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高地古鹿邑城之老子仙乡漫话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周西华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鹿邑的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自己的国家位于天下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也自称中华。

历史学家公认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又因为四大文明古国皆是因为河流而诞生,所以这四大文明古国所代表的文明又分别叫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今天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即今天的伊拉克和伊朗)、印度河文明和黄河文明。这四种古代文明中,或被异族势力完全摧毁,或被洪水完全覆压在极深的泥层之下,或在不知不觉中衰败、消亡。有的遗迹还在,传承没有了;有的连遗迹也没有了,只剩下传说;有的连传说也没有了,失去了最终的记忆,徒给历史和考古学家们留下无限的感慨。

而中国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统一和连续被完整保存下来并得到不断发展的文明。中国历史更是世界所有国家历史中最丰富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能像中国这样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甚至连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包括早上还是晚上发生的事,都留下了详细的记载。黄河不仅给中国人提供了生活用水,而且携带的泥沙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广袤丰腴的土地。平原上树木茂盛,百草丛生。植物的果实、出没的动物以及河水中的鱼虾都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这便是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于黄河中下游的原因,黄河中下游从而也成为汉民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核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心脏地带。

公元前23世纪时,夏王朝国王把当时全国河流环绕的九块高地命名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问的黄河以北)、豫州(所辖区域即今天的河南省)、雍州(关中与陇西)、扬州(长江下游)、兖州(黄河下游)、徐州(江淮平原)、梁州(秦岭以南及四川盆地)、青州(山东半岛)、荆州(长江中游)。九州在夏王朝时是行政区域,到了秦汉以来,则引申为“全国”、“天下”、“四海”的代称。各州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只是所辖的区域越来越小,有的最后成为了一座城的名字。

因为豫州独居九州中央的位置,所以又称中州;因为所辖地域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所以又称中原。而中州或中原因黄河东西穿境而过,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又得名河南。这便是河南省简称豫和中州、中原的来历了。

而鹿邑县就位于远古豫州的东部,也就是中国历史心脏地带的东部,从而也成为黄河文明发祥地的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摇篮的组成部分。

这就是鹿邑县。

二、地质地貌

在对鹿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概括的印象之后,让我们分门别类介绍它各方面的形态,这些形态构成鹿邑的地貌,是鹿邑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介绍鹿邑的地质地貌。

河南省古称豫州,鹿邑就位于豫州的东部。由此也可以知道,鹿邑这片土地在远古之前也是一片泽国,只是由于亿万年来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的淤积,才形成了平原。20个世纪70年代,科学工作者为了寻找石油而对屁邑地质的勘探结果也表明,鹿邑地下是个大峡谷,上面全是不同厚度和不同土质的土壤层。深厚的不同十质土壤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使发生在地表深处岩石层的地震强度减弱。所以鹿邑历史上虽然发生过多次地震,却只是记载“地震……金属器皿震动作响”,并无大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这说明了震中并不在鹿邑,即便在鹿邑,深厚的土层也把地震的灾害程度减弱了。

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据文献有记载的地震多达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有3000余次,八级以上特大地震18次。而鹿邑县历史上记载下来的地震也不少,据《康熙鹿邑县志》记载,从1644年清入主中原到康熙三十一年(1692)的48年问,鹿邑就发生了八次地震,其中顺治九年(1652)一年就发生了两次(其中一次发生在正月初一)。明嘉靖三年(1524)和崇祯八年(1635)鹿邑的地震也是发生在正月初一。每次读《康熙鹿邑县志·灾祥》卷中关于地震的那些文字时,我都长时间屏息凝视这个日期。鹿邑历史上的地震竟有两次都是发生在正月初一这样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最为重要、最为特殊、最为喜庆的日子,令我惊诧不已。这八次地震如果按月份划分的话,正月两次,二月一次,六、七月各一次,八月两次,十一月一次。如果按季节划分的话,夏季四次,冬季四次。上查鹿邑历史,自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6)开始记述雨、雪、冰雹、震、旱、虫等灾,距今已3000年,所记载之地震竟都是发生在夏、冬两季。走笔至此,我推案止读,眺望窗外,浮想联翩。历史之借鉴处,大约就存于此吧!

