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然编著的《一心一意来奉茶》是一本文笔优美、意韵绵长的当代散文集。本散文集以茶为载体,以茶作为依托,来写对茶的喜爱,对茶人的描摹,对茶禅的体会,由实至虚,数十篇短文汇成了一条长河。三个专辑分别展现了:一茶有一机缘,造化下茶境幽深美妙;一茶品一人世界,彰显个人生命的悲欢离合;到第三步,则品茶谈修心,杯水中见了禅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心一意来奉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程然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程然编著的《一心一意来奉茶》是一本文笔优美、意韵绵长的当代散文集。本散文集以茶为载体,以茶作为依托,来写对茶的喜爱,对茶人的描摹,对茶禅的体会,由实至虚,数十篇短文汇成了一条长河。三个专辑分别展现了:一茶有一机缘,造化下茶境幽深美妙;一茶品一人世界,彰显个人生命的悲欢离合;到第三步,则品茶谈修心,杯水中见了禅境。 内容推荐 程然编著的《一心一意来奉茶》,并非一本茶艺书。它写的不是茶叶史,也不是茶的知识,它是一本由茶来借喻的散文集。书分三辑,第一专辑“白泥赤印走风尘”写的是作者接触茶的机缘,一茶有一机缘,遇茶如遇人,令人感慨缘法之美妙;第二专辑“一个人的思念”,则是一茶品一人,有写父母亲友的,也有写先烈民众的,个人悲欢、时代情愫由一盏茶跃然笔端;第三专辑“琴瑟琵琶,妙指而发”,则臻入禅境,品茶谈修行,杯水中见了佛教大藏。 《一心一意来奉茶》在当代谈典论物的书籍中是少见的,它未曾停滞在物上,而是处处见心,由实至虚,境界逐渐提高,数十篇短文汇成了一条长河。书止处,便是人海处。这是继2007年第一版后的第三版,爱茶的人可以由茶看到大千,不喝茶的人亦能从行文中感受到广博情怀。 目录 再版序言 自序 第一辑 白泥赤印走风尘 马连道与龙井山 太阳和冰泡出的茶 兰花观音 人闲桂花落 白泥赤印走风尘 什刹海的下午茶 “鲁智深”端上来金莲花 冷眼坐茶社 一心一意来奉茶 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 蒙顶山上的甘露 事关普洱 功夫泡与大碗茶 解毒的茶和断肠的草 第二辑 一个人的思念 父亲的茶 信阳的茶与事 生死场里开石花 喀什噶尔的红茶 一个人的思念 沉茶的疼痛 蜂蜜柚子茶 迟到的玉蝴蝶 薰衣草的祝祷 版纳·茶山·慈母心 第三辑 琴瑟琵琶,妙指而发 兰贵人和竹叶青 小满来把盏 行至水穷处 公道杯,平人心 送你三杯小苦丁 温润泡物语 邀月光人茶 吃茶,珍重,歇 万籁俱寂,茶声鼎沸 新茗似冰心 琴瑟琵琶,妙指而发 沉默喝茶 黄叶村问茶 老和尚的茶与禅 庖丁的茶经 后记 试读章节 北京市的南城有个地方叫作马连道,长长的一条街上,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其实,马连道最早写作“马莲道”。这里距离金中都的遗址不远。早在金代,它是繁华所在。其名由来,是因为此地曾经生长着繁茂的马莲,也就是马兰花。后宣武区政府(已合并至西城区)在建设茶叶一条街时,改名为今天的“马连道”。 我曾经穿越了大半个城,慕名来马连道访茶。 茶铺不比咖啡馆,总是冷清有余。常有南腔店主扑近身前,问说您平时喝什么茶?茶具看看吗?可以便宜的……招揽声此起彼伏,渴慕的眼神巴巴地望过来,让人实在是无所适从。 最开始去马连道,总是不忍拂人殷勤之意,便答话,便喝他们端上来的茶,最后也总要称个散碎斤两,看到自己给枯坐一天的店员们带来些微不足道的收入,也就欢喜安心地离去。 因自己在这种生意场中比较迂,很少讨价还价,更不懂揣测卖家用心,所以买回来的茶,也常常有赝品。龙井便是其一,叫价昂贵,而口味繁杂。 当然也有好的,如冻顶乌龙。一家专卖台湾茶的小店,那个打理店面的小姑娘,招呼你来喝茶的时候,清清淡淡的,你的来去都不会影响她泡茶的那份恬然心境。我路过那家茶铺时,她正在给自己泡茶。无论有没有人买,下午茶自己是不耽误的。 我喜欢她的这份自然,所以,愿意在她的店里久坐。她也给人推荐,但并不打扰你品味和琢磨的心思。在她那里,我渐渐学会怎么看茶的色,闻茶的味,品茶的质。她细细心心地演练,我静静地聆听。有时候,没有碰到自己非常称心的茶,刚有些踌躇的时候,她就马上说,下次再来看看吧,今天不一定要买啊。仿佛心里抱歉的是她,而不是我。 因为她的这份心,我从她那里称得的茶都是大家赞叹的好茶。一个不奔着利益目的去的茶人,她带给你的茶味也隽永,经得起再三品味。 于是,再去,便成了女孩的熟客。而那些依然热情的茶商,即便向我招着手,我也只是笑着远去。 去杭州出差,终日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经过,那西湖边上的自助茶宴,那琳琅店里的精装龙井,都让我望而却步。我不是热闹的茶客,总觉得车马喧嚣对饮茶是一种轻视。在我的心目中,茶,是需要安静品尝的。一个人最好,省却许多打扰,把心思全部收拢在茶的沸腾声中,眼神汇集在袅袅的水雾里,浓淡滋味如冷暖滋味,独自体会。