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夫主编的《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养性)》内容包括:国学漫谈、老子·说养性(一)、老子·说养性(二)、老子·说养性(三)、老子·说养性(四)、庄子·说养性(一)、庄子·说养性(二)、庄子·说养性(三)、《吕氏春秋》·说养性、王弼·说养性、嵇康·说养性、阮籍·说养性、郭象·说养性、葛洪·说养性、成玄英·说养性、孙思邈·说养性。
国学根柢立就,乃将来大成之基。
读《炼丹》,知“内外兼修”。“炼丹”思想,基于道家“取法自然”、重视生命的思想,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于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得道,而从客观上,道家的炼丹学说具有其历史的科学价值,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炼丹”思想启示人,通过内外兼修、凝真养性,来激发潜能、开人智慧。宋一夫主编的《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养性)》是“国学百家讲坛”分卷之一。
春秋时,有一位名叫孙休的鲁国人,觉得为人做事,常常好心不得好报,因此非常苦恼。这天,他来到贤人扁子的家中请教缘由。扁子当时正在家中给他的弟子上课,见有人来访,不得不暂时停课,到客厅与孙休相见。
孙休首先对打扰了扁子上课深表歉意,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说:“我住在乡间,没有人说我没有修养;遇到危难时,没有人说我不勇敢。然而我种田碰不到好年景,侍君碰不到好世道,为乡里人所排斥,为官府所放逐。我究竟是什么地方得罪了上天?怎么会遇到这样的命运!”说到这里,孙休对扁子深鞠一躬,然后说,“请先生指点我。”扁子回答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得道之人的修养吗?他们虚远清高,忘却肝胆五脏,忽略耳目六根。茫然无心,徘徊于世俗生活之外,逍遥自在,不被世事牵累。这就是有作为而不自恃,有建树而不自得。现在你修饰己智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来突出别人的卑污,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顶着日月行走一样。像你这样的人能得以保全身躯,没有受伤而变聋、变瞎、变瘸,而与常人一样,已属侥幸,又哪有闲暇来抱怨上天呢?请你回去吧!”
孙休离去后,扁子回到弟子们中间。他沉思了一会儿,突然仰天叹息。弟子们忙问:“先生为什么叹息?”扁子说:“刚才孙休来这里抱怨,我告诉他得道之人的德行,我担心他受到震惊而更加迷惑。”
弟子说:“不会的。如果他所说的是对的,而您所说的是错的,那么错的不能迷惑对的;如果他所说的是错的,您所说的是对的,那么他就是因为迷惑来请教您的,又怎能怪罪您呀!”扁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吧。从前有只鸟停在鲁国都城郊外,鲁君很喜爱它,设置太牢的宴席招待它,奏九韶乐让它高兴,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呢?”
扁子停顿了一下,见弟子们都若有所思,他接着说:“鸟面对这般盛情,开始忧愁而头晕目眩,不敢吃喝。这就是按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如果用养鸟的方式来养鸟,则应当让它栖息在树林之中,浮游在江湖之上,让它吃泥鳅之类的东西,把它放回野地。如今孙休只是个孤陋寡闻的人,我告诉他得道之人的德行,就好像用马车去装载小老鼠,用钟鼓的乐声去取悦小鸟一样,他又怎么能不受惊吓呢?”
弟子们一边纷纷点头称是,一边请求扁子也给他们讲讲得道之人的德行。
扁子说:“从前,有个巧匠叫工任,他随手所画的方和圆简直超过了用圆规和矩尺所画的,他的手指随事物变化而变化,而不必用心来计量,所以他的精神专一而没有滞碍。忘掉脚的大小,什么鞋子都合适;忘掉腰的粗细,什么腰带都合适;忘掉是非,心就无所不适;持守内心,不随物变迁,与外物交接就无不适应。本性与外物是相适应的,所以就无所不适,也就是忘掉为了适应而适应,不故意去适应。”扁子告诉弟子们,这是关于“至道”的金玉良言。
道家讲养性,从精神修养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达到“忘是非”的状态,就是要达到这种意义上的精神安适。只有忘了人们设定的是非观念,忘了对外来毁誉评价的反应,忘了一切俗务,才能达到精神的虚空寂静、逍遥、安逸状态,即“心之适”。P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