P1-3

后记

2006年底,当我的第一本介绍老子的著作《老子故里风景名胜解说》面世时,我就决计要对它进行修改了。当时想的只是修改,未曾想到后来真的动笔时却完全撇开了那本书的写作脉络而另起炉灶了。老子故里自古流传下来的“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的诗句,既表明了曲仁里悠久的历史和太清宫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又表明了老子在中国历史上和中国人心目中“顶天立地”的巨大影响,又因为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几首诗中都把老子故里称作“仙乡”。所以,本书便被定名为“天高地古鹿邑城”之《老子仙乡漫话》。

尽管我对本书的写作已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到了真正动笔时,才发现困难重重。这个困难首先是资料的贫乏。在一个县城,手头上只有几本说来令人汗颜的相关书籍,而这几本书所记载的关于老子故居的文字就好像是许多棵参天而且枝叶茂盛的大树,经过几百上千年的风霜雨露,许许多多的枝叶脱落了,只剩下了一些根干。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上老子故居的史料,不仅许多的细节不具备,即便作为简略的梗概,也是非常不完整的。要想从中梳理出历朝历代老子故居的兴衰荣颓,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其次是古今时间的换算。我在大学里读的虽然是历史学专业,但对我国古代的皇帝纪年和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多是借助工具书才能换算出相应的公历时间。还有古今地名的对照、古碑文字的辨认、标点及译注(尤其是元代碑文)等都是令人困扰而且繁琐的问题。三是历史上太清宫的许多文物(如碑刻等)尚未出土,即便一些已出土的文物也尚需作最基本的认知或作进一步深入的考证与研究。写作这本书,对于笔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心有余而力实绌,研究的水平低,写作的水平又差,等等。这样的一本书是需要研究老子文化的专家来写的。这些都决定了本书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不足,我期待着读者朋友的指正。

从2008年6月到2013年2月整整四年零八个月的光阴,在几乎所有能挤出来利用的业余时间里,在那间冬天冻得要死夏天热得要命的狭小书房中,我埋头整理这本书。当然我并不是说这四年零八个月里的每一天都要动笔去写它,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我常常的三天、四天,甚或是十天半月不曾动它。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四年零八个月的日昼月夜以及暑夏寒冬的交替中,我没有一天不曾想到它。所以,这本书的写作也就成了一次漫长的人生苦旅,我的身心一直处于这漫长苦役的煎熬之中。我许多次地问自己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许多次地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我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当我为本书画上句号,回过头来看那浸润着太多汗水的纸张已发黄、字迹已模糊的六大本初稿时,心中无限感慨,我竟然完成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笑。再想想自己这几年的辛劳,竞咨嗟欲泣,继而长号而不能自禁……

这本书的写作带给我许多苦痛,我不得不放弃本来就不多的一些生活的乐趣。但也正是这本书的写作充实了我的生活,点亮了我的生命,给了我活着的快乐,鼓起了我直面丑恶的勇气,使我能够在许多个漫漫长夜中微笑着去等待白天的来临。

当本书出版之际,我要郑重地写下要感谢的人们的名字。感谢我的父亲周自敏,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毅然将我从农村带到县城读中学,我的命运自那一刻而改变。他和母亲供我一直读完大学。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使我热爱上了读书,而书中的世界又是那样地迷人。父亲是那样的宽厚、慈祥与善良,而这正是我在这个充满着欲望的世界里没有迷失自我和对这个社会永存感恩的基础。张景志先生引导我走上了关注老子的道路,使我增加了一个以研究老子为切入点的了解中华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窗口,从而比别人又多了一个世界。

感谢我的老师,全国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我在河南大学历史系读书时他是历史系的系主任。他拿着巴掌大的小纸片给我们娓娓讲课的大师风范已定格为我对先生以及20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深厚学术积淀以及独特教风的最重要记忆。当我将书稿呈送给他,他不顾年届米寿,仔细审阅书稿,并欣然作序,给予了最热情的鼓励和肯定。

