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围的一切渐渐黯淡下运去。
冷香,一阵紧似一阵。
飘升上来。
读戴小柜的诗,一遍遍读,奇怪的是总要走神,总要放下来,等待思绪从很早以前、从自己的那些诗歌梦想中飞回。《冷香(戴小栋的诗)》华丽而紧张,具有音乐般华美而质朴的情感,充满了既古典又现代的感伤气质,叙事自然,体验深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冷香(戴小栋的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戴小栋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周围的一切渐渐黯淡下运去。 冷香,一阵紧似一阵。 飘升上来。 读戴小柜的诗,一遍遍读,奇怪的是总要走神,总要放下来,等待思绪从很早以前、从自己的那些诗歌梦想中飞回。《冷香(戴小栋的诗)》华丽而紧张,具有音乐般华美而质朴的情感,充满了既古典又现代的感伤气质,叙事自然,体验深沉。 内容推荐 《冷香(戴小栋的诗)》华丽而紧张,具有音乐般华美而质朴的情感,充满了既古典又现代的感伤气质,叙事自然,体验深沉。作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已近“不惑”之年的诗人,他保持了对感情、人生以及艺术的完整和近乎孩童般纯洁的理想以及体验方式。但他进入诗歌的方式,却善于从大处落墨,视角开阔纵横,联想大跌大宕。他的生命有过一段寒冷的时期。这在他的诗中反映为强烈的情感激荡和道德痛感,也使他的写作暗含了很强的现实批判色彩。 冷香(戴小栋的诗)》作者戴小栋。 目录 序 辑一 秋水斜阳 寂静 敲打 冷香 散开的涟漪 旧时月色 内心流动的崂 洇湿的冬日 黄 穿越商城 冬之缱绻 咖啡厅 碎裂 要起风了 蚊子 吹拂 视觉:减速 痕 闭目者 白色走廊 回眸 丢失原色 青青 冬日在窗前游过 夜行复旦 鸽子 生日快乐 亡灵 又飘起了雪花 故地,一丝香艳的气味 上海 清晨 七月 致C.N 再致C.N 最后一颗星星 清晨,被一只狗目不转睛地凝视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 乱绪如麻 在爱的荫蔽里 晨起 辑二 过去的事物在黑暗中闪耀 在深信和质疑之 牵牛花初开的时节 谁教岁岁红莲夜 清浅的春寒 与玫瑰无关 惟有池塘自碧 美云 秋风谱写的哀歌 辑三 屋檐上的春雨不绝于耳,张清华 书卷气质中的冲突与平衡,燎原 词韵连绵:在“现代”的背面,房伟 草色烟光残照里,魏圣敏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当代诗界,戴小栋是一位始终与诗坛保持着适度距离的诗人。如果这不仅仅是出自对流俗浸染的警惕,那么,还可能缘之其性情中某种儒雅的清高,以及心灵系统的自足赋予的自信。而正是这种距离,保证了他对诗歌更纯粹的进入。 与当下诗坛的流行性写作相比,戴小栋营造了一个独立自足的诗歌世界。这一世界的主体元素,具有显见的二元对立特征,比如诗人的北方身份与江南气质,自然山水底色与现代都市镜像,中国古典情怀与西方现代意念,基调性的雅致与时而可见的激烈……而这一切的对立,又在他兼容性的个人气质与综合处理能力中,“相克相生”为一个带有书卷气和骨骼感,典雅平衡的诗歌世界。它产生于这个坚硬的时代,却又亦真亦幻,呈现出诗歌之于现实的艺术处理中,超现实的陌生审美系统。 的确,这可能是当代诗人中少有的个例:作为一个生活在北方的诗人,戴小栋的诗歌却浸润着浓郁的南方气息。这是由江南属性的宋词给出的那种境界:丰润、典雅、敏于四时自然景色的感应,并以此敷设为诗歌的底色。但就在这种书卷气的涵养与沉静中,却时而可见基于尖锐感伤中的激越与硬朗,乃至旷风扑击的凛冽。我想这不仅源自诗人的北方血脉,更来自一位现代诗人对当代生活内在裂隙的深刻洞察,包括自身经历了一场病魔狙击后,对于生命深度思考的隐痛,当这种心绪块垒与自身气质中的雅致一再遭逢,便在反复冲突中鼓凸为诗歌的内在张力。犹如清晨密林中喷薄的强光。而他的诗歌,在整体的古典主义氛围中,又映现着典型的现代图像和现代主义艺术方式。比如“大自然的又一个枯草期到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如秋曰促织正在做最后的/歌唱,但一周前穿过同样被大雾笼罩的/华北平原,看见天边有一弯/挂得很低很低的/上弦月(《洇湿的冬曰》)”这样的古典情境,与“蝇一般穿梭的是卑微的侍者/几个暧昧的女人正托腮打盹,用生着酒窝的小手/失望的烟圈缭绕在头顶,总也挥之不去(《咖啡厅》)”之类的当代都市图像和现代主义物象取譬。而这种浑融的异质综合。很可能是他之于当下诗歌的一项重要写作成果。