这样的晴日小坐,或雨后独酌,是我向往的。如果有朋友一起喝茶,也好。希望能是投契的人,无语也可会意,有话更会投机。良友共坐,是可以增益身心修养的。 在茶和酒中,茶如同隐士,大声喧哗是违背茶的清俭品质的;酒却是侠客,可以宾朋满座,觥筹来往。自从受了五戒后,我再不饮酒。那么,安静喝茶,成了平日功课。 杭州的朋友知我爱茶,问我是否要探访龙井山的茶农?唔,正是求之不得。于是,便跟了他去。P2-5 序言 喝茶进入第十二个年头,忽一日,我放下了茶。 老友问我,何时茶聚?我说,碰头可以,不过现阶段不喝茶了。她还以为我有什么新动向,我言之,看看习惯了的爱好,能不能舍。 《一心一意来奉茶》是2006年写的书,积攒的,也是学习喝茶六年来的经验。所思所想,都有着那个时期的烙印。 反过头来看,其间有初识茶事的欣喜,有得遇知音的珍惜,有借茶写入的感喟,也有以茶做镜的禅思。茶于我,是晚逢的知己,是可以静心、冥想、感怀和思考的借力。 一盏茶里看大干。 这十二年里,我由懵懂喝茶,到寻访茶山;由复活的叶片,到如临亲切的山水;由乱花渐迷游人眼的无法抉择,到慢慢了解自己的心仪之茶……似乎又得到许多启发。那些心得,我也一一记下,收录在另一本习茶随笔《空山煮茶记》中。 我躬耕其间,也忘返其间。 茶给予了我太多。 我也越来越像一个茶癖。一天之中,若有闲,竟也要喝上三四道茶。 这让我略微有些不安。 知幻即离。佛经上这么提醒着我。 茶是舟楫,并非彼岸。我能放下对舟楫的迷恋,重新审视彼岸么? 我想做一做这样的尝试。 爱茶的人戒茶,有所执的事情搁下来,要挑战的,是依赖,是对标月指的摒弃。这里面,要厘清的,不是说茶有什么问题,而是要时刻清明自己的心,勿有偏执。 也还好。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看人铺展茶席,一杯杯鲜亮醇厚的茶汤斟满,心中赞赏,却不为所动。 不敢说自己收放自如,但起码看自己的第三只眼睛还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此,我感到一点点安慰。 茶,喝的是心猿意马的收敛,喝的是端肃恭敬,喝的是通透明澈,如果能无茶而茶,一杯白水,也喝出了茶意,那是高境。 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而《一心一意来奉茶》,是阶段,是爬坡路上的记录。愿它陪伴正在行进的人们,解乏解渴解烦忧! 2012年3月16日 后记 喝茶仿佛人登山。 最初看到令人欣喜的风光,也许我们会大呼小叫,会以为已经领略了这山水的美。而后,峰回路转,山穷水尽,才知道刚才所见只是这途中的美。这途中不仅有美,更有险。有时候这险,甚至会盖过了初始的美,以致让人动摇:我不是在登山么?为什么迟迟不能上到巅峰?为什么要在穷恶路上徘徊不定?是路走错了,还是不该登山? 喝茶也是这样。 从第一次遭遇的惊艳,到自己品味时的摸索、怀疑甚至退转罢饮,都是正常的。有时候是方法不对,有时候是自己的准备还不充足,遇到好茶还不能欣赏。渐入佳境,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总的走向,我们都是向善,向着好的在进发。但这个过程里,仍然会有停顿,会有茫然,甚至是掉转车头往回跑。那么,看清楚自己的位置,不强求一步登天、一口吃个胖子,有耐心、有信心,泡茶的方法和喝茶的大道,一定是可以慢慢掌握的。 这让我翻回头来再品禅宗的那句话——“理应顿悟,事应渐修”,突然又有了更为切实的体会。知道只是第一步啊,还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做,去体验,去改正。 泥沙俱下,而销金矿。在学习的路上,我们永远是孩子,唯有耐心,唯有信心,唯有实事求是,才是对付漫天风雪的最好本钱。 《奉茶》从出版至今已过去了六年,这一次新版,是在旧版于图书市场全部售罄,读者朋友一再来信询问下重新修订的。与第一版不同的是,这次选用了图文相映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在排版设计方面,还是在图片选用上,几位一直以来合作的同仁都倾尽心力,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他们的劳动和付出:《莲花次第开放》的编辑沐融融与我再度携手,全程跟进,她的慧眼、敬业和艺术感觉成为《奉茶》新版的把关基石;古涧文化的设计总监许烈以及他的团队为本书的整体风格谋篇布局,灵动、清新,不拘一格的排版令人眼前一亮;宋丽琴编辑自《一楣月下窗》一书的合作后,这也是二度相携,伴随着她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在她顺利迎来自己孩子的那一刻,《奉茶》新版也即将面世。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一份心水之作,愿她如春茶般甘甜清冽,如清风般舒爽扑面,在人们劳顿的时分,提供一个休憩身体、回望内心的可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