我还要郑重地写下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的几位朋友,他们是王勇、栾少群、宁高明。他们帮助我一遍一遍地打印、校对、订正文稿,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有许多他们的心血。王勇同志还曾多次陪同我参与了对一些古碑刻文字的抄录工作,并同我一同发现并感受了认定“太清官斋醮记碑”为唐碑的巨大惊喜。

河南大学苏文魁教授、宋立华教授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许多的关心,李云先生、张珊女士作为责任编辑为本书在我的母校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做了很多具体工作,付出了很多辛劳。我的好朋友魏风山、郭永生、薛斌等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帮助,他们的帮助已转化为对老子故里文化事业的支持。

我的妻子张馨对我的写作给予了默默的全力支持,她在繁忙工作和琐碎家务的间隙,两遍通读初稿,分享着我写作的快乐,分担着我生活的风雨。我的孩子给了我许多快乐,我常常陶醉在女儿那优美的琴声里,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音乐的巨大魅力。

我还要感谢在我生命里程的每一个阶段给了我关心、帮助和爱护的人,虽然我不能一一写下他们的名字,但我心里对他们存有无限的感激。

“我为什么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常常地自吟自诵着艾青诗中的这段名句,当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读懂了诗句的含义。当这本书出版之时,我觉得对我的家乡、我的亲人和所有爱护过我的人,已尽了自己最大的责任。

