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南京百年史,煌煌数百万言,由马振犊等人著的《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13人物卷)(精)》以忠实的笔墨记载了数百位南京名人的生涯与奋斗经历,书就了他们人生中的辉煌和对这座古城、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记录了他们的坎坷经历。
南京名人的历史是南京城市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南京的历史及其特色,而南京城市史则是名人历史活动的载体。本书编辑的宗旨就是要秉笔直书,如实地记录这些名人的历史与其在南京百年发展中的作用,千秋功过,自有人民评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13人物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马振犊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南京百年史,煌煌数百万言,由马振犊等人著的《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13人物卷)(精)》以忠实的笔墨记载了数百位南京名人的生涯与奋斗经历,书就了他们人生中的辉煌和对这座古城、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记录了他们的坎坷经历。 南京名人的历史是南京城市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南京的历史及其特色,而南京城市史则是名人历史活动的载体。本书编辑的宗旨就是要秉笔直书,如实地记录这些名人的历史与其在南京百年发展中的作用,千秋功过,自有人民评说。 内容推荐 《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13人物卷)(精)》由马振犊等人著。 在南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程中,一批批领导者和有识之士为南京的发展倾注了心血,发挥了智慧和才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有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者,也有为南京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辛勤工作的知识精英等。在南京城市史的研究事业中,这些人物都应列入史册,值得南京人民留存珍贵的历史记忆。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城市领导者 杰出的女市委书记陈修良 全心全意服务市民的市长陈扬 推行市政改革的市长何民魂 “亲民市长”惠浴宇 新中国首任南京市长刘伯承 民国首任南京特别市市长刘纪文 三次出任市长的马超俊 孙中山任命的南京府尹马相伯 争创全国第一的市长彭冲 抗战光复后的南京市长沈怡 “布衣市长”石瑛 解放南京的功臣粟裕 改造旧南京的实践者唐亮 创建南京中共地方党组织的王荷波 法学博士市长魏道明 与南京城共存亡的市长萧山令 绿化市长徐步 市民心中的好市长岳维藩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书记、市长简表(1949—2014) 第二章 城市建设者 南京绿化之父傅焕光 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 杰出的民国建筑设计师吕彦直 建设新南京的功臣齐康 顾客的贴心人陶佩芬 贡献南京的建筑大师童离 城市规划与建筑专家吴良镛 江南汽车公司创办人吴琢之 一代建筑大师杨廷宝 中山陵墓的承建者姚锡舟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守护者朱偰 工人的楷模周阿庆 新时代商界的代表张近东 第三章 文教名家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 金陵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陈裕光 南京词人仇垛 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 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 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 师范教育家马客谈 中国小学教育界的名师斯霞 社会学中国化奠基人孙本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一代名师吴贻芳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杨仲子 第四章 科技栋梁 中国苔藓植物学奠基人陈邦杰 一代电学宗师陈章 中国的“核司令”程开甲 无机化学家戴安邦 天体物理学家戴文赛 物理学家冯端 有机化学家高济宇 紫金山天文台的倡建者高鲁 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 物理化学家李方训 地质学家李四光 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 现代物理学家闵乃本 天文学家曲钦岳 电子学家钱凤章 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翁文灏 “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 水利泰斗严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科院首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 冶金学家与陶瓷学家周仁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 第五章 文学巨匠 人民作家巴金 中国古典文学家陈中凡 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 诗书大家胡小石 “中图法”的创制者刘国钧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词学宗师唐圭璋 国学大师王伯沆 新都市小说家叶灵凤 第六章 艺术大师 南京云锦艺术功臣陈之佛 金陵画派之翘楚傅抱石 两江师范学堂奠基人李瑞清 诗书画三圣林散之 美术教育家刘海粟 办学、教书、绘画之奇才吕凤子 国画大师钱松苗 中国动画大王万氏兄弟 革命者艺术家武中奇 女中书圣萧娴 美术大师徐悲鸿 新金陵画派主要创建者亚明 南京云锦工艺家张福永 南京相声艺术家张永熙 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筱水招 第七章 史哲名流 方志学家陈作霖 中国近代史学的开创者陈恭禄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的创建者傅斯年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代宗师韩儒林 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胡福明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诒徵 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奠基人罗尔纲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孙叔平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主要创建者王可风 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奠基人王绳祖 第八章 宗教名人 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丁光训 中国佛学研究大师吕潋 支那内学院的创办者欧阳竞无 创办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 重建栖霞寺的宗仰法师 第九章 中西名医 “金陵医学第一家”丁泽民父子 一门三院士黎氏兄弟 “国医泰斗”张栋梁 金陵医派奠基人张简斋 第十章 体育名宿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东方第一剑”栾菊杰 “东方美人鱼”杨秀琼 中国女排功勋教练袁伟民 中国武术倡导者张之江 第十一章 外籍友人 民国“传统复兴式”建筑创立者亨利·墨菲 “佛心侠骨”的德国友人拉贝 鼓楼医院的创建者马林 金陵大学农学院创办人裴义理 出自南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 无法“别了”的司徒雷登 金陵“活菩萨”魏特琳 “永远的南京黄玫瑰”辛德贝格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城市领导者 杰出的女市委书记陈修良 陈修良(1907—1998),女,浙江宁波人。原名陈秀霞,为表示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自己曾改名为陈逸仙。1922年进宁波女子师范读书。“五卅”运动后,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学校作为赤色分子开除。1925年10月,陈修良考入浙江省立女子中学(现杭州十四中)学习至毕业。1926年3月加入共青团,1927年5月转为共产党员,曾任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长向警予的秘书,1927年受组织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担任全国海员总工会秘书,江苏省委妇委书记,华中党校党委副书记,华中局新华报总编辑,华中分局南京工作部部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等职。 1930年7月,陈修良结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2年11月,她与共产党员沙文汉结为伉俪。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沙文汉为省委委员,她为妇委书记。1941年4月,刘少奇在盐城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主要负责华中抗日根据地党和新四军的工作。