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为女性书写的自由之书。女人幸福的真意,只与自由有关。有十种自由,是你有权赋予自己的,它们让你从陈旧的规矩、世俗的偏见和角色的束缚中解脱,使你意识到,先前被你否决或禁止的那些事,仍有可能发生。这本书了解你内心的渴望,知道你想要实现什么、摆脱什么,它不是想给你忠告,而是要赐你权利;它给我们大家呈现了一种新的开始,是打造新生活的第一次锤击,一次小小的激励,借此,每位女性读者都能更好地为自己领航。它还鼓励女性走自己的路,发现自我。这还是一本“造反”书,它要做的是解放那些乖乖女,使她们鼓起勇气提出这样的要求:活出自我,永不知足。因为多数女性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先考虑别人,最后再来考虑自己,利己是可耻的——她们原本很勇敢,却因为害怕遭受这样的指责而对未来望而却步。从今天起,这种状况会有一个了结。
心灵独立的女人,永远充满魅力!
生活自主的女人,幸福不等自来!
从今天起,从宇宙中,从闪烁的群星中获取能量吧!
从现在开始,勇敢起来,快乐起来,对世界充满信任!
安装一台内心的幸福雷达吧,开启它、校准它,在张满的帆下辽阔地畅游。
生活不是战斗,而是同各种机会进行博弈,正是这些机会赋予我们自主的权利。
我把这一话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是有原因的:世上任何一个话题都不及下面的评判对女性自信心产生的影响——她们是否漂亮?是否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即便是最成功的女性也会被这样的问话抛离生活的正轨:“嗯,这裙子挺有意思的,是不是有点儿短?”“您一天到晚出差,您那可怜的孩子们该怎么办呢?”你绝不相信成功女性也会在乎这些,或许她们绝不承认,可她们仍然为之所苦,信不信由你。
多年来我一直同女性讨论“歧视”这个话题,并且发现:90%的歧视都与女性的外在气质有关——她长得漂不漂亮,走路什么姿势,是否精力充沛,如何讲话,是不是一个好母亲,穿着品位如何,有没有女人味,怎么考虑问题等——这类评判对她们的伤害往往深及骨髓,而对其实际行动的评价她们倒是可以置之不理。
在一次两性共同参加的研修班上,一位女士讲述了老板对她的“难以置信的歧视”。她的合同期即将结束的时候,老板对她说:“哦,M女士,您长得这样漂亮一定能立刻找到一份新工作。”
其他研修班学员的反应十分有趣。女士们对她的愤怒感同身受:“厚颜无耻!”而在场的男士们却犹犹豫豫地问:“咦,您能再讲一遍吗,我没太听明白,这里哪个词有歧视的意思……”
她把故事又讲了一遍,这时,一位男士壮着胆子提问:“这就不能简单点儿吗?可能您的老板只是想赞美您一下呢?”这位女学员努力地向他解释,外表不应该与职业能力有任何关系,而那位男士却认为这位老板并无此意。两个世界在这里激烈地碰撞着。这又一次说明:只有那些装上了“歧视按钮”的人总是感到备受歧视。别人可能为这事一笑了之,不会伤半分钟的脑筋,而那些被按下“按钮”的人往往会纠结好几年。
我要拆除我的“歧视按钮”
女人们生活在一个注重外表、追求同化的文化圈中。即便当代女性已经获得了曾经朝思暮想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大多数还是在拼命地随大溜儿,比如美容、健身和炫富。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大家都为一个永恒的问题争得你死我活:“镜子,墙上的镜子,你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姑娘?”
这是从时尚的独裁统治开始的。谁想“拥有它”,就必须适应它,“It-Girl”决定时尚潮流——这个说法,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It-Girl”以前被叫做“时尚偶像”,一般是美国的社交名媛,金发碧眼,20岁出头,体重严重不足。“It-Girl”总是引领潮流:人字拖搭配晚礼服,宽腰带搭配迷你牛仔裤和高耸发型。按照她们的原则,所有女人都应老老实实地待在极圈以南。
女性对完美外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刚刚学会用“合体”的衣服巧妙掩饰自身的缺陷,从A字形到可塑性的Playtex胸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减肥食谱和健身课的生意红火起来:从阿特金斯食谱、比基尼食谱到有氧运动及“减腹、瘦腿、塑臀操”。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人工技术,即美容手术:隆胸、大腿吸脂、丰臀、隆唇等。常常有16岁的少女在私营电视台上公开展露诱人的胴体,我们怎能心安理得?