周西华

2013年7月7日国难之日于老子故里

目录

第一章 鹿邑的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

 四、河流

 1.涡河

 2.惠济河

 五、地名

 1.苦县

 2.鸣鹿

 3.武平县

 4.真源县

 5.仙源县

 6.卫真县

 7.鹿邑县

第二章 鹿邑上古文化

 一、隐山先民部落

 二、栾台先民部落

 三、长子口大墓文化

 四、李姓的诞生

第三章 东周时期道家的诞生及传播

 一、春秋时期道家的孕育

 二、老子的基本生平

 1.老子的远祖

 2.老子的父亲

 3.老子的母亲

 4.老子的生地

 5.老子的出生

 6.老子的名字

 7.老子的青年

 8.老子的年龄

 9.老子的职务

 10.老子的西出

 11.老子的葬地

 12.老子的子孙

 13.老子的著作

 14.《老子》的版本

 15.《老子》的篇章

 三、老子与孔子

 四、战国时期庄子对道家的继承与发展

 五、道家思想对诸子百家的影响

第四章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老子思想的运用及对老子故居的祠拜

 一、秦始皇人海求仙和自称真人

 二、汉初老子思想运用于实践的成功

 三、道教的产生

 1.道教的孕育

 2.道教的产生

 四、汉桓帝派大臣来鹿邑祠拜老子

 五、边韶《老子铭》碑

 六、老君台的兴建

 七、曹操、曹丕父子对老子生地的拜谒和敕修

 1.魏武帝曹操——到老子生地拜谒的第一位皇帝

 2.魏文帝曹丕——到老子生地拜谒的第二位皇帝

 八、南北朝时期几位皇帝对《道德经》的注释

 1.北魏太武帝受道士篆并用道教称呼作年号

 2.北魏孝文帝对《道德经》的注释

 3.梁武帝对《道德经》的注释

 4.梁简文帝对《道德经》的注释

 5.梁元帝对《道德经》的注释

 九、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老子的几首诗

第五章 隋唐时期对老子的尊崇及对太清宫的扩建

 一、隋朝薛道衡《老子碑记》

 二、唐朝尊老崇道的背景

 三、唐初几位皇帝对老子的尊崇

 四、介绍几件唐朝同老子有关的事情

 1.唐高祖一一到老子生地拜谒的第三位皇帝

 2.唐高宗、武则天——到老子生地拜谒的第四、第五位皇帝

 3.武则天对老子的先尊后贬

 4.玉真公主来鹿邑谒祖学道

 5.太清宫现存的三通唐碑

 6.铁柱

 五、唐后期的太清官

 六、齐帝黄巢(到过老子生地的第六位皇帝)对太清宫的破坏一

 七、梁太祖朱温(到过老子生地的第七位皇帝)对太清官名的更改

第六章 五代陈抟对道教的贡献

 一、五代乱世归隐的背景

 二、陈抟对道教的贡献

 1.陈抟的生平

 2.陈抟同几位皇帝的交往

 3.陈抟的主要贡献

 4.鹿邑历史上纪念陈抟的主要遗迹——陈抟庵

第七章 宋金元时期对老子的尊崇及对鹿邑太清宫的拜谒

 一、宋真宗——第八位来老子生地拜谒的皇帝

 1.宋真宗对老子的尊崇

 2.宋真宗亲来鹿邑祠拜老子

 3.宋真宗在祠拜期间所做的几件事情

 4.宋真宗祠拜老子生地的诗文及诏书

 5.宋真宗与唐玄宗尊老崇道之比较

 二、宋徽宗——历史上第六位注释《道德经》和第九位亲来老子生地拜谒的皇帝

 1.宋徽宗崇道的背景

 2.宋徽宗崇道的措施

 3.宋徽宗亲来太清宫行恭谢礼

 三、宋朝关于鹿邑太清官的诗文

 1.陈抟关于老子的诗

 2.范仲淹关于太清宫的诗

 3.欧阳修关于太清宫的诗

 4.苏东坡对太清宫的记述

 5.陆游对太清宫的记载

 四、金朝的“普天大醮”及对太清宫的保护

 1.金代新道教(全真教)的应运而生

 2.金章 宗在鹿邑太清官举行“普天大醮”

 3.金代对太清官的保护

 4.金代关于老子及鹿邑太清宫的诗

 五、元朝对鹿邑太清宫的保护

 1.元代道教的衰落

 2.太清宫现存的三通元碑

 3.太清宫已亡佚的两通元碑

 4.元世祖御制老子赞文

 5.两通关于明道宫的碑刻

 6.元初鹿邑、卫真二县的合并和涡河改道

 7.元末战乱对鹿邑太清宫的破坏——韩林儿成为到过老子生地的第十位皇帝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鹿邑与老子

 一、明朝时期的鹿邑与老子

 1.明代道教的继续衰落

 2.明朝关于老子生地的几首诗

 3.张三丰在鹿邑太清宫学道

 4.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鹿邑

 5.鹿邑城墙的大规模兴建

 二、清朝时期的鹿邑与老子

 1.顺治注释《道德经》——成为第八位也是最后一位注释《道德经》的皇帝

 2.唐宋明清四位皇帝御注《道德经》之比较

 3.清代民间对太清宫的修缮

 4.清代关于太清宫的碑刻

 5.清代关于鹿邑老子遗迹的赞文及诗赋

 6.鹿邑八景诗

 7.明清两代七部古《鹿邑县志》的编纂

 8.太平天国北伐军未攻打鹿邑县城的传说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鹿邑老子遗迹

 一、鹿邑知事王光第立“老子诞生处”碑

 二、日本侵略者在老君台上留下的13处弹痕

第十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子生地遗迹事记

后记

序言

朱绍侯

《老子仙乡漫话》是周西华同志的一部新作。宋代大文学家、诗人欧阳修在《答子履学士见寄》中有“颍毫相望乐未央,吾州仍得治仙乡”句。“仙乡”,专指老子故里鹿邑,周西华古为今用,移来作为老子故里的代称。“漫话”,是指随意闲谈。《老子仙乡漫话》从书名看,好像是一本通俗读物,实际从本书的内容看,却有很浓的学术气息,可以作为对老子学术研究、对老子故里研究的参考书。从本书的篇章结构来看,它又是按历史顺序排列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是一部研究老子及老子故里的简史。所以我认为本书具有三种功能:一、导游功能;二、学术研究参考功能;三、认识老子故里兴衰演变史的功能。本书文字通俗易懂,对文物古迹的介绍深入浅出,既有可读性,又重视科学性,并配有珍贵插图,可以称为是文图并茂的中级读物。

