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做的事:准确地提供病史
孩子生病后,家长都希望他能快速恢复健康。那么,我们希望身体快速恢复健康的前提,是不是先要把孩子的状况准确地提供给医生?要把孩子的状况提供给医生,首先自己是不是要先对孩子有一个很好的评估?
现在家长在病史提供方面经常会出现问题。且不说家长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首先经常有夫妻两人叙述的情况不一样,甚至为此能在医生面前争吵起来。在家长争争吵吵中医生发现,20分钟内两人给孩子吃过两次退烧药,爸爸给吃了,妈妈又给吃。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家长是不是应该在看医生之前,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对孩子的状况有一个评估?其实,家长自己在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孩子的状况,以及这个状况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孩子情况的一个很好的评估。
不仅在看医生之前才回顾,在发现孩子生病的时候,家里就要记录一下思路。“昨天发烧了,给孩子洗了温水澡,进行物理降温了,或者吃了某种药。”家庭成员这样一梳理,对孩子疾病的过程就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家长说,孩子病得那么急,我来不及回顾。那么,家长总要抱孩子去医院,或者要在医院排队等医生看病,其实在这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回顾一下。
孩子疾病会有多复杂?总不会是二三十年的历史,不外乎就几天的事。这样简单地回顾一下,提供给医生,这些信息对医生做出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应该做的事:准确判断和有效治疗
家长最希望医生做什么?医生的职责是什么?当然是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治疗。那么,准确判断的前提是化验检查,还是病史询问?有的家长在医生询问病史的时候回答不好,就说:“你不用问了,直接给我们化验,化验完就什么都知道了。”其实不然,不是所有化验出来的结果都有意义。比如说孩子发烧两个小时,白细胞化验出来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能确定白细胞正常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刚发烧两个小时,化验根本体现不出白细胞的状况。如果发烧三天了,白细胞还正常,医生会告诉你,肯定不是细菌感染,因为时间可以告诉给我们这个数值的意义。有家长问我:“白细胞多少需要使用抗生素?”孩子出现问题,不是简单地说多少数值要用,或多少不用。首先要看什么时间做的化验,再说数量多少,是否该用抗生素。
病史和化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个结果的准确性。千万不要简单地说,我找一个最好的化验室检查就一定准确。这不是化验室的准确度的问题。如果没有病史了解,仅通过检测出来的结果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
对待疾病的准确判断,一定与这次疾病有很好的时间相关性。所以很多家长通过微博把孩子的化验单、吃过的药拍照发给我,但我还是不能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对待一种疾病,一定要知道时间、检查结果和用药,以及用药后症状的变化状况,这些之间是相关的。
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疾病要有良好的心态
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我们知道家长养孩子时不能有一点闪失。孩子稍微生一点病,家长就会惊慌失措。但事实上,这种惊恐对看病却没有任何作用。
不管是健康查体,还是疾病诊断,不夸张地说,比如我看病的时间是20分钟,至少有一半时间在看家长的心态问题。家长会说:“你是医生,生病的又不是你家孩子,你当然不着急。”其实不是,是因为大家只看到自己家孩子,或周围的几个孩子,这样有了局限之后,会给家长很大的压力。孩子问题不大,家长心理上首先怵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医生问什么,回答不上来。或者同样一个问题,来来回回问好几遍,在这种惊恐的状态下组织出来的问题完全没有逻辑。
孩子得病以后,很多家庭都会出现因为吃药或看病的看法不一致而争执、埋怨,或者自我检讨没照顾好孩子的情况。孩子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的互相埋怨或自我检讨,实际上在无意中也给了孩子一种压力,一种憎恨疾病的思想。其实,大多数孩子得的都是常见病,并不严重,所以也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孩子生病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生病并不可怕,谁都会得病,看了医生,吃了药,过几天就会好。如果家庭成员间有分歧,也要躲开孩子进行交流。如果爸爸妈妈这个时候不镇静,给孩子造成的阴影远比疾病严重。家庭成员之间很融洽地去面对孩子生病,孩子反而会感到轻松、温暖,这样更有利于身体恢复。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