因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当代诗歌写作,一直没有脱离中西文化对立,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这一框架,两大写作资源的不能兼容,既是诗人们思想观念和艺术能力的时代性局限,也是少数优秀诗人所要致力解决的课题。也似乎只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这一课题的才有了如此程度的成果。 从整个国内诗坛的范围看,戴小柜几乎是在无声无息中,以近乎成熟的品质突然曝光。而在这一成果的背后,则是他不事声张的沉潜性的写作状态,他对自己作品绝不轻易出手的标高悬置。 P120-122 序言 读小栋的诗,一遍遍读着,奇怪的是总要走神,总要放下来,等待思绪从很早以前、从自己的那些诗歌梦想中飞回来。当年我还没有写出一行其他的文字,可是已经在读诗和写诗了,并在想象中描绘着自己的未来:一个诗人,写出了美妙或动人的句子,在~整页或更多页上排列出美妙的短句。诗对于我,是人世间最不可思议的绝妙之物,是凝聚了最多智慧最多思想能量的一种工作,是一些独特的人在尽情倾诉,是以内部通用的方式说话和歌唱。我读了许多中国现代诗和古诗、译诗等。认为每一句好诗都是使用了成吨的文学矿藏冶炼出来的精华,是人类不可言喻的声音和记忆,是收在个人口袋里的闪电,是压抑在胸廓里的滔天大浪,是连死亡都不能止息的歌哭叫喊。 这是我向往至极的一条道路。我一直往前走,朝着向往之地走去,至今却没能抵达。展读小栋的诗章,激越而后的迷茫里,竟会觉得这就是自己亲手写出来的,口吻之亲切意象之熟悉,仿佛就是我刚刚在纸上画圆了第一个句号。这种兴奋与欣喜引起的错乱忘却,移位和嫁接,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其他许多时候的日常阅读也许正好相反,那会因为极大的陌生感而泛起极大的排斥。所以我想,写作中有一句话叫“古今文章一大抄”,有时“抄”是必要发生的,那是喜爱和内心的吻合达到了一定程度,于是才会因共鸣而学唱,因学唱而忘情,因忘情而忘却,然后就将“他作”当成了“自出”。 就这样,我说出了自己对小栋之诗的喜爱。他那些不易拆解的意象与辞章,晦涩和烂漫,都在我的悄然意会之中,我的隐隐诉求之中,我的言所不畅和跃跃欲试之中,我的梦幻蕴育之中。诗的分析是一件不可强为之事。诗的言说是任何形式的文字都不能替代之物。如果一个人有办法用小说散文戏剧论文以及公文去表达这一切,也就不会使用诗句了,诗也就可以从人世间消亡了。所以诗的读者潜在进每一个生命之中,每一个生命都拥有无法言说的那一部分,故而在不知不觉之间,每一双世俗的脚步都会踏上无形的诗行。人活着,其实每天都在读写无形或有形之诗,都生活在莫名的诗意之中。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正因为有了诗,才获得了真正的表述的自由。这个世界芜杂浑茫干头万绪,无以名之奇巧乖戾,就像我们无边无际的现代诗行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诗能够言说世界上的一切奥秘。 就怀着纵情言说的巨大野心,我们选择了诗。诗人是最机智的愚公,最聪慧的傻子,最无聊的执着,最寂寞的喧哗。读小栋之诗,不由得会想象他在那一刻那一瞬的生命形态,他的睿智与顿悟,禅性和机心,还有冶炼词语的痴迷匠气。正是由于诗意的锤炼,一个民族的语言才开始走入神奇的状态,它们似乎不可理喻又振振有词,四六不通却又沁人心脾。诗人既是操弄语言的大师,又是语言的奴隶,人成了诗奴,诗又被语言所绑架。当词语之链在诗人手里狂舞的那一刻,整个世界的固有秩序也就给打乱了。言说的秩序是一切条理的根源,而诗人就是破坏这种规范的无法无天的人。没有这种人,我们的世界就会凝固僵死,不再生长枝干和抽芽吐绿。而一个人只有进入了这种非常之态,才有可能发出感魂动魄的吟哦。小栋显然是完全自如地出入此境,并在语言和生活的两极之间自然地游走。 这就说到了具体的人。小栋为人平和简朴,似乎在刻板平淡地生活着,一个年轮一个年轮地让生命成熟。也正是如此,他才没有阻断自己的朝圣之路。现实的人生和诗意的人生如果随意混淆起来,不仅没有了张力,而且极可能受到另一种虚假的折磨。银行职员艾略特在经办国际金融的那些年,同时也是大写《荒原》的日子。他白天填写着繁琐的账目往来报表,夜晚则演绎诗剧《大教堂谋杀案》。肤浅的艺术家会生活得特别像一个艺术家,肤浅的诗人非喊即叫。由此看来,小栋是典型的具有内在张力的、因质朴而变得更健康和更强大的诗人。二十世纪以来第三世界的文学人士,也包括部分公民的最大不幸之一,就是过于轻信和表面化地模仿了诗意的生活,从而失去了在现实中创造诗意的能力。小栋脚踏实地的可靠感、为人的通达和近情人理,成为他蓬勃创造力的基础,成为其人格质地的一种外部呈现。 我在少年时代,曾经误以为诗人和艺术家都是长发飘飘的人,他们激动起来口吐白沫。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才知道所有艰苦的劳动者、真正的大劳动者,没有一个是华而不实的人。