《老子仙乡漫话》共设十章,其中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九章、第十章,文字比较简略,且没有涉及老子及老子故里的实质问题,不须在此赘述外,其他六章则分别介绍了历朝历代有关老子及老子故里的方方面面问题,其中我认为最精彩的,特别值得引人注意的有三个方面问题:一是第三章中关于老子思想及老子著作问题;二是第六章中关于陈抟对道教的贡献问题;三是各章中关于历代帝王对老子故里的临幸、祠拜、树碑及对《道德经》的注释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对三方面的读后体会。

一、第三章中对老子思想、《老子》版本的介绍

第三章关于老子和道教的介绍很全面,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老子思想及《老子》版本部分。关于老子学术思想部分,大约谈了三个问题:(一)以道为本的宇宙观。本书认为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又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法则。(二)是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也应顺其自然。表现在政治思想上,就是无私无为,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表现在哲学方面,就是无欲、无争、无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三)柔弱不争的世界观。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四)小国寡民的政治观。从表面上看,这是历史倒退论,但其中所言,使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还是希望人民能过上安乐、和谐的生活。这是在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的背景下提出的主张,有相对的合理性。我认为本书对老子学术思想的认识是正确而精辟的。

本书还介绍了《老子》的六种古版本,即河上本、王弼本、傅奕本、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北大竹简本。对其中有注的版本,介绍了其注的特点及现在章数,对三种新发现的版本,说明了发现的由来及现存的情况。现分述于下:

关于河上本,本书介绍说,是河上公(不知其名)所注。其特点是注文“不拘一格,洒脱超然,平易直白,尽量把老子玄之又玄的观点大众化、通俗化”。关于河上本的章数,河上公认为“上经法天,天数奇,故上经有三十七;下经法地,地数偶,故下经四十有四,凡八十一首(章)”,并着重说明“今行传世诸本皆是此章数”。

关于王弼本,本书引《经典释文》的作者陆德明的话说:“唯王辅嗣(王弼字)妙得虚无之旨。”又借用现代学者张默生的话说:“或谓(王弼本)能得老学精髓,为老学的正宗。”本书特别说明:“王弼本与河上本是魏晋以来最为流行的两个版本。”

关于傅奕本,本书在介绍时,言简意赅地说:“主要在王弼注本的基础上参校了彭城人开项羽妾冢所得古本。”

关于帛书本,本书在介绍时说明:其全称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本《老子》。共出土两种《老子》帛书抄写本,甲本和乙本。甲本文字脱落较多,乙本基本完整,且文字相当清晰,其特点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都不分章次。帛书本《老子》比王弼本早四百多年,价值非常大。

关于郭店竹简本,本书介绍说,这是湖北荆门(沙洋县)郭店村一号楚墓出土的三种竹简本《老子》。称甲本、乙本、丙本。三种《老子》共有86枚竹简,总字数有2190余字(甲本有竹简28枚,610字;乙本有竹简18枚,410字;丙本有竹简40枚,1170字)。大部分竹简完好无损,字迹清晰,三种《老子》都是摘抄本,各有不同主题。甲本讲治国,乙本讲修道,丙本讲治国与修道。郭店楚墓属于战国中期偏晚的墓葬,出土的《老子》抄写时间还要早一些。战国楚墓的《老子》,当然更接近老子思想,它比汉墓帛书本《老子》要早一百多年,其研究价值更高。

关于北大竹简本《老子》。本书首先指出这是2009年1月11日,由北京大学接受海外捐赠的竹简本《老子》。竹简上写有汉景帝年号,说明其抄写时间是在汉武帝时期。其年代虽比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较晚,但北大竹简本文字工整,而且残缺较少,经拼缀后,共有完整简。218枚,存有5300字,残缺60余字,几乎保存了《老子》全貌。竹简上写有“老子上经”(相当于传世本的《德经》)、“老子下经”(相当于传世本的《道经》)。简文共七十七章,与传世本八十一章不同。

