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路美国(当中国记者遇见真实美利坚)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王槊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槊的《寻路美国(当中国记者遇见真实美利坚)》是一本社科文化类作品,作者王槊以在美国生活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不美化,不拔高,不歪曲,真实客观,让读者近距离平视美国,并引发读者反观中国。作为一名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记者,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观察、评论美国这个所谓的“理想社会”,并通过自己对于所到之处、所见所闻与中国生活的对比,打破一部分中国人脑海中被美化的美国,重塑新生代的美国梦。

内容推荐

《寻路美国(当中国记者遇见真实美利坚)》内容介绍:

当我们谈论美国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梦是什么?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公民社会?

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是可以用较低的代价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而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安全感?存在感,

是繁华公平、自由、民主、完美……的理想杜会?

《寻路美国(当中国记者遇见真实美利坚)》作者王槊带你行走于这“车轮上的国家”,

从得克萨斯到纽约,从拉斯维加斯到死亡谷……

经历170天精彩纷呈的旅行……

用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语言重新审视、

还原一个不同以往的真美国……

目录

自序

序章 来美国吧!

第一章 鸡飞狗跳办签证

第二章 旅程磕磕绊绊

第三章 大达拉斯的第一天

第四章 得州传说

第五章 车轮滚滚

第六章 最难的是生活

第七章 上学记

第八章 劳动节的第一次旅行

第九章 巡警,及列克星顿大婶

第十章 疯狂的卖场和山寨国会

第十一章 东北人要去纽约

第十二章 纽约大冒险

第十三章 单骑走费城

第十四章 没错,这座小城市就是华盛顿

第十五章 差点儿到不了波士顿

第十六章 Home, sweet home

第十七章 搬家,看球,去旅行

第十八章 风雪西行路

第十九章 66号公路,冰风峡谷

第二十章 原罪之城

第二十一章 死亡谷?归途

后记

试读章节

无心插柳柳成荫。美国刁难人的签证政策倒是养活了一大批人,什么出国中介留学中介签证中介,一个美国使馆活脱脱培育出一个产业。在一些人有意无意的描绘之下,个人申请美国签证的失败率仿佛是250%。我为了办签证找公司开在职证明,人事总监还关切地说:“你居然选择自己去办美国签证,真是勇气可嘉!”类似传闻听多了难免心生忐忑,可我逆反心理偏在这时作怪,下定决心非把这事做成了给他们瞧瞧不可。何况无论是自由行还是找中介、报旅行团,赴美签证都要申请者亲自面签,最后决定成败的仍是自己。既是殊途同归,我何必绕那么多弯路,不从一开始就扼住命运的喉咙?

见我被签证问题弄得火烧火燎,马同学在大洋彼岸的得克萨斯给我宽心:“现在老美经济危机,国库空虚负债累累,人民失业,政府没钱,水深火热亟待我拿着人民币漂洋过海前去救济。救世主懂吗?苍蝇腿儿也是肉总听说过吧?就算不到美国投资买房办公司,他们也不能放过让你这冤大头进他们国土花钱的机会!”一针鸡血打下去我信心大增,一边振臂高呼人民币一定要坚挺到底,一边开始搜罗各种证明我一定会回国的“约束力”——根据老美签证的“有罪推定”,我一定也是可能花光了积蓄就黑在美国的主儿。这帮家伙全然不考虑我在国内还有亲人朋友社会关系,一门心思认为我会放弃一切大老远跑到美国洗盘子玩。

嘴上说宽心,马同学心里其实也和我一样忐忑,准备工作一项也没少做。这孩子做惯了金融工作,未雨绸缪思前想后已经成了职业习惯,一下子给我准备了大把资料:用她公司信纸打印的邀请函、她的社保号码、公司地址、公寓地址、美国身份证复印件、数次赴美的护照和工作签证复印件、I-94表复印件、工资单、银行证明、股票证明,等等,但凡能证明她在美国身份的资料事无巨细,足足50多页打印纸从得克萨斯寄到北京,只为让签证官知道我到了美国第一有地方可投奔。第二就算钱花光了也有人救济,不用跟食不果腹的老美去抢那些本来就稀缺的工作岗位赚钱买回程机票。

然后,我要证明自己是个合理存在、合法生存的中国公民——我不仅要证明自己是有身份证的中国人,是我们公司的员工,还要证明是我父母的亲生儿子。可由于年代久远,我的出生证明早不知在哪次搬家时掉到了哪个角落,父母对此印象全无——谁又能想到朝一日会用到那薄薄的一张纸来证明一些既定存在的事实?

