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黄晓春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成年人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打开小学或中学时代的毕业合影照时,你会发现照片上所有学生男俊女靓,几乎个个五官端庄、眉清目秀、乖巧可人,单看表面似乎人与人之间没有多大差异。但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几十年后大家生活境况却天壤之别,有的人博学多才、睿智贤达成为学界政界精英;有的人风度翩翩、激情四射在文体圈内一言九鼎;有的人明达事理、有勇善谋,在商界乃至产业界驰骋纵横,成为叱咤风云的社会名流,人生也随之辉煌灿烂。大多数人则波澜不惊、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地苟活着。不乏小部分人经济窘迫,穷困潦倒,或因为意想不到的波折而一蹶不振,在贫困线下挣扎,处境十分凄惨。

人们不禁会好奇地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同样水土、阳光的滋养,有健全的四肢和看似相同大脑的人,人生结果却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有人可能认为大凡事业有成的人一般都生长于比较显赫的家庭,非也,细数身边的成功人士,绝大多数出身乃普通工农家庭,有的条件还相当艰苦,自小饱受艰辛和屈辱。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他们多半以上的总统和社会名流都是诞生在乡间“黑色小屋”的穷小子。或许有人会说,成功者大都聪明过人,他们青少年时期学习出类拔萃,智力过人,为自己的成功积攒了充足的人生资本。其实,也不一定完全如此,综观商界或产业界的名流,并非人人都毕业于名牌大学,有响当当的学历,出自草根阶层的大有人在。综观那些有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教育背景的人,又是何种原因帮助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在学习上先拔头筹?即便同样是绩优生,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够延续学生时代的精彩,大多数人书读得很好后来却在复杂的社会舞台上过早地销声匿迹?分析来分析去,根本原因在于心,古人讲,“万事皆由心起”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一生面临两大课题——做人与做事。生命的意义在于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用自己的爱心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共同营造文明美好的世界。在实现人生这一崇高目标的过程中,专注习得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奠定了做事的看家本领;圆融的人可以更多地释放善意,广结善缘,做起事来顺风顺水。少了这两个要素,做人做事都会大打折扣,追求卓越人生想都别想。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受遗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气质秉性,它所蕴含的专注和圆融两个重要元素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导致事业和家庭生活千差万别。

专注好理解就是专心和专一,因为神情专注,打小学习专心,领悟记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阅读能力都很强。不管学什么都有很高的悟性,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从小博览群书,学习成绩拔尖,能够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他们在人生的前半程一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专注的人有过硬的专业技术,长期专心致志做一件事,认准一条路走下去,成功概率当然是那些朝三暮四的人无法比拟的。

从圆融的字面看,圆是一个集喜庆、成功、美善于一体的字眼,有圆满、圆熟、圆和、圆通、圆润、圆浑之意。圆满指的是不缺少,圆熟意味着不生硬苦涩,圆和圆通指做事灵活不拘泥固执,圆润表示饱满、含蓄、润泽、完美、不事张扬、不伤他人,圆浑则内敛完美。融有融洽、融解、融合之意。融洽,重友谊,不制造感情障碍;融解,主动消解矛盾,不与人冷战,不形成对立面;融合,具有团结合作意识,能够与不同个性的人友好相处。圆融意味着成熟内敛而又厚重,圆融的人性格平和儒雅,思维缜密,时时事事都能周全理事,即便窘迫时分也依然理性如故,哲学地、辩证地待之思之行之,而非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即使遇到无法调和的问题也轻易不与人死磕,天大的冤屈都能保持淡定。

如果说把专注看作是汽车、飞机上质量精美的发动机、操纵杆等实际功能件,圆融则相当于润滑剂,二者互相作用,方能保证汽车、飞机正常运行。

专注与圆融融于一体,在秉持各自鲜明个性和独立价值观的前提下,能够与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当直则直,该曲则曲,习惯于用协商辩论来解决利害冲突,轻易不搞对立。又好比旅行箱或小推车下面的四个万向轮,虽然彼此独立,一旦确定方向后,大家会在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具有高尚灵魂和睿智思想的世界级伟人,如周恩来、邓小平、林肯、甘地等,属于当之无愧的集专注与圆融为一体的具有全面性智慧的代表性人物。