本书对《老子》六种古本的介绍,对于研究《老子》的后学非常重要,因为研究任何历史课题,都应从最原始资料做起,因为资料越原始,越接近古代的实际。特别是后三种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北大竹简本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近代学者,甚至现代某些学者所未见。如果研究者从帛书本、竹简本《老子》研究起步,就会得出与前人不同的意见和结论,容易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

本书还介绍了老子与孔子的关系及两者思想的异同、战国时期庄子对道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道家思想对诸子百家的影响,所谈均有独到之处,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评议,只好请读者亲自观览了。

二、陈抟对道教的贡献

本书第六章是谈五代时期陈抟对道教的贡献,共讲两个大问题:(一)五代乱世归隐的历史背景,说明陈抟是因避战乱才隐居不仕的;(二)陈抟对道教的贡献。共分三个小问题:1.陈抟的生平;2.陈抟与几位皇帝的交往;3.陈抟的主要贡献。前两个小题都是历史性的叙述,不必在此赘述,唯有第三个小题“陈抟的主要贡献”,颇有学术价值,特介绍如下:

(1)陈抟是新《易》学始祖。五代以前,只有少数文献对《易图》有记载,而只在道教高层人士中流传。陈抟对《易图》研究后,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绘出一系列《易图》来。清代《易》学大师黄宗炎指出:“图学从来出于图南(陈抟字)。”并说陈抟的《易龙图》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为中国自然科学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是开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一把金钥匙。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

(2)陈抟是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在陈抟之前未见有太极图,亦未形成太极理论体系。陈抟把自己所创制的太极图,定名为《古太极图》,又称为《先天太极图》。陈抟认为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之理,包含高度的宇宙万物的本源,这就是太极的宇宙观。《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一书,对陈抟的太极图有个简明的解释:“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阴中有阳也,白中有一点黑,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这就说明了宇宙之间阴阳互动、生命循环、男女互补、对立转换、和谐均衡的基本规律。太极的含义本来是非常深奥的,本书能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太极的原理,是难能可贵的。

(3)陈抟是内丹学说的开创者。道教过去用铅汞及其他药物烧炼的丹药,称外丹,其副作用很大。有些人服外丹中毒而死。内丹是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这是有益无害的修炼法,为陈抟首创。内丹的基本含意是性、命双修。性,是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识;命,是指人的生命、血肉躯体。性命双修,即身心齐炼,使人体精、气、神“三宝”达到和谐的统一。陈抟首创的内丹,使道教走出烧炼外丹的邪路,直到现在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陈抟首创睡功。陈抟素有“天下睡仙第一人”的美誉,著有《十二睡功图》,专讲睡眠的要领。时人金励曾总结陈抟的睡功要点是:“侧左而睡,宽松衣带,闭口合眼,屈其左肱,并膝,收一足,以手心垫面,挚枕开其大指、食指,以左耳在大指、食指开空之处,耳窍留空。直其腰背,曲其左股,达其坤腹,泰然安贴于褥际,直安右股于左脚侧。”这种睡功,可以调和心、肺、肝、脾、肾五脏之气,动静相依,水火相交,有益于身心健康,对后世道教及世人影响颇大。

陈抟并未出家当道士,而是隐居不仕在家修炼的居士。但他的学说对道教影响极大,他被后人尊为“儒师道祖”。陈抟是鹿邑人,与老子同乡。现在鹿邑县还存有一通民国时期树立的《陈希夷先生记碑》。本书设专章介绍陈抟的生平及其学说的贡献,说明鹿邑人对陈抟的怀念,说明陈抟给鹿邑人留下了深刻印记。

三、各章中分别记载的几个重要问题

由于本书的篇章是按历史顺序排列的,故有些朝代的相同的问题,不得不分散在各章中分别记载,如历代帝王对老子的祠拜、祭祀、碑刻和对《道德经》的注释等即是,现综合记述、评议于下。

