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神魔小说。是作者许仲琳根据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并参考民间传说创作而成。
《封神演义》以“周革商命”为线索,从商纣王进香题诗渎神开始到姜子牙祭坛封神、周武王大封诸侯为止,描写了周武王起兵伐纣的曲折过程。小说将暴君纣王作为书中主要的反面形象,通过设置炮烙、虿盆,剖孕妇、敲骨髓,置酒池肉林等一系列情节,揭露了纣王凶残暴虐的本性。
此外《封神演义》还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忠诚无畏的哪吒,机智英勇的杨戬,狡猾残忍的妲己以及阴险毒辣、倒行逆施的申公豹等,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封神演义》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商灭周兴为背景,以武王伐纣为线索,描述了商朝末年,纣王残暴,天下烽烟四起,姜子牙辅助武王讨伐昏君的故事。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博采民间传说,充分发挥神话故事擅长夸张的特色,以荒诞的手法来塑遣人物、叙述故事,呈现出一个异彩缤纷的世界,使得这部巨著因幻想奇特宏大而闻名于世、影响深远。
本书将原著一百回的内容缩减为四十回,保留了原著精髓,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以适应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
万物之始,一片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几位圣皇教导黎民,天下安定,共享文明盛世。直到大禹治水,第一个王朝夏朝由此创立。夏朝延续了四百多年,末代帝王夏桀荒淫无道,于是黄帝的后裔成汤推翻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后来迁都到殷,所以又叫殷商。殷商传承了六百四十多年,历经三十一位帝王,最后一位就是纣王。
纣王的父亲帝乙有三个儿子:长子微子启,次子微子衍,小儿子辛,封为寿王,就是日后的纣王。帝乙有一次游赏御花园,园中的宫殿倒塌了一根大梁,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于是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人奏请帝乙立寿王为太子。帝乙在位三十年驾崩,托孤给太师闻仲。寿王即位,称作纣王,都城设在朝歌。朝中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都是足以定国安邦的贤才。纣王的正宫皇后姜氏、西宫妃子黄氏、馨庆宫妃子杨氏,都品性贤淑。纣王坐享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下八百诸侯,都臣服于商。没想到纣王七年二月,北海七十二路诸侯忽然造反,太师闻仲便奉旨前去征讨。
闻仲走后,一天纣王早朝,首相商容启奏道:“明天三月十五,是女娲娘娘的寿诞,请求陛下驾临女娲宫进香。”纣王问道:“女娲有什么功德要天子屈尊进香?”商容回道:“当年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位,失败愤怒,用头撞折了天柱不周山,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民不聊生。女娲娘娘采石补天,拯救了天下百姓,所以百姓世代祭祀还报,以求四时安康。女娲娘娘是庇佑天下的正神,陛下应该礼敬。”纣王于是准奏。
第二天,纣王乘坐龙辇,由武成王黄飞虎保驾,满朝文武随行,来到女娲宫。纣王焚香祷祝后,四处观赏。忽然一阵狂风,卷起帐幔,露出了女娲的塑像,那塑像天香国色,如月宫嫦娥般美丽。纣王一见,神魂飘荡,暗想:“我贵为天子,虽然有三宫六院,却没有这样的绝色。”便命人拿来笔墨,在墙上题了一首诗: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看到这极尽调戏之词,首相商容大惊,连忙上前一步奏道:“老臣请陛下进香,是为了祈求福德,现在陛下作诗亵渎神明,恐怕上天将会降罪。请陛下洗掉这首诗,以免百姓看见,传言圣上无德。”纣王说:“朕是看女娲容貌绝世,所以作诗赞美,哪有别的意思,你不用多说!况且朕是天子至尊,这诗让百姓看见了又有什么关系,正可见娘娘美貌绝伦。”他根本不听商容的劝谏。文武百官都默默低头,不敢多说。
当天女娲娘娘前去朝见伏羲、炎帝、轩辕三位圣皇,回来后发现了墙上的诗,非常愤怒:“纣王这无道昏君,不修身立德,反倒作诗戏我,真是可恶!商朝气数已尽,我要给他个报应!”便命人取来金葫芦,放在阶下,揭开葫芦盖,用手一指,葫芦中射出一道白光,白光上悬起一面旗幡,光彩辉映,名叫“招妖幡”。不一会儿,阴云四合,天下群妖都来到行宫。娘娘吩咐各处妖魔都退下,只留下轩辕坟中三妖: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玉石琵琶精。女娲对三妖说:“你们听我的密旨:殷商气运将尽,西周圣主已生。你们隐去妖形,藏身后宫,诱惑纣王,将来帮助讨伐殷纣,但不可残害众生。事成之后,我叫你们修成正果。”三妖叩头谢恩,化风而去。