看我急得抓耳挠腮,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安慰我说,只要让户籍科开个我确实是我父母儿子的证明,再到公证处做个公证盖个章就行。敢情我是谁儿子不是我说了算,不是我父母说了算,而是公证处说了算。想当初马同学赴美留学时也是到公证处做了公证,证明她是她父母的亲生女儿才通关放行。人生在世,几张薄薄的纸片竟比本人更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此说来,我真应该感谢美国给了我一次重新认识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

搞定了身份证明,还要搞定公司和老板。周二上午的例会一结束,我就大大咧咧钻进老板办公室,说自己眼下工作合同还有个把月就要到期,想干脆请个停薪留职的长假赴美待上一阵子。等合同到期自动解约,一拍两散皆大欢喜。老板心领神会,乐得卖个人情给我,为我开了在职和收入证明,让我拿去应付签证。拿到了中英文的在职证明和盖了单位公章的近6个月的工资单,我心里终于多少有了些底气。

我把几张银行卡里的积蓄集中到一张卡上,到银行打印了近几个月的存取款记录和此前购买基金的证明,再加上机动车登记证书以及近两年的保险单据——这就是我的全部财产。老美领事馆网站上写得清清楚楚:工资单和有规律的银行存取款记录是有效约束力。我看了看自己的存取款记录,除了工资发放还算有规律之外,刚剐把几笔钱集中到一起的记录怎么看怎么可疑。我心下一横,干脆听之任之。要是老美质疑起来,我就说把钱集中在一起便于在贵国进行消费。老子的钱自己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你管得着吗?P7-8

序言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美国?

很多中国人喜欢美国,有的理性,有的盲目。

从百年前的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赴美淘金潮,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再到近代中美之间的各种利益博弈,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大事都少不了美国的“掺和”。中美两国虽然相隔半个地球,却有扯不清的渊源。

中国人对美国的情感之复杂是难于形容的。尽管美国在很多国人眼中是仗势款人、霸权主义的象征,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国家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喜欢甚至超过了对本国的喜欢,这样的待遇,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享受过。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美国大量向中国倾销美式文化和价值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了不加分辨的好感。很多中国人深切地渴望认识美国,了解真正的美国生活,却因为这个国家总是有意无意地摆出高高在上,故作神秘的姿态,以至于在认知上产生了不少偏差。

这些偏差给了一些人发挥的空间。一些并不了解美国,甚至从没去过美国的人根据道听途说和以讹传北,乐此不疲地把美国描绘成闪耀着自由民主精神和人性光辉的完美天堂一一些人只是因为对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和人情冷暖恨铁不成钢,寄望于万里之外的神秘星条旗国,希望在精神世界里寻找一方乐土;另一些人则带着不那么单纯的目的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和普世价值进行鼓吹和美化,来反衬并放大当今中国存在的种种弊端,贬低现行的社会体制甚至政权。

必须要承认的是,美国除了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之外,还有相对完善的社会规范和严厉、对事不对人的法律制度,对那些不和谐现象进行约束和压制,能让这个国家尽量保持在一种稳定平和的状态之中。

如果抛开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这些大面上的东西,其实中围人和美国人在生活上的习惯和诉求是非常接近的。换句话说,很多美国人喜欢的东西中国人也喜欢,美国人过着的生活中国人也想过,美国人有的东西中国人也想要——谁都希望能轻松地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开上辆说得过去的汽车,吃上安全点儿的饭菜,能在自己的国家里自由迁徙,不为“户口”或是子女上学之事发愁——只是目前多数美国人做到了,而很多中国人还没做到。所以,与其说是中国人喜欢美国,不如说他们是在向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在呼唤一个公平公正的公民社会。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能用较低的代价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在这个国家里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安全感和存在感。

