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富二代”
什么是“富二代”?简单地说就是“富一代”的子女。“富一代”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二是近年涌现出的“新富族”,他们是近几年靠自己打拼崛起的新一代。他们的子女大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出生,生活条件优越,思想新潮。而本书所谈的“富二代”,是指这些“富一代”子女,以及虽然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是肯在未成年子女身上“花钱”,让孩子“富有”的家长的孩子。
“富一代”的新富族
我们的城市里,不经意间出现了一群人,他们被称为“新富一族”。
“新富”是近几年推出的一个新概念和新名词,曾入选《新周刊》“2004十大关键词”。所谓新富族(New Rich),就是指既能拥有物质财富,又能拥有享受人生时间的新生活形态,他们在体验世界美好的同时,也确保自己有不错的收入。新,指进入富裕的时间较短,且通常相对年轻的群体;富,指经济状况良好,或者自己收入较高,或者家庭收入较高。
中国新富族有三个主要特征:家庭年收入在10万~100万之间;年龄在22岁~45岁之间;家庭资产通常在100万~1000万人民币,家庭资产主要由房产、汽车、金融性资产和家庭耐用消费品四项构成。
调查显示,中国新富人群呈现年轻化的明显趋势,其中,20世纪70年代生人高达66%,60年代和80年代生人的比例则分别为13%和21%。新富群体主要由以下几类人组成:企业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干部和时尚白领,证券营销人员,影视体育明星,经纪人,“海归”及其他“暴富”的自由职业者。
调查发现,新富群体呈现金字塔分层。4%的新富居于第一阶层,他们的家庭年收入一般为60万~100万,家庭资产为600万~1000万;21%位居第二阶层,家庭年收入为30万~60万,家庭资产为300万~600万;而第三阶层则占据了这一群体的75%,他们的家庭年收人为10万~30万,家庭资产为100万~200万。
新富大多已经拥有自己的房产和汽车。他们所拥有汽车的价格,基本在10万元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新富都是靠勤奋努力、自己打拼富起来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原罪”获取,新富的钱挣得实实在在,无可厚非。
与传统人群饮食习惯不同的是,新富个人平均每个月花在饮食方面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其中用于食品购买700元左右,外出就餐花费1300元左右。新富的饮食结构向西方看齐,典型表现在牛奶、面包、黄油、奶酪等乳制品、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消费比传统人群高得多。
新富们爱打扮,这是个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尊重和社会认同的社交需求。在形体外观方面,新富每月的花费在1200元左右,其中包括服装费、健身费和美容、美体、美发的费用。还有用于个人消费的白金、黄金,年花费在15000元左右。
新富爱玩,每年用于旅游的支出在20000元左右,且国际旅游较多。很多新富都具备包容、开放、学习的心态。新富大多喜欢上网,每周上网时间达到20个小时左右,每天平均上3个小时。
经济肯定是新富最关心的,从新富的理财理念就可以看出,经济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00%的新富有自己的金融资产,其中有40%的新富投资股票,同时有31%的新富进行定期储蓄,还有12%的新富进行国债、基金投资。因此新富这个阶层必然要关心中国的股票市场、银行的利率等,而他们所有的投资、他们所有的物质生活,都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总体情况息息相关。
虽然新富们事业有成,婚姻也很美满,但是他们的教子却不尽如人意。
由于新富们普遍是“苦孩子”出身,靠自己多年打拼,才奠下了基业。随着物质的富足,新富有了孩子后,普遍拥有补偿心理。由于觉得自己小时候受过很多苦,就千方百计地补偿给孩子,恐怕孩子再像自己当年那样吃苦。
补偿心理过重、对孩子呵护过多的新富家长,不仅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还会使孩子丧失交往能力,失去自信,最终成为低能儿、社会上的无用人。无度的满足孩子的物欲,最终孩子成了败家子,败尽了家财。
在中国,新富教子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爸爸不尽职责,见钱不见人;妈妈爱心过剩,溺爱横流。事业有成的新富父亲们每天公务繁忙,应酬多多,家里的事情一概交予妻子或保姆打理,孩子要多少钱给多少钱,但是踪影难觅,连全家吃个团圆饭的机会都少之又少……溺爱在中国家庭里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物质富有的新富家庭里,特别是母亲们的“爱”,几乎丧失理智:包办代替、娇惯迁就、过度保护、无原则满足……
自己不是很富有,却想尽一切办法“富”孩子的家长
相对于新富族而言,大多数家庭只是温饱有余,不用说富有,就是小康也尚有距离。而这些家庭的很多孩子却也成了“富二代”。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孩子却只有一个,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而对于孩子的一些物质要求,无论是吃的喝的,穿的还是玩的,只要孩子张嘴说要,家长则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满足。
对于这种做法,大多数家长不以为然:“我们有这个经济条件啊,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没什么困难,为什么不能让孩子高兴呢?”甚至没有经济条件的家长也声称:“没钱借钱也要给孩子买,别的孩子有的,咱的孩子不能没有。别的孩子花钱上好学校,我的孩子借钱也要上好学校。”真应了“铁人”王进喜的那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几乎是每个现代家长的想法。
很多家长自己省吃俭用,来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需求,结果是如今儿童消费品比成年人的都贵;麦当劳、肯德基店里永远都是拥挤不堪的景象,孩子们大嚼着汉堡包和炸鸡腿,一些家长则在一边看着;中高档酒店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日宴上高朋满座;不少中学生甚至有的小学生已经使用上了新款高档的手机。
不要以为这些孩子都是富家子弟,他们当中有的父母是下岗的,父母为了生存到处奔波打工,一些家长给自己买块豆腐都要捡便宜的买,可满足起宝贝儿子、女儿的需求来却毫不吝惜。有些家长娇惯孩子已经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在家里,他们让孩子先吃,钱让孩子先花,一切都让孩子“优先”享用。
一个教初中的老师无限感慨地说:“现在班里有一些学生花钱如流水,挥霍父母的钱一点不心疼,过生日动辄几百上千。有的孩子的确是家里有钱,而有的家里并不富裕,但是这些家长有很多共同点:年轻时都受过苦,都想在孩子身上补偿,生怕孩子委屈着,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你看看那些孩子的课桌,里面塞满了各种零食。连考试时嘴里都叼着巧克力,桌边放着可乐,后背靠着厚厚的卡通毛垫子,那做派,哪像是来念书的,整个一个小少爷。唉!花的是父母的钱,他们不知道赚钱的辛苦。而有的孩子,纯粹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明明没有那样的家庭条件,也要跟有钱的孩子比。”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物质要求得到相应提高,这无可厚非。但家长为了孩子,苦了自己,一味娇惯孩子,迁就孩子的各种要求,使孩子养尊处优,一个个变成了“贫一代”家里的“富二代”。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