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格蕾丝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格蕾丝·柯丁顿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格蕾丝传》是时尚界的重磅之作,是格蕾丝·柯丁顿独家授权的自传,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全彩印刷,真实还原。兰登书屋120万重金购买版权,刚出版便成为时尚界的年度话题,人人争相阅读。

书中珍藏有格蕾丝亲笔手绘,逗趣勾勒时尚界的重要细节+格蕾丝与全球顶级摄影师合作的珍贵照片,还原时尚史中最精彩的一刻。个性且权威,关注时尚者必读。

这绝不仅仅是一部私人回忆录,更是50年时尚史最具个性权威的珍贵记录。

内容推荐

格蕾丝·柯丁顿是让《Vogue》成为“时尚圣经”的幕后推手,也是唯一敢和主编安娜·温图尔(大家更习惯叫她“时尚女魔头”)叫板的人。所有知名的摄影师和模特都愿意与她合作,因为他们知道格蕾丝能让他们变得更加独特和耀眼。

在《格蕾丝传》里,格蕾丝娓娓道来时尚界变幻莫测的50年风云,细数1930年代的圣罗兰、70年代的Kenzo、80年代的阿瑟丁·阿拉亚、90年代崛起的约翰·加里阿诺等大师,见证传奇的兴衰。她不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还写下了她与时尚界诸多名人的深厚友谊;写下了她的短暂婚姻和爱情长跑;写下了她热爱的猫咪和生活细节;当然,少不了她亲密上司安娜·温图尔鲜为人知的八卦逸事。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最为丰富的“时尚养料”。格蕾丝记录了这个由名流、模特、演员、设计师、摄影师、发型师、时尚编辑等组成的超级时尚世界,也包括了她对整容手术、数码时代、时尚大片的诞生等各种标志性事件的直观看法,在变幻莫测的时尚浪潮中寻找时尚真谛。

书中还珍藏了格蕾丝独一无二的成长照片和优秀作品,以及惟妙惟肖的亲笔插画。

目录

前言

I 慢慢长大

II 成为模特

III 时尚新生活

IV 入职英国?

V 定格时尚

VI 开始和结束

VII 巴黎午夜

VIII 新的舞台

IX 知音布鲁斯

X 和迪迪尔在一起

XI 卡尔文教我的事

XII 入职美国版VOGUE

XIII 渐入佳境

XIV 她可是安娜

XV 奋力前进

XVI 怀念丽兹

XVII 美容这件事

XVIII 猫咪,猫咪

XIX 此时彼刻

鸣谢

试读章节

1987年安东尼奥也死于艾滋病。在他病逝前10年,由于我频繁地到纽约出差,我才领悟到同性恋的世界和时尚圈那个梦幻般的世界之间具有怎样强有力的联系。

同一年,我再次与模特杰瑞‘霍尔及摄影师帕金森合作,到俄罗斯为Vogue拍摄。这是俄罗斯第一次允许一个国外杂志在那儿拍摄时装照片。在伦敦做计划时,我们只找到很少的几张参考照片来确认在我们长达两周半的旅行中可能看到的场景,这就是当时的苏联。我们只知道,我们计划在莫斯科开始拍摄,希望在列宁格勒结束,即原来的圣彼得堡。我们的行进路线是经过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与高加索。我们只能确信一点,就是那里有许多俄国革命以来就矗立着的英雄雕塑。

帕金森本希望在他拍摄的照片里能包括几个纪念碑,但是又怕惹出麻烦,他说:“那我们就自己做一个,然后带过去。”因此,我搞了一块聚苯乙烯板子,经过修整,把它油漆成一块灰色石板的样子,用古代的斯拉夫语字母在上面刻写上“杰瑞·霍尔,Vogue杂志在俄罗斯,1975年”。我们始终带着这个板子。我们拍了一张这样的照片,杰瑞在红场上坐着它看报纸。在另一张照片中,她把它用作潜水板,摆出要跳进亚美尼亚塞凡湖的姿势。

