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学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姚淦铭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学》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籍,数百年以来更加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国家规定科举考试须在《四书》内出题,且发挥题意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明清沿袭。因此《四书》影响极其深远,曾经家颂户习。《大学》就这样曾经成为我国宋以后数百年文化天宇中的灿烂星辰。

本书是关于介绍《大学》智慧的专著。

内容推荐

你想获得学习与工作的智慧吗?你想获得从政与管理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财富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虽处浮躁而能静定的智慧吗?你想获得提高心灵境界的智慧吗?曾国藩为何如此推崇《大学》?中国文人的理想“内圣外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瑰丽宏图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走进《大学智慧》,“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目录

前言

篇一:《大学》精蕴与价值

 《大学》是大学问

 《大学》:内圣·外王

 《大学》:道德与社会的鸿猷

 解读无名氏的《大学图》

 古朝鲜学者的《大学图》

 读《大学》法:涵养与体察

 钱基博提示的《大学》读法

篇二:《大学》三纲八目

 “三纲”之一:在明明德

 柏拉图的“洞穴”设喻

 “三纲”之二:在亲民

 智慧:亲民·不亲民·案例

 一字之辨:亲民·新民

 “三纲”之三:在止于至善

 荀子的“四善”说

 行为逻辑:肇始·进境·步骤

 《大学》·鸳鸯·金针·度人

 梁启超的“新民说”

 “新民”与新民学会

 古今掇英·善·止于至善

篇三:《大学》格物致知

 品读:格物致知

 钱穆:朱熹“格物致知”说

 再读:明清·格物·致知

 利玛窦、徐光启的“格致”说

 李善兰的“格致之学”

 徐寿的“格致学”世家

 华蘅芳的“格致学”

 胡适·笛卡儿·格物致和

 格致·潮流·爱因斯坦

 丁肇中的“格物致知”观

 案例·当代智者·格物致知

篇四:《大学》诚意与慎独

 解读:“诚”的汉语词场

 《大学》·诚意·慎独

 荀子论“诚”与“慎独”

 曾国藩与“慎独”智慧

 慎独之智:王阳明·梁启超

 杨震:慎独·齐家·治国

 杰斐逊的“慎独”告诫

 悬念式的“诚意”测试

 再一瞥:“诚意”、“慎独”智慧

 骗:现代方式的行走

篇五:《大学》絮矩之道

 解读:絮矩之道

 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

 五种弊病:人心不得其正

 诸葛亮的《喜怒》之策

 五辟:偏辟·救治·修炼

 正心·四心·善恶论

 铭箴:古人的絮矩之法

 儒者·絮矩·气象

 絮矩:佣人·将军·大学

 丁龙故事:衍生·格致·絮矩

篇六:《大学》财富智慧

 《大学》的生财大道

 《大学》丰富的财富智慧

 从孔子的震怒说起

 荀子论财富之道

 历史经典:富国·发财·豪富

 《大学》与《货殖列传》

 毋误解:《大学》与《史记》

 话说:钱·币·刀·布

 世事洞达的《钱神论》

 醒世名文《钱本草》

 《大学》·财富智慧·经济危机

篇七:《大学》教育智慧

 大学之道:《大学》与《学记》

 《大学》历久弥新的教育经典

 感悟:蔡元培的大学之道

 《大学》与当代大学教育

 德育:《大学》与杜威说

篇八:《大学》管理智慧

 《大学》:企业管理十大智慧

 案例·管理·修身·入世

 成与败:在胡雪岩故居之思

 企业巨子与《大学》之学问

 李嘉诚:财·民·聚·散

 巨商王永庆的“止于至善

篇九:《大学》修齐治平

 知本·修本·修身为本

 苟子的修身智慧

 修齐治平:在南阳武侯祠感悟

 在内乡县衙再思《大学》

 开悟《大学》:召父杜母

 反思·陶朱公:齐家不易

 《大学》“修荠”谚语的深意

 琳琅满目的古代家训

 曾国藩·齐家·《大学》

 《大学》与全球化的伦理理念

 平天下的瑰丽宏图

篇十:《大学》历史与谜

 略说:古代·小学’大学

 朱熹说“小学”与“大学”

 《大学》作者与年代之谜

 《大学》名称之辩

 《大学》与“杂引经传”

 《大学》:程颢与程颐

 迷与谜:朱熹与《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褒贬

 出土简帛与《大学》研究之例

 《大学》与黄老思想之关系

 宋真德秀与《大学衍义》

 元代许衡与《大学》

 明代王阳明与《大学》

 怀疑与叛逆:陈确与《大学》

 回眸:《大学》·版本·著作

篇十一:《大学》原著译讲

 古本《大学》品读

篇十二:朱熹《大学章句》译介

 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大学》虽是薄薄的,但绝不苍白菲薄;虽落寞已久,但绝非价值荡然;虽不到两千字,但绝对是大学问。

“大学”,若依据东汉郑玄的解释:“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这里着重点明,大学就是博学,然后可以为政。

