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青年图传(可以触摸的民国)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熊权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胡适说胡先骕的诗词看上去字字句句有模有样,但什么“翡翠衾”“鸳鸯瓦”全是习用《长恨歌》。在美国夜晚所见所观,又哪里来的什么“夜灯荧荧如豆”?住的是西式建筑,也绝对没有“柱”。胡适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但胡先骕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示人,突然遭到当头一棒,想必是很尴尬的。所以,本来就推崇古诗词的胡先骕未必不“新仇旧恨”涌上心。他先于梅光迪到国立东南大学任教,与同事中崇尚旧学的柳诒征、胡子方等关系密切。可以说为梅光迪会聚战友打下了良好基础。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标志着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为中心的“学衡派”正式形成。以《学衡》为阵地,“学衡”诸人一系列反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引发了文学、文化界的关注。梅光迪发表在《学衡》创刊号上的《评提倡新文化者》一文措辞尖锐,对新文化人几近谩骂:“所谓提倡‘新文化者’,犹以工于自饰,巧于语言奔走,颇为幼稚与流俗之人所趋从。”还直接斥责新文化人是“诡辩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而胡先辅、吴宓先后发表的《评(尝试集)》《论新文化运动》也是体现“学衡派”立场的代表性文章。

总结“学衡”诸人的观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反对文学革命论。在“学衡派”看来,文学的语言、形式是在历史过程中缓慢形成并且发生变化,不可能进行急剧、生硬的“革命”。二、白话不能取代文言。文言虽然艰深,但是能说明深奥的道理,在表述上准确简洁。三、语言和文字不能合一。口头语言随时变化,而文字相对有固定、积累的特征。正因为这种固定、积累,即使过去了千百年,后代人还是能读懂秦汉唐宋时代的文章。假使文字和口语合一,口语随着时间流逝多经变化,后来人将无法通过阅读这种“口语化文字”来理解前人。

新文化人相当关注“学衡派”,拜读了刚刚面世不久的《学衡》杂志,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相继做出回击。对于火气很大梅光迪的《评提倡新文化者》一文,胡适四两拨千斤地回敬:“老梅说《学衡》出来了,老胡怕不怕?老胡没有看见什么《学衡》,只看见一本《学骂》!”①可见,胡适并没从中发现什么有威胁、有分量的东西,所以将之定位为“谩骂”。根本没放在眼里,恐怕这才是对学衡诸人最大的轻蔑。周作人则痛击胡先骕的《评(尝试集)》。胡先骕苛评《尝试集》是淆乱思想,毫无价值,周作人笑骂胡先辅连伟大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也说成是“死文学”,可见知识贫弱,缺乏鉴赏能力。②那么,胡氏对《尝试集》的苛评也完全可以是不予考虑的。鲁迅列举《学衡》文章措辞的谬误种种,例如文绉绉的说什么“英吉之利”“宁古之塔”.等,认为真是贻笑大方。一旦捉到语言破绽,鲁迅穷追不舍:“倘若子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③“学衡派”号称要发扬国粹,鲁迅却认为不过不学无术,连字句都写不通。并非鲁迅尖刻,吴宓后来细读了鲁迅指出来的谬误,也不得不承认文章实在“陋劣”。④除了《新青年》阵营,新文化人沈雁冰——也就是日后著名作家茅盾,也加入了批评“学衡派”的战团。他在《评梅光迪之所评》中批评梅光迪自恃擅长西学,实际是见一隅而不见全体。⑤他在《驳反对白话诗者》一文中则申明了支持白话诗歌的立场。⑥

P114-P115

书评(媒体评论)

“图传”评介了《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的全过程,是一本集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的好书。从学术性的角度来说,著作对《新青年》在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的地位做了准确科学的定位,观点明确而稳妥。书的写法尽可能围绕《新青年》发生的件件具体事象,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书中没有坐而论道的坚硬理论,而是追求文字流利生动和可读性的,引人入胜。

——刘玉凯文学院教授

以文字与图片互动的讲述方式呈现了《新青年》杂志的历史。与一般知识性书籍不同,此书以讲故事的方法追忆与《新青年》杂志有关的人和事,把生活化的细节娓娓道来,从而贴近、还原一段可亲可爱的历史。书中的“五四”一代学人,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可说有血有肉,面目生动。它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好书。

——阎浩岗

文学院教授

目录

引言i

第一章 开民智,暂别革命

陈独秀其人

从“秀才”到“乱党”

创办《新青年》的缘起

《新青年》问世

首战未捷

华丽转身

第二章 向守旧派宣战

蔡元培与北大革新

陈独秀入主北大文科

胡适,倡导白话“第一人”

但开风气不为师

自导自演唱“双簧”

林纾上阵了

质问《东方杂志》

迎战“学衡派”

再战“甲寅派”

“全盘否定”=“崇洋媚外”吗?

三刊鼎立

第三章 新思潮与新文学的盛宴

“狂人”的呐喊

喊醒“铁屋子”里的人

人道主义与“人的文学”

棒打“鸳蝴”与倒“黑幕”

娜拉出走

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源

第四章 趋向“红色”的《新青年》

“五四”那天的学生运动

“读书”,还是“救国”?

文化与政治的两难

“直接行动”与“牺牲精神”

“问题”与“主义”之争

南北通信

渐行渐远

分道扬镳

情谊尚存

“红色”《新青年》

尾声

《新青年》大事记

序言

引言

毫无疑问,《新青年》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重大、意义最深远的一份杂志,曾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有意走进《新青年》时,却会发现这份杂志有着多种不同的面貌。有人说,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发源地,主要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有人说,它最早登载了通俗易懂的白话诗歌、白话小说,还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随感录”散文,在新文学史上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则说,它最早介绍、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逐步发展的早期历史……《新青年》究竟因为哪一种面貌、哪一种身份才格外辉煌、格外引人注目呢?是思想文化的启蒙杂志,是普及通俗白话的文学读本,还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刊物?