杰瑞、帕金森及其妻子温达,她负责为Vogue撰写旅行的内容,还有帕金森的助理蒂姆(Tim)和我,我们组成了一个关系密切的小团队。我负责提手提箱,里面塞满了红色服装,由于缺乏彩色版面,我们在刊登时修改成黑白照片,但效果并不好。我既没有带助理、发型师和化妆师,而杰瑞平时必须依靠安东尼奥给她做造型才能出彩。

俄罗斯当局对我们颇多管制,并规定在我们离开之前,必须对所有的胶卷进行冲洗并印成照片。我们所到之处都有详尽指示,提示我们哪里可以拍照,哪里不能拍照。我们离开英国前,有人告诉我说我们的房间也可能被窃听,还说这个国家的酒店里,最高的两层都是用来放置窃听装置的。我们对这些说法并不太在意,登记入住后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就在房间各处高声调侃:“嘿,老大哥,你在听吗?”

就在我们完成工作即将返回英国前,帕金森不得不留下来等胶卷全部冲洗出来以后才能走,他和我小声嘀咕道:“格蕾丝,我担心他们不知道会用怎样奇怪的方式冲洗照片,因为当我告诉他们我所使用的胶卷类型时,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为了安全起见,你能不能从每组场景中都私藏一卷底片回去?”“不,”我说,“抱歉,我不能。我爱Vogue,但不确定是不是爱到宁愿为它成为一名政治犯,在俄罗斯的一个监狱里度过我的余生。”

“我可以私藏起来,”杰瑞插嘴说,“当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搜查过我。我可以把它们放在我的化妆包里。”

“那么,你必须自己承担后果。”我有点生气了。

当我们抵达机场时,不出所料地,海关官员要检查每一个大包小包,并将里层翻出来,再颠倒过来,以确保检查彻底。我感到越来越不对劲,就问一个年轻官员出了什么事。“我们接到消息了,你们携带着未曝光的胶卷,并有反俄罗斯的宣传材料。”他用磕磕巴巴的英语说。我试图解释说,我们是旅游局的客人,但是他们依然不管不顾地检查。

杰瑞的新男友布莱恩·费瑞是位摇滚歌手,出国前给她带了几盘他的录音带,在旅行期间,她一直用她的便携式录音机播放。这些录音带被没收了,并用慢速播放,以此检查是否有隐藏的机密信息。很明显,照片的胶卷被发现只是个时间问题。海关人员在杰瑞的化妆包里发现了胶卷,并把它们掏了出来。

我们带去的胶卷属于专业类型,用过之后在上面会贴着一张印有“已经曝光”的贴纸。我立刻指给官员们看,“你看,”我说,“你在寻找没有曝光的胶卷,这个上面写着‘已经曝光’。”

P120-121

序言

因为纪录片《九月刊》(The September Issue),我的名字开始为人所熟知。那一天,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说:“哦,有一件事顺便和你说一声。我已经签约,让一个电影摄制组来拍摄一部关于我们的纪录片。”这部影片的最初构想不过是记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研究馆部的年度舞会的筹备过程而已,但是拍摄计划却越来越复杂,最后演变成了完整纪录美国版Vogue杂志年度最重要的九月刊的诞生过程,所有相关的讨论、聚会、争吵以及挫折都将被一一记录。摄制组将走进我们的办公室,旁观我们拍摄时装大片的过程。所有这些消息都不是我想听到的。作为创意总监,我的工作已经千头万绪,安排复杂的拍摄日程已经够困难了,更别提工作时还需要忍受各种“闲杂人等”的打扰。当我说“不要指望我参加”时,安娜只是径直望着我身后的窗户。我能感到她的眼神里没有东西。这是她的绝招,当人们讲一些她不想听的话时,她真的能做到置若罔闻。

面对被摄制组侵扰的情况,我本能的反应是厌恶。因为我一直认为,人们应该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不应该追逐虚名,不必为成名这事儿而浪费时间。后来我才知晓,制片商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游说安娜。我确信,安娜最终同意这件事,是因为她想向世人展示Vogue杂志是有内涵的,而非一群轻浮女子在喋喋不休地讲废话。同时,我们也已经受够了《时尚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Prada)这部电影,它对时装业的描述简直是十足十的荒谬可笑。

