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来山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南卷)(精)》对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重视古代的传统,但就观念、方法、论述的范围、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运用诸方面而言,都跟古代的舆地之学有很大区别。本书注重中国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将历时性的考察置于地域之中,而重点在于各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以及各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出现了不少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热点,地域研究便是其中之一。本书仅从“地域”这个特定的角度切入,至于中国文化的一般问题则不在本书探讨的范围之内。本书限于传统文化的范围,然而希望以古鉴今,面向未来,有助于当今和今后的文化建设。
于来山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南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总绪论/袁行霈
绪论
第一节 湖南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湖南的自然地理环境 湖南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特征
第二节 湖南文化的发展轨迹
湖南文化的萌芽 湖南文化初步发展 湖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湖
湘学派”的形成和湖南文化的基本定型 湖南文化的继续发展与兴
盛 近代湖南文化的繁荣
第三节 湖南人文化精神的来源及特点
湖南人文化精神的来源 湖南人文化的主要特点
上编
第一章 远古和先秦时期
第一节 湖南原始文化
湖南旧石器文化 湖南新石器文化 湖南的远古传说
第=节 湖南青铜文化
商代青铜文化 西周青铜文化
第三节 湖南楚文化
楚青铜器和铁器 漆器、琉璃、丝织及竹木工艺 楚文字和楚简、帛
书 艺术 原始宗教信仰和神话体系
第四节 湖南古越人和蛮、濮、巴人文化
古越人文化遗存 蛮、濮民族文化 湖南的巴人文化遗存
第二章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文献与学术
最古的《老子》传抄本和“黄老”四种佚书 罗含((更生论》的哲学
思想 邓粲《晋纪》、《元明纪》及湖南最早一批史地著述
第二节 文学艺术
屈原在湖南的创作 贾谊与《吊屈原赋》 湖南最早的著名诗人阴铿
等人的文学著述 绘画(“非衣”画和“帛画”)、乐器与音乐艺术 耒
阳《吴九真太守谷朗碑》和湖南早期书法艺术
第三节 科技和工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和天文学帛书 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地图 长沙
太守张机的医学成就 蔡伦与造纸术 纺织技术和印染、刺绣 漆器
与瓷器制作工艺
第四节 宗教
佛教传入湖南及其迅速发展 道教在湖南的传播
第三章 隋唐和五代时期
第一节 教育与科举
官学的初步发展 书院的兴起 科举“破天荒”
第二节 学术
欧阳询《艺文类聚》与大型类书的编纂 湖南史学、地学的初步发展
律历、杂家、经学类著述
第三节 文学
刘蜕的散文和李群玉诗歌的成就 齐己诗歌 李白、杜甫、柳宗元等
在湖南的诗文创作及其对湖南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艺术与工艺
第四章 两宋时期
第五章 元明时期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
第七章 清后期至辛亥革命
下 编
第一章 建构湖湘学统与促进湖南文化的繁荣——湖南的书院文化
第二章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 引领潮流
第三章 历史文化锻造下的湖南山水
第四章 众芳争艳的湖南地方戏曲
第五章 异彩纷呈的湖南传统音乐舞蹈
第六章 独具特色的湖南岁时节 令习俗
第七章 文化底蕴深厚的湖南名胜古迹
第八章 深蕴审美情趣的湖南民间工艺品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