毫无疑义,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问题也都出在“心”上。心思不够专注,从小在学习上打了败仗,有的连自信心都输得荡然无存;他们心性冷漠,性格乖戾,到处招惹麻烦,谁见谁烦,当然干嘛嘛不成。

P54-56

书评(媒体评论)

读《磨刀石》一书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也不是耐人寻味的案例,而是作者诚恳反思与自觉成长。许多父母满脑子都在想怎么教育孩子,却忽视了先教育自己才能教育孩子这个本质逻辑。《磨刀石》的主题或许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孙云晓

目录

磨出来的智慧(序一)

改变心态与培养制感(序二)

磨刀石(自序)

第一篇 揭开学习的神秘面纱

 一、走进情感准备

探究性情感准备

实用性情感准备

成长性情感准备

学习的兴奋点

 二、思维——学习之灵魂

思维的品质

思维品质好、成绩差不了

兴趣·毅力·思维品质

 三、不可小瞧的认知准备

第二篇 专注与圆融——伟大生命的两个元素

 一、让生命富有质感

不专不圆是废才

只圆不专是伪才

只专不圆要屈才

既专又圆是英才

 二、专注是思想的纯粹

清除心中的敌人

静其心

宽其心

乐其心

善其心

 三、独处创造奇迹

 四、让中心意志点亮人生

建构中心意志

执行中心意志

坚持中心意志

 五、心静身灵

本乱标治使不得

高分何以低能

培养宽泛的竞争能力

 六、圆融是感性与理性的调和

为炽热的感性注入清凉的理性

让感性为理性加注圆柔

坚持的智慧

 七、走出自我天地宽

放下,一切智慧的源头

 八、撒娇,不失体面的圆融

第三篇 驯服精神,当自己的“老板”

 一、思维形态与学习能力

散乱形态

慵懒形态

跳跃形态

专一形态

纯一形态

 二、心理活动的生理透视

 三、成长躁郁症

多动综合症

 四、教学相长

精神的三个维度

教育的四种境界

 五、呼吸——心灵的保护神

用心呼吸精神爽

现在开始呼吸

 六、禅——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禅是有意识的呼吸

禅修是心灵的按摩

禅是富有内涵的积极

禅的精髓是升华思维的品质

 七、我的贵人是瑜伽

瑜伽,健康之使者

瑜伽,帮助建立纯真理性的自我

瑜伽,提升生命品质

第四篇 对“网瘾”说“不”

 一、电子海洛因

 二、网络游戏成瘾探源

 三、啼血的拯救

 四、用爱唤回理性

“开花的佛桌”

塑形必先熔化

“不能做”与“该怎么做”

心灵的觉醒

让孩子心归正路

感谢在后

参考书目

序言

改变心态与培养制感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学业困难、性格执拗、叛逆以及由此引发的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上网成瘾等弊病,相当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归因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态出了问题,即主观上缺乏理想抱负、思想认知跑偏,不求上进、懒惰等。于是,很多家长把“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作为口头禅,不遗余力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勤学苦读,期望他们往后上个好学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乌鸡变凤凰,未来成为翘楚之才,光宗耀祖。

这样的教育鼓励真能奏效吗?现实令人很不乐观。学习和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智力成长、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仅涉及到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深挖起来还与其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生物要素息息相关。但是,实践中,不少人对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还仅仅停留在“熟悉”层面上,如,知道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容易导致生理上的疾病;生理上的缺陷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影响思维活动及学习能力等。不少专家学者虽然能够从心理上分析其症结所在,但是,提出的改良对策更多的局限于通过说服教育如何改变认知,端正态度,强调学习时集中精力,并用伟人以及其他社会精英的卓越成就进行励志,或借助感情体贴、人文关怀来感化激发孩子的向善愿望云云。很少有人从儿童(学生)心理上某种“病态”,比如,心神、心绪、心境上分析其客观成因,或由于专业局限,从生理因素挖病根,对症下药提出改善措施的少之又少。