在纪录片拍摄期间,摄制人员和我多次沟通,希望赢得我的配合。拍片初期,他们听说我很难打交道(的确如此,我以拒绝采访而闻名),但是,他们还是来敲我办公室的门,邀请我参加。他们的态度极为友善,我坚持冷若冰霜,告诉他们我不感兴趣,并且不希望他们在我身边晃来晃去,因为那样会让我无法专心工作。我厌恶别人观察我,我就像赶苍蝇那样把他们赶跑。

在最初6个月的拍摄时间里,我的办公室始终都是大门紧闭。我对导演R. J. 卡特勒(R. J. Cutler)恶言相向,每当他们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我时,我就想方设法将他和他的团队拒之门外。我办公室外的走廊上摆放着一排衣架。他们拍摄时,我能清楚地听见有人在说“哦哦,我就喜欢这件红色衣衫”“哦哦,是啊!我估计,安娜绝对喜欢这件”,在摄像机面前,人们总是喜欢说废话。之后,摄制组成员全程陪同我们参加了巴黎时装周,那真是个噩梦。他们时常挡住我们的路,或为了拍摄安娜的一个镜头用臂肘推开我们。在Dior的秀场上,当摄影师鲍伯(Bob)为拍摄安娜而倒着走时,他一脚踩在我的脚趾上,这彻底把我激怒了。我狠狠地回敬了他,声色俱厉地喊道:“顺便要提醒你一声,我也是在为Vogue工作的!”他们专注于拍摄安娜的一颦一笑:拍摄她坐在前排看秀时的专注神态以及她对时装秀的评价。这一切让人感觉太夸张了。我注意到,安娜随身带着麦克风,这造成了与她交流的另一个障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她和我们说话时的用词变得谨小慎微。

最后,我想明白了:不能与之为敌,便与之为伍。再加上安娜再次把我拽进她的办公室里说:“你确实在他们的拍摄计划里。他们将拍摄你工作的全过程。你不可能置身事外,这次没有商量余地。”所以,我绝对是被人用枪顶着脑袋赶进了镜头里。我警告安娜说:“如果你要把我拖进影片里,我可能会说一些不中听的话,我不会作假。就算是在镜头前我还是会专注手头上的事,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当然,我心里暗自盘算,就算我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他们肯定会剪掉——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影片中,我会像个大兵那样爆粗口的原因。)以前,也有其他一些关于Vogue的纪录片拍摄过我,不过,我的镜头总是在最后的剪辑时被删除。

第一次看到剪辑好的片子时,我被彻底震惊了。影片中我的镜头特别多!后来,一位摄制组的成员告诉我,他们觉得安娜和我之间充满火药味的互动很吸引人。影片在Vogue内部放映过两次,我和同事们观看了第一场,安娜看了第二场。我猜想安娜是不乐意和其他员工一起观看的。陪同她观片的是Vogue的特邀作者们以及她的智囊团,安娜可能更看重这些人的评价。我们曾试图回忆在拍摄纪录片的这些日子里我们到底都说过些什么话,因为拍完后,拍摄组就消身匿迹,单是剪辑就剪了一年。

现在,我能开怀大笑地接受这个结局。毕竟,我的个性确实是口无遮拦,但是影片里我的镜头有点太多了。安娜看过最终版后,没说任何意见,我至今也没听到过一个字。我只知道她没有不赞成,但也不是完全满意。她只说了句“让格蕾丝负责媒体宣传”,之后就没下文了。无论如何,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她参加了首映式,并站在台上回答了评委的提问。导演R。J。卡特勒回答了大部分的问题,而她,手中紧握着水瓶,戴着墨镜,显得面无表情,有点神秘莫测。

