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罗编著的《向老天爷要健康(24节气养生大法秋冬篇)》内容介绍:立秋这段时间,很多朋友都会出现身体湿气很重,或是肠胃功能很差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脾胃最怕湿气,而立秋的气候依旧闷热潮湿。酸味有润肺收敛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物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处暑过后,天气开始干燥,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到了霜降这个节气,人体气血运行缓慢,老年人往往会出现老寒腿、老寒腰的症状。如何才能既疏通腰部的气血,又保养身体的经络?有一条经络非常重要,就是膀胱经。很多人一到立冬就开始做进补的功课了,但其实立冬还不是进补的时候。立冬气候比较干燥,身体热性比较重,与其靠一些药物、食物来补,不如靠一件更加柔和的东西来补。对现代人来说,我们平时吃的可能已经很丰富了,所以在这段时间不用太多讲究吃的东西。我们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秋冬时节,天气由热转冷,气候也由潮湿转为干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养护哪些部位?秋冬饮食有哪些宜忌?秋冬进补什么时候开始为宜?在迷罗编著的《向老天爷要健康(24节气养生大法秋冬篇)》书中,作者结合中医、瑜伽和秋冬时节的节气特性来谈秋冬养生事宜,方法简单高效,事半功倍,老少成宜。
《向老天爷要健康(24节气养生大法秋冬篇)》以元瑜伽创始人、著名养生专家迷罗在腾讯微讲堂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根据现场录音和作者补充整理润色而成,是一本汇集经络、瑜伽、食疗的三合一健康养生手册,内容比视频更丰富、更全面。本书是系列书第二册。
立秋时节防湿气
立秋这段时间,很多朋友都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身体湿气很重,或者是肠胃功能很差。为什么呢?因为脾胃最怕湿气。一旦湿气重,胃口就会很差,所以到了这段时间很多朋友都会吃不下东西,这就是受了湿气的影响。在养生上,湿气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毒素,会导致身体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做好祛湿的功课。
体湿检测小技巧
那怎么知道自己身体内有没有湿气、湿气是不是过多呢?我们可以自我检测一下。湿气重的人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黏”。哪里黏呢?第一是嘴巴。早上起来时嘴巴里面比较黏,舌苔比较腻,口气有点重,甚至有痰,这就是湿气重的一个表现。第二是出汗。这段时间如果出汗会觉得汗液有点黏、味道比较重,这也是湿气重的一个表现。第三就是看大小便,小便偏黄,气味比较重,大便粘在马桶上怎么冲也冲不干净,这都是体湿的一个重要表现。
如果出现这些状况,一定要注意祛湿。尤其在立秋这段时间,正是湿气的高峰期,如果不注意祛湿的话,湿气郁结在体内,就会导致身体滋生各种炎症,所以我们也讲湿性体质其实就是炎症体质。
脾胃经拉伸祛湿法
那么怎么祛湿呢?一定要记住两条经络,第一条是脾经,另一条是膀胱经。我们先来看脾经。我们讲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胃功能正常的话,就能把一些多余的湿气代谢出去。而如果一旦脾虚,湿气就会郁结在体内形成水肿。很多女士早晨起来会发现眼皮是肿的,这种肿眼泡的现象其实就是脾虚的一种表现。还有些人会发现自己的舌头有点胖,舌头两边有齿痕,这些也都是脾虚的表现。因此,在湿气重尤其是在长夏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健脾祛湿的功课。
脾经经过大腿内侧,在偏向于大腿内前侧的位置。脾经和胃经是相表里的,所以在长夏这段时间里,一定要多锻炼脾胃经。锻炼脾胃经的动作很简单,我们接下来学习两个动作。通过这两个动作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来增强脾胃经的功能,提升脾胃运湿的功效,排出体内的湿气。
第一个动作叫战士式。首先让我们站到毯子的一端。重心先放在右腿上,把左腿向后撤开一大步,后面的左脚用力蹬地。然后双手叉腰,注意叉腰的过程中,两个肩膀要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接着呼气的时候把髋部向下压,使前面的右腿弯曲。有的朋友在做的过程中身体会往前趴,这样不太好,要保持身体的直立。两个肩膀往后展,把背伸直,髋部往下沉,后面的脚要用力蹬。这样的话我们两条大腿的前侧都会受力,这里就是脾胃经的位置。
如果紧张的话可以把髋抬高一点,如果轻松的话我们接着做动态的练习。呼气的时候髋往下沉,慢慢地向下沉,刚好沉到大腿和地面平行的位置就可以了。吸气的时候慢慢地抬高髋部。慢慢来,呼气下沉,吸气抬高,幅度不要太大,如果难以掌握平衡的话双手可以扶墙或者扶着椅子来做这样的练习。这是第一个动作,叫作战士式。