当然,中国人喜欢美国并没有什么坏处。中国人有权知道世界上还有那样一种生活方式,还有那样一个社会存在;知道原来一个国家里的多数公众可以不用把太多精力放在为生计疲于奔命、争权夺势和勾心斗角上,而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来专注学业和事业,用来思考、读书、旅行,开着自己的车四海为家、浪荡江湖,或是搞发明创造,提升国家的科学实力和文明程度。

作为中国人,知道这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顾影自怜,叹息自己的粗鄙和无力,而是为了弄清楚自已究竟想要什么,让未来的日子里多些盼头和阳光,少些迷茫和困惑。毕竟,世界的发展是比出来的,有比较,才会有进步。

王槊

2013年5月28日

后记

这是本关于美同的书,讲述的是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美国短期旅行和生活的故事。

因为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我2009年下半年辞职赴美,20lO年初归来,在美国晃了整整半年,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对所谓的美式生活做了些粗浅体验。其间有收获,也有遗憾。无论怎样,那都是我前30年人生中最高潮的部分。

最初动笔时,我只想通过某种方式将那段不长不短的经历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对自己一个重要时期的总结。我希望分享自己的见识,却并没打算把故事讲出什么意义。但后来走得久了,看得多了,我发现自己所亲历的美国和过去脑中几乎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的美国竟相差那么大——这不单是比想象中“好”或“不好”的区别,而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这让我觉得似乎有必要在写故事的同时顺便重建自己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把我眼中“真实的美国”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出来。

我本想在2011年将全书完成,却一路拖沓至今。其间虽数次因自己生性慵懒、不够专注导致进度缓慢而备感自责,可真到完成之时,心里虽如释重负,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去楼空的落寞。因为当故事画上最后一个句号,也就意味着我要和那个时期的自己做一个了断。如今幕布合上,关灯下台,无论演得好与坏,我都没有重来的机会,好在我从没对自己当初跳上舞台的冲动后悔过。

今天再回过头看那段经历,我真的很庆幸自己能有勇气放弃工作,带上所有积蓄不管不顾地跑到地球另一端,和所爱之人过上短短半年虚无缥缈、脚不沾地,被我称作“在路上”的生活。转眼几年过去,我没再踏上过那片土地,却经常会想起那些逝去的瞬间,想起那些瞬间里的自己。直到后来,我才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在书中所引用的历史典故多是从互联网上的百科全书、相关历史协会提供的信息资料,以及少量脑中存货整理而来,其间若有不够翔实或谬误之处还请见谅。此外,必须要感谢出版人何崇吉老师和原《大众软件》杂志记者部主任汪铁,没有你们的帮助,这本书不可能顺利出版。感谢苏芩主编、高朝东大哥、王凯兄和洁尘老师对本书的倾力推荐,感谢我的同事金莹莹和设计师于莉为这本书增光添彩,以及我的朋友赵菁同学对本书内容所提的有益的建议。当然,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对我在美国胡闹期间的理解和支持。

谢谢你们!

王槊

2013年7月2日

书评(媒体评论)

旅行者看见风景,媒体人看见文化差异,留学生看见自己的异国生活,男人看见车与路,而我看见一段欲说还休的情感——这是王槊的《寻路美国》,你可以看见不一样的美国。

——情感作家 苏芩

我看重王槊的这本书,因为他是近距离的观察与体验,他以记者的敏锐、巨蟹座的细腻,呈现出美国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细节,而真正的美国就在这些细节里。

——主持人 高潮东

王槊的驱车游走十分精彩有趣,但真正吸引我的,是他有长时段的生活和思考,触及了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根本差异,自不同于走马观花、人云亦云。

——主持人 王凯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中国人写美国社会、文化的作品,这算是很精彩的一本。

——作家 洁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3: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