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挑着刺儿读历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山齐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通过品读历史故事,解读了我们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使我们在继续前行时,积更多的智慧力量,并领略古人的处世智慧、军事韬略和人生意趣。

本书从人物短析、事件真相、皇家正说、名人名考、作品辨识、典故本义6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

内容推荐

在文史知识运用中,经常发现被误会、被误解、被误读、被误用的现象。《挑着刺儿读历史》从人物短析、事件真相、皇家正说、名人名考、作品辨识、典故本义6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史料严肃,观点新颖,叙述简练。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是一部使人长知识、广见闻、正视听、益实用的文史知识普及性读物。

目录

人物短析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圣人吗

 伯乐并不是一个人

 吴起是英雄还是小人

 西施和吴越战争无关系

 登徒子并非好色之徒

 历史上真有孟姜女吗

 廉颇是否算个英雄

 项羽究竟死在哪里

 华佗没有为关云长刮骨疗毒

 关羽见女色也会动心

 貂蝉是虚幻的美女

 历史上没有王宝钏

 李白的酒量有多大

 公孙大娘的真实面目

 潘仁美不是奸臣

 包公不是嫂子养大的

 穆桂英是编造出来的女英雄

 贪官秦桧怎样反贪

 海瑞是有严重缺损的清官

 为唐伯虎的风流正名

 金圣叹不是大明忠臣

 纪晓岚怎敢与和坤争斗

 傅善祥不是女状元

 太平天国没有洪宣娇

 赛金花与瓦德西没有关系

 鲁迅死因之谜在哪里

 宋美龄绯闻的真相

事件真相

 只有“尝胆”并未“卧薪”

 秦始皇不止一次坑儒

 项羽没有“火烧阿房宫”

 苏武自杀是怎样获救的

 昭君出塞的历史真相

 “桃园结义”不可信

 诸葛亮没有使用“空城计”

 谁是“草船借箭”的主人

 刘备没有在甘露寺招亲

 铜雀台难以锁二乔

 历史上没有“王佐断臂”

 梁山好汉的真实结局

 “岳母刺字”并无其事

 宋高宗不是靠处女选太子

 元军兵败日本的原因

 朱元璋没有“火烧功臣楼”

 戚继光何曾阵前斩子

 冲冠并非为红颜

 李白成为何拒绝下江南

 张献忠在锦江藏过宝吗

 康有为“公车上书”的真相

 历史上哪有《穿鼻条约》

 “火烧赵家楼”烧的不是楼

 “朱毛会师”在何时

 “七七事变”枪声并非七月七日打响

皇家正说

 寻找秦始皇的“不死药”

 刘邦的黑痣长在哪里

 王莽女儿是怎样死的

 刘秀是忠贞于爱情的皇帝

 阿斗为何乐不思蜀

 梁武帝为何不近女色

 隋炀帝能弑父吗

 唐太宗是胡人之后吗

 杨贵妃没有生过孩子

 郭暧何曾“打金枝”

 唐武宗为什么灭佛

 宋代哪里来的“八贤王”

 历史上只有一位花蕊夫人

 “狸猫换太子”是编造的故事

 萧太后是值得赞扬的人物

 明景帝死亡真相

 明武宗豹房生活探秘

 顺治皇帝为什么要火化

 康熙皇帝反对微服私访

 皇帝女儿不可能下嫁孔府

 香妃的“香气”是哪里来的

 慈禧太后不是淫荡的女人

 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

 洪秀全究竟是怎么死的

 珍妃之死另有说法

名人名考

 黄帝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周公与周姓有关系吗

 老子究竟姓什么

 墨子是姓“墨”吗

 卞和为何被称为“不倒翁”

 叶公与“叶”姓有何关系

 “亚父”是对范增的尊称吗

 “钟离权”为何成了“汉钟离”

 诸葛亮本来不姓诸葛

 冼夫人到底姓什么

 陆羽的姓名是怎么来的

 钟馗原本不是人名

 武则天的本名叫什么

 佘太君姓什么

 “老泉”到底是谁的号

 词人吴文英为什么不姓吴

 “成吉思”是什么意思

 郑和是怎样姓郑的

 “老佛爷”是慈禧太后的专用称呼吗

 李鸿章的祖上不姓李

 不要误解孙中山的名字

 黄兴之名是怎么来的

 陈独秀的名字太不客气吗

 是“蔼龄”还是“霭龄”

 丁玲姓氏溯源

 常香玉本名张妙玲

作品辨识

 《孙子兵法》不是《孙膑兵法》

 《史记》并非司马迁定的书名

 《隆中对》到底对不对

 “三气周瑜”戏剧历史真相

 《胡笳十八拍》真是蔡文姬的作品吗

 曹植没有写过“七步诗”

 《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谁是《敕勒歌》的真正作者

 《登鹳雀楼》是谁的作品

 李白的词有真有假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作品

 《岳阳楼记》为何不记岳阳楼

 《打渔杀家》没有历史根据

 岳飞不可能写过这首词

 谁是《西厢记》的作者

 《百战奇略》不是刘基的著作

 《金瓶梅》并非“淫秽小说”

 《玉堂春》并无苏三其人其事

 《封神演义》作者不是陆长庚

 《红楼梦》后四十回应为高鹗续补

 钱鹤滩没有写过《明日歌》

 《口技》是抄袭作品吗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抄袭之争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修改真相