“大学”,若依据朱熹的解释:“《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人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一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人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大学章句序》,本书后面有译文,可参照。)这主要意思是,大学区别于小学,是属于成人的教育,讲授“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如果将两者的说法融合起来看,那么《大学》就是教育人们广博地学习,既讲授治己之道,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进德修业,也讲授治人之道,由修身始,而至于齐家,再至于治国,终至于平天下。《大学》就是这样的大学问。当然它不只是属于大学之内的读本,也是属于整个社会这所大学的经典。

在古代中国,《大学》还长时期地成为科举的课本考本,要做官、入仕,就要读此书、考此书。虽然这种科举考试早已废除,但是《大学》永恒的价值与智慧却没有因此而过时。

《大学》就像是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阅尽世事的睿智长者,依然为人们于茫茫人世中授予指针、路径、智慧、信心、动力。

人成年之时,在大学学习几年,就要踏上茫茫的人世,开始漫长的人世的历程,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节点上,古人就高明地用《大学》来养育你的心,谆谆地教诲你学好一种为将来人世所必具的素质、学问、本领。当然还有已经就职的社会人,也依然需要再学习再温习,从而不断深人地认识与破解复杂的人生、人世、人事的困惑。试问当今现代人:

你想获得有声有色地学习与工作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教育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从政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企业管理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财富智慧吗?

你想获得家和万事兴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虽处浮躁而能静定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提高心灵境界的智慧吗?

你不妨就从《大学》的经典中去学习成功的法则,确立成功的理念,培养优秀的素质,汲取卓越的智慧。

《大学》就教你从做人的根本出发,俯视洞察人生的主题,教你怎样去做一个不同于一般的而是卓越的人,怎样去干不同于一般的而是优绩的事。怎样做人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古今同一,中外一同,无不如此。只要你生活在人间的芸芸之中,都会遇到、思考并努力去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不管是平民,还是一般的官员甚至高级官员,无不如此。《大学》就给你指点成就卓越的由近及远、由细微至于宏阔、止于至善的前进路标,谆谆教导你去完成实现生命价值的瑰丽流程。

一切希望成功的人都可以从《大学》中学习如何知其本末,审其先后,辨其内外,明其方向,然后奋进、勇进、精进,成为一个卓立的人才,成功地去 、干一番修齐治平的事业。(《大学》就是阐述这样一个永恒主题的经典,这也许就是其深刻性、经典性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成就为一部超越时空的经典。

曾国藩说:“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人圣!”(《曾国藩家训》)如果学《大学》之书,而加倍磨治,切磋琢磨,一新其心,再新其人,气质必变,神采定出;虽不一定超凡人圣,但人生的成功与瑰丽或许是必定的了。

遗憾的是,现代人往往厌烦古籍;可惜的是,现代人常常去追逐浅薄的时尚;损失的是,人生与杰出智慧的失之交臂。这或许使得本来可以成功、或大成功的人生,因为得不到充分的经典的阳光滋养,没有吸足充沛的智慧雨露的滋濡,或许就这样于不知不觉中错过了先知先觉所构建的智慧宝库了。

时代发展到今天,尽管《大学》因为科举的废除而被废置,因为宋明理学的衰落而被冷落,因为学制的改变而被排斥,因为社会的新潮迭起而被隔阂,然而每一个人如果真的能静下心来读一下《大学》,都会肃然起敬,感叹古代智慧的深邃!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是“一切有益人类事业中首要的一种”(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大学》或许就是“一切有益人类事业中首要的一种”教育里的一部超越时空的经典教材。因为它可以联系与延伸到现代、当代,乃至于无穷的后代,可以与每一时代的人心、人性、人情相沟通,并不断地在新的历史时空下解读出新的内涵出来。

《大学》就像一株千年老树,兀然挺立在广袤的中国文化的大地上。它决然地延伸着庞大的根系,扎入深土,深入岩石,旁人沙砾,无处不往,无远不届。它又岸然地将虬曲的枝干伸向更广阔的蓝天,沐浴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亲吻过雨后的新晴。宦亦然逢春则鲜花千朵万朵地缀满枝头,依然遇秋则千缕万缕地幽香盈盈满溢:仍然在千枝万叶丛中有百鸟呖呖于其间!

《大学》:内圣·外王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对《大学》这样评论:“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故知《大学》一书平天下之底本也。有志者,岂可视为举业筌(qu6n,捕鱼的竹器)蹄而已耶!”(李贽《四书评·大学》)

这评价很高,《大学》的重要价值已经不仅局限于道德的教育,也不限于当时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而是这样一本经典:

1.《大学》是“真正学问”。

《大学》让你具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绝不是假学问,而“假学问”是伪劣学问,是没有含金量的学问,是学了等于没学的学问,甚至不但无益而且是可能有害的学问。

2.《大学》是“真正经济”。

“经济”,此是指经世济民的意思。《大学》的学问让你懂得“真正经济”,将来去实践经世济民,成为经济之才;而不是伪的“经济”,那种尚清谈、空谈、妄谈、玄谈,而不能用来经世济民的“伪经济”。P3-5

