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于淼、沈丽颖编写的《端午节(彩图版)》讲述了端午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端午节(彩图版)/争奇斗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于淼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于淼、沈丽颖编写的《端午节(彩图版)》讲述了端午节。 内容推荐 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许获准批复了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者将其中的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编排成16本《争奇斗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 这本由于淼、沈丽颖编写的《浙江龙泉青瓷(彩图版)》是其中一册,讲述了端午节。 目录 第一章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的多种叫法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挂艾草、菖蒲、榕枝 龙舟竞渡与端午活动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端午民俗文化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跳钟馗、斗草与射箭之戏 玫瑰饼和黄米小枣粽 五彩粽子祈福增寿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国外过端午的习俗 端午的“申遗”之路 第三章 和端午节有关的传说与风俗 与黄巢有关的端午传说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节背后的神奇故事 端午节系五彩线的由来 细数国内外的粽子风情 细说粽子的发展历史 “十二红”与佩香囊 第四章 中国端午节在世代交替中传承 端午礼俗的和谐理念 中国端午与韩国端午 从端午节看汉文化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日本的传承 流传至今的端午节赛龙舟 重塑端午等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第五章 端午节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 少数民族的万“粽”风情 藏族的端午节 彝族的端午节 水族的端午节 纳西族、普米族与仡佬族的端午节 苗族的端午节 布依族与傣族的端午节 土家族端午节 第六章 端午节在传承中创新与延伸 古人怎么过端午节 粽子在国外的“变异” “赶鸭子”曾是端午习俗 古人认端午节生子“命毒” 包粽子始于哪个朝代? 端午节是两岸共同的节日 吴地端午丰富“中国节”内涵 从端午节看“国家情怀” 第七章 端午文化的保护与重铸民族魂 元代为何禁止赛龙舟 端午饭“五黄俱全” 湖北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 打造多层次的端午文化 把端午节还节于人民 推崇屈原的重要现实意义 闻一多论端午的启示 第八章 留在唇齿间的端午节 千奇百怪的粽子聚会 当代名人与粽子的情缘 别样的端午风俗 古人也喜欢过端午 “龙舟雨”被认是好兆头 你不知道的端午画额习俗 民众呼吁粽子回归传统 试读章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夏日来II缶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泪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泪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P8-10 序言 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获准批复了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其中的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编排成16本《争奇斗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具体内容我们将在这套丛书中做详尽的介绍。 端午亦称端五,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泪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泪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按规定放假一天。 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赛龙舟,湖南“泪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祭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就是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三个省份当地人民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 到现代,端午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内涵。屈原、伍子胥的爱国,曹娥的孝道,无论哪一样,都是值得我们永久纪念,一直传承的。 端午节成为法定节假日,说明端午节开始慢慢转变为一种全民娱乐活动,这也是国家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精华的又一有力证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