1.对老子的祠拜与祭祀。老子是春秋时期遁冢学派的创始人,到了汉代道教产牛。老子被尊奉为教主、太上老君,所以崇拜老子的人越来越多。老子故里鹿邑,被尊为“圣真福地”。鹿邑太清官被尊为“道教祖庭”。《老子》本是一部学术著作,也被尊称为《道德经》,不仅受到民间的广泛重视,也受到历代帝王的尊重。据本书各章的记载,汉代的桓帝刘志就曾三次派大臣到鹿邑去祭祀老子。其后,更有十一位帝王亲自至鹿邑谒拜老子。他们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梁太祖朱温、农民起义领袖齐帝黄巢、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红巾军拥立的小明王宋帝韩林儿、明太祖朱元璋。如果不算农民起义军拥立的皂帝,还有九位正统皇帝去鹿邑谒拜老子。这些帝王在祭祀和谒拜老子后,绝大多数都刻碑留念。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鹿邑太清宫、李母庙(洞霄宫)就存有唐碑三涌,即唐玄宗李隆基立的《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颂词并序碑》、《太清宫斋醮记碑》;宋碑存有二通,即宋真宗树立的《先天太后之赞碑》、《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唐宋五碑,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金朝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对老子及老子故里也很敬重,在鹿邑也留有三通碑刻,即《金太清宫地产碑》、《金续修太清官碑》、《丁氏阡表碑》。这三通碑,是金朝对太清官面积的统计,是对续修太清官的规模、祭祀盛况及老子故里情况的简明记述。元朝统治中国虽不及百年,但在鹿邑也留下三通石碑,即《海都太子令旨碑》、《太清官执照碑》、《太清宫圣旨碑》,显示了元初对道教的重视。明清时期,道教已日趋衰落,鹿邑不见有明碑,但清代留下三通碑刻,即《重修太清宫碑记》、《清镌道德经碑》、《武平城记碑》。以上所介绍的碑刻,有的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漫漶不清,但也有的字迹清晰可见。石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历史最有价值的见证实物。明以前的石碑已经很难得,唐宋碑刻尤为珍贵。现在对老子故里已有争议,唐宋金元石碑的存在,恐怕使否定鹿邑为老子故里论者,难以自圆其说。

2.在本书各章中,还记载了历代帝王对《道德经》的注释问题。这也是历代帝王对老子和老子著作、老子思想重视的表现。皇帝日理万机,勤奋的皇帝无暇注经,庸碌的皇帝不肯注经,只有对《道德经》有真知灼见的皇帝才能注释《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竞有八位皇帝注释过《道德经》。他们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估、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帝王注释《道德经》与文人不同。文人注释《道德经》重点在学术,皇帝注释《道德经》重点在政治,这说明《道德经》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也有政治意义。

本书各章还收录有历史上帝王为祭祀老子所下的诏令和文人名士的诗文,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书法价值,恕不能一一列举。

周西华同志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我当时正在历史系工作,所以我知道西华在校时就是高材生。西华毕业后又长期在家乡鹿邑工作,因此他对鹿邑的历史、文物古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所以他才能写出雅俗共赏的《老子仙乡漫话》。教书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高水平的成就,故当西华同志把《老子仙乡漫话》的书稿送给我阅读并索序时,我便欣然同意。在我阅读之后,写出几点体会,权作序文,以示祝贺。

2013年4月

(朱绍侯先生曾任河南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著名历史学家、全国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主编、2012年度“中华文化人物”称号获得者。)

内容推荐

《天高地古鹿邑城之老子仙乡漫话》一书由周西华著,本书因篇幅和写作宏旨所限,对鹿邑历史上经济、民赋、灾害、军事、区划等内容并不能属意涉猎。这些鹿邑历史相对于中国大历史来说,只能算作小历史。而老子故居的兴衰荣废则更是小历史中的小历史,然而这小小历史却是鹿邑历史中最耀眼最精彩的部分,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惊天动地”,从而也在中国大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席地。

《天高地古鹿邑城之老子仙乡漫话》适合大众阅读。

编辑推荐

《天高地古鹿邑城之老子仙乡漫话》一书由周西华著,以历史为脉络介绍了老子故居的兴衰荣废。以历史为经线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对历史的影响,尤其是道家和道教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古老的鹿邑县作为老子故里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鹿邑境内与老子文化相关的历史遗存,既有可读性,同时兼顾科学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