这种消费暴力给女性指明了游戏规则:如果你目前不能适应它,就必须做点事让自己最终能适应它。Bodyshops的建立者安妮塔·鲁迪克曾经说过:“过去女人买衣服是量体裁衣,现在是量衣裁体。”身材较丰满的女性总是哭着跑回家,因为她们在时装店找不到适合自己臀围的裤子,这就等于被新潮和时尚拒之门外。因此,她们也认为遭受到了一种“难以置信的歧视”。
谁说我必须适应规则? 这一现象的结果是:所有女性都加入了世界最大的“永葆苗条”集团,该集团挑选合适的食品塞满超市的柜台。成衣产业决定女性应该拥有怎样的体型,而该食物链上的其他供应商则跟着一块儿赚钱——健身房、食品生产厂家、化妆品公司和医药公司、各种杂志……这不是一种很奇怪的共生现象吗?
我们在欣赏关于遥远文明的电影时总是目瞪口呆,有些地方的妇女戴着100个颈圈,脖子的长度顶得上长颈鹿的一半;我们对非洲的割礼仪式厌恶不已,一看到那些“野蛮民族”的盘唇就惊声尖叫。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在西方工业国家,超过50%的女性从未真正吃饱过,因为她们想变苗条或者保持苗条身材。如果她们偶尔吃饱了一次,接下来就必须清心寡欲,并设法双倍量地加强锻炼,以此将食物消耗掉(疯狂健身也是压抑自己的一种方式)。于是,想要“量衣裁体”或患上严重厌食症的女人们迅速增多了。这是一种病态!
当然,这不仅与胖瘦有关。女性自我价值观的缺乏也会带来数十亿元的赢利。我们长年累月地往头发上揉搓化学药水,好染上最“流行”的发色,或掩盖因为年老产生的灰发。我们在贵得要死的致命的细高跟鞋上奔走,好让自己的腿“看上去更长一些,臀部曲线更优美一些”——这是我从一本素以严肃著称的日报上读到的。
我们为了永葆青春,花大把的钱购买染发剂、护肤霜、抗衰老酸奶和芦荟排毒饮料。这类费用的总额已经足够我们再买一份额外的终生养老保险的了。
最终得出的结论令人咋舌:当今的大多数经济产业都是在女性(还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对自身不满的土壤上兴旺发达起来的。反过来说,如果女性能对自身满意,这些产业将岌岌可危。因此谁会真的愿意让女性幸福呢?
女性的投资却不止于金钱:我们努力争当每月最佳员工,最称职妈妈,史上最优秀的家庭主妇,全球最佳妻子,最孝顺的女儿,最善解人意的姐妹、女友或邻居……当然还要长得漂亮。
即使在职场上,能力或绩效早已不是唯一的焦点。有一条明确的不成文规则:谁想要有升职的机会,就必须保持苗条的身材并且保持精力充沛。顺其自然意味着缺乏原则。以往的人们用散步来放松自己,而现在至少要跑半程马拉松才行。还记得在职场激进分子中曾经流传的一句口号吗:“唯有最强者才能闯得进花园。”
P2-6
活出自我,永不知足
这是一本为女性书写的自由之书。女人幸福的真意,只与自由有关。有十种自由,是你有权赋予自己的,它们让你从陈旧的规矩、世俗的偏见和角色的束缚中解脱,使你意识到,先前被你否决或禁止的那些事,仍有可能发生。这本书了解你内心的渴望,知道你想要实现什么、摆脱什么,它不是想给你忠告,而是要赐你权利;它给我们大家呈现了一种新的开始,是打造新生活的第一次锤击,一次小小的激励,借此,每位女性读者都能更好地为自己领航。它还鼓励女性走自己的路,发现自我。
这还是一本“造反”书,它要做的是解放那些乖乖女,使她们鼓起勇气提出这样的要求:活出自我,永不知足。因为多数女性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先考虑别人,最后再来考虑自己,利已是可耻的——她们原本很勇敢,却因为害怕遭受这样的指责而对未来望而却步。从今天起,这种状况会有一个了结。
因为,没有人有权决定你的人生,这权利只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即使你相信一切在冥冥之中都由上天安排,认为你与世界是天人合一的,这种责任感依然落在你的肩上。要知道,能决定你人生的不是任何抽象概念——不是国家也不是社会,不是你的父母或生活伴侣,不是宗教也不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更不是某一本女性杂志。
“随性而永不知足”地生活,就是要过充实而没有遗憾的生活。也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理念自由地生活。这只是种选择,与对错、好坏无关。而那些相信自己不会犯错、不会做错选择,也不许自己在事后恼火或悲伤的人一定会疯掉。当独立自主的意识逐渐增强时,你就很少会产生“这是我的错,我自己搞砸了”这样的内疚感。
在本书中,我要用“错误”重新诠释什么是幸福。许多女性都被幸福的誓言和罗曼蒂克的诱惑迷住了双眼,而这种诱惑却使人远离幸福、误人歧途。我的朋友伯恩德·乌尔里希·霍曼(Bernd Ulrich Hohmann)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也是我灵魂的伙伴和倾诉心事的知己,他曾说过:“幸福不是火车站,大家想来就来;更不会有人喊一声:幸福站到了,请各位下车!”幸福只与自主的选择有关。