也许不该执着于外加给《新青年》杂志的某种定性。设想在某个风轻云淡的日子,当阳光照进图书馆古旧的窗棂,轻轻翻开一页页泛黄的杂志慢慢品读,我们会渐渐领略,它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复杂与丰富。如同历史的河流,总是潺潺向前,一切都在变幻更替。如同人生之路,总是蜕变成长,一切都是不可预期的患得患失。《新青年》自从1915年5月诞生到1925年4月最终停刊,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间,在人的一生中却漫长到足以看见沧海桑田,红颜鬓边也添了星星白发。十年中,《新青年》的语言形式从古旧文言到通俗白话,仿佛跨越了不可逾越的千山万水;《新青年》的编辑部从上海到北京,再到上海,又到广州,南北迁移中总是去往中国最“热闹”的地方;《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从陈独秀“一枝独秀”到北京大学新文化人“轮流坐庄”,再到马克思主义宣传者的摇旗呐喊,风流辈出各领风骚。每一个时期,《新青年》都有它最独特的风采,最吸引人的魅力。

所以,呈现《新青年》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完整生命,就是本书的第一个小小愿望了。纵然我们还是最关注那个面向旧思想旧文化开战、积极引进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青年》,它引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绩千古之下也会熠熠闪光万人追慕,但我们不可忽略《新青年》也拥有一个前后相继的完整生命。它曾是影响有限、以皖籍文人为主的地方性刊物,也曾经历内部分化、艰难转型的尴尬,最终还因为政局动荡、影响力逐渐丧失而解体消亡。曲折复杂一路走来,值得细细追寻。纵然我们各有喜好,有人欣赏敢作敢为、倔强率性的陈独秀,有人认可性格温和却绵里藏针的胡适,有人觉得钱玄同语出惊人、印象鲜明,有人觉得鲁迅文笔精妙、忧愤深广……但若要了解《新青年》十年间的人员聚散、人事更替,他们如同红花绿叶,缺一不可,远非主观的爱憎情感可以拣择。任何一个出现在《新青年》上的编辑者或撰稿人,都是等待我们拨开时光烟尘去探索的鲜活生命。唯有收集那些为我们所喜好甚至被我们所厌弃的人格,方能愈加真实细致地还原那段远去的历史风景。

另外,本书尽力呈现一个气韵流转、鲜活生动的《新青年》。据说图像蕴含胜过千言万语,中国古人也津津乐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收集的那些有关《新青年》的老照片大部分已在时光流逝中褪去颜色,有的还模糊不清,但它们真实定格了一幕幕特定场景,简洁记录了一桩桩沧桑往事。如果凑近咂摸,定能嗅到缕缕气息,感受寸寸肌肤。

既然“图说”,不妨鲜活生动、平易近人。本书描述《新青年》的新旧对战、人事更替等,皆选取具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片段、富于鲜明个性的只言片语。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有了缺陷瑕疵的英雄固然造成扼腕叹息的悲哀,但有血有肉的凡俗中人才与我们贴近。历史定于偶然难免令人顿生天命难违的无奈,但变幻莫测才让芸芸众生有了敬畏自律之心。一部《新青年》也逃不过英雄与凡人的转身、必然与偶然的交织。但“图说”并非“戏说”,当然不至于涂脂抹粉乔装打扮,而追求所讲所述言出有据,事有可考。围绕《新青年》发生的大事小情,既有台面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论战,也有私下里鲜为人知的通信协商。追踪它们的源起、经过,评述它们的是非得失,远胜于只为博人眼球的夸张渲染。历史并非影视,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大起大落。但历史贵在有细密的质地,有合乎逻辑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于是,让自己沉静下来吧。就算无法赚得久坐图书馆的闲暇宁静,也可以斜倚案头,对着氤氲洒下的温暖灯光拾取一帧帧褪色的老照片,在悠悠怀旧情绪中去开启一段尘封的、有关《新青年》的历史记忆。

内容推荐

《新青年图传(可以触摸的民国)》编著者熊权。

《新青年图传(可以触摸的民国)》杂志只有短短的十多年历史,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刊”,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与策源地,是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文化杂志。

本书是一部关于“天下第一刊”的纸上纪录片,是《新青年》的“传记”,作者精心梳理了杂志精彩短暂的“一生”,讲述了编辑部同人为扩大影响、提升销量而转变办刊策略的经营故事,介绍了“新青年派”与守旧派,与“学衡派”、“甲寅派”的精彩论战,也记下了现代中国的各种思潮与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政治”,“读书”与“救国”,“思想启蒙”与“革命行动”,面对这些,《新青年》同人有不同的主张与选择,并因此而分化。

同时,本书也是一本思想文化史的通俗读本,图文并茂,思想文化事件犹如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作者以《新青年》杂志的历史为入口,篇幅精巧地描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的画卷与知识分子的心迹。阅读它,犹如是在参观一座小巧的现代中国思潮博物馆。中国思想界的画卷与知识分子的心迹,犹如一座小巧的现代中国思潮博物馆。

编辑推荐

《新青年图传(可以触摸的民国)》编著者熊权。

首部写“天下第一刊”《新青年》杂志的传记,一部纸上纪录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史最佳读本。

犹如一座博物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学衡派、甲寅派,各派思潮与观念纷呈眼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