大概做10个呼吸左右,我们把身体向前趴下,双手扶地,使后面的左腿跪在地面上,脚背压地,再把背抬起来。这个动作很形象,它像骑马的动作,所以我们把它叫作骑马式。在骑马式的基础上双手扶着膝盖,手轻微地推动身体,使身体向远处拉直,然后髋向下沉。这样向下沉的过程中就会拉伸到大腿前侧,而这里就是脾胃经的位置。
我们还可以做动态的练习,只不过这个幅度要尽量地小。吸气的时候可以放松一点,呼气的时候让我们把髋垂直向下压。吸气放松,呼气髋部垂直向下压,这样逐渐地去拉伸,幅度不要太大,自己掌握,每一次呼气时髋都要向下沉,这样对大腿前侧的脾胃经有一个很好的拉伸作用。记住这两个动作,一个是战士式,一个是骑马式,我们做完左侧后,可以把左腿抬起收回还原成直立姿势,然后换右侧进行练习。
立秋不妨多刮痧
要想祛湿,先健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尤其到了长夏,湿气很重,人的脾胃功能是最弱的,我们要调节一下脾胃机能,则要先强化它们的经络——脾经和胃经,这是祛湿的第一步。立秋要想祛湿,除了锻炼脾胃经以外,还要再疏通另一条经络,它是祛湿排毒更重要的一条经络,这条经络可能很多做过刮痧、拔罐的朋友都很熟悉,就是膀胱经。
膀胱经在背部的位置。它是人体排毒的第一大经络,也是主管祛湿的一条经络,所以到了立秋时,建议大家可以适当地做一做刮痧,把背部的经络疏通一下。如果您懂得膀胱经的路线,自己在家就能给家人刮,只要一把小勺子、一点橄榄油,沿着膀胱经的位置从上向下慢慢地去疏通它,就可以把湿气排出来。P3-6
后记养个天地人和
我崇尚古时的中医大夫,他们是不得了的人,为医之道,下可医病,中可医心,上可医国。
中医的研究课题无非两个点:一是发现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不只是我们的健康需要中医保护,生活和工作中都少不了中医的指导。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你都可以学点医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现代人都小瞧了咱们祖宗传下来的医术。古人不从仕,便从医,那时候精通医道的人,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能瞧病。《黄帝内经》中讲道: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我们生于天地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是时刻受着天地自然变化影响的。
所以,真想治病、真想养生,你得先懂天、懂地,其次才是懂人。否则,你的毛病好不彻底。
怎么懂天之事?咱们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春暖、夏热、秋凉、冬冷,你看气候是不是在不停地变化?气候变化了你就得变。冬天大家都穿着羽绒服,但是夏天谁还穿羽绒服呢?
春夏秋冬气候的变化是大方向。细处上、具体上该怎么养呢?要懂节气。
一年有多少个节气?24个,具体是哪些现在的我们大概快记不清了吧。我记得小时候课本上都有,老师还教我们唱节气歌,那算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呢。
节气是我们一年中气候变化的24个节点,是养生的24个关键点。
比如清明时节不进补,但好多人到了春天还在补。因为春天补肝肾的东西有很多,他们就不停地吃。清明一旦进补就容易上火,但凡吃了人参就容易血压升高,甚至有好多人在清明吃人参吃到住院。所以养生得跟着气候来。这是你得懂的天之事,你得需要知道24节气。
地的事你也得懂。天有天文,地有地理,对不对?
你看南方北方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南方就偏潮湿闷热,北方就多寒冷干燥。多潮湿的环境下生活的人多湿症,多燥寒的地方生活的人就多燥火、寒热。你在不同的地域上就要有不同的调节方式,吃的东西、吃的药也不一样。这是地的事,你得懂。
天地都懂了,你还得懂人。人还分各种人,我们的身体往往不像我们想的这么简单。
你认为“我身体很好啊”,但按中医来望闻问切,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好的。这就是中医的观点,因为在中医里这种不好不叫“有病”。好多人去医院体检,从来没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但是一看中医各种毛病都来了。你脾虚吗?你肾虚吗?你可能气血亏虚,可能阴阳两虚,可能阴虚内热,你可能会发现各种问题,这些都是“病”。这种“病”叫什么呢?“未病”,即未形成之病。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下等的医生只会治已经发生的病,上等的医生呢?他们治未形成之病。
有个学员在家里辟有一个专门的藏书室,专门用来收藏养生书籍。看起来知识海量,但到最后他连一个感冒也治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不能学以致用就是白学。很多人学的是分散的各个点,今天学补血,明天学调经络。但是中医养生的学习,需要按照系统理论来学习,融会贯通;如果不按照系统来学习,你永远进不了门,你永远不能掌握它的精髓。
所以,养生需要一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24节气养生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为我们的健康打开了一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