但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时我们会怀疑自己当初的梦想:我真的想要这个吗,还是我只是觉得我应该想要这个?什么人或哪些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我怎么才能给自己自由、不让自己总是随大溜儿?有时我们会怀疑自己的实力:我能行吗?我是这样的人吗?我能做到吗?有时我们朝着梦想不停地追、不惜一切努力,结果却让人失望。
伴随着自我决断权而来的是恐惧感,但这种恐惧实际上也表明“我的方向是对的”。我们可以把恐惧变成同在一条船上的盟友。至于如何做,之后我们会在书中看到。只要我们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自己,就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热爱和享受生活。但是,好事多磨。如果轻而易举就能成功,我们早就去做了。因此,这本书希望能激发大家无数细小的思想火花,与大家分享我——一个有50年生活阅历和多年工作经验的女人的心得体会。你还将认识许多女性,她们中的大多数在同陈规旧俗的斗争中为权利而战,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在我们决定选A而不是选B之前,先要了解A、B甚至C、D、E、F、G等各种选项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新空气、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案。你可以先“偷瞄”一下别人的生活: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接纳他们的建议,仿照他们的成功模式进行试验,感受一下新事物、新方式有何不同,然后再决定是否喜欢并且适合这个选项。我们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和塑造自己的世界。
将这种方式应用于日常生活,则意味着远离“安全感”的枷锁,重获自由;摆脱依赖性,仍然可以有“安全感”;保持利己心的同时仍可享受融人集体的感觉;坚强的同时又能笑纳别人的帮助——可见,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信息是:我们可以两样都有。
为了找到并走上属于自己的路,我们首先需要安装一台强力的幸福生活雷达。一台雷达发射器可以帮助海上的航船确定安全的航线,同样,内心的雷达也具有神奇的功效。我们在开启、校准它之后,它也能帮助我们探寻生活的神秘莫测之境。由此,我们可以更安全地为自己导航,避免陷入困境,在辽阔的大海上畅游;可以在幽深明澈的水域借助风力航行,在张满的帆下慢慢驶向自己的目的地;也可以在风浪不定的海面识别暗礁,关小马达,懂得惜力,等待天气好时再出发。生活不是战斗,而是同各种机会进行巧妙的博弈,正是这些机会赋予了我们权利。
我的生活,我做主!
这本书本来也可以叫做《一千条自由手册》,因为自由精神存在于各种可能性之中;或者叫做《我有权自由》,因为书中所有的内容都基于这一基本观点。但我只是有意识地选取了十种自由,以此为例来呈现和诠释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十”,向来是个“久经考验”的好数字,但它并不等同于是“女性圣经”。你所拥有的权利,不应由我来告知,否则这本书就该叫“你有权……”——这就同天赋人权的原则背道而驰了。
不管这本书让你感到鼓舞还是陷入沉思,给你勇气还是令你恼火,请想一想:它是在我的经验之下产生的,它反映的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是我自己的真理。我描写的是我的经历、我的信仰以及对我和他人有所帮助的事。此外,本书还记录了我与其他女性的对话——这些对话传达的也是她们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我尽可能坦诚地面对你,并向你保证:
……
爱自己,照顾好自己
这句话听上去很不错,但有时很难做到。尤其当我们处于生命中的脆弱时刻,我们会讨厌自己,在自怨自艾中泥足深陷,认为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这时还会有个内心的声音在低语:“省点儿事吧你,过犹不及。”或者冷冰冰地嘀咕:“看看你这强迫症,脑子进水了吧,现在你知道后果了吧……”但那次梦幻旅行给了我勇气,使我成为生活中的行动者。如果自己都不能令自己快乐,谁又可以呢?生活,可以美不胜收!
我从来没有读过像阿斯格德姆夫人《女人的幸福女人定》这样幽默风趣、充满启发、智慧深邃的书。我是在一次航班中开始阅读此书的。当时,我一定吓到了身边不少的人,因为书中许多有趣的地方令我多次忍不住大笑出声。我在一夜之间就读完了它,并且深受感动。
——读者佩特拉(来自柏林)
读这本书时,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及那些我想了40年还没想明白的事。我相信作者一定有一种神奇的能量,将我脑中那些互相打架的不成熟想法,汇成一条静谧的河流,引向新的方向。
这是一本指向幸福和开朗生活的权利宣言。女人们,摆脱那些约束吧,跳出自己心中的影子吧,为了能够从生活中嗅出阳光的味道,为了对自我始终保持关注!
——读者安德里亚(来自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