生理器官上的“毛病”对心理的影响虽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够真正了解其要义,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从事心理疏导的专业工作者能想到主动改善某些器官的生理指标达到促进心理健康之目的。

黄晓春先生通过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修习后,认为,每个人从懂事的第一天起内里就有一种好学上进、与人友好相处的本能,谁也不甘屈居人下,让人小瞧。然而,有些人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使看书学习的过程变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或内心烦躁导致他们青春期精神抑郁、秉性乖戾,无法像别的同龄人那样平和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他列举大量实证表明,这些毛病很大程度上与身体器官功能或生化指标弱化有关,因此,这些儿童(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单凭个人主观努力或学校老师教育引导,很难有大的改观。

作者在《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种境界”,即低级层次——惩戒,初级层次——说教,高级层次——示范引导,最高层次——培养制感。“惩戒”,主要是批评教育,甚至运用某些惩罚的手段,这是一般的家长擅长的。“说教”亦即讲道理,包括向儿童(学生)讲清其行为的“利与弊”,而这种利弊往往从家长为他们设计的“前程”出发。“示范引导”就是身教,但因为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人自己都难以做到,实施教育中常常被淡忘和忽视。“培养制感”是实现教育目标不可缺失的“内因”,然而,由于我们对其内涵认识不够深刻,自然家长和教育者会觉得陌生而无从下手,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晓春先生可谓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认为,既然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学业障碍,以及青春期精神躁郁症其根由有一些是与人体某些生理器官活动不正常有关的,当然就需要考虑改善孩子体内的某些生物要素,“清除”引起心理躁郁的元凶,从而改善精神(心理)状态,让机体细胞平稳适度兴奋,培养起制感,利于培养儿童专注的精神,坚持好的生活和学校习惯,才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

在作者看来:“惩戒”,一味地责怪埋怨孩子不听话,或试图用打骂惩戒的方式使他们学习专注起来并培养优雅的性格,也许当时能够起到恐吓或阻止继续犯错误的作用,但没有告诉当事人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往后还会旧病复发,甚或形成低自尊人格,这种低等动物式的教育方法万万使不得。采取讲道理来提高认知水平,或榜样示范的方式把孩子引上正路,此方法对于思想纯正、心态积极向上且有提高自己修为愿望的人能起到启发导向作用,但由于教育者倡导的普适价值观,对于气质躁郁、秉性倔强、个人构念(观念)渗透度低下的个体则显得苍白无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认为,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此情此境的精神及其情绪主导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生理要素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人的气质秉性和思维品质千差万别。制感是内心稳定和谐的一种精神状态,不轻易受外界刺激而出现波动。培养制感,通过有意识地调理呼吸,改变体内的生化指标,最终使情绪的物质基础发生改善,以此培养个体专注乐群的气质秉性和阳光淡定性格,提高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很强的自制力,使混乱的注意力实现生理性集中,思维更加专注,能够比较长时间地聚焦在一个点上,以此把人的潜质挖掘出来。同时,提高心理应激阈限,有效管控自己的情绪,渐渐培养起优雅气质,而不只是凭借改变认知或依靠意志努力改善不良心境。这样的观点不管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可谓另辟蹊径,具备一定的超前性,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或许是实现教育崇高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当然,本书仅仅是一个有益尝试,如果我们能从作者的尝试中拓展教育视野,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或从另一个领域来审视我们平日对儿童(学生)教育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更新完善教育方式,想必是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福音,使更多的孩子和家庭从中获益。

(吴瑞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推荐

《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是作者黄晓春潜心十余年的结晶。书中阐述了思维品质和气质秉性源于先天遗传因素,需要温馨静谧的文化环境,同时,用心关照呼吸,把思想从各种欲望和妄念中拉回来,实现心灵环保,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理性,培养健全的心智,让人性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编辑推荐

《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讲述了一个困扰千千万万学子的热点问题,一个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的热门话题,是一部历经十年读书炼心的生命感悟。作者黄晓春花费十余年时间,以独特的视角撰写的这部关于有效家庭教育问题的著作,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既朴实又艳丽的鲜花。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倡导的借助心智修炼驯服精神、培养智感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