我参加了在萨凡纳(Savannah)的放映式,这是我第一次同意为影片做些宣传。我和Vogue的自由编辑安德烈·莱昂·塔利(Andr Leon Talley)一起,在一间挤满了新闻记者的房间里进行了长时间的问答。他们不停地说:“哦,我认为你太出彩了。”就这样,我慢慢地喜欢这部影片了。(我在开玩笑呢,不过,现场确实令我陶醉。)自始至终,观众最好奇的对象还是安娜,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探听关于她的各种消息。在这种场合,安德烈的表现很出色,他擅长化解一些尴尬的提问。只要有人提及安娜,安德烈就转移话题,谈论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或者Vogue的前任主编戴安娜·弗里兰(Diana Vreeland)。  令我一直感到吃惊的是,看过影片的人对我持非常肯定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在整个影片中,我的情感表现特别强烈。影片使我像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而安娜则显得坚毅冷静;或者,因为我看上去像被愚弄了;或者,观众总是喜欢天真率直的个性;也或许,在编辑部里,除了我还会有谁敢和上司顶嘴呢?坦白地讲,和上司顶撞这种事,我以前做过,今后还可能会继续做。

在《九月刊》上映前,Men's Vogue那时的主编杰·菲尔登(Jay Fielden)要求我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公开发言。这是令人极其伤脑筋的场景,因为我瞥见安娜、康泰纳仕(Cond Nast)的老总塞缪尔·欧文·纽豪斯(S. I. Newhouse)都坐在观众席上。过了一会儿,现场问答就比较自如了。我掌握了这类事情的诀窍,就是让自己站在不显眼的暗处,直到现场互动进行到最后一刻才突然戏剧性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并用直直的眼神盯着提问者。接着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变成名人了。我的公寓在纽约市切尔西街区上,大楼外经常聚集着一群又一群围观的人:怪僻时尚分子、同性恋、异性恋、年轻人、老年人、各色人种等等。我还成为受街坊邻居欢迎的人,他们会站在马路对面大声喊我的名字,不过,总是显得非常友善。我感觉自己像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一样受欢迎,事实上甚至比甲壳虫乐队更受欢迎,因为他们在刚出道时所吸引的粉丝会更粗鲁一点,虽然我也曾经被围追堵截过一次。那次我答应去寓所附近的街区影院与观众互动。我到达现场时,前一场电影刚结束,观众纷纷离座散场。我站在影院的角落里,观众认出了我,一下子满场的“格蕾丝,格蕾丝,哦,我的上帝呀,就是她”,不绝于耳。

并且,人们一直没有忘记我。或许因为我经常出现在大街上或地铁里,而不是像安娜那样谨慎地躲在车里。这让我深受触动,既然我已经被观众刨根问底地追问过各种问题了,我也被这些问题带入了往事中,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于是,便有了写回忆录的念头,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更多的经历。这着实又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因为,我一直忙个不停,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已经老到要写回忆录了,也没有这样的兴趣。

纪录片《九月刊》问世后,Balenciaga的设计师尼古拉斯·盖斯奇埃尔(Nicolas Ghesquiere)从巴黎过来,我们一起在曼哈顿下城的一个小餐馆里共进晚餐。他突然问我:“格蕾丝,听说你无论在哪儿,人们都能认出你,这是真的吗?”我想让他亲眼见识—下,于是晚餐过后就建议他和我一起走回家。当我们漫步在我所住的社区,路过很多拥挤的餐馆、酒吧以及同性恋夜总会时,人们总是惊奇地睁大眼睛:“她是格蕾丝,她就是格蕾丝!哇!还有尼古拉斯·盖斯奇埃尔!”人们用手机给我们拍照,闪光灯频频闪烁,咔嚓声不绝于耳。到最后,我们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那晚我们就像是名媛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

书评(媒体评论)

格蕾丝是皇冠上的珠宝,没有她,《Vogue》的风采就减少了一半。

——安娜·温图尔(美国版《Vogue》主编)

一本耀眼夺目、充满魅力、绝对值得珍藏的回忆录!

——《纽约时报》

格蕾丝是那个能让《Vogue》一年有12种不同面貌的人,她的才华同样体现在她的回忆录中,是同行最好的借鉴,是时尚爱好者的必备!

——《时代》周刊

这无疑是一本漂亮的书。格蕾丝是时尚50年风云中永不过时的中流砥柱,这本书会证明这一点!

——《泰晤士报》

这本回忆录涵盖了时尚界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的风起云涌,必将吸引那些热爱时尚的人们。另外,通过柯丁顿的视野看过去的时尚,绝对会比你期待的更有魅力!

——《金融时报》

这本书是时尚史中重要的一页,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越我自己。

——格蕾丝·柯丁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0: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