纣王自从看见女娲的美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当时太师闻仲北征在外,纣王行事肆无忌惮,宠幸奸臣。尤其是中谏大夫费仲、尤浑两人,整日进谗言谄媚,纣王对他们言听计从。这天,纣王郁郁不乐,便宣费仲朝见,问道:“朕那天进香,看到女娲美貌无双,这三宫六院,都不合朕意,爱卿有什么好办法?”费仲奏道:“陛下是天子至尊,天下一切都是陛下的,要什么没有?陛下明天传旨,让四路诸侯各挑选一百名美女进献,何愁没有绝色?”纣王听了十分高兴。
第二天早朝,纣王果然传旨选美。首相商容急忙谏止,义正词严,句句在理。纣王虽然满心不愿,也只好暂且作罢。第二年,天下四大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各率属下二百镇小诸侯入京朝见。这时费仲、尤浑把持朝政,大小诸侯惧于权势,都向他们送礼。只有冀州侯苏护为人刚正,不肯送礼,费、尤便怀恨在心,伺机陷害。
到了元旦那天,纣王早朝,四大诸侯上殿朝贺。朝贺仪式后,纣王命首相商容、亚相比干设宴接待,自己却悄悄召来费仲、尤浑,重提选美之事。费仲趁机奏道:“臣听说冀州侯苏护的女儿天姿国色,何不选进宫来,侍奉陛下?”纣王一听大喜,马上宣来苏护,命他送女儿进宫。苏护自然不愿。纣王笑道:“爱卿的女儿入宫为妃,爱卿就成了皇亲国戚,和朕共享荣华富贵,何乐而不为?”P12-15
人在路上。
人的一生永远在不断远行,自摇篮起步,从故乡出发,向着远方,怀抱着心中的目标……
徒步行走,策马行走,乘舟行走,驾车行走,坐机行走……这是行动着的行走,身的行走。
人的一生还有另一种行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精神的行走,心的行走。
远行的背囊需要装上精神的食粮,这就是书。有的书是陪伴我们一时的,而有的书则可以陪伴我们一生。陪伴我们一时的书,通常有很强的应用性、功利性、时效性。这些书当然有用,它们能及时为我们释疑解难,帮我们脑筋急转弯,或许还能增加考分。
那么,能够陪伴我们一生的又是些什么书呢?这些书或许没有很强的应用性、针对性,看上去也不时尚,但它们却是可以终生受用,可以一直矗立在书架里,置放在案头上。这就是经典。
人类的精神智慧创造了一座座风光无限、气象万千的经典之峰,有哲学的、史学的、理学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当代德国哲学教授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一书中将那些“思想范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原创性形而上学家”如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柏拉图等的著作奉为经典。那么,文学的经典又是什么呢?
界定文学经典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文学是一种情感性的存在,它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同时对文学的理解又因人而异,与每个人的经历、趣味、修养密切相关。因而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莱特”。但这并不是说文学不存在经典。
文学是精神的、生命的、情感的、境界的、灵魂的,文学影响于人是潜移默化的、潜滋暗长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不是直接的、功利的、立竿见影的。文学影响的是人的气质、禀赋、情商、精气神。中国古人津津乐道的下面这些话,其实都与文学的作用有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文学经典”作过如下表述:“所谓文学经典,就是那些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表情,那些影响我们塑造人生,增加底气,从而改变精神高度的东西。”显然,文学经典是可以装上我们远行的背囊,陪伴我们一生的。因为,人的一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空,都需要增加底气,增加精神的高度,这样的人生才不会在时间的潮汐中虚度遗恨。
同心出版社奉献给广大读者朋友的这一套《美冠经典书系》,将中外文学经典汇于一体,立足于少年儿童的阅读接受心理,从选文内容、文字质量、装帧设计、图文配制等各个环节,都下了功夫,可以说这是一套为新世纪的读者特别是广大少儿读者“量身定做”的文学精粹。
让阅读成为一种理念,让经典伴随我们远行。
背负着智慧的行囊,沐浴着智者的阳光……
王泉根
2009年8月19日下午3:35
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