序言

国学之儒家经典,汉代有《五经》之谓,即是《易》、《书》、《诗》、《礼》、《春秋》。宋代有《四书》之称,即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后代又有“四书五经”之说,《四书》居于《五经》之先,而《大学》又居于《四书》之首。

然而历史的轨迹饶富机趣,《大学》本来却非是一本书,而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亦然如此。《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西汉学者戴圣删订选辑先秦礼学家解释《仪礼》之“记”,又称为《小戴礼记》,简称为《礼记》。在宋代以前,《大学》与《中庸》并没有被特别予以重视与开掘,学者们更没有单独把它抽取出来,独立地看待研究它们。宋代时,一种历史的机遇使得《大学》、《中庸》被独立出来成为两书。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注《论语》,又将《大学》、《中庸》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为《四书章句集注》。于是《四书》之名始立,后来又作为求学的入门书。

《大学》又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籍,数百年以来更加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国家规定科举考试须在《四书》内出题,且发挥题意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明清沿袭。因此《四书》影响极其深远,曾经家颂户习。《大学》就这样曾经成为我国宋以后数百年文化天宇中的灿烂星辰。

曾如是闻柏拉图《理想国》之言:“我说,那么作为这个国家的创建者,我们的责任是促使最优秀的灵魂获得我们说过的这种最伟大的知识,使它们具有能看见善的视力,能上升到那个高度。”

我想,这也沟通了《大学》所说的宗旨,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了!其实《大学》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一批优秀的灵魂,不断地向上、向高处、向善处飞翔,再飞翔、又飞翔的人,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国家的人才、精英、栋梁!

《大学》确是饱含智慧、至理、名言之作,更是具深心、妙用、魅力之著。若非如此,则不足以成为经典;若非如此,也绝不能历久而依然精光闪烁、淬砺而愈发弥新。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到《大学》的“格物致知”时,就曾高度赞扬:“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当然我们要在新的时代,重新发掘借鉴其中的精髓,也正如他说:“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就启示我们,读《大学》,不仅要读其文本、审其要旨、晓其历史、汲其智源,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时空下读出一种新的智慧、新的精神、新的向度、新的启示来。虽然我于撰写之时,拳拳心向往之,孜孜诚意求之,但此绝非易事,虽或不能至,也必勉励而为之。

这本《大学智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大学》中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对《大学》全文的系统解读。

关于《大学》的智慧解读,我们又分别从其“精蕴与价值”、“三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与慎独”、“絮矩之道”、“财富智慧”、“教育智慧”、“管理智慧”、“修齐治平”、“历史与谜”等条分缕析地展开解读。在这里将《大学》的各种智慧,发掘之,揭示之,聚焦之,引申之,连绵之,一睹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古今智慧胜景。

关于《大学》的文本解读,我们既对古本《大学》全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也对朱熹的《大学章句》进行译介,这样读者对流传的两个本子可以会观、对比、融通。

一面是《大学》原著的大本大源,此或为一翼;一面是《大学》智慧的开掘演绎,此或为另一翼。有此两翼,或许我们就能飞起来,飞翔而上,向上于至善的境地翱翔!

作者

2009年10月

后记

“国学智慧系列”之第一种《孝经智慧》出版后,得到读者的见爱,我曾蒙邀请去青岛图书城签名售书,后来又应邀去上海书展签名售书,均受到读者的欢迎。读者的热情,鞭策我再去坚毅前行,鼓舞我完成系列撰作。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曾撰写过《礼记译注》,先在大陆出版,后来又在台湾出版,而《大学》即在《礼记》中。这几年还给研究生上《四书》课,因此原以为撰写此书可以驾轻就熟,顺势行舟,但是一旦上手却踟蹰下笔,犹豫难进。此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大学》的译介,也不单单是对原著的解读,难在要把《大学》深蕴的有价值的积淀发掘出来,并转换为现代时空下仍具鲜活效用的智慧。

然而要打通这种时空的隔阂,绝非易事,此种发掘与转化又良多坎坷。因此半年以来,笔者寝食思之,寤寐念之,伏案虑之,旅途萦之,转辗反侧其间,考辨求索其里,虽有所悟所得,然而不能自慊者犹夥。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日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我们初闻此言必定会对此怀疑、质疑,但是一旦认真读完了《大学》一书,再冷静地思考这句话,又会有所信服与折服。

这其中的道理,或许就如朱熹所云:《大学》“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故为学要先识其外面规模如此之大,而内用工夫以实之”。或许再就如明代李贽所云:《大学》是“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大学》就是显示外在的人生达到的规模之大,而又指示你内在的心路历程、修身逻辑与实在功夫。朱熹如是说:“吾儒唤醒此心,欲其照管许多道理。佛氏则空唤醒在此,无所作为。”《大学》就是在唤醒众人,明此心此德,通透许多的道理,而去奋发以有所作为。

笔者在写作中研读、参考了一些学者的论著,基本上已在行文中标明,并于此致以感谢。还要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他们依然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心力、热情!笔者也期待读者、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姚淦铭

2009年10月金秋

江南千年银瑞樱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