来的七十二位大师级画家中,也是以任熊开头,至黄永玉、黄胄结尾的。这不是一大拨儿吗?您是不是又做了尾巴了?”黄先生听了,一边抽着烟斗,一边直点头。

问题是,这一拨儿过去以后,下一拨儿何时出现,这就说不定了,也许几十年,也许上百年。

我手里拿着这部手稿,回想起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与大师们的相识、相处,一件件往事,一幕幕场景,如同过电影似的浮现在眼前,真是感慨万千。四十余年啊!整整齐齐的一段里程!都过去了!

不管这本书写得好与坏,但件件事儿都是真实的,没有别的意思,就让我用这本不成样子的处女之作,永远怀念那些我曾相处过的可敬可爱的老人们吧!

当《往事丹青))的初稿即将完成之际,我病重住院,黄永玉先生已八十一岁高龄,先后两次从通州区的家里不辞辛苦地到三。一医院看望我,同时在酷暑时节为我这部拙作写下三四千言的序,并亲自送到病房。黄老送来的不是序言,而是他老人家的心啊!他老人家曾对我说,交我这个朋友靠得住……

黄苗子老先生在我书还没写完的时候,就为这本书题好了书名。

田玉武兄,知道我写书了,特意从盘锦赶来,看了书稿后很感兴趣,即刻带着书稿跑回了盘锦,请了资深校对张振华老先生,从头到尾一一校对,武警外使警卫支队的孙雷也给予了我很大帮助,助手马世宇也曾是武警战士,在这部书稿中他不但完成三十万字的录入,而且反复校对,为图片的处理以及图片与文章的结合安排费了很大心思,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在我住院期间,他还不时到医院看望陪护。大澄曹兄,不厌其烦地为我收集素材、书籍,陈履生百忙当中还为书的出版奔跑,还有,我得特别感谢宋涤兄,是他给了我写这本书的勇气与可能。在宋涤兄主持《文艺报》的艺术版期间,他向我约稿,让我写写与书画家交往之中的故事,答应给我连载。这真是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呀,在报上豆腐块大的文章也只写过一次,要在这么专业、这么大的报刊上连载,成吗?既然宋涤兄相信我,我也就硬着头皮写。当第一篇写好后,宋涤过目后很简单地说了一句:“行,发吧。”这一下就连载了一年,这样,我才有了勇气、有了信心,有了这本书的诞生。在这里,我都一一作揖致谢了!在此,我也向那些多年来曾经给过我帮助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这位比我小二十岁的朋友要出书了,他的见识和经历再写十倍于此的书也不嫌多,有的是用不完的材料。我总觉得任他写别人写得如何有趣和有价值,在朋友的眼光中,都没有陈岩他本人有趣和有价值。

——黄永玉

我不时取出《往事丹青》翻阅,读之再三,渐渐就有了对近现代画坛艺苑一个角度的真实了解与感悟。陈岩先生阅世广博,交游高明,书中所述皆系其亲身经历,故而能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说尽艺坛的风云际会与波澜荡漾。他用笔平实去雕琢,不需“为赋新词”的刻意,便能文采焕然、趣味深蕴。所记往事,宛如高手白描,名流故友个个生动地呈现在丹青舞台之上,是珍贵难得的一手艺术史料,也足见得作者光明坦荡的胸襟。

——读者

《往事丹青》事涉文史书艺近现代大师诸多事件,因人即艺,由艺及器,循器悟道,借道叙事,积事成史,可作培训教材,亦成一家野史,弥足珍贵!难得难得!

——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