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廷黻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蒋廷黻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蒋廷黻回忆录》于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蒋廷黻一生经历复杂,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的眼光与头脑进行观察思考,每有人所未道之处。加之长期身处高位,这本回忆录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本书是作者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

内容推荐

蒋廷黻(1895—1965),早年留美,归国后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教学,与胡适、傅斯年、丁文江等创办《独立评论》,介绍西洋新思想,评论中国时政与积弊。后来从政,出任外交官及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等职,是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蒋廷黻回忆录》,记家世、童年、求学、留美,南开及清华大学任教,赴莫斯科考察,任驻苏大使等,娓娓道来,亲切可读,无—不与中国近代史有关。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我的先人和老家

第二章 家人和邻居

第三章 启蒙时期(一九〇——一九〇五)

第四章 新学校、新世界(一九〇五——一九〇六)

第五章 教会学校时期(一九〇六——一九一一)

第六章 留美初期(一九一二——一九一四)

第七章 四年美国自由教育(一九一四——一九—八)

第八章 赴法插曲

第九章 哥大研究与华盛顿会议

第十章 革命仍须努力

第十一章 国内游历(一九二三——一九二九)

第十二章 清华时期(一九二九——一九三四)j6j

第十三章 “九一八”事变与《独立评论》

第十四章 赴俄考察与欧洲之旅(一九三四——一九三五)

第十五章 行政院政务处长时期(—矶三五——一九三六)

第十六章 出使莫斯科(一九三六——一九三七)

第十七章 战争的考验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的先人和老家

我的先人和他们的家庭是属于古老的、传统的中国。就我儿时所知,他们——人和房子——没有受到任何现代化和外国的影响。他们生存的天地是中国式的。但他们是否能够代表整个古老的中国,我却不敢说。因为中国(古老的和现代的)毕竟是一个大国;地区辽阔,风俗各异。

我于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七日,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降生。我家住在湖南宝庆府邵阳以北三十里的地方,那儿是有名的渔米之乡。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路,人称小官道。小官道可以经过邵阳到楮塘铺(chu—Tang—Pu);楮塘铺是个镇,镇北三里通大官道。循大官道可至湘乡和湘潭,最后可抵长沙。据我估计:从邵阳到长沙大约有一百四十里。路上都铺着青石板。小官道宽约四尺。如果有两乘轿子在路上相遇,其中一乘必须要躲在路旁,静待其他一乘过去,然后再走,以免被挤落田间或水塘。大官道宽约八尺;轿子可以并排通过。

我家东、南、西三面都是水田。北面有两个水塘,塘水用于灌溉和养鱼。四周既不是平原也不是山谷。房西是一带丘陵,最高处不到二十五尺,房后是一座小山,高约五十尺,孤立在那里,南、北两方视线受阻,看不出去。这块地方实在太小,小得简直不能称为一块平地,同时西面的丘陵又太矮,无法形成一条山谷。

房西约二百尺处是一条小河,宽约二十尺。雨后,上流的水流下来,水深可达十尺。过几天,水位下降,可以看见奇形怪状的石子。河上有一座木桥,是用六根松木架成的,下面是石头桥墩。有一次,我建议把木桥改成石桥,但是我的长辈们不赞成,他们说石桥建在大门前会破坏风水,带来恶运。

小河和木桥为我们族中兄弟们带来很多快乐。有时水浅,我们可以嬉水,并可寻找五光十彩的小石子;有时我们可以用各种方法去捕鱼。我们捕到的都是小鱼,从来没有超过四寸长的。小河南岸有古树,树中间又生着矮小的灌木。我们在树荫下游戏。小鸟在灌木中筑巢。

这座房子住了我们五代。它本是我太爷替他的两个儿子建造的。起初,房子的建造是左右耳房各一栋,中间是一栋宽敞的祖先堂。堂内设有祖先的供桌,每遇婚丧大典都在那儿举行。祖先堂是全家人的公产。我祖父和他的子女住南耳房,叔祖和他的子女住北耳房。虽然我在这栋房子里一直住到十二岁,后来我又回去过好几次,但我一直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少间。那是一栋大而不规则的房子。

我太爷和我祖父在我出生前就已过世。我祖母自己住一套房间。我父亲和他的两兄弟也各住一套房间。我们可以说,那简直是一栋大公寓,每个成婚的人都会分到一小栋。只是,每栋都不是分开的。后来,当我这一代的人口增多时,我们的先人就再增建房屋,于是,我们也能分到一套房间。

从远处看,我家房子酷似两座并列的帐篷。每座帐篷有两条雕琢精美的屋檐。这两座帐篷由一条平行的屋脊串连到一起。那条平行屋脊的下面就是祖先堂。这座房子外表很有气势。前面的墙壁下面四尺是砖,上面是土坯。房子的结构非常坚固,家人从不担心它会倒塌。砖墙上面勾着石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在古老的中国等于现在的水泥。不但可以防风雨的浸蚀,而且可以使外表美观。

房子的门窗都是木制的,上面没有玻璃,窗子上面糊着窗纸,不仅可以防风雨,又可掩蔽隐私。因为是纸,所以不坚固,要时常更换。屋中的地是干土铺的,经人常年践踏,早已坚硬如石。当然,那儿是没有自来水的。房后是女厕所,男厕所设在屋角。所有的屋子都很暗。因为老一辈人都喜欢讲鬼,所以当我回忆到童年时,就越发感到那些屋子的阴森。

P1-3

序言

蒋廷黻先生早岁留美,归国后从事中国近代史之研究与教学,与胡适之、傅斯年、丁文汀等创办《独立评论》,介绍西洋新思想、新观念,评论中国时政与积弊,为早期提倡中国现代化功臣之一。其后从政,出任外交官及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等职,是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誉为“国土无双”实不为过。

一九六五年春,他从驻美大使任内退休,原计划重回学术生涯。首先应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口述其一生治学从政经过,以便编印回忆录;然后拟回国定居南港,从事其中国近代史之撰写。惟在哥大口述回忆录仅完成三分之二时,即患癌症逝世。其已完成之回忆录,共分十七章,计自家世、童年、求学、留美、随劳工团赴法、哥大读书、南开及清华大学任教、《独立评论》种种,赴莫斯科考察、从政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任驻苏大使及抗战期间重任行政院政务处长等章,娓娓道来,亲切可读,无一不与中国近代史有关。惟最感遗憾者,即蒋氏战后出任救济总署署长,在联合国十五年之奋战以及晚年驻美大使任内之成就,则付阙如。所幸其好友陈之迈先生在所著《蒋廷黻的志事与平生》(传记文学社出版)一书中叙述颇详,如与本回忆录同读,勉可补此缺憾。本书付梓前,陈先生自驻罗马教廷大使退休归国,原允撰一序文,而拟对本书未完成部分略加补述,不幸在排印期间,陈先生亦突患心脏病逝世。天道如此,非人力所及!谨记此事,以表对陈先生哀悼之意。

回忆录中部分人名地名,译音未必正确,且以蒋氏亦已作古,无从查询。故凡译者认为存疑者,均于译文后加注原文,读者如有指正,当于再版时修正。

译事本难,兼以才菲,舛误难免,尚望读者先进不吝指教为幸。

译者谢钟琏谨识

一九七九年元月十五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