也有花里胡哨的艺术家,但那往往是三四流的。我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曾遇到一个双手狂舞的文学青年,几十年过去,他终于把手放了下来。他放了下来,写出了自己的诗章。小栋的手温暖朴实,与人谈话时,长时间放在自己腿上。然而就是这双手,却写出了这么热烈浪漫的诗章。 读他的诗是一次回忆和温习,当然也是学习。我会尝试着像他一样,找回一些丢在了昨天的东西。人一刻不停地往前走,美好的东西却会不断地遗落,那是很可惜的事情。我会像小栋一样,更加依赖于诗,求助于诗。 (张炜: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后记 马上就要五十岁时终于完成了第一本个人诗集。 回首走过的人生,巳历经太多的世事更替和悲喜沧桑。原本平坦的路被我走得着实有些曲折,但我不后悔。每个人的际遇都是性格、机缘和宿命使然。博尔赫斯说过:“所有这一切,错误的女人、错误的行为、错误的事件,所有这一切都是诗人的工具。一个诗人应当把所有的东西,甚至包括不幸,视为对他的馈赠。”因此,庚辰年以后,我的人生选择是:穿越红尘,坦然面对一切,保持平和散淡。渴望拥有一份轻盈且完全可控的生活:不负重、不媚俗、不跟风,能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并用一双敏感的眼睛自由地观察、记录周围的一切;在竭力避开陷阱的前提下,不拒绝红尘的精彩和诱惑。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些年,我在失去了许多的同时得到了更多。 喧嚣的都市永远不可能成为灵魂的庇护所。既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而尽可能少些浅薄势利,少些面目可憎,少些千篇一律,诗是我们手中最好的利器。多少个慵懒的午后,从最本能的直觉出发——打开、顺应、捕捉,当语词如美丽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时恰被我候个正着:佳人款款走来,诗如大点大点的雨滴落下来,铺满了纸面,那种迷人之处真是难以言喻。我与诗结缘已久,起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复旦校园,加速启航是上苍为我关上一扇门同时打开一扇窗的庚辰年,今年我写出了《过去的事物在黑暗中闪耀》、《在深信和质疑之间》等迄今最满意的作品。为了纪念写作的起步和成长,这次特地把学生时期的《清晨》等5首习作收入集中。现在,当年一起写诗的同仁多数都已停笔,因为这条路确实艰辛寂寞,且不可能求闻达,但我会一直走下去。行走在空旷的天地之间,只有诗能教我在喧嚣中保持安宁,绝不随波逐流。记不清有多少个秋天,在遥远的北方,我听到南方的雨水,一次比一次更寒凉。这是我的第一本诗集,但肯定不是最后一本。诗会陪伴我的一生。 五十岁是人生的重要折返点。抵达这个目标后多数的人生功课已经完成,然后,要实实在在地开始向回走了。“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走在回去的路上,因太多的风景都似曾相识,更多的故事是在复习和重温,过去看重的许多事物的分量一下子变轻了,因此,我会解开颈项上扣扎已久的名缰利索,减速——进入慢生活,让更多的花花草草进入眼帘。走在回去的路上,因为已经是下坡便轻松了许多,依然会感到生命年轻而充满活力,今后,可以全力关注自己的欲望和规划,把接下来的时光当作美食,用满口的好牙尽情享用。走在回去的路上,我想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运动上,中年以后更需要完美数据,拥有强健的体魄能延缓衰老,始终保持生命的尊严,思想的运动则尤其重要,只有不放弃思考才能真正远离平庸,心灵深处才会永远拥有一个独立与自由的天地。 每一代人,当尘埃落定时都是沉默的。 深深地感谢给予我真情勉励的张炜先生、张清华先生等师友;深深地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安静女士。特别要感谢我的妻子唯惟和女儿若曦,一个温暖、平等、宽容的家为诗人的生存和写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托举,在英国留学的若曦一直坚持母语写作成绩卓然,并帮我最终确定了书名,在诗集即将付梓之际,传来了她被欧洲一流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生录取的佳讯。 戴小栋 2012年12月于济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