 《咏蛙》诗不是毛泽东的作品

 《二泉映月》的题目应该叫什么

典故本义

 “附庸风雅”原本无错

 “新婚燕尔”本来是喜新厌旧

 “劳燕分飞”本来正常

 “平易近人”本为“平易近民”

 怎样才算“无中生有”

 “成规”本应要“墨守”

 “呆若木鸡”木鸡不呆

 “一言九鼎”有多重

 “长袖善舞”意不在舞

 “明目张胆”本无恶意

 “一意孤行”本来可行

 “对簿公堂”不是打官司

 “夜郎自大”情有可原

 “弹冠相庆”谁高兴

 “钩心斗角”说的是谁

 “金屋藏娇”能藏多久

 “身无长物”是没有什么

 “乱七八糟”乱在哪里

 “徐娘半老”风韵如何

 “素面朝天”去见谁

 “明日黄花”已过时

 何时才有“天子门生”

 “豆蔻年华”是多大年龄

 “牛鬼蛇神”的真实来历

 怎样才是“梅开二度”

 “露出马脚”与马皇后无关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项羽究竟死在哪里

项羽(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代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是秦末农民起义军著名领袖。出身于楚国将军之家,自小练就一身力气。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爆发陈胜、吴广起义。他和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兵响应,不久项梁在定陶(今属山东)西北战死。项羽继承叔父遗志,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秦亡之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积极分封诸侯王。不久则同汉王刘邦闹翻,开始了长达5年的楚汉战争。终为刘邦所败,他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西北)自刎而死,结束了轰轰烈烈的一生。

关于项羽的死地,学者们有不同看法,认为项羽“身死东城”,是今安徽定远的“东城”,而非死于乌江。历史上确有两处“东城”。一是今天的定远东城,一是在东城乌江。两个东城孰是孰非,出现认识分歧。

关于项羽的死地,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这样记载:“……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司马迁先生所说的“东城”在什么地方?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东城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对于东城,《辞源》也这样记载:“东城,县名,汉高帝五年,(前202年),项羽兵败,自阴陵至东城,此地。东晋后废,故城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查康熙二十三年修撰的《凤阳府志》,也明确记载“南梁始置定远县,以汉东城县故城为县治。”

从以上记载来看,项羽“身死”的东城就在安徽定远县东南。

可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又载:“于是项王乃与东渡乌江……乃自刎而死。”《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认为“乌江亭即和州乌江县是也”。和州即今安徽和县。关于项羽的“身死”之地,司马迁一说在定远,又说是和县,两地相距甚远,项羽到底“身死”何处?

司马迁先生说的似乎自相矛盾,不妨看看其他史料。唐代宰相李吉甫在其《元和郡县图志》中认为,项羽“身死”之地是东城乌江。宋代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载:“乌江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垓下,东走至乌江,亭长檥舟待羽处也。”而明代《和州志·城域》篇记载的就更直接:“东城即乌江城,项羽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至此。”

但是,对于东城乌江的这种观点,有人并不赞成。因为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这类权威史料中,除去《史记·项羽本纪》说到项羽“身死”乌江,其余史料竟然无一处涉及。说明这位西楚霸王确实“身死东城”,而不是乌江。明确记载如:“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军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率五人共斩项籍”、“破籍至东城”等等。由此可见,“身死”乌江不大牢靠。

同时也有人认为,项羽“乌江自刎”的说法,最早出自晋代虞缚的《江表传》。可惜此书早已散佚。《史记正义》转引过《江表传》的记载:“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但是并无“自刎”的举动,不能认为项羽“身死”于此。

这样看来也有道理,司马迁先生的记载难道真有矛盾?

对此,有人不以为然:司马迁的《史记》确实存有矛盾、纰漏,前人早就指出,不值得大惊小怪。但项羽“身死”之地这样重要的问题,司马迁先生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他出生之时,项羽“身死”不过六七十年,相距不算遥远,搜集和整理项羽的材料比较容易,应该远比后人可靠。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认真的写作态度,怎会出现“乃自刎(乌江)而死”和“身死东城”两种说法。况且这两种说法出于同一篇文章,两处相距不到500字长度,司马迁先生写毕难道没有看上一遍?后世的班固、司马光、袁枢等史学大家也通通视而不见?

出现以上不同的认识是正常的,司马迁先生关于项羽“身死’’之地的文字并非前后矛盾,问题出现在乌江和东城的隶属关系上面。清代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考》中说到这个问题:“和处江北,而实介于淮海之间,故扬州域内地……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县之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说明乌江是汉代东城的属地,东城不在定远,而在和县之内。

为何造成不同认识?“定远东城”之说是由于某些古人对项羽“身死”的地形不熟,对于东城为谁之属地也不清楚,只是根据史料中的片言记载,认定项羽“身死”此地,属于认识上的偏差。“乌江东城”之说符合地理环境,亦合于地理沿革。秦时区域设置依次分为郡、县、乡、亭、里。乌江亭在东城居首,位置比较重要,“东城”也就成了乌江的泛指。司马迁前说项羽乌江自刎,后说他“身死东城”,并非自相矛盾,实为一个地方。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同在一个地方,也是“变文避复”的修辞需要,没有什么不妥。所以,项羽“身死”是在滁河以南的东城(乌江亭),而非滁河以北的定远“东城”。

P18-2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3:44:56