准备让陈修良担任华中局妇委书记,但因妇委未成立,未能出任。1942年11月,她受陈毅的委派,创办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新华报》,并出任总编辑。后又在华中党校任党委副书记。陈修良在华中局工作期间,被公认为新四军6名女杰之一。抗战胜利后,中共华中分局为加强对白区大城市工作,特别是对国民党首都南京的工作,挑选大批久经考验的白区工作干部,从事恢复和开辟中共在华中各城市的工作。1945年10月,陈修良被任命为南京工作部部长,主要负责恢复和部署中共在南京的各项工作。 1946年4月,中共华中分局副书记谭震林找陈修良谈话,由于斗争需要,让她带领一批干部潜入南京,与那里的秘密革命力量汇合,共同组建中共南京市委,由陈修良出任市委书记,领导开展秘密工作。行前,沙文汉挥笔写诗赠妻:“男儿一世事横行,巾帼岂无翻海鲸?不入虎穴焉得子,如今虎穴是南京。”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是国民党控制最为严密的地区,自1927年国民党“清党”以来,中共南京市委已经历过8次大的破坏,在这里工作,用深入虎穴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陈修良来到南京后,首要的工作是重建中共南京市委,重整党的基层组织。当时南京的党员有200多人,分属几个系统,包括中共华中分局系统约140人,苏南区党委系统约40多人,淮南区党委系统约30多人。陈修良领导的新市委有5名成员,书记陈修良、副书记刘峰、委员王明远、朱启銮、方休(1947年初方休调走后补陈慎言)。陈修良根据华中分局的具体指示,灵活贯彻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党的白区工作十六字方针,对南京市委组织机构、工作方法、斗争策略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南京党组织得以保存和发展壮大。三年内,南京市委相继建立了工人、学生、小教、公务员、文化、警员、银钱业、店员、中教等9个工作委员会以及情报、策反系统,还在镇江、芜湖、宣城等地区建立了1个工委和几个支部。党员也从2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分布在各行各业和国民党党、政、军等部门;另外,还发展了六七百名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党组织的活动力、影响力大大提高。 陈修良在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根据南京的特点,领导党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组织领导群众开展爱国民主运动,逐步引导越来越多的各阶层民众走上与反动派作坚决斗争的道路。其中1947年5月发端于南京,又迅速席卷全国的五二。运动影响最大,被毛泽东高度赞誉为继军事战线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第二条战线”。 P12-13 序言 总序 杨卫泽 南京有着60万年的人类文明史,近2500多年的建城史,约45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公元前472年,越灭吴,越王勾践命范蠡在秦淮河之南建筑了城池——越城,标志着南京建城史的开端。那时的南京东环平岗以为安,西城石头山(清凉)以为重,南界秦淮河以为阻,北带玄武湖以为险;在经济文化上已经走出了洪荒时代,展露了中华文明,具备了建城的条件和优势。诸葛亮曾赞叹南京:“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道出了南京气象万千、山川形胜的磅礴之势。公元229年,东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后不久,就将都城迁至建业(今南京),建业作为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城,迅速成为一个区域的政治文化的繁盛之地。孙中山先生曾说:“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孙先生对南京如此高的评价,充分彰显了南京城市发展到近现代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 南京之所以名扬全国、享誉海外,更是因为她是中国近现代100多年历史上的一座特殊的坐标城市。这一百年里,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在南京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一百年里,南京曾是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因此,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变,出现了自六朝、南唐、明初以来的第四次城市建设高潮,成为中国少数几个最早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城市之一;这一百年里,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了30万无辜同胞,掠夺并破坏城市,中华民族蒙受了华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羞辱;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陷八年,但南京人民英勇不屈,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南京人民亲眼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南京也因此成为胜利之都、英雄之城;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以南京解放为标志,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这一百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辛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往开来,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南京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正向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大步迈进。 古城一百年城市发展的历史,是南京人民用智慧和汗水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南京人民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南京、认识南京,进而激发人们热爱南京、建设南京、发展南京的更大热情和信心,南京市档案局(馆)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合作,组织在宁高校、省市社科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市档案馆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历时三年,编著了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反映南京一百年城市变迁和发展的学术丛书“南京百年城市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从1912年到2012年这一百年里南京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文化繁荣的历史进程。“南京百年城市史”是“文化南京”品牌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创新之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中国近现代城市研究亦有率先引领的作用。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城市文化脉络的梳理和保护,也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南京市档案局(馆)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所做的尝试十分有益、值得肯定。在此,谨向为此书编著、出版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从历史走来,未来始于今日。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守护者,要善于从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精神营养。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建设目标,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江苏“两个率先”做出更大贡献,不断谱写“中国梦”南京新篇章。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南京一定能成为一座区域特色鲜明的中心城市,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城市,一座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 2014年7月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后记 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在丛书编委会的领导下,受张宪文教授的具体指导,本书由马振犊负责,郭必强、潘涛、孙小华参加了初审,陆军、许海芸、林周佳等协助工作,参著作者按其写作量列名如下: 钱进、邢烨、林建英、杨斌、陆军、夏军、潘涛、奚霞、徐妍、潘梅、许海芸、叶闽、孙莉、李宁、马思睿、邸皓、董艳、王化许、于宁、孙武、刘鼎铭、徐康、季丽萍。 全书由马振犊通稿。 